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工作幾年遇到瓶頸?試試從這幾個方面突破

11 評論 22019 瀏覽 225 收藏 20 分鐘

產品經理在工作幾年以后遇到瓶頸,要怎么做才能突破,爭取更大的發展呢?

工作一兩年,或者兩三年的產品經理,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該掌握的技能都掌握了,原型畫了不少,文檔寫到手抽筋,評審會開了無數次,產品也迭代過二三十個版本了,職位沒有往上升,暫時也接觸不到其他業務(運營、市場等),感覺接下去再干幾年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于是覺得產品經理這份工作已經到了瓶頸期,往后要怎么發展、提高?出現了一些茫然和焦慮。

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些基本的東西。

同樣是工作三年或者五年,工作內容和性質也差別不大,幾年下來其實差距可以很大,不知道大家發覺沒有?不僅是產品經理,開發、運營也是一樣的。

說到底還是那些問題,我們到底是在工作時間里被動地完成任務,做完了就拋諸腦后,下班后就是娛樂吹牛?還是在工作中用心觀察,習慣總結復盤,工作之外堅持學習、觀察、提升?幾年下來,差距就體現在這些地方。

但是這些都是過去式了,我們從現在開始往后看,要怎么做才能突破瓶頸,爭取更大的發展呢?

打鐵還需自身硬,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1. 從術到道的提升

幾年的工作經驗,收獲的是我們熟練掌握了原型工具,能寫規范的文檔,能把控評審會的節奏,能和開發討論實現上的難點,能說服領導協調資源,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基礎。

但是我們進一步發展提升自己的格局,就需要從術的層面往道的層面提升,什么是產品經理的道?

后面我會從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總結。

2. 8小時之外

我相信工作幾年時間里,如果在8小時之外堅持投入學習,并且是有效、高效地學習的童鞋們,基本上就不是本文的目標讀者了,因為他們早就突破了瓶頸,往更高階的產品階段發展去了。但我堅信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查理芒格70歲還在每天堅持讀書,這不是雞湯,而是切實可行的通途大道。

學習是苦的,但在不斷的收獲中也會得到很多的愉悅。我也和大家一樣,為了跟版本經常加班,但我基本能堅持一天花1-2小時在學習上:上午9點上班,8點大家還在睡覺,我已經到公司了,這就多了1個小時的時間,中午很多人看視頻、小說消磨時間,對我來說又是半小時的學習時間,之后再午休一下,晚上也是一樣,睡覺前至少也有半小時時間。

對于職場人士來說,學習是比較廣義的,包括看書、看自媒體文章、看咨詢機構的調研報告、研究各種產品、總結復盤(寫博客、公眾號是很好的方式)等等,我們需要有系統的規劃。

3. 有效學習

計劃好每天或者近期要做哪些學習之后,還需要有清晰的學習方法論,才能夠有效學習。

什么是無效學習?

看書像看小說一樣,博自己一笑,過后就忘記了;競品玩一玩,不抓重點,不分析商業,不做記錄等等,就都是無效學習。

有效學習,需要做到:

  • 不管學習什么內容、方式是什么,都需要提煉出核心的道理,并內化到我們的知識體系中;
  • 提煉重點,做好記錄,方便后續重新觀看和思考;
  • 將學到的東西和自己的實踐經歷結合,以前做過的或現在正在負責的產品,要被自己的新知識不斷重新復盤;
  • 刻意練習,學到的東西,最好舉三個以上的例子,分析并吃透它。

4. 產品人的道:洞悉人性、商業能力、人文素養

產品人的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結合自己這些年的實踐,我自己總結的道有三項最重要:

  1. 洞悉人性:產品的受眾是各種各樣的人,理解人性,是產品經理最基礎的要求。
  2. 商業能力:很多人都總結到,產品經理不只是畫畫原型寫寫需求,能從用戶需求和商業機會中找到最優結合點才是核心能力。
  3. 人文素養:喬布斯名言,產品是技術和人文的結合,這個大概是產品人的最高境界了,除了那幾個最著名的產品經理,我們其他人都還在路上。

接下來,我就如何洞悉人性、如何培養商業能力、如何提升人文素養三個方面,做一下總結。

洞悉人性的能力

1. 知識體系

我相信真正牛逼的人,可以不用借助多少理論知識,僅憑借日常的觀察、分析、總結,就可以達到洞悉人性的程度,例如:喬布斯、張小龍這樣層次的人物。

但我們絕大部分人是普通人,其實是必須要借助人文研究的一些成熟可靠的理論成果,然后再結合平時的觀察和實踐,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逐步提升自己了解人心、洞悉人性的能力的。

所以,我們還是要首先持續地投入精力來構建這方面的知識體系。

  • 認知心理學:心理學從行為主義心理學到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目前看認知心理學對我們產品人的指導和啟發會更有意義。
  • 潛意識:近幾十年實驗心理學的發展,將潛意識這種曾經不可研究和觸摸、僅在弗洛伊德的理論推導中存在、被主流心理學界認為是歪門邪道的東西,走到了前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潛意識確實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決策,了解潛意識,你才能說較完整了解了人的內心和行為。

關于潛意識相關理論必看的經典書籍是列納德·蒙洛迪諾的《潛意識》,我的另一篇文章對這本書做了總結:潛意識理論:啟發產品經理工作的15點

  • 催眠:催眠聽起來只是電影里常見的那種博人眼球的虛假場景,其實催眠和潛意識有很強聯系,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營銷、運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在對用戶進行催眠,了解相關的知識很有必要。
  • 《女人的起源》:據說是鵝廠產品經理必讀的一本書,了解女性用戶的必讀之書。
  • 張小龍8小時分享:在微信上線后幾年,張小龍曾經在內部做過一個8小時的分享,沒有公開,但留存了一些音頻和文字資料;這個分享基本就是張小龍總體的產品觀,對于人性的洞悉這一方面講得很深很透,值得所有產品人多讀幾次。音頻質量很差,且有很多停頓和無關的內容,建議看文字版,網上搜索可以找到。

知識體系是不斷更新的,以上只是列出了我認為比較重要的部分,后續隨著學習更多、更廣后,也會不斷更新。

2. 實踐方法

我們知道,馬化騰、張小龍其實都是技術出身,不是那種很喜歡社交的人,我想我們很多人也是一樣,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時間,業余還要花很多時間學習,留給我們社交的時間自然就被擠壓了。

那怎么去觀察人、了解人、從而洞悉人性呢?

兩個辦法給大家參考:

1000、100、10的習慣:這個也是張小龍的方法論,就是產品經理每周要看1000個帖子,不管是微博的還是哪里的,要看100天博客,要做10個CE這樣子。其實具體看什么要跟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但總體目標就是要混跡在互聯網上的人群里,去參與他們、去了解他們。

比如:直播、小視頻火了,我們就去深入地玩;快手你覺得low,但你是產品經理,也要花時間混進去,看看他們都在玩什么。

和大家玩是表層動作,我們的深層目標還是要依賴于學習到的心理學等的理論,不斷觀察、分析、總結,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和各種人聊天時植入用戶調研:時間寶貴,我們還得有很多時間花在和親人、朋友的相處上,其實也是處處都有觀察人、了解人的機會,做些準備,適當植入用戶調研,收獲會很多。

例如抖音火了,你問朋友有沒有玩,不要只是和大家有的沒的扯一扯就完了,你可以深入問人家喜歡看什么類型的、有些段子不斷重復會不會煩、你自己發沒發視頻等等,可以挖掘很多很多東西,都是在于平時的積累。

商業能力

不懂商業,算不上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

我們設想這么一個場景:

你在一個創業公司里,剛拿到幾百萬天使投資,有五六個開發,兩三個運營,只有你一個產品經理。手上的錢只夠花12個月,在這12個月里你必須要讓產品上線、運營,跑出足夠驗證商業模式的數據,從而能在倒閉之前順利拿到下一輪融資。

這就是產品經理要達到的能力,公司是賺錢的組織,不是慈善機構,我們做產品不是做公益,而是必須找到商業機會,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賺到錢。

在大公司里這樣的機會不太多,大部分產品人都是做好需求就好,商業交給市場和運營,其實有時候一核算,一年下來營收200萬,可能辦公成本、人員成本、服務器成本、營銷推廣就花掉里300萬,如果是一個公司早就倒閉了。

所以,就算沒有接觸商業的機會,我們也要時刻做好準備,有意識錘煉自己的商業分析能力。

1. 知識體系

  • 《失控》:凱文凱利經典書籍,互聯網人必看。
  • 《定位》《重新定位》:杰克·特勞特作品,有史以來對美國影響最大的營銷觀點,也是國內各大商學院營銷課必推的書籍。
  • 《史玉柱自述:我的營銷心得》:接我們國內地氣的商業智慧和人生感悟,沒有深奧的理論,鉛華洗盡、樸實無華,往往在輕描淡寫之間,一語道破營銷的本質。
  • 《從0到1》:在互聯網時代,成功的企業是一個從0到1創造市場的過程。這本書為你開啟創新的秘密,還將帶你穿越哲學、歷史、經濟等多元領域,解讀世界運行的脈絡,分享商業與未來發展的邏輯。作者是PayPal創始人。
  • 《需求:締造偉大商業傳奇的根本力量》:通過深度剖析富有智慧的需求創造者,解讀他們是如何將那些令人們生活痛苦、不便、浪費,甚至危險的日常煩惱進行梳理,如何開發出令人們無法拒絕、也讓競爭對手很難復制的優異產品。

2. 實踐方法

(1)商業分析實踐

我們的競品分析,不要再局限于目標用戶、功能分析、布局交互這些方面了,要擴展開來,對每一個產品都進行商業方面的分析。

例如:一個直播產品,就可以分析出一整套的商業邏輯出來。首先是成本,直播的服務器和帶寬成本顯然要高于其他產品形態,能不能通過和開發、運維的溝通學習,分析出來這一塊的成本?直播產業鏈很長,有內容提供方、直播者、普通觀眾、付費觀眾、付費里有多少是鯨魚觀眾、里面的代理和公會是怎么盈利的?等等收入的分析,最后再匯總。

再例如:一個知識付費類的產品,硬件成本不高,運營成本會比較高,高到什么程度?設定一定用戶規模的前提下總成本是多少?需要多少付費轉化率才能覆蓋這塊的成本然后實現盈利?知識生產者們平均需要有多少付費粉絲才能保持足夠維持生產知識的收入?等等。

每一類的產品,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和體系,對于還沒有商業化或是盈利的產品,我們依然可以站在月球看地球,用指點江山的方式分析該產品以后的商業模式:可能是錯的,但這個過程是鍛煉商業分析能力和商業思維的絕佳方法。

商業和用戶體驗沖突怎么辦?

既然涉及到了商業,那難免就會出現商業和用戶體驗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理論上只要產品切實解決了用戶需求,那么長期一定能帶來商業價值的,沖突往往是短期商業利益和用戶體驗之間的沖突。典型的案例如亞馬遜貝索斯對給用戶發送性用品營銷郵件的案例。

所以分析過程中,也要重點關注商業和體驗的沖突。

把自己負責的產品當作一個創業公司

這個也是一個有趣的方法,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公司中上班,如前所述處在一個生死存亡的創業公司中做一個負責產品+商業的人的機會并不多。但我們可以把自己負責的產品設想成處在那樣的處境中,好好分析一下,我在那樣的環境下,這個項目團隊能不能活下去?

人文素養

平心而論,人文素養能做好的人很少。

一則是我們的家庭生活環境,真正書香世家熏陶下的孩子不多;二則是我們從小的教育環境,數理化都學得挺好,人文、通識方面基本為零,工作后也基本不涉及。

這即是問題,其實也是我們的機會:既然大家人文素養都不怎么樣,那我從現在開始刻意積累,長久以往自然會形成自己的優勢。

這方面我有一些接觸,可以給大家一點參考:

1. 哲學

哲學本質是思考我們的思考,西方的哲學包含了相當數量的邏輯成分,例如:客體、主體、本體等等,對我們的思維鍛煉很有好處,推薦伯特蘭·羅素的《西方哲學簡史》。

我們的古代哲學則更多是側重在倫理方面,結合了認識論和道德論,時間有限的我們,同樣推薦閱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看哲學書不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直接的幫助,它的好處體現在:

  • 了解幾千年來思想家們都在想什么,其實很多問題別人已經思考過了。
  • 哲學帶有強烈的邏輯印記,對鍛煉我們的思維有很大幫助。

2. 美學

都說產品、運營要懂一些美,對工作會有很大幫助,但涉及品味的東西怎么培養呢?

先給大家一點信心:曾經有一個建筑工人,整天重復勞動覺得很煩,生活沒有趣味,也賺不到多少錢。后來他去上了一個課,主要是審美方面的,對各種形狀、結構等的審美進行理解和學習。結果上完課后他還是回去搬磚,但整個生活狀態完全變了,每天都很愉快,因為建筑工地上的各種形狀和結構在他眼里都變得很美、很有生命力。

所以審美是可以培養的。

我建議幾個方式進行:

  • 閱讀美學的好書:推薦《美的沉思》、《感知藝術》、《美的歷程》。
  • 不錯過博物館:博物館是好地方,很多是匯集了人類歷史上的美的創造,把去網咖的時間改成去博物館豈不是很好?
  • 美的網站:站酷網等,不時看看挺好。

3. 文學

經典文學比較費時間,以前讀書時看過很多,現在看感覺投入產出比不理想,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

結語

瓶頸和天花板是對不學習的人而言的。

持續堅持系統化、有效、高效地學習,才是突破瓶頸的最佳利器。

#專欄作家#

Alex,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涉獵廣泛的理論和知識,并嘗試用于指導具體的產品設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可以留個微信交流嗎

    回復
  2. 文章太膚淺了,可加我微信探討

    回復
  3. 我是小白 問一下 10個CE是什么意思

    回復
  4. 個人觀點,PM首先是用戶,其次才是產品,像平常人一樣工作娛樂,在生活中感悟需求,優秀的產品經理應該是野生的,而不是理論功底深厚磚家。

    回復
    1. 不贊同。產品經理如果過于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那么就會犯很多錯誤。如果你不認為產品經理需要很多知識以及強大的理論功底的話,只能說明你做產品還非常非常非常初級

      來自江蘇 回復
    2. 來自北京 回復
    3. 除非你做的產品只是你一個人在用了。不是全部用戶都跟你一樣去看產品。一個人是不可能很多很多角色的去思考一個問題。譬如無障礙設計的考量。

      來自廣東 回復
    4. “像平常人一樣工作娛樂,在生活中感悟需求?!贝_實沒錯,感悟后還是需要反思與累積,而那些理論知識和儲備知識會讓產品經理在處理任何問題時更理智、更客觀、更快找到對應的方法。

      來自上海 回復
    5. 個人觀點,PM應該是站在人性角度思考的感性崗位,而不是數據分析師,就像電腦可能會通過數據分析出你喜歡什么,但是無法預測出你將來會做出什么樣的改變,像極了很多電影的結局,主角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人都是會變得,小時候喜歡電玩與美食,長大了卻愛上旅行和美酒,或許這就是人性吧

      來自山東 回復
    6. 我感覺PM考慮問題不僅要站在感性的一面,也需要理性思考;通過感性來思考人性,其次在理性的一面,可以參考數據分析結果來做出決策,數據是可以驅動產品的決策。

      回復
  5. 文章很不錯,學習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