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必備技能:四象限、九宮格、用戶體驗要素模型
快速學習可以說是所有人都想掌握的能力,有了它之后,可以更快學習,獲得知識與技能。工作中也需要這種利器,如何管理好產品需求,真正聽懂用戶在說什么,需要什么,是產品經理的基礎工作,而掌握更科學的工作方法,是如何將這些工作做好所必備的能力。
最近有一個之前我帶的實習生(以下統稱小A)問我,轉成正式員工后,工作壓力,工作內容增加了不少,整個人狀態很差。每天不斷在工作,加班,努力的學,但是為什么做的總是比別人慢,效果比別人差,很苦惱。
其實問題有兩方面:
- 一方面是自身基礎問題,可能你真的就比別人差,那就要好好學習了,如何快速學習,這就放到后面的文章再說;
- 第二方面是效率問題,雙方基礎差不多,但是對方有更有效率的工作和思考辦法,于是與你就慢慢地拉開了距離。
這一次,我主要帶來了作為產品經理應該要掌握的一些基礎技能,其他行業和崗位也可以學習參考。
四象限法則
象限,在初中就學過這個概念,一個平面坐標系有四個象限,分別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每天、每周、每月大家都會遇到很多事情,有事先規劃好的,也有臨時安排的,如果不管理好這些事情或者需求,很容易忙的焦頭爛額,而且越忙越亂。說到底,事情的管理也就是時間管理,就是將有限的時間安排到合理安排到每一件事情中。
普及完基礎知識后,《麥肯錫方法》就針對大家的時間管理提出了一個高效的管理方法—四象限法,其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合理安排事情處理的順序”。
以事情的重要性為縱坐標,以事情的緊急性為橫坐標,兩兩匹配,分別形成了:第一象限—重要且緊急,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第三象限—不重要不緊急,第四象限—緊急不重要。這就是基本的原理。
而如何實際的運用它呢?
就分為兩部分:
- 第一步是如何將事情合理的分類;
- 第二步是如何處理對應象限的事情。
1. 將事情分類
如果不可以合理地去判斷一個事情的緊急性和重要性,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件事情我覺得挺重要的,這件事情也挺重要的,哎呀,怎么每件事情都這么重要,都在第一二象限,怎么辦呢?
這就是對原則的把握不準的后果。
這里的分類有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緊急性,這個是比較好去判斷的,當下要完成的,而且時間很短,那就是緊急性高的,而離Deadline還有比較充足的時間(相較于需要的時間),那就是緊急性沒那么高的。
第二個維度是重要性,什么是重要的呢?
這里以產品經理的角度給大家提供幾個評判的維度:
- 核心功能:如果這個是屬于產品的核心功能,不完成或者不優化就會對用戶的基本體驗有影響,那這個肯定是重要的;
- 商業化:和錢相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
- 產品規劃:這是未來的道路,現在就要鋪好,如果現在不做,到時候轉型或者臨近關頭時就會手忙腳亂。
除了這3個維度,大家也可以在自己總結歸納,然后運用進來。
備注:這個方法也可以運用到人生的管理中去,換掉判斷的維度就可以了,比如:我計劃兩年后出國讀研,那現在對于我來說重要并且緊急的事情就是確定計劃,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就是考托福、存錢。
2. 開始做
將事情規劃進了對應的象限后,就要開始付之以行動,如果不行動的話,第二象限的事情就會慢慢都變成第一象限的。然后你會發現你現在會手忙腳亂,有一堆事情等著你現在完成,那就等著加班吧。
- 對于第一象限的事情,抓緊時間,一件件做完,不要怕麻煩,不要跳過任務,最好只分配20%的時間;
- 第二象限的事情,是你需要花80%的時間在上面的,因為如果你不在這個象限及時處理完,它就會堆到第一象限,越早處理這個象限的事情,時間管理就可以越從容,事情也可以處理的越好;
- 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對于你來說是不重要的事情,但是它們會占用你的時間,你可以每天花費一定的時間,統一去處理?;蛘邍L試安排給其他人去做,但是千萬不可以因為它們去隨時打斷第一二象限的事情,否則不僅會做不好最重要的事,最后還會覺得一事無成。
九宮格分析法
“九宮格分析法”又名“曼陀羅思考法”,起源于佛教,被今泉浩晃先生加以系統化利用之后,卻成為絕佳的計劃工具。其最終目的是將“知識”轉變為實踐的“智慧”。按照此方法制作備忘錄,應付學業與工作上各項疑惑,靈感將不斷自然涌出。它也是學習與工作時最佳的武器。
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和事情后,就需要學習如何將事情做得更好,第二種給大家介紹的方法就是九宮格思考法,幫助大家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九宮格分析法可以用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時間規劃、人際關系分析、思考分析等,這次主要帶大家了解如何去運用此方法思考解析問題。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其中左腦負責邏輯、理性思維,右腦負責藝術、感性思維,而在我們平時的工作思考中,大都只用到了左腦,九宮格法就是更大地激活了右腦在思考問題時所發揮的作用,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意與思路。
而其運用方法也有兩種:
1. 發散型
九宮格外圍8個區域的內容可以互相不關聯,但是都圍繞中間的原點展開。這種方式有利于使用者的思維發散,在填上中間區域的時候,很自然的想將其他區域填滿,這時候也是左右腦同時協作的時候。
很多人都想做產品經理,覺得產品經理入行門檻低,而且不需要太強的專業技能。其實是對的,產品經理入門容易,但是很容易大都成為三四流,很難成長成為高級產品經理或者產品總監,而每一個成功的PM,一定有他超強的能力門檻讓別人無法披靡。這次我們就用發散法看看產品經理都需要一些什么能力。
相信大家看完圖,就應該明白了,外圍8個能力要素都是圍繞產品經理展開,可能有的人會說,還會有更多分類,但是能熟通這8個要素,我相信,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2. 圍繞型
外圍8個要素既然可以互不關聯,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邏輯展開,第二種使用方法就是有順序地展開相關聯的要素。這種方法,適用于活動流程的管理、日常的時間規劃、項目流程的管理分析等場景。
這里就不給大家舉例子了,相信以大家的聰明才智一定會知道如何使用。
3. 補充
有時候需要思考和展開的內容需要更多、更細致一點,那就可以用到“曼陀羅法”的升級版本—蓮花法,就是將現有的九宮格看作是新的九宮格中間的一格,將原有的外圍8個法則作為新的外圍8個九宮格中的核心,繼續展開思考,還是以剛才的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為例展開。
圍繞著剛才的外圍,繼續展開新一輪的思考,到這一步,已經具體到很細的點上了,比如:邏輯思考能力,大家就可以在平時對于產品功能、產品規劃、與他人交流等等場景去落實,其他能力也是一樣。
思考:大家如果有心的話,可以嘗試留言補充一下剩下的內容框架,也有助于幫助熟悉和使用這種方法,也是對自己現在或者未來做產品經理的一種能力規劃。
用戶體驗要素的5層模型
剛開始讓小A做競品分析的時候,她就去網上找了一些其他人所寫的報告來看,很多人都采用了5要素模型來作為競品分析的基本路徑與框架。但是很多人只根據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沒有真正去了解它們,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邯鄲學步,不僅沒有真正的使用此框架, 而且打亂了自己原本的思路。
《用戶體驗要素》是產品經理必讀的書目之一,而5要素模型就是本書中所提出的核心觀點。
Jesse James Garrett提出:
一個產品的決策或者說是每一個產品的細節,都應該有完整的框架去建設,從離用戶最近的表現層,到產品的基礎戰略層,都需要產品經理認真的去思考。
作者所采用的5個層面的名稱較為抽象,并且是經由翻譯而來,如果沒有深入地去學習研究,只憑詞語本身的含義,很容易誤解。比如:戰略層,小A同學根據自己的想象,認為其是與公司戰略規劃,產品在公司的地位相關的內容,跑過來問我:我怎么知道這個產品在公司戰略中處于什么地位呀?
你看,只憑字面意思很容易誤解,這次我與大家一下重溫5個層面,并加入一些實例與想法作為輔助,希望能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當然,只憑這篇文章或者網上的解釋是無法完全領會作者意思的,如果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去讀這本書。
作者將整個用戶體驗分為5個層面,作為用戶,其先接觸到的是產品的表現層,第一感覺是這個產品好不好看,色彩搭配怎么樣,整體風格怎么樣,這叫做自下而上的接觸產品。所以在建設產品的時候,一定要自上而下建設的同時,也要自下而上的去完善產品。
1. 戰略層
戰略層是產品設計的根基,也是產品設計的方向,在這一層主要規劃的內容是用戶需求,產品目標。我們需要規劃人生,家庭需要規劃未來,企業需要規劃路徑,國家也需要規劃戰略,所以產品也需要做好產品規劃。
“小米,為發燒而生”這是雷軍提出的品牌定位,也是品牌的目標,所有小米系列的產品都以這個目標為方向去研發、設計,所以他的產品方向、目標人群都很精準,黏性很強,而且產品力也會穩步提升,這就是產品目標所帶來的力量。
用戶需求會更加直接一點,前幾天看了抖音國際化產品運營負責人(muiscal.ly初創團隊)的一篇文章,說的是抖音解決的就是用戶“無聊”的問題,通過把陶醉消遣的娛樂內容堆滿民眾生活來占用時間,讓人放下沉浸和思考,從而達成精神滿足,整體的產品設計、運營思路都是圍繞這個用戶需求展開,只要解決1%的無聊的問題,那就是成功了。
2. 范圍層
確定了產品方向和需要解決的用戶需求后,就要定下來怎么做,做什么了。在普通的產品中,需要考慮功能規格,做什么功能,而訊息內容類產品,還需要考慮到內容需求,做怎樣的內容。
短視頻APP是現在正火的內容類產品,其中的“快手”和“抖音”就是其中較火的兩款產品。快手的用戶群體更多的是在三四線城市,而抖音的初始用戶群體卻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這種用戶群體差異就是由于范圍層的定位不同導致的。
快手的Slogen是“國民短視頻社區,記錄和分享生活的平臺”,抖音的是“讓崇拜從這里開始”(現已更新為記錄美好生活),并且平臺的初始內容就是不同的,所以對整體的用戶群體方向也有了不同的導向。
3. 結構層
確定了戰略層和范圍層后,對于產品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和要具備的特性已經有了較為清楚的概念,結構層就是將這些概念形成一個結構。這一層中包含了交互設計和信息架構的內容,也就是想想產品怎么做,怎么與用戶交互,怎么將產品中的內容讓用戶可以清晰、有序的接觸到。
采用與用戶習慣相似的結構與交互,有利于用戶熟悉使用你的產品,比如:產品中的一些操作路徑是否與主流相同;比如:文中提出的購物車的例子,給用戶以購物的感覺,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功能。
4. 框架層
產品中組件的擺放,元素的位置,都是在框架層中需要確定的,這一層中包含了界面設計、導航設計和信息設計這3個板塊。
- 界面設計,讓元素出現在用戶需要的時候,并且容易操作、觀察到;
- 導航設計,讓用戶知道他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
- 信息設計,讓用戶在讀取、觀察信息的時候可以按照習慣性的思路去獲得信息。
產品經理經常要畫的線框圖,也是屬于這個層面。
5. 表現層
這是用戶首先接觸到的地方,不僅要滿足產品功能、內容、UI的綜合目標,也要給用戶以較好的感知??蚣軐記Q定了產品元素的位置和結構,這一層就是決定了產品的設計、給用戶的感覺,一個產品的表現層可以決定一個用戶對產品的感覺。
當你將一個界面簡陋的產品與界面精美的產品放在一起,將一個界面簡潔與元素冗雜的產品放在一起,這兩組對比就會讓你知道產品的表現層的重要性。
最后
以上就是這次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內容,作為1-3年的產品經理,或者想具備產品經理思維的人,一定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工作、思考方法,讓自己的工作更加有序,思維更加有邏輯性。
可能剛開始會讓你稍顯不適,會讓你覺得麻煩或者堅持不下去,但是你一旦將之形成習慣,那你就會愛上這種感覺。
一起努力,一起進步,焦慮的青年們。
本文由 @DerekH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四象限法則第三第四條寫反了吧
我也想問是不是寫反了?
歡迎加我Wechat一起交流:tomapple123;
也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DsFlowPM
總結的不錯,養成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不舒服開始的,不舒服的學習,說明你跟之前有變化了。覺得舒服合理,說明你還是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
是的,要自我調整,并且堅定地朝目標方向前進。
總結得很好,棒!
謝謝,部分內容還是深度不夠,需要細細挖掘。
作者你好,制作“產品經理核心能力”蓮花圖使用的是什么工具呢?
Axure
謝謝~~
作者你好, 針對范圍層下面那一段“確定了產品方向和需要解決的用戶需求后,就要定下來怎么做,做什么了。在普通的產品中,需要考慮功能規格,做什么功能,而訊息內容類產品,還需要考慮到內容需求,做怎樣的內容?!?這一段我不是很理解與范圍層這個主題關系有什么關系,我個人是覺得放在結構層會比較好,請問能方便解釋下嗎?
根據Garrett的定義:范圍層主要定義的是做什么,結構層主要定義的是怎么做,并且范圍層所決定的內容會更抽象點。
e ,抽象
“e”是什么?
二八原則的地方是不是寫反了,圖文不一致呢
是反了,配的餅狀圖的內容
文字描述才是對的吧。要快速把第一象限的內容處理完
可以再仔細看一下,80%的時間要放到第二象限,即重要不緊急
糾錯:slogan ?? 讀完受益頗深
謝謝糾正…中文讀音“斯摟跟”,所以習慣打成e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