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產品經理,到底有哪些優勢?
忘記了是誰曾說過,人每走的一步都算數。此話用來概括本文主題“產品經理的經驗有什么用?”亦是可以的。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我入行做產品已經有7年的時間,在公司里已不能被稱之為“小王”。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發現很多公司招人的時候都會寫上對年齡的要求,類似于90后優先考慮這樣的字眼,因此也讓我因為年齡有了一種危機感。
本來以為工作久了,經驗多是一種優勢,但是在產品經理這一行,好像經驗多了,年齡大了,在某些公司的招聘中反而成為了一種劣勢,身邊朋友也不乏有跟我一樣有此種焦慮的。這篇文章我就想幫那些大齡產品經理辯解一下,看看大齡產品經理到底有哪些優勢。
1. 懂得更多的解決方案
富有經驗的產品經理在行業內工作多年,做過的、了解的產品也比較多。有些產品即使自己沒做過,也看過或聽別人說過,對很多產品形態和邏輯規則有所了解,所以他們懂的更多的產品實現方案。
當要做一個新產品的時候,只要產品終端相同,面對需求,有經驗的產品經理能更快速的想到該用何種產品形態。當產品遇到問題的時候也知道該使用哪種方案去解決。
有些功能是所有產品標配的,這樣的話彼此間有互相借鑒性。即使產品類型不同,但有些功能也是通用的,例如登錄、注冊,基本各個產品都有。如果你之前做過類似的功能,在做新產品的時候就會有更熟悉的應用,即使有些許不同也能更快的上手。
2. 畫原型、寫文檔效率更高
分享畫原型、寫文檔的技能一直是產品經理圈內長久存在的話題,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觸,工作時間久了以后,你畫原型,寫文檔的效率自然會更高。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客觀因素上講有三因素,第一是熟能生巧,工作經驗久,畫過的原型,寫過的文檔多了,自然就更熟練;第二有些產品可能跟你之前做過的產品有些類似,把自己做過的東西再做一遍肯定會更快了;第三點要說的就是對工具的熟練使用了。
如果跟團隊磨合久了,很多事情我們只看中結果對過程反而不那么在意。我們不再拘泥于形式,也不注重文檔形式,重要的是把話說清楚,把事說明白即可。不過話說的容易,做起來到不一定。想要做到這一點,也還是有幾個注意事項的:第一是重點內容不能遺漏,重點的產品需求說明不能缺失;第二是交付給技術人員的產出物要更具可讀性,讓別人更輕松的了解需求。
3. 對產品業務更熟悉
對業務的熟悉程度就完全要依靠時間的積累了,很多產品經理可能連續幾年都會做同一類產品,這樣的話他們對這類產品的業務就會比別人更熟悉。例如一個做過金融類產品的產品經理,他們對于充值、支付、提現這些方面的業務邏輯就會更了解。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沒什么,即使一個人不熟悉,但是經過一番調研后也會明白的。且不說有些信息是很難從調研中獲得的,即使可調研也沒法保證調研的結果就一定真實。況且調研還需要花費不少時間,這對某些公司來說是不愿接受的。
我們從調研中一般能明白正常的流程,假設一個流程從充值到支付完成,如果只是充值成功的話這個邏輯可能沒什么。但要是過程中出現什么意外,就難以料到了,而在實際工作中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與一個差的產品經理的能力差別往往就體現在這方面。再拿APP版本兼容性來說,如果一個產品經理做了多年移動端產品,可能在他腦海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每當做新功能的時候,他會很自然的考慮到舊版本跟新版本的兼容問題。但如果一個產品經理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就比較容易忽略這個問題。
一個人對業務比較熟悉,他在工作中會盡可能完善的考慮到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提前做好各種邏輯判斷以及相應的反饋處理,這樣就避免了產品上線后因異常遇到更大的麻煩。
4. 對產品模式了解的比較清楚
如果你跟一個從業多年的產品經理聊天或許會發現,即使他從未做過你所做的產品,但是只要你跟他聊上幾句,他就能明白你說的是什么。跟這樣的人交流,溝通過程中會覺得特別省事,你一說他就明白。
要做到這一點,背后也是有長時間積累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對方平時對互聯網比較關注,經常了解一些互聯網資訊或者看一些相關書籍,對于互聯網的一些商業模式,一些玩法都比較清楚;第二跟其工作關系肯定也是分不開的,不僅是自己工作的經驗,也時常體驗一下其它產品??吹降摹⑹褂玫亩嗔?,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
5. 對產品功能考慮的更長遠
有時候我們在工作中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了能夠盡快交差匆匆忙忙的把產品的功能做好了,做了一個臨時方案,雖然很快,但是會留下很多隱患。臨時抱佛腳,雖然一時交差了,但是卻給后面的長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有些事情甚至是無法彌補的。一個有經驗的產品經理考慮問題的方面會比較多,更大程度上避免犯這種錯誤。
拿我最近遇到的案例來說,我們公司最近想做一個內容開放平臺,目的是把我們的內容分發給不同的流量渠道。因為之前我們的內容只面向一個渠道,有些問題壓根不存在,但是后續隨著渠道數量的增多,很多問題就要考慮的更全面。當時負責這個事情的產品經理很快就找到了方案,讓運營人員在內容上架的時候勾選渠道,已勾選的則意味著上架。當時來看這個方案的確可以滿足需求,但是很快就遇到了更大的問題,后續如果內容在不同的平臺定價不同、上架時間不同,這樣的做法顯然就不合適了。所以后來不得已又返工,開發了新的功能。
如果當時負責這個事情的產品經理能夠考慮的更長遠一些,最開始就采用一種為以后可持續,擴展性更好的方案,那么后續再有新需求基于之前的功能加即可,完全不需要再把之前的推倒,重新再來了。
要想對功能考慮的更長遠,也是基于產品經理對業務的熟悉和積累的做同類產品的經驗。有些是自己踩過的坑,再次遇到肯定要避免歷史重演。
6. 對工作中的不確定性早有預估
對業務的熟悉程度和其做產品的能力是對產品經理是否優秀的考量。除此之外,溝通能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也很重要,別小瞧這方面的能力,很多時候都關系到事情的成敗。
我們列舉一種工作中的實際情況,一件事情可能別人答應你交付工作成果的時間是周五,如果你嚴格按照這個時間點來執行的話,最后會發現項目沒有完成。有一些不確定因素,一兩個人不靠譜,一、兩個環節延遲,就會造成多個環節延遲,項目完不成就是必然的結果。
有經驗的產品經理會對項目周期有更準確的評估,把計劃制定的更靠譜一些:
- 一是因為經驗,之前做過類似的工作,對于技術的開發時間心理大概會有預估;
- 二是工作時間久了,接觸的人多了,看人更準,對于合作同事的做事風格有一定了解。雖然別人跟你說的是一個樣子,但自己心里也有一桿秤,對于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提前做好防范會更靠譜一些。
#專欄作家#
云瑞,微信公眾號:馬虎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片刻產品經理,6年產品人,走在內容社交產品路上,死磕產品設計,喜歡玩各種APP,玩桌球,打羽毛球,歡迎與大家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86年這次辭職已經找不到工作待業一個多月了。
同樣是86的,今年加上疫情,待業快3月了,另外問下現在還是做產品嗎
來吧,組個產品群吧,你現在找到工作了嗎?
現在找到了嗎?交流交流,同樣是86年的
88年的也有危機
85年的產品表示已經有深深的危機感,感覺要轉行了
大齡和能力貌似并不是正相關
有時候做事推板 說不定還沒年輕人快
我的領導十幾年了,和他聊天(不包含工作)就像在讀一本書,新奇好玩
聊工作就像在上課,很多地方一不小心就學到了新知識新方法。
同感
作者說了很多,但都很主觀。感覺這些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善于發現和用心總結可能2,3年也會達到這些能力。而面試的時候將作者說的這些拿上桌面,感覺論據不足。一直覺得干產品就得拿出成就的作品來。雖然也會失敗,失敗不僅一次,但這么多的失敗,最后怎么也得讓你有成功的作品吧,如果真如你所說的你從失敗中吸取了經驗。所以產品經理能力很軟,很難口頭描述證明,關鍵是拿出能證明自己能力的作品
“90后優先考慮”的字眼是因為搜的產品專員,如果搜產品總監,要求就會變成“5~10年產品經驗”
有時候限制了突破創新和顛覆吧
突然感覺壓力不是那么大了…哈哈哈
老鐵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