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品味生活的能力會影響到產品的“靈魂”?

0 評論 9843 瀏覽 3 收藏 17 分鐘

產品本身,可有形可無形,但最終都是為了連接人與技術,為了讓生活變的更為美好,而只有對生活有真正美好追求的人才能做出真正優秀的產品。

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說過“把熟悉的事物如何變得陌生也是一種創造”。確實,要把已經很熟悉并且亂糟糟的家整理干凈是一種挑戰,但是由于產品做的久了就會開始換一種角度看事情,沒有人喜歡亂糟糟的生活,而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把家整理好就是因為設計上的不合理,在時間與空間的安排上沒有考慮到最優設置。所以,我從“合理性”這個角度出發,把房間整體看做一次產品設計進行重新歸位。

第一步,讓高頻物品回歸高頻空間

一個APP或者網站,通常如果第一眼不能讓人知道是在做什么那就是失敗了,首頁定江山,一個APP只有一個核心,所有驗身都是在一個核心,在首頁的基礎上去做的。初級產品經理所容易犯的最大毛病之一就是“好看”勝于“實用”,“邏輯合理”勝于“體驗合理”。

同樣,把這個邏輯遷移到收拾家的過程中來說,很多人收拾家不是朝著“合適”而是朝著“拍照曬到朋友圈會很好看”的角度去收拾的,所以當他們把家收拾一遍后必然會再次陷入混亂的泥潭,反復輪回。

為什么我們需要考慮物品與空間擺放的合理性呢?答案在于一般家庭都不是土豪,所以空間有限。這就像手機端的APP設計越來越寸土寸金,設計APP時必須越來越小心,要全力把主功能放到主要區域。上面這句話放到整理房間中就變成了“把高頻物品放到最觸手可及的空間位置”。

比如我分析了我在房間里使用頻率最高的物品就是水杯,所以我會空出兩個專門的位置留給我的水杯,一個是床頭一個是桌子。當然這里的空出位置是指每次都有空位,讓其他東西為水杯挪出必要位子,而不是每次把杯子放上去之前需要再把別的物品挪開,讓那些低頻不常移動物品盡量遠離高頻位置空間。也就是說,我要為我的水杯留出最少兩個固定位置。

不就是給水杯留出兩個位置嘛,這就是產品設計了?各位先不要急著吐槽,聽我把話說完。接下來就是繼續衍生的時候了,當你分析完第一個“物體”與“空間”的關系后,你就可以接著按頻次與空間優先級考慮其他一切物品,進而就可以將一切各歸其位。比如我接下來的高頻物品就是iPad、Kindle、手機等等,我就同樣需要為他們留下固定空間。所以我現在會在臺子上留出一定的空間,專門用來放它們,這樣不至于每次都亂丟,避免床上地上抽屜里都會隨時出現的情況。

房間會亂成一坨翔的原因無非是可隨意移動的高頻物品太多,而由于我們自身的思維混亂沒有給留給他們正確的空間,讓低頻物品占領高頻物品的空間,導致了我們房間一團糟,高頻移動物品會不斷的打亂空間,而空間又會反過來讓一切更亂。

所以我們第一步就是去思考:

第一,是可隨時移動高頻物品是什么?

第二,你的高頻接觸空間是哪些?

第三,如何分配空間?讓這些高頻物品正確的占領高頻空間,讓低頻物品遠離高頻空間。

這是修煉的第一階,從具象到抽象的分析的能力。

第二步,為低頻物品尋找合理空間

一個產品經理把產品變糟糕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主次不分,什么都想做,什么都貪,然后把用戶需求很弱的那些功能放到了與主功能并列的位置上,結果導致了沒有用戶買單。

所以我們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收心,第一是承認空間的有限,第二是承認有些東西確實是你不常用,可以收起來,甚至可以扔掉的。大道相通,不斷“斷舍離”。

這里的低頻物品會有很多種可能性去定義,這又分為了兩種:“可以扔掉”和“必須保留”兩種。

比如一些還有兩年才會過期的感冒藥,在你沒有感冒的時候放在桌子上就不合理了,但這些藥品必須保留,就需要進入低頻空間,如抽屜的某個盒子里。

再比如在你衣柜里存放的只有穿過一兩次的衣服,這件衣服在本質上就是低頻物品,并且“可以扔掉”,放在那里只會妨礙空間。

總的來說人的囤積欲是很強的,有心理研究結果表明,人對失去100元的痛苦程度遠大于獲得100元的幸福。所以讓他們丟掉一些沒有必要的東西其實挺難,但這正是需要修煉的地方。

這和做產品其實也相通,我們總有一堆想法,產品經理們必然會在腦子里冒出一大堆非常垃圾的想法,并且抱著不放,而最后推向市場時只能慘敗。這就是缺少“斷舍離”的能力,總是抱著這是我的好點子的執著不放,必然摔跟頭。

我做產品摔的跟頭挺多,所以我開始越來越明白這點,于是我在收拾房間的時候就扔掉了好多不穿的衣服,舊的衣服,不好看的玩具,過期日歷,半壞的耳機,時好時壞的數據線……扔掉之后,突然覺得一身輕松。

這里如果有必要可以列一張表,按照物品以及空間的頻率由高到低排序,然后再決定空間位置以及去留。并且在這階段最重要的就是“斷舍離”,從局外人看自己的囤積欲。

這是修煉的第二階,斷舍離的能力。

第三步,留出多余空間,用于迭代

任何優秀的產品經理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把一年后的產品原型都定下來,所有東西是延伸出來的,張小龍也說過微信是自己生長出來的。從微信的發展進化來看,微信不僅讓高頻低頻的功能找到了合理的空間位置,還為未來其他功能的衍生留出空間,比如微信的第三欄張小龍沒有和line一樣直接就是朋友圈,而是把朋友圈再折疊起來,沒有直接定死,這也為之后的 “搖一搖”、 “附近的人” 的爆發留下巨大空間。試想如果當時朋友圈直接就是第三欄,用戶的習慣一旦被固定下來就無法輕易改變,而之后功能的拓展就會比較困難了。

回到我們的主題,整理房間其實也是一樣的,很多人定計劃有些極端,給房間的每個物品進行了私人定制,甚至回家后脫下的一雙鞋子都要求呈現出45°擺放,東西用了要馬上神經質的放回去,然后家里一旦有人破壞了自己收拾好的空間就破口大罵……

這其實就有點本末倒置了,我們整理房間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過的舒適,而如果僅僅是為了把房間整理干凈而反過來讓自己不舒適,那整理房間就失去了意義。而這樣接近強迫癥式的開場,就注定了要以失敗告終,不是自己受傷就是家里人受傷或者一起受傷。

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我把該扔的都扔,盡量留出位置。其次我知道人是有惰性的,我是個超級懶人,我之前每次回房間都要亂扔衣服,每次扔到床上桌子椅子上第到二天第三天也不會去管,結果不出幾天家里到處是我扔的衣服。所以我就意識到,這不是我的錯,這是我的天性,我需要的是更多的空間,來滿足我這個需求,于是我買了一個衣物籃,每次回來都往里面扔衣服,每次滿了再丟洗衣機,這還提醒了我應該定時洗衣服,不至于經常忘記洗衣服這件事,一舉兩得,非常和諧。

那么從這件事中,我復盤下,不要對人性過分自信,你所定下的那些高頻低頻物品、空間,過一階段一定會發現很多錯誤,這時就需要持續調整。在錯誤發現之前,你必須給自己發現錯誤的空間,多留出20%-30%的空間讓自己去犯錯,去發現,然后再去升級,那些你本來以為是高頻的需求其實只是低頻需求,而那些你本來以為是低頻的需求其實也可能是高頻需求,你需要在時間的前進中重新改進。

其次,這種留出空間的意義還在于時間的變化上,事物不是一塵不變的,隨著一個人的收入上漲,會迎來各種新的未被開發的需求,這時相應的需求次序會發生變動,而留出的空間就像微信的第三欄,隨時等著需求的疊加,功能的延展。

另外說一下,其實我房間過一階段都還是會亂一下,但是我每次亂過之后都有相應的重新思考一到兩個物品的位置的合理性,然后再調整。

這是修煉的第三階,為自己留出多余空間后續迭代的能力。

第四步,品味生活的能力

一個人家里如果各種家具用品很糟、使用的家居用品也很遭,那也就根本不可能去考慮整理房間這種事。

小米的黎萬強說過小米在招設計師時,非常注重設計師穿什么,這不是毫無根據的,一個人如果穿著都不講究那就一定是混亂的,是缺少設計規劃能力的。

很多租房的年輕人都有這么一種想法,這個房子是租的,反正不是我的,住一年就走了,我無所謂這個房間怎么樣,只有等我買到房了我才會好好對待它。這其實是一種生活觀念的問題,我們囤積欲太大,所以一心只想買房而忽略其他一切關于品質的東西,比如雖然收入已經過萬,還是買最便宜的床上四件套,iPhone 6出來了手機還在用iPhone4……

但其實在你的收入到一定程度后,花費一定的收入去改善一下生活其實并不需要太多,而且這會讓你活得更有品位更有自信,然后獲得更高的收入。

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我這里談談一個產品經理的看法,如果你要收拾家,那么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把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起來,而如果你不把整體質量提升起來,你所有做的想收拾家的努力都是緣木求魚,因為你最后會發現你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乃至于最后放棄。這就好像已經用微信已經升級到了最新版,手機依然是iPhone4,經常卡退,地鐵上收不到信號,搞得自己很累,是需要更換硬件的時候了。

我非常喜歡知乎上“謝熊貓君”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

所以趁床上用品打折的時候把原本260針的床單換成550針的,枕頭也換成記憶棉的,我三分之一的人生要睡在更柔軟的床上

所以我為了買電腦提前一個月調查研究和追蹤硬件市場行情,提前兩周買了新的電腦桌,為了擺放電腦桌調整了所有家具的位置

所以電腦買回來后我用各種綁線、走線工具,把眾多的連接線藏了起來,外設雖多但看起來一點不亂;

所以我在沒吃過的新奇奶酪打折的時候買來品嘗;

所以我讓朋友在機場免稅店幫忙帶single malt的威士忌;

所以我選擇社區健身房的會員,比商業健身房便宜了80%;

我不求一步登天榮華富貴,但是我會選擇用最少的錢來過體面的生活,因為對我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我。

把自己當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不是說要自私,而是說要把自己當做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來照顧。當你照顧好了自己,品味就會照顧好它自己。

這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斷舍離,從“物”的斷舍離到“內心執念”的斷舍離。所以如果要是我以后面試產品經理,我也會注重它的衣著以及品位這些,因為這代表一個人對生活的追求以及品位,而首先只有對生活有追求并且愛自己的人,才能愛自己做的事情和產品,也才有能力將自己對生活品位的不懈追求也全部深深的投入到產品的靈魂里。

喬布斯老爺子不就是這樣純粹的一個人嗎?

這是修煉的第四階段,愛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

結語

對于產品我其實有很多話想說,前三個階段都是術,只要是個產品經理工作一段時間都能總結出來,但是有些東西則是永遠無法通過學習獲得的,那就是對生活品質追求的態度,產品經理對生活品質追求的態度將直接投射到他所做的產品中。這種正向的追求包括讓自己過得舒適,讓自己有適度的享受,讓自己更愛享受工作與生活。

產品本身,可有形可無形,但最終都是為了連接人與技術,為了讓生活變的更為美好,而只有對生活有真正美好追求的人才能做出真正優秀的產品。

#專欄作家#

承哲,微信公眾號:shouxifayanzh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工具產品和人工智能領域,擅長AXURE,興趣愛好看書,思考。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