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忙了一輩子,真的還不如一個APP!
一、為什么我們沒有效率?
我今天不講我的項目,我想講對很多項目的思考。
我們大家都在說:“做事情要堅持”、“做事情要有效率”、“做事情要有情懷”、“做事情要抓住人性的本質”……我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受,但今天,我想倒過來反思一下。我想請問的是:“效率”到底是什么東西?“堅持”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模式?
我經常在網上聽課,基本不太參加線下的論壇活動,因為我們發現一個人在論壇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速記,然后自己到現場是為了找存在感,刷一下微信、微博,拍幾張照片,然而回去后又不看。此后,連續反復地用這種方式學習,但是,有效嗎?對我而言,我更看重吸收知識的效率。李善友教授總結了很多知識和思維方式,我們聽完幾位高手的分享,會看到很多實戰的案例,但是,你有沒有去檢查自己的思維方式呢?
我今天想做的就是關于這塊心得的分享。我的目標是想幫助大家建立“效率思維體系”。
有時候,我們聽課的時候會睡覺,其實,睡覺也很正常。人為什么聽課會睡覺呢?因為聽到的東西對大腦沒有打擊力,沒有和你形成很好的對接,你對信息有思維盲區。所以,當對某些內容不感興趣的時候,也是時候要檢查下自己的思維盲區。
我們基本上都在過著沒有效率的生活,所以經常忙。一個月真正做出的有價值的事情寥寥無幾,看似參加了很多會議,其實沒有任何價值。忙碌恰恰是碌碌無為的表現。我們創業的時候,吃飯、睡覺時間也會被擠壓,第一天很晚睡覺,睡覺也沒有睡足八個小時,然后第二天帶著內疚感去上班,然后一天下來又一直折騰到晚上2點。這個忙碌還會很有成就感,但回頭一看,對公司業務的發展有幫忙嗎?幫助也不大,而且對生活的改變也不大。當你不斷重復這個循環模式的時候,你和那些牛逼的人,還是差距一大截。是否可以改變這種苦逼的生活和問題呢?
有一種努力叫做“刷存在感”,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因為我們做事缺少條理,事先沒有好好想一下,所以事后又采取很多補救措施,還有就是因為自己無能,也或者因為自己學習方法有問題…
那么,提高效率有什么好處呢?相當于再活500年。
我們正常一個人做些好人好事的話,應該可以活到80歲,在這當中,有多少時間和事情是不需要重復和無意義操作的呢?在這80年里,我們前面的20年時間里,先是被家長洗腦,后來被學校洗腦,再后來又被公司洗腦,所以真正有效的時間是不多的,如果去掉60歲退休后的時間,其實你的有效時間是40年。這個時候,如果一個人和別人的效率、思維有差距的時候,其導致的結果可以差到一百倍、一千倍。
哈利·帕爾默說:“時間是被創造出來彌補你所失落的能力。當你有足夠的能力,你將不再需要時間,你將存在于當下。”你學習是因為你不具備這個能力,你是為了補足那個不足的能力,所以通過聽課、大量學習來解決。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你就不需要太多學習,而是去思考自身的價值。
我們為什么沒有效率?在這里,我們先不著急著得出什么樣的解決辦法,也先不著急來解決掉,我們先來解決“什么是效率?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這個問題先搞清楚,后面就更容易了。
二、效率背后的思維方式是什么?
先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是知識管理?我百度了下,看到這個模型。第一個是數據,然后是信息,再然后是知識,最后是智慧(也是能力)。我們每天采集了很多數據,基本上沒有去加工。你總是很努力地在采集,但又沒有能力整合成自己的知識,最后你基本上等于“毛血旺”。如果你思想不成體系,基本上很多采集到的知識都不能借鑒應用到你的公司。
基本上,很多人會急功近利地想:有沒有人送錢給我呢?然后,人是用思維模式的操作去獲得很多錢的,思想體系和展開的過程才是最值錢的東西。我們會看到大多數人的一個學習方式:看很多公眾帳號,看非常多文章,但也許毫無疑義。因為大部分沒有梳理,所以大部分思想都被淹沒了。
人的“生存結構”決定思想行為模式。我們大部分人的生存結構限定了我們去體驗更好的生活。沒有那些美好的體驗,又如何在你的創業中去增值呢?如果你去做一個生活方式的社區,你自己要打破自己的生存結構,不能是屌絲。如果你的收入是一萬塊錢,你有時候會糾結要不要住好酒店?其實你算一下你一年住幾次酒店呢?住好酒店會花掉很多錢嗎?如果你去好酒店住的話,你從酒店收獲的體驗對你的價值會更大。所以同理,如果你想成為牛逼的人,你不可能光看別人的PPT就能和他一樣,你得去體驗生活。
我們說:如果你是一個新的員工,當你的思維方式還沒有達到主管的高度,你是達不到主管的位置的;如果你沒有達到老板的思想,你是幾乎只能做一個主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模式,作為CEO,是要去做公司的發展規劃的,但是你卻忙得像狗一樣,且沒有效率。如果你不能從中超脫出來的話,你就不能突破思想、突破自己、突破發展。
我們是不是很多人經常發誓12點睡覺,但是卻N年也沒做到呢?
牛逼的人和不牛逼的人,不取決于怎么定義“逼”。他們各自一定有一個共同的思維特質。
一個跨學科團隊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情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于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窮人們缺少金錢,富人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癥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信息)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币簿褪钦f,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就會全面下降?!耙粋€是努力地想賺錢,一個是努力地想生活,然后一直在條件反射里面糾結。在長期資源缺乏的時候,已經喪失了判斷力和智力,然后引發進一步的失敗。長期的腦注意力稀缺,導致腦子帶寬、內存不夠,腦細胞憋大。也許如前面所言,你受了啟發,要住好酒店了。但是,第二個問題又來了,房間里面的可樂和泡面那么貴,要不要喝?我花了5分鐘想要不要喝,你看,前面想明白了,后面又想不明白,然后在那邊慪氣。所以你的思維方式還是沒有效率,思維方式有bug(中文:漏洞)。
我買了一個kindle,然后在我買電子書的時候,我又糾結了。我在想:為什么電子書要賣十幾塊?其實,電子書的價值不是取決于這本書的價值,而是對我夠不夠方便。但是這個問題我又想了幾個月。其實,電子書買了20塊也沒多少錢。當你想明白了,你人生的段位又提高了。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工作崗位。你現在生活的是一個分工的社會。你如果想要更牛逼,你必須恢復現有的知識和技能之外的視野。我們要清晰自己的思維盲區。如果你要找到效率的原點,就不要去找到學科,而是找到學科被分化之前的知識。
三、那么,接下來,如何從根本上提高效率呢?
有一個關于泡妞的段子:“一個小伙子用2000元其中的1500元給MM買了部手機,留500元吃飯開房,騎著電瓶車去找MM,MM說:你是一個好人,可是我們真的不合適?!?/p>
但是有一個效率改變的版本:一個小伙子用700元租了一輛BMW5,然后去批發市場300元買了99朵玫瑰,告訴MM他喜歡手牽手去那些浪漫的小吃店,最多消費100元。當晚MM就跟他睡了,而且是因為愛情……”
下面這個版本不但有效率,還有效果。這也是一個顛覆式創新的案例。
我們怎樣在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接下來好好分析下。
第一,找到你心里真正的需求,找到真正的社會價值;
比如,你定義的成功是什么?有的人說:我未來的人生目標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你有想過這是被誰洗腦的結果嗎?你在不知不覺中被課程和電影洗腦了,但其實那根本不是你要的,而是你從電影和知識里面抄來的,你還是“毛血旺”的生存結構。咱們有沒有時間和精力反思下這個“成功”的概念呢?大部分人沒辦法去反思。
還有的人想去環球世界。環球世界就有意義嗎?反復問自己三次,也許你還是回答不上來。
在比如:我今天心情不好,然后我想去海邊,或者找個酒吧放松下。但是為什么放松就要去海邊或者酒吧呢?憑什么去那邊就能放松呢?也許我在家里走走也能放松心情。但是大部分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還有,我想要考上好大學。那么,什么是好大學?好學校的概念也是被洗腦出來的,你要想想,這個“好學校”的信息之前是怎么被解構出來的呢?國家為了公平選拔人才,所以教育就用了考試的制度,這是必然的,學生只有符合這個價值,你才能被選取。學生會想:我要找個好學校,我才有好的前途,很少大學生會跳出這個思維。如果一個大學生在大一的時候,想想什么才是未來社會和公司需要的人才,你就能比別的大學生多賺四年的時間。否則,你怎么能保證現在的你就不是未來傻逼的你呢?
考試并不是社會需要的價值,是教育部的需求,與人的需求已經脫鉤了好多倍。其實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清華是軟臥,本科是硬臥,專科是硬座,民辦是站票,成教的在廁所擠著,火車一到站,都是出來找工作的,才發現公司并不太關心你是怎么來的,只關心你會干什么。咱們如果能夠在大學、高中的時候想到這點,你就會有效率地提前過好這四五年、五六年。好學校怎么定義?有沒有不需要通過學校教育出來的奇葩呢?我們平時都在在意別人的需求,而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內心需求和人群價值需求。
通過以上的方法,你就進入了第二點。
第二,搞清定義后,找到是什么和為什么;
當你想清楚什么是“社會的價值”的時候,你就不是一味地聽從被扭曲的社會價值,比如家長的希望、老師的希望、教育部的希望,那些價值導致你畢業的時候就像一個傻B一樣。比如還有人和你說“你要堅持”,但你有看到嗎,很多時候堅持的結果還是告訴你:你是傻逼,所以堅持前請先問自己一句話:什么是你所定義的堅持?我們大多數人在聽知識的時候,很少去問定義本身。
第三,設定和分解關鍵目標,并提煉80%關鍵要素;
我們沒有效率,是因為我們應對在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大部分人花精力在影響一件事的20%的20%的20%,真正重要的80%卻鮮有發力。
創業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聽課?然后為什么要聽最牛逼的顛覆式創新研習社?這就是一個洗腦的過程,但如果你要來了,一定要想清楚你的目的。如果你真的想學習,什么是最有效率的?課程所講到的產品內容,有時候是一個扭曲的過程,真正有效率的是所講到的產品,所有智慧的結晶都在產品上體現。所以,去直接體驗他的產品,是不是最好的學習呢?要做一個事情之前,一定要知道最重要的權重是什么。
咱們看看人類,猴子的世界如何提高效率的呢?真正效率的改變和提升80%來自這些點:使用工具、語言、用火、分工交換、貨幣、文字、印刷術、蒸汽機、電報電話互聯網。人類從學會砸石頭,到使用工具,到如何通過語言聯合起來,然后通過語言有了群體,然后開始通過火制作兵器……如果這些最重要的點你做到位了,其它就是錦上添花了。你只要做重要的兩三件事情,整體就完美了。
因為自從知識分化學科之后,你就只有那個領域的解決方案。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知識的山洞里,在一個領域內眾所周知的事實或解決方案,對另外一個學科可能是聞所未聞的。大部分人對知識沒有定義,對知識的定義如同“近視眼”,所以你會得到沒用的邊角料。也許,你所謂的“好”是對生存社會的“好”,但也許對地球是沒有幫助的。當你把思維尺度放大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自己很牛。
很多人學佛教,有幾個真正明白它的定義呢?很多人讀佛經,但都是在誤讀佛經。佛教從哪里誕生?誕生前是什么?它的初衷是什么(是拜佛嗎)?佛經是怎么誕生的(經都不是佛寫的,是弟子記錄的,所以思想的完整性上一定會有偏差,包括后人也加了自己的注釋)?文書翻譯有什么詞義的差別?是否被政治篡改?佛和宗教之間的原義出入?
在學科分化后,如果你想讀懂營銷,你要先搞清楚的營銷本質概念;如果想做一個好的醫生或者CEO,你得回到這個細分職業的源頭和前面去想。越前面的越基礎,你需要前面一層的大量知識才能產生認識突破。
馬斯克說了一段話:“‘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質,然后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這要消耗大量的腦力?!?/p>
我們對于一個問題能不能解決,往往基于比較思維:“這件事情沒有人做成過,所以這個家伙肯定也做不成?!北容^找不到問題的答案。馬斯克想的卻是:“這件事情在物理層面上行得通的,我為什么不做?”這就是深刻分析本質,找到本質。在本質前面,一切比較變得沒有意義。
第四,在過程中設計落地體系,并反復訓練;
決定你能不能學到一個東西,在于你有沒有反復地訓練!為什么會有馬路殺手?因為沒有經過很好的訓練,這種人只有在碰到問題的時候才剎車,而沒有提前預警。
我們有一個方法論,叫做“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彼麑⒋朔Q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怎么練習一萬小時呢?最關鍵不是練習的時間,而是練習的方法。我們人出生是沒有任何什么技能的。現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認為:幾乎沒有任何后天技能是人一出生就會的。
我們大部分學習的區域都是“舒適區”,很多人甚至都沒有到達“學習區”,甚至是“恐慌區”。“舒適區”就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學習區”是指只有學習練習才能進步;“恐慌區”是指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在“舒適區”聽100個案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不要在“舒適區”呆著,而是去“學習區”,最好進入“恐慌區”,因為你最害怕的,就更要去努力學習。如果你用偏角,你是學習不到東西的,只有整套體系學習,才能抓到邏輯。
正常的一個人,到底能不能更好地學習呢?我們說美工好難找,審美能力好難培養,這是真的嗎?其實,這個時候,學習不能叫學習,要叫訓練。
訓練美工有什么超高效方法論呢?首先,你要找一個樣本,品類里面最好的,然后拆解出為什么牛逼的模型,然后憑記憶臨摹,逐個重復,這個方法特別有效。
第五:善用腦力延展的工具;
可是你畢竟是一個人,你可以借助工具,正如汽車、飛機替代了腿的功能。
正常情況下,人怎么看書呢?按照興趣看。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正常的人在挑選書的過程中,花的精力比較少。你會去看當當和亞馬遜的書評和書榜,然后購買,但這不是最有效的;你也會按照名人推薦的書目去購買,比如喬布斯推薦的書,后來,你會發現好多人推薦了書籍,你會有好多的清單,這些書單也許你這輩子都看不完。最后,你會發現你的“恐慌區”基本沒有發現,找書的過程是不容易,但你最后沒怎么去看。
第二個問題又來了:很多書,你只會看一遍,然后像樣地做一個筆記,但還是不會把它整理到一個信息系統去。然后,你又永遠不再去看這本書了,你會覺得你已經擁有了,你會了,但其實你根本不會。看書又有多少效率呢?
還有,你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瀏覽文章,你也收藏了文章,但你收藏的不是信息,而是占有欲而已。腦子不是拿來存信息的,而是記憶思維方式和邏輯思維。不能只是把信息留下來了,卻忽略了推理過程,很多時候只要記住關鍵詞,把記憶交給計算機手機,多和計算機進行腦力協作。
所以,好好利用“印象筆記”等工具,把知識的東西存進去,你只要記住知識的幾個關鍵詞和邏輯思維。像“知乎”這個工具也不錯,它就是一群有判斷力的人的大腦。善于利用工具的話,比如你懂得用百度地圖導航,你算一下,可以提升多少倍數的效率?所以說,有的人忙了一輩子,真的還不如一個APP。思維基礎不穩,思想體系沒建立起來,且不善用工具。
最后總結下:“深挖真需求、真價值,高清定義和關聯設定至關重要目標,設計落地體系,并反復訓練善用腦力延展的工具?!?/p>
演講者:伊光旭
演講來源:顛覆式創新研習社
文章來源:移動互聯網(微信公眾號:ydhlwdyq)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