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下,產品經理如何思考創新?
最近貿易戰打的火熱,唱多和唱衰中國、或者唱多和唱衰美國的聲音四處都在。和產品經理日常遇到的一樣,唱多和唱衰你的產品或者競品的聲音也是四處都在。作為產品經理,你應該如何分析你的產品以及你的競爭對手的產品?你應該從哪些角度出發去衡量產品的成敗和預測未來的走向?
本文作者試圖以一個產品經理的角度去衡量國家的優勢并越策未來的走向,對錯先放一邊,但分析思路是很值得借鑒的。
文章大概從四個方面探討國家的創新能力:
- 市場機會與原創能力;
- 創新的本質是什么;
- 制約你的產品創新的因素有哪些;
- 如何破解制約創新的因素。
當預測中國的未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加謹慎。有很多人把中國展現出來的短期的市場機會錯誤的歸因于中國的創新能力,這部分人嚴重的忽視了中國的宏觀因素和結構性的隱憂。在我看來,中國可能會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退。
一直以來人們對中國的態度是『投資今天的前景而忽視未來的風險』,消費、全球貿易和技術創新都代表著前景。而過量的信貸、泡沫化的市場、龐氏騙局式的金融結構、官僚主義和不透明則是風險。
軟件使得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從而提高了生產率、帶動了經濟增長。Marc Andressen非常睿智的指出,存在兩個領域——緩慢(沒有軟件參與的)領域和快速(有軟件參與的)領域。美國人說,不會再有更多工作了,其實,應該說,還沒有足夠多的工作。
中國正在聚焦于經濟轉型——利用人才、金融、市場政策和政府支持,從以出口、強制性的工業投資、低技能的生產活動為主,轉向國內消費和快速(有軟件參與的)領域為主。
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
- 產業升級
- 利用私有市場:鞏固自己在全球市場的知識產權和地位
- 關注高級信息技術(AI, VR),空間領域,海洋領域,能源,電力,農業,材料和生物制藥
對很多生活在硅谷的人來說,中國制造2025極富前景。中國很明確自己的創新愿景,而愿景的必然結果就是執行。那么,中國現行的系統和體制結構能夠引導創新嗎?
答案遠遠不是(那些硅谷人士的)一廂情愿的?yes。
很多人援引Matt Turck?在《人工智能報告》中話——在報告中,他指出,借助于金融和海量的數據搜集,中國的AI完全是在一個不同的水平上競爭。認為在前沿科技領域,中國具有國家優勢。但是,利用國有資本作為創新的催化劑(而產生的優勢),一直以來都被人們神話了。
與中國制造2025類似,中國也曾經在80年代著眼于成為半導體行業、硬件行業和軟件行業的領導者。然而直到今天,中國依然依靠知識產權進口和制造業出口。在R&D的投入,中國始終落后日本和韓國數年之多。
為什么?
國家主導的確帶來了市場效率,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創新。中國將軟件應用于2C業務領域取得的成功,正是熊彼特所說的『全球化中后來者(latecomer)的優勢』。這樣的成功或者優勢不應該被錯誤的認為是在垂直領域中的進步。
國家主導的邏輯,本質上是鼓勵自上而下的優化而不可避免的抑制自下而上的創新。這樣的模式帶來的是『套利式的企業家』而不是『突破創新式的企業家』。打造中國的谷歌,并不等同于打造下一個谷歌。
中國更像是資本主義而不是共產主義,『更像資本主義』不是說中國不盛行『權力說的算』。事實上,官僚主義深入社會生活、教育和私有經濟領域。?中國的和諧文化的意思是:遵從,而不是對抗。
那么請問,你可曾見到突破式的創新有過遵從?
加密貨幣作為下一個『技術-經濟』范式,展現的正是?『遵從與對抗』?之間的反抗關系。有報道最近說中國屏蔽了疫苗丑聞,如果新技術展現出一丁點不遵從的跡象就要屏蔽的話,那再多的投資都沒辦法改變這一點。
為什么中國的并購(M&A)這么熱?
中國的創新一直以來都是并購的結果,80年代,中國利用并購帶動能源和自然資源領域的發展。今天,中國利用并購帶動高科技和品牌的發展。同質化(Homogenization)帶來的是相互依賴,而不是獨立。
(注:Kyle的原話是Homogenization creates interdependence, not independence,他的意思應該是,采用同樣的方法,帶來的只能是路徑依賴,也就是要繼續靠并購帶動發展。路徑依賴沒辦法讓你走出一條獨立的道路來,他的意思在下一點有進一步闡述。)
中國的并購依賴不能給中國在前沿科技領域建立壁壘,就中國制造2025而言,實際的情況會是,突破性的科技創新要經歷『振幅大、周期長』的公測(long, high beta cycle)。振幅大的周期必然帶來宏觀的討論,那么,中國能允許這樣的科技周期嗎?
中國最近對外國資本和競爭的歡迎展示出宏觀和結構性的隱憂已經由『隱』轉『明』了,中國又開始轉向向那些慢(沒有軟件參與的)領域尋求增長,中國要求執行黨在所有在中國經營的公司中施加影響。
注:作者Kyle在這一點上失實。
在討論美國的私有市場時,YC的主席Sam Altman說:你不可能像買賣股票那樣買賣創業公司(you can’t day trade startups),考慮到未來的宏觀因素和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中國會走上這條路嗎?
所有的公司都必須能夠跟中國和諧相處。公司內要求要有黨組織的代表(特別是想google這樣的外國公司)
比如:如果一個創業公司必須裁員才能維持生存而創新,但這么做會削弱中國設定的生產力指標(productivity targets),中國會允許創業公司這么做嗎?
注:作者Kyle在這一點上有所失實。
很多人強調中國上漲的工資,通貨膨脹,以及較低的家庭貸款,從而說明中國的前景令人樂觀。中國的零售消費會在2020年超過美國,國內消費將占GDP的62%。但這樣的觀點不僅僅只是碰觸到了中國結構性問題的邊緣(而不是本質),而且也夸大了未來的市場機會。
家庭收入的平均數和中位數是有明顯區別的,政府集中了很多財富,并且中國有貧富差距。過量的杠桿也放大了市場機會。
盡管中國的GDP增長了12倍,但金融杠桿增加了40倍。中國的GDP/信貸?的比例增長了4倍。中國的高杠桿很危險并且正在變得更危險,國家控制不能持久的解決信貸的問題。
國家控制也不能解決人口上的斷崖,獨生子女政策正在傷害中國的生產力。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養老成本提高,獨生子女政策也加劇了金融領域的脆弱性,這會導致中國不會有像以前一樣的資本靈活性。
中國需要穩定和增加直接貸款,當前面臨的問題有過高的杠桿,人口問題,以及空氣污染。流動性降低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信貸問題又出現了,中國可以依然這么繼續經營下去,但這些問題沒法隱藏。
中國信貸的規模和增速是令人吃驚的,而這些信貸大部分都待在國企的賬上。考慮到這些情況以及中國并沒有多少選擇,中國可能會重蹈希臘(政府債務)和美國(房地產債務)的覆轍。
Josh wolf?和?Keith Rabois(注:這兩個人是著名的VC)?都注意到中國在會計方面的不透明狀況。權力集中、同質化嚴重、過量的信貸、依賴杠桿,這些都會導致不透明的狀況進一步惡化。
那么,中國在利用杠桿方面是不是會變得更糟?
從80年代底至今,中國還沒有經歷過中國的危機。下一次危機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什么時候?
中國正面臨經典的『創新者的窘境』問題,過去曾經有效的方案,未來不在有效,中國需要自己顛覆自己過去曾經行之有效的戰略。
中國能夠承受得起嗎?
看完這篇文章,你是不是覺得這四個角度也可以應用于產品分析?
- 市場機會與原創能力
- 創新的本質是什么
- 制約你的產品創新的因素有哪些
- 如何破解制約創新的因素
把中國替換成一個新產品,把美國替換成市場上一個成熟的競爭產品,分析的思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原文的作者Kyle只有18歲,如果能夠穩定的高質量的產出這樣的分析,Kyle前途無量。同樣的,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如果你能穩定的高質量的產出競品分析,你做的產品可能也不會太差。
你怎么看?
歡迎討論~
本文由 @Kyl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作者提供
不知道作者在寫什么 標題是如何創新 而通篇沒有任何的關于創新的觀點 思路 想法 既然提出了這樣的論題為何不多做一些素材整理 而是把一些表面的現象說一遍
經濟學的問題不是非此即彼的,不看好某國并不一定就要看空。整體分析的稍微有點淺,經濟學這個坑很深,每個人都是盲人摸象。
把中國替換成一個新產品,把美國替換成市場上一個成熟的競爭產品,分析的思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原文的作者Kyle只有18歲,如果能夠穩定的高質量的產出這樣的分析,Kyle前途無量。同樣的,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如果你能穩定的高質量的產出競品分析,你做的產品可能也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