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高估了科技?

0 評論 4045 瀏覽 0 收藏 12 分鐘

身為從業人員,這么問多少有點大逆不道,不過這確實是我近來思考的一個問題。從工業革命到今天,科技確實大大刷新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標準化生產、交通網絡、計算機、互聯網……都是前人無法想象的成就。

從朋友那里聽來一個詞——“嚇尿指數”,它的含義是這樣的:古人穿越到未來某個時期,那里的生活水平足夠把他嚇尿所需的年代差。想像一下,中世紀的人向前穿越了500年,仍可以適應新時代的生活。因為這黑暗動蕩的500年里,文明近乎停滯。要把他徹底嚇尿,或許得到工業革命之后,讓他看一眼汽車。那可是1000多年。但如果500年前的明朝人穿越到今天,嚇尿他綽綽有余。別說明朝,民國也沒問題?,F代摩天大樓足以令他顫抖。當然,這只是個玩笑。卻有助于對科技的發展速度,產生較為形象的理解。

剛好,前兩天是個大日子。蘋果發布了新的Macbook和Apple watch,毫無懸念登上科技界的頭條。實際上,我已經很久沒有為這些消息激動過了。并非對蘋果有什么意見,而是覺得或許要冷靜一下,跳出人們的追捧和對科技的美好憧憬,想象一下真實的未來生活。

只要稍加留心科技行業,就很容易深深著迷于各式各樣的概念設計。物聯網、智能穿戴、虛擬現實等等,在宣傳片中大放異彩,好像那就是未來生活了。要我說,成就這些概念設計的,更多是剪輯與特效。真實的產品擺在面前,其弊端才會被多數人注意到。消費者是科技進步的動力,追捧的聲浪鼓動著科技去實現這些夢想。然而消費者也很不講情面,產品問世之后,往往又用腳投票,置它們于死地。

哪里出了問題呢?我們絕不能說用戶未開化,心里也不該這么想。更多時候我們會歸咎于自己,產品不夠好用,用戶體驗沒做到位。那我們先前都在夢游嗎?顯然也不是。以我們當時的水平,肯定已經在能力范圍內做到極致了。在科技和真正的人性化之間,似乎總隔著點什么。

早起問題

早起問題,我們與之爭斗了數千年??蓸烦纫彩莻€睡懶覺的主兒,沒有干擾的話可以睡到正午。人們為此做過各種嘗試,千奇百怪的起床鬧鐘應用層出不窮。用你的社交賬號瞎胡鬧,或者拍攝特定照片才能停止鬧鈴。更有甚者,直接就扣錢了。說到底,它們都屬于同一類,通過增添麻煩,迫使人們去做違背本能意愿的事情。實際上,靠外力維持的習慣,絕對無法持久。沒有堅定意志的人,并不會因為一張健身卡就改頭換面。要在精神層面影響我們,現有的科技水平還差得遠。

地圖與信任

在物質領域,一切開始數字化,地圖是個很典型的例子。認識世界、認識腳下的土地,這個需求從人類誕生以來就存在。我認真研究過的第一張地圖,就是杭州地圖,紙質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憑記憶在城市里來回穿梭。直到我在手機上裝了地圖軟件。那時用的還是功能機,Java版的谷歌地圖,出行方式大大改變了。但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導航、公交查詢、街景相繼誕生,有個問題一直存在——地圖軟件總會時不時坑我一下。它會忽略一條捷徑,讓我坐錯車,帶我去一家已經搬走的餐館……直到今天,我都無法100%信任地圖軟件。等公車太久時,我的心理活動往往是這樣的:

“車還不來,地圖又抽風了?不對啊,路線的確經過這里……還是看一下站牌吧,嗯確實沒錯,末班車也還沒過,繼續等?!?/p>

最后讓我放心的,反倒是更加原始的東西。盡管地圖軟件都試圖打造數字化的出行。但是在我心中,它至多起到一個參考作用。因為在科技與自己的判斷相違背時,我們仍然很可能會相信自己的判斷,哪怕自己是錯的。

這是獨立人格與自由意志,科技無法改變。

互聯網的死角

連接世間萬物,互聯網的終極理想。如果這個理想實現了,地圖不準的問題當然不復存在。我相信這個問題最終可以解決,但并非通過此種方式。對于全球互聯,我們似乎過于期待了。連接世間萬物所需的科技水平,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甚至可以說,以現有的技術體系,應該是不現實的。

這個時代,萬物間的關聯確實更加緊密了。世界正在聚攏成一個整體。隨之而來的是復雜度的暴漲。越復雜的東西,整體的穩定性越高,所能容忍的內部問題、障礙也會越多。信息社會不是四通八達的曠野,而是摩肩接踵的舞池。

民主,很美好的一個詞。不過這要取決于我們對它的定義,因為字面意義的民主無法實現。簡單粗暴地讓所有人投票決策,如何通知到所有人,保證每個人都參與?公司出游,投票選擇目的地,幾十人的QQ群都集不齊票數,遑論一國百姓、世界人民。無法獲得反饋,連接自然無從談起。世界每天在變化,讓每個人都知曉任何事物的最新動態,科技辦不到。相當數量的工作要由人來完成,不是科技落后,而是這些事情人無可取代。有沒有想象過人工智能解說球賽是什么樣子?這些信息,不由人主動去創造和傳播,世界便無從知曉。

讓科技代替我們完成一切信息的收集與同步工作,如果真有這一天,人類文明就等同于消亡了。

標準化

連接萬物盡管做不到,但連接始終還是有益的。世界各個部分差異如此巨大,使它們相互通行的唯一方法,就是制定標準。兩個鄰國鐵軌寬度不一致,陸運效率就大打折扣。不同制式的通信網絡,如果相互不通,連最根本的存在意義都失去了。

新事物層出不窮。在它尚不成熟的時候,談論標準似乎沒有意義,它們都在忙著搶占市場。當它的市場地位確立下來,它本身就會成為一種標準。例如webkit,例如英語。

但是,世界無法平均化。受地理、時間、人文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一定有疏有密、有貧有富、有先進有原始、有開放有封閉。即使哪天各行業都達到資源過剩的地步,這些差異依然存在。而差異本身也在變化,時時刻刻需要新的標準來應對。既有標準的利益相關者眾多,在某種程度上,又成為阻礙新的、更先進技術標準的絆腳石。這個拉鋸與周旋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交替時時刻刻在發生,永無盡頭。

既然這是永恒的狀態,未來世界本質上能有多大差別?

身體的進化

這一點,最有可能引發社會巨變。人類真正孕育出“文明”,只有幾千年的時間。幾千年的地質年代簡直滄海一粟,我們身體結構還來不及進化。仍然在用原始人的大腦思考,用五大感官認識世界。其中用得最多的還是聽覺與視覺,因為這兩種感觀能傳遞的信息量比另外3種大很多。于是我們發明了語言,發明了文字。

科技發展到今天,隱隱就要觸到這個瓶頸了。我們的創造物都基于人的身體構造來設計,汽車尾燈、喇叭我們習以為常。它們亮或滅、響或不響,就以這種二進制的方式向我們傳遞信息。我們的科技成果完全有能力傳遞出更豐富的信息。但只要是人在駕駛,這件事情就到此為止,我們的感觀限制了我們。一排復雜的指示燈,我們眼睛處理不了。多種不同音調的喇叭,耳朵分辨不了。這些信息放在一起,大腦反應不過來。

相比我們的創造物——計算機,我們本身的信息傳輸與處理能力少得可憐。世界運轉再快,到人工處理的環節,總要等好一陣子。我們的科技產物確實精妙絕倫,大量節省了人類等待機器的時間。但與此相比,機器等待人類和人類等待人類的時間,才是真正的大頭。在這方面,我們的科技才剛剛起步。

也許某天,我們能通過技術手段,像心理史學家那樣通過精神力交流。引發的社會變革,會使之前的一切科技成果黯然失色。

結尾

科技圈是個很雞血的地方。每天都有人嚷著要顛覆什么,每天也都有人研究別人顛覆了什么。它對我們的生活確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要說顛覆,應該還沒到那個程度。

科技給我們帶來新事物。與此同時,舊事物并不會消亡,頂多是減少。它們會結合科技,以新的方式浴火重生。這些變革就在身邊發生,它的傳播仍然以人為載體。我們不會感到突兀,反而覺得溫和??萍加兴鶠橛兴粸?,一切都很自然,遠沒有那么夸張。

#專欄作家#

可樂橙,微信公眾號:可樂橙(colachangree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UI/UX設計師,關注互聯網,關注科技?,F居杭州,與小伙伴們正在創業途中?;蛟S不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至少是個快樂的設計師。

轉載請保留上述作者信息并附帶本文鏈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