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靠的數字·續
東東推薦:產品經理的工作可能需要背負KPI,好處是可以量化工作質量,但是也可能產生過度關注KPI,進而對產品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但是問題來了,不用KPI管理,那怎么管理?
兩個星期前,寫了篇《不可靠的數字》挖苦產品行業的KPI導向,流傳甚廣。老朋友說,這么淺顯的道理,為什么會被許多人追捧?答:哪里是追捧,只不過是借我的文字來吐槽他們的經歷罷了。
在這篇文章下面,最多的負面評論是,不用KPI管理,那你怎么管理?意思是提不出建設性意見就別口炮。
那么,我就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吧。
1、
我在原文里寫道:“數字是復雜的,數字也是會騙人的,如果不能厘清數字背后錯綜復雜的門道,簡單粗暴地追求數字KPI,結果必然是挖空心思地走偏門,沖KPI”。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分析數字的質量。
拿自家的產品舉例子。游記數會是一個核心KPI嗎?或許是的。但是我還得看有效游記數——比如低于32圖的都不算有效游記,多半是用戶的測試行為,是廢游記,而蟬游家的有效游記平均是70圖。除了有效游記,還得看精華游記數,這決定了首頁的內容質量。這時,對“有效”以及“精華”的審核尺度又成為了新的考量因素。有段時間數據波動很大,一問,發現是審核尺度發生了變化,新標準更合理,但數據會下滑。那么下滑就下滑唄。
如果我把游記數KPI設為硬性考核標準,就沒人愿意上調審核尺度,這當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在內部也會設置KPI,KPI是一個方向,讓我們做事有方向,但因為數字的復雜性,我并不把KPI當作管理目標,而是根據對數據的分析來作業績判斷。簡單地看幾項數字變化來鑒定做好做壞,這是管理上的偷懶,也是專業性的掉價。
2、
有很多業務是很難用數字來衡量的。比如說網媒編輯吧,發稿數?發稿的UV與PV?發稿的互動數?都很扯淡。
上次有個人在評論里跟我說,你可以分別統計每個編輯發稿的平均閱讀時間,再跟外站同一時間段,同類型稿件(比如筆記本評測稿件)的平均閱讀時間對比。我當時眼前就是一黑。別說提前半句的技術需求,工程師立刻拔刀砍死我;后半句的數據也是世界各國均無的。
這位仁兄堅信任何業務都可以找到科學的數據指標,或許能實現,但還得加一個“不計成本”的前提。
說回正題,互聯網產品管理基本上是人治,靠主觀印象進行綜合評審??恐鞴苡^察,或者自己匯報,把一段時間內值得一提的事情都擼一遍,然后給出考核意見。相比起無厘頭的KPI目標,上下級之間的談心更重要得多。網易有一項制度很好,季度考核評分結果必須與下屬面談,他簽字接受,以考核這種嚴肅的由頭來促進管理兩端的溝通。
除了編輯之外,PM、UI設計師、工程師,都適合用綜合評審的方式。另一部分運營崗位有可能設計出正導向的數字KPI,因業務而異。
3、
以我在互聯網行業十多年的經驗,“人”比KPI更可靠。
這里提到的“人”,特指上進心和責任心強,自我期許高的員工。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根本不需要KPI,指一個他認同的方向,就會披荊斬棘,往往帶來驚喜的回報。設置KPI反倒有可能因為數字壓力的誤導,擾亂了他的步伐。
當然,這樣的人在大公司里是極少的。這也是大公司比創業團隊更依賴KPI的原因,得過且過的人多嘛,管起來太累,就用數字粗暴壓下去。但從組隊的角度,主動的員工越多,團隊競爭力就越強。如果招聘不出彩,管理成本的上升也是必然付出的代價。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優秀創業團隊比大公司的產品部門戰斗力更強。原因一是愿意加入創業團隊的人,個人主動性更強;二是對產品的情感認同度更高;三是人數更少,為了節約成本,幾乎沒有冗余編制,苛求于每個人充分勝任而不是靠堆人頭來完成任務。這樣的團隊,當然會讓管理者省心不少。
選對人是一件比設好KPI更重要一百倍的事情。一百倍啊一百倍。
作者:@純銀;來源:簡書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