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紅包折射出的國民眾相
【導讀】優秀的產品經理一定能洞察人性,這個春節期間的紅包大戰,也是對人性觀察的一個窗口,觀察產品背后的人性設計邏輯,看看能得到什么。
這個春節不可避免的要被貼上網絡紅包的標簽,從阿里騰訊豪擲千金的紅包大戰,到彌漫在社交網絡的紅包熱潮,就連央視春晚也被紅包大軍搶去了風頭。不得不承認,互聯網已經滲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行為乃至習俗都會被一兩個互聯網公司的營銷活動所左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或是科技的日益發達,年味已經越來越淡,習俗也似乎被遺忘的所剩無幾。從2014年的發酵到2015年的全盤炒作,得益于網民的趨利心理,網絡紅包儼然成了春晚之后的又一新年習俗。微信、QQ、微博和支付寶的用戶數幾乎覆蓋了國內的全部網民,網絡紅包的熱潮從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國民對于互聯網的態度。
1、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對于阿里和騰訊的紅包大戰,不少人解讀為兩個頭對于移動支付的入口之爭,但從參與度來看,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對虛擬世界更加的信任,甚至有一些盲目?;叵氲絇C的時代,在安全軟件、安全支付插件和網盾的重重保護下,依然對網絡支付心存顧慮,每當媒體曝出相關安全問題時往往怨聲載道,甚至被不斷夸大。而今紅包之爭,雖然利用了網民的趨利心理,人們之所以愿意為了紅包里的幾塊錢去開通快捷支付、完成實名認證,更多的是對于當今網絡環境的信任?;蛟S這也是巨頭們紛紛轉型移動互聯網的原因吧。
2、趨利而盲目。在阿里巴巴和騰訊號稱幾十億紅包的誘導下,不少網友是難以抵抗的,卻也并非所有的“紅包”都是真金白銀的。對于企業紅包來說,一般采用了現金加代金券的模式,以微博為例,我們搶紅包時很少能夠獲得大金額的現金,得到的往往是代金券,明知道這只是一場營銷活動卻也樂此不彼。除此之外對于微信里以紅包為名的惡意營銷行為更是利用網名的盲目而大行其道。在誘惑面前,網民依然表現出了一定的盲目性,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該如何保護呆萌的網民呢?
3、娛樂至上,卻也有些較真。對于網友來說,互聯網巨頭們的紅包只是一個引子而已,好友之間的紅包社交才是真正的娛樂。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微信對紅包的功能進行了不斷的優化,支付寶讓紅包的玩法更加多樣,原本調情的網絡紅包卻也讓一些人較真。拿微信紅包來說,除了死盯屏幕的快手黨外,各種搶紅包外掛隱現,原本無關利害的游戲卻引得人人抱怨。有人利用外掛賺的“鍋滿盆滿”,有人靠提供外掛軟件名利雙收。但真的有較真的必要嗎?
4、彌漫在網絡之上的人情味。正如微信啟動畫面所說的那樣,點贊太容易,當面夸太難。網絡紅包的盛行讓過年發紅包的習俗再次升級,發個紅包無論金額大小都是一種寒暄,你來我往后關系貌似近了,人情味卻被局限在了網絡之上。但這是我們想要的春節嗎?
反思:理性為何拗不過科技
其實我們都明白,互聯網和手機只是連接人與人的工具,我們追逐科技卻被科技給束縛了。相信很多人都懂得網絡紅包的利害,我們剛開始把網絡紅包當做娛樂的工具,最后卻盲目的被紅包忽悠著走。這讓我想起了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不可否認人工智能的成形是科技的一大進步,對整個社會而言利大于弊,卻也引起了比爾蓋茨、馬斯克等科技大佬的隱憂。之前對此很不理解,從網絡紅包的熱潮來看,大佬們的擔憂不無道理,人性有著很多的弱點,我們理性的創造了科技,誰又能保證在享受了科技的便利之后不會變的盲目,最終成為科技的俘虜呢?
最后想說的是,網絡紅包只是一種娛樂方式,別讓你的春節成了科技的試驗田。
#專欄作家#
Alter,微信公眾號:手機那點事(spnew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者,文字通俗易懂,卻有一顆文藝的心。專注于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電子商務等科技領域。獨立的自媒體人,走在創業的路上。
轉載請保留上述作者信息并附帶本文鏈接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