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PM: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半年體會與思考
Nancy導讀:2014年可穿戴設備似乎踩到了風火輪,一直是業界吹鼓的后生力量。如果說可穿戴設備會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方式,則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
經過最近半年對這個領域的思考,從最初的懵懂,到后來的千絲萬縷,到最后的明確結論, 我終于覺得初步理解了最近(和可期未來內)的可穿戴設備領域。可以說,Apple Watch是眾多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中,唯一思路做對的可穿戴設備,沒有之一。2015年是可穿戴設備年,哦不好意思,準確地說,是Apple Watch年。
1、可穿戴設備:短期看衰,長期看好
我們知道做一個產品要看時機,現在明確的小米盒子、路由器在多年前盛大做之前,無論從政策、用戶習慣等方面都受到極大阻力,最終失敗。可穿戴設備暫時亦然,但時機未到不是限于政策和用戶方面的問題,而是傳感器與電池。
智能硬件,或者說可穿戴設備(是智能硬件的一個子集,單指能隨身的智能硬件),暫時沒有找到特別吸引人,同時又能與手機形成差異化的傳感器。而硬件底層的傳 感器,是形成一個設備核心價值的基礎,可以說,暫時可穿戴設備無法從能力上,和手機形成差異化,那為什么我還再戴一個別的設備?提一句,硬說的話,還是有 比如心率探測之類的傳感器,或者是睡眠監測之類的功能,是手機沒有但被各式各樣的手環商加入到自己的設備中,但是,我身邊的朋友,和我自己,在使用這些傳 感器能力的時候,大多只是做最初使用的1周內(誠懇地說,大部分是最初使用的5分鐘內),會有興趣,之后就丟棄一邊不再使用了,這便不算什么確實有用的傳 感器。這是短期看衰的核心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就是電池,這個不必展開說,容易理解。
2、不應該做手環
我用過幾個手環,身邊朋友們也用過幾個,但目前來說,我身邊能接觸到的人,沒有幾個堅持用過一個月以上。問及原因,還是在于除了初期的新鮮,或者剛開始時候 的樣式打動人,后面帶起來便沒有動力,記步手機就能記,為什么要每天早上起來記得帶著這么個額外的東西?這個極其簡單的思路,我相信用過手環的人都能感受 到,各式各樣的手環創業者,切入健康做睡眠監測、切入防丟失做兒童手環,卻都是一些臆想需求,或者是不夠硬的需求(卻附帶極大成本)。
比如Jawbone剛出現時知乎出現一批曬深度睡眠黨,我便嗤之以鼻,睡眠質量(包括心率、血壓什么的)這種東西,你買一個設備測一下,剛開始可以曬一下, 后面天天都一樣的深度睡眠時間,不說天天曬,你自己看著都沒意思了吧,當然有一些在家庭智能設備的血壓計什么的,就和可穿戴設備不同了,可穿戴設備的問題 在于每天要佩戴(成本極高),但帶來好處卻低(也就初期新鮮一陣)。小米手環一樣做不火,但小米或許一早也知道這一點,它要的就是真實進入市場后,了解市 場和用戶的真實感受。
再比如某品牌的兒童手環,剛發布時一票家長驚呼我要。后來我朋友公司的用戶調研顯示,即使不說這是家長的需求而不是兒童的需求,就說佩戴手環這件事,剛開始 每天還能讓孩子帶著,因為做得五顏六色挺好看,但孩子喜新厭舊,很快就膩了,家長每天提醒自己也煩,最后就變成了,周末某天去公園玩,便跟孩子說,今天去 公園玩,你一定要帶著它。產品做成這樣,意義也就不大了。
3、在未形成核心差異價值之前,做附綴,而不是新增
防丟失是可穿戴設備最容易讓消費者理解的剛需之一了,在切入這個點上,有一個產品讓我印象深刻,為了避免被認作軟文,這里不提名字,產品是做智能童鞋。它大 概200多,和普通鞋子一個價,也和普通鞋子差不多的樣子,做得也算漂亮吸引小孩子。這才是最好的切入,家長反正要給孩子買鞋的,孩子也反正要穿鞋的,買 一個附帶有防孩子丟失的鞋子,比每天提醒孩子記得帶手環,成本要低得多(我不是指錢這個成本)。終于不再需要每天提醒孩子帶手環了,鞋子孩子自己總也曉得 要穿的。
這個產品做得好的地方就在于,一個不夠強的需求,不能讓家長堅持每天日復一日的提醒孩子帶手環,但可以打動家長在購買一個本來就要買的產品時,選擇一個附帶有這個能力的智能產品。
4、智能手表才是最好的可穿戴設備,但只有Apple Watch
除了用過幾個手環外,我也試用過幾個手表,手表才是最好的可穿戴設備?;蛟S有人不理解,手表照常沒有脫開傳感器和續航噩夢(甚至續航問題更嚴重),為何認為它好。答案就在于“通知焦慮”。
通知焦慮是現代人幾乎人人都有,但很難意識到的一個精神問題。人人都像有精神病一樣,沒事便掏出手機解鎖一下,滑屏兩下便又鎖上,許多時候你問自己為何會這 樣做,也說不清原因,其實原因就是通知焦慮。移動互聯網有一點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人人都帶著智能手機,人人都用微信,各個App都有通知,而人類天然是群 體生存的動物,害怕被群體遺忘,害怕被孤立,所以在帶著手機后,便總是害怕自己丟失了最新通知,回復慢了,錯過電話/微信。
而手表是最棒的解決通知焦慮問題的設備。
我用得比較久的智能手表是Moto 360,圓形表盤初看還是挺美的,充電底座也挺優雅。在經過艱難的配置后,使用了2周,最大的感受便是在外、在辦公時、在吃飯時、在和朋友聊天時,無意識 的掏手機、焦慮大大減少,Moto 360敏銳的通知震動,手微側就可開屏看到最近通知,極為方便,動作也小,十分省力省心,對需要立刻回復的微信消息,也可用手表快速語音回復。這種焦慮感 減弱帶來的極大享受,讓我這樣的窮人也打算必入Apple Watch。
但Moto 360做得有問題。其一問題是不知為何沒有揚聲器,我跟朋友聊微信要先告訴他,“你別發語音,你發文字,但是我只能發語音”。簡直詭異。其二問題是交互非 常少導致應用開發者能動空間太小,我是一個追求簡單的產品經理,但Moto 360的交互只有上下左右滑和點擊5個交互,上下滑動是切換App,對于應用開發者來說這可以忽視,左右是切換屏幕(往往設計為切換對通知的操作類型), 點擊就是普通的點擊/長按。過于少的交互,和過于小的屏幕,導致App設計受到極大限制,很難出現什么優質體驗。
另一個有問題的手表是Galaxy Gear 1/2,核心問題在于三星的思路完全錯誤,三星又想給用戶加多一個計算設備,但用戶隨身攜帶的只需要一個計算設備,可能需要的只是更多的顯示屏(眼鏡)和 通知器(手表),或者別的。由于這種根本上的思路錯誤,Gear可以直接撥打接聽電話,但舉著手接電話簡直又傻又累(大家腦補下),功能上一應都有,還能 拍照但質量自然渣到不談,三星大而全的思路體現得淋漓盡致,那續航怎么辦?三星也是狠,直接把屏幕質量降至不能忍受的程度(分辨率和色彩),要知道人們在 習慣1080P甚至開始接受2K屏的今天,屏幕質量過低已經是無法忍受(至少年輕人無法忍受,而新智能設備當然要從年輕人起步)。同樣的錯誤也發生在做黑 白屏、做點陣屏的其他手環手表上。
唯一思路幾乎全部做對的是Apple Watch。
剛才說的屏幕,Apple Watch是尚可的。定位上,蘋果清晰地知道手表替代不了手機,手機上現階段永遠的隨身計算中心,手表是手機的附帶設備,用于方便的通知和快速處理,這種 定位帶來了一些設計、開發者SDK上的變化,但也帶來了創業者的一些阻力(意味著手機上的新用戶獲取成本將部分延續到手表上)。
還有額外重點要提的交互設計空間,蘋果發布會剛發布Apple Watch時,我對旋鈕、按鈕、雙指縮放、點按等諸多操作一起存在感到復雜,覺得有問題,但經過思考后覺得,實乃智舉。眾多交互方式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和idea發揮的創新空間,和趣味性。我已在各處看到了許多腦洞大開的手表App設計,甚至自己也想到類似于1秒旋鈕旋轉,匹配出同城旋的格數一樣的異性 的場景?;蛟S有人要說,手機只有一個Home鍵,也沒見缺少交互想象空間,這是因為手機屏幕夠大,在屏幕上已有眾多玩法足夠發揮了。當然,Apple Watch的未來幾代,在開發者充分發揮出群體智慧后,知道哪些交互和硬件設計上必要,哪些不必要后,可能會出于認知的考慮,剔除相對多余的東西,這也和 手機的發展歷史類似(還記得手機上以前存在的推拉式鍵盤、米鍵什么的嗎)。
較大的交互設計空間再結合Apple絕無僅有的開發者號召力,相對完善的開發者SDK,幾乎Apple Watch會是唯一一個在App出現速度、趣味甚至killer App第一個出現的可穿戴設備平臺。其他Apple Watch的優勢,如個性化表盤設計,各種表單,都不算重點了。續航等其他問題也可逐步逐代優化,可能第一代Apple Watch還不夠好,但它是最正確的方向。
這時回過頭來看為何說智能手表(Apple Watch)是最好的可穿戴設備?因為它較好地解決通知焦慮,以通知和快速處理中心為定位,有潛力從手機手上搶奪到足夠多的用戶注意力和用戶時間(但無法 替代手機的計算中心地位),進而通過開發者群體智慧和完善開發者生態,衍生出真正Killer App,最終才成為又一個人人都值得購買的新個人設備(這點上看,Apple Watch比iPad價值更高)
5、關于智能眼鏡
最后談談智能眼鏡,智能眼鏡現在非常酷,Google Glass雖死,但HoloLens似乎又讓業界振奮,但我看來,至少短期(2-3年)來看,智能眼鏡最多還只能做到是少量Geek的玩物,還不說 HoloLens被諸多業內人認為無法量產的問題。智能眼鏡或許也是方向(手機是計算中心,手表是通知中心,眼鏡可能是屏幕?),但操作精確性、便利性、 屏幕效果、設備大?。ㄒ獛ь^上的…)、對正常社交的影響(大家一起吃飯都連對方的眼睛都看不到,溝通感覺真誠么?),都讓眼鏡成為一個暫時過于科幻的東 西,正常人都不會用?;蛟S如果技術快速提高到可以把智能眼鏡做到類似近視眼鏡,并且有辦法較好得識別眼動來進行操作(別想按鏡架上的按鈕或者純語音操作, 那又累又傻),智能眼鏡才稍微有一點普及的基礎了。
可穿戴設備必然是未來方向,我尊敬每一個奮力前行的探索者,但真正在購買決策時,經過諸多體驗和思考,我估計還是會買Apple Watch(更理性地說,買第2代或第3代,但我是業內人,得緊跟),希望本文可以對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先行者們一些參考。
作者:@Kant??來源:產品匯
不錯不錯,尤其贊同對手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