編輯想轉行產品經理:要熬過這四坎

DT
2 評論 31159 瀏覽 88 收藏 17 分鐘

當初入行的時候只是為了順利的找到一個工作,編輯這行并非擅長和熱愛。想轉行產品經理,但已被困在目前的崗位上,又無相關工作經驗,該怎樣做呢?

本人當初和很多人的困惑非常相似,經“高人”指點,現轉型為某知名門戶非知名產品經理一枚,以下是“高人”的文章,當初感覺獲益良多,現與你分享:

編輯轉產品的成功概率卻是不高的,就我的經驗來看,存在四個障礙。

1、傲慢

媒體工作需要捕捉閱讀的共性,即“大家都愛看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忽視用戶的個性化特征。由于閱讀的共性并不難掌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判斷上的主觀傾向,即“我推薦給你的就是好的”,對自己的構想過分自信而驗證不足,尤其輕視觀點不同的用戶聲音,覺得那是少數派,或是不智之言,不值得看重。

這種思維模式在產品工作中是非常危險的。媒體閱讀本身是一個輕交互的用戶行為,變數相對較少,重視感染力而不是個性化,但到了更復雜的應用情景,個性化的傾向會指數級增加。換句話說,當你自信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產品需求、產品習慣的時候,也有可能你才是不折不扣的少數派,必須通過專業的需求調研來驗證其結果。然而在媒體工作中,研究需求與競品的時間往往不超過5%,轉型后也積重難返。

我的許多媒體同行,不論是大人物,還是小職員,在談論產品的時候普遍存在這一問題??傁肽命c什么東西出來嚇用戶一跳。這還是做報道,做專題的思路,強調自己的洞察力和創造力。然而這些判斷并不是建立在市場分析之上的,既沒有豐富的數據支撐,更沒有大量的一手用戶案例論證,就是一拍腦袋,蹦個靈感出來。因為我了不起,我敏銳我深刻,所以我的見聞一定有代表性,想法一定比別人好。下意識里排斥細致扎實的需求調研,覺得那是體力活,靠自己的頭腦就能見微知著,舉一反三。

2、邏輯

媒體有媒體的邏輯,產品有產品的邏輯,后者更接近技術邏輯。媒體邏輯往往強調,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有說服力的;而產品邏輯則會考慮,這個設計會引發一系列什么樣的后果?;蛘吒蜗簏c解釋,媒體邏輯是就事論事的邏輯,把這個觀點講圓,講通就可以了。產品邏輯卻重視牽一發而動全身,將觀點放到一整個產品生態環境中去,考慮和它關聯的數十個產品點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不同用戶情景引發的多個分支路徑。

兩種邏輯并無高下之分,只是轉來換去,殊為不易。從媒體轉產品工作的話,單單是理解每個產品生態環境中包含的無數產品點,就是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比起抓重點,抓共性的媒體工作,真是頭痛欲裂。

3、浪漫

好的媒體人都有點浪漫情結,這是好事,衍生出更多的創造力與激情。但把浪漫情懷帶到產品工作中去就變成了壞事。產品項目更接近工程項目,講究務實性,講究嚴密論證??墒侨艘焕寺饋戆?,就容易自己感動自己,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

記得4年前,內容部門發起了一個超恐怖的產品項目,一聽就傻眼了,人Google都沒能做好。我含蓄地表達了對可行性的質疑,同僚淡然答道:“不要畏難,這個事情是很有價值的?!闭Z氣類似于“為什么要登山?因為山在那里。”此后來來回回斷斷續續折騰了一年多,產品還是一點可用性都沒有,只好放棄。

同樣是4年前,一位媒體同僚跟我感慨說,咱們有幸生在這個互聯網勃起的大時代,天下英雄出我輩。四手相握,熱血沸騰。后來我轉型產品,他一直在做媒體,我們都折騰了不少產品項目,越浪漫的死得越慘。在不斷的挫折中才發現,缺乏實證態度,高呼革命口號的浪漫實乃一劑毒藥。你追求天翻地覆慨而慷么?最后頭破血流創可貼?;貞浧甬敵鹾退且幌瘜υ?,覺得自己荒唐得緊,淺薄得緊。

只是涉足產品領域一兩年,一直浪漫,浪漫至死的媒體人,我也見過。敗績累累仍癡心不改。有次打交道的時候我曾跟他講,你這構想,世界各國均無成功先例,并分析不能這么做的種種原因。隨后得到回復,別人都做不出來,難道我也做不出來么?

另有一些媒體同僚,常問我這個項目能不能做,那個項目能不能做。答,必死,并解釋各種原因。觀其臉色不悅。再往下談,他們并不能回擊我的觀點,只是傲然道,我們家大業大,難道就折騰不出來一點響動么?

你們行,你們就上嘛。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不能預見執行中的關卡難點,而是用愿景與勇氣去驅動的浪漫,哀哉。即便被捧上神壇的馬云,在這個坑里也摔過不少跟頭,一拍腦袋,高舉高打又慘淡收場的事兒何止十件。相比起極少數成功案例,這些失敗案例更值得分析,只是浪漫主義者不屑于去看罷了。BlingBling的市場傳奇在灼燒著他們。

4、懶散

用懶散作為小標題,有點過了,但姑且這么叫。更準確的描述是,媒體人通常有智力上的優越感,并樂意做一些用智力來提高效率的事情。比如這事兒別人得做8小時,我3小時就完成了,又快又好,得意洋洋。

可惜產品工作中,不能用智力來提高效率的事情很多,又沒法分給別人,自己只做“激烈的腦力活動”。結果就容易挑肥揀瘦,回避“粗活”,最后事情只做一半,到處都是短板。方案既不嚴密可靠,實現上也是漏洞百出。

此外,產品工作的強度遠遠超過媒體工作,任務瑣碎,加班量大,習慣了“又快又好”的媒體人自然難以接受,也不適應繁瑣并且不停變動的任務編排—如同單線程與4線程之間的對比,難免手忙腳亂。尤其是8小時工作慣了的媒體主管,有幾個能吃下來這苦頭?

我自己做了5年多的媒體,又轉型產品3年,直到轉型的第二年,才算是真正轉了過去,很不容易。以上的四個障礙,前三點感同身受,也深受其苦。這未必是媒體人獨有的毛病,很多原生產品人也犯,但媒體人必定發作得特別厲害,治愈不易—我也不敢說已經完全糾正過來。故而同樣從媒體成功轉型產品的人鳳毛麟角,反倒從視覺或技術角色轉產品角色的成功率會高出許多。

即便如此,仍不斷有老同事問我,從媒體轉產品可以嗎?怎么轉比較好?

我嘆了口氣,告訴他們一些方法。

1、每天看20條以上的互聯網新聞,并訂閱三五個大更新量的互聯網博客,逐條細看一個月。隨后再訂閱二三十個博客,有選擇地精讀,常年堅持風雨無阻。

2、瀏覽新聞一個月后,選擇一個自己主攻的細分產品類型,比如空間、微博、問答、點評、團購、LBS等等,找到該領域國內的一兩個領先者,國外的一兩個領先者,泡進去玩。必須以純粹的用戶角色去泡,去交很多朋友。

3、對于自己選擇的產品類型,建一張excel表格,找出十來個關注對象,把它們的產品點拆分開來,記錄你的研究心得與版本動態。每周更新一次。

這樣堅持做下來三個月,對于能不能轉產品,該怎么轉,自己心里大致也有個數了。哪有什么良師,掌握好的自學方法才是王道。

下面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原文節選于本人2011年度工作總結,有部分借鑒內容,僅供參考,只為拋磚引玉:

關于轉型

這是一次從網編到PM(產品經理)華麗麗的轉型—增強的是邏輯和信心,褪去的是浮躁與懶散。

還記得剛剛接手產品工作的那幾個月真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日子:整日像個沒頭蒼蠅一樣看到像是有用戶體驗相關知識的地方就往里撞,往往看到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的聚集地如ucdchina或者各種QQ群,就想盡辦法弄到邀請碼或者申請入群,如饑似渴地將網站內的所有想看的文章閱覽一遍,將群共享里的資料全下下來過一遍,一看到群里有人討論哪個網站的設計就立馬參與進去開始鬧哄哄地頭腦風暴式地討論,生怕有什么值得知道的信息被錯過。

現在想起來卻發現這樣的法子實在不算多好,囫圇吞棗地將所有看到的信息不加分辨地一概接收,難免在學習的初期取得錯誤的理解。后來用上了evernote,開始漸漸養成了整理知識的習慣,知識也慢慢沉淀了下來。這樣執著或稱瘋狂的日子一直持續了二三個月。我發現只有真正沉淀下來的知識才能稱之為知識。

一句話總結:

收集、整理、沉淀的大量信息讓我真正走進了PM的大門。

關于用戶需求

用戶是無理的,是否能真正了解用戶需求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做好PM的基礎學習之后我開始了面對海量用戶需求和建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有的需求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屬于小眾需求,但有的需求確實只能在一次次的篩選中才能分辨。以下就是我在用的一些篩選方法:

1. 反問思考法:提需求前我會首先反問自己,增加這個功能對產品來說有意義嗎?不加對產品有什么損失嗎?假如我自己半天都想不出來,那么就會考慮將他pass掉。例如:用戶真的需要把所有的價格都列出來展示么。通過反問法問過自己之后果斷的pass掉了增加所有電商需求。

2. 少就是多:只關注用戶的核心需求(根據2/8法則可能只占用戶需求的20%),把它做到完美、極致。例如“一座山如何放到一個碗里?”這個命題:一座山怎么可能放到一個碗里?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泥土嗎?當然不需要,所以只要把鉆石找出來放到碗里,把石頭扔了!要那么多泥土干嘛!

3. 合理的組織:只關注核心功能,去掉不需要的功能,必要的功能將其縮小隱藏。例如:在比價的過程中用戶其實只在乎價格,我們不需要告訴用戶哪家電商可信,只需要在最明顯的位置展示其最想要的購買入口。

4. 平衡產品的甜蜜點:功能的多少和用戶體驗有時會存在不兼容的情況,功能和用戶體驗的其實存在著一種完美的動態平衡點叫做“甜蜜點”,這個甜蜜點是個最佳狀態,多加就多了,少加就不夠。

一句話總結:把自己當做用戶,用比想更重要。

關于溝通

這是個充滿掠奪、自私自利的世界,所以少數表現的不自私、愿意幫助別人的人,便能得到極大益處,因為很少人會在這方面跟他競爭。

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即將到來的是愈來愈多的需求PK,此時溝通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在讀了很多關于溝通方面的書籍,總結后發現溝通方法的本質其實是“找到對象的根本需求并滿足“。例如:和技術溝通時需求時需要做好充分準備。列出現有問題,可行性,前景分析等類目是必須的,這樣才能在PK中做到有理可辨、有據可依。但其實更重要的準備其實是需要與其溝通”滿足這項需求究竟能為他帶來什么“。隨后在實踐中我運用了這些技巧,在第四季度的工作中,溝通不暢的問題得到了明顯的解決。

一句話總結:溝通首先要引起對方的渴望,凡能做到的人,示人必與他一起,這種人用不寂寞。

關于做事:

我深知對于經驗豐富的前輩來說,我只是個剛剛開始做產品小學生,我也深知自己的優勢只有“年輕“,年輕意味著經驗不足,意味著資源不多,但同時也意味著有激情、精力旺盛,敢打敢拼。

于是我給自己在做事上指定的目標就是:任務不是完成就好,試試在高層預期之前完成,并主動思考是誰要這個東西,leader要這個東西是干嘛的,主動進一步思考并給出我的看法和分析。2011年前的我可能會說:我是這樣想的,但時至今日我可以說:我是這么做的。做到比想到更重要,關于做事,優秀的執行力才是王道。

寫在最后:

失敗是什么?沒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SO never ever give up.

編輯想轉行產品經理:要熬過這四坎

文章來源:時代周刊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謝作者大大的分享,讀到這篇文章的您,

    如果想具備系統產品知識技能,
    有一套體系化的個人項目作品,
    想工作和求職,都更加的順暢!

    那體系化的學習訓練就很有必要,
    點這里,先看看公開課: http://996.pm/7GVQ4

    來自廣東 回復
  2. 做事就得腳踏實地,世上人有千萬種,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特征和專長,我們要做的就是揚長避短,快樂生活!

    來自河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