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主動的產品經理:不圍觀,行動+思考

1 評論 16527 瀏覽 11 收藏 13 分鐘

關于產品經理“溝通”這個主題,相信已經有很多前輩,總結過不少經驗,絕對是一個熱門話題。對于我自己,做產品經理的這些年,在工作的溝通中,彎路沒少走,也曾多次嘗試去定義這個崗位“溝通”的概念,但很長一段時間還是沒找到譜,尤其是新做產品經理那時。

直到現在,開始有朋友問我,一個新的產品經理,應該用怎樣的心態去溝通?我階段性回顧了一下在騰訊工作的這2年,身邊同事及領導們的溝通習慣、為人處事方式,慢慢有了自己對產品經理“溝通”的理解:做個主動的產品經理:不圍觀,要思考,還要立刻行動。

PS. 下文中“產品經理”一詞,均使用英文短語“PM”代替。另外,文章僅代表個人經驗和觀點,愿意接受各位前輩指導。

關于圍觀

以前在某知名央企待過4年多,雖是南方企業,相比北方一些企業而言,溝通和執行已經好了N多倍,但我在做PM過程中,多少還是能體會到一些“圍觀”的感受(此感受來自個人經歷及朋友們的描述總結)。再加上這段時間看到一些小伙伴在PM溝通中的一些疑惑,所以我就很“自我”的定義了一下在PM溝通中所謂的“圍觀”。當然,這里不說“圍觀”這個詞的正統概念,而是把它引申到PM溝通中的一些現象。

實地圍觀,我稱之“人身圍觀”

實地圍觀,我解釋為:PM在工作過程中,無論是對用研、交互、設計、開發、測試還是運營,在需求的形成、執行過程中的會議或者討論,不積極,打醬油,手插褲兜里,站在旁邊觀看。也就是人在現場心不在。所以也稱之為人身圍觀。這一點,尤其是在開發環節發起需求或fix bug的時候,更為明顯。

例如有一次,我們業務的支付邏輯要調整,由開發gg發起討論,我就晃悠的去參加了。開發拋出問題,并提出要使用“調整支付邏輯“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我都是在“實地圍觀”,并未思考,也并未參與探討。接下來在跟進這個項目的過程中,就感覺非常吃力,心里各種堵,總覺得開會的時候,別人沒有給我說清楚。

還有一次,我發現自己負責的業務在手機QQ瀏覽器上的購買流程,跳轉支付報錯。所以提給開發gg修改,提完就拋到腦后了,也沒去仔細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也沒有用多個手機驗證。接下來就是:過了3個工作日,問題仍未解決,我心理就開始抱怨了,開發gg真不給力,還沒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在自己的不爽中,問題就擱置了。

以上我舉出的“實地圍觀“的例子,感悟是:

一方面可能會讓自己花更多時間精力去彌補;另一方面,發現的問題也得不到迅速的解決;自己單方面的認為,自己拋出去的問題,對方就應該給自己說明清楚,或者迅速處理。

遠程圍觀,我稱之“電子圍觀”

在任何一家公司工作,都有這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跨部門溝通和跨地域、跨辦公室溝通。尤其是大型企業。因此就出現了我對“圍觀“的第二個定義,我解釋為:在跨辦公區、跨地域溝通時,通過騰訊RTX、QQ、微信、郵箱、短信、電話等渠道,將自己遇到的問題或者需要各環節執行的事務拋出去之后,就開始坐等了。所以也叫“電子圍觀”。

這里我想舉的例子,是以前所在的公司,業務和技術部門不在同一棟樓,因此一般的業務需求,基本是策劃完成提交給技術部門之后,就開始坐等了??梢哉f是,需求提交開發后,在發布的當天,業務才知道做出來的是什么東西。

所以這種遠程的圍觀比實地圍觀更可怕。缺乏溝通,會導致執行需求的一方,挖空心思的想著去如何實現需求,而提交需求的一方,甚至不能確定屆時上線的東西,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最終大家都在相互猜疑和催趕中,不歡而散了。(這也是自己以前PM工作中,做的最不足的一點,此處應該檢討自己)

關于思考

看到上一部分我提到的“兩個圍觀”,其實前輩們都已經很清楚,這些是greenhand常犯的問題。所以我自己也感悟到,在PM策劃、需求跟進及溝通過程中,是需要動腦子思考的。不止是“人到了”或者是“東西發過去了”就行,需要用心的溝通探討,分析問題現象,以便找原因,找解決方案。任何一個相關的項目,無論是開發前(包括從用研到策劃的過程)、開發中還是開發后,都要如此。

接著上面舉的3個例子說。

1、第一個例子,后來項目雖然按時完成了,但是我花了2倍的時間精力和溝通成本,頻繁的騷擾開發gg和相關同事,才勉強疏理清楚邏輯。后期測試驗證過程中,也費了不少工夫。

2、第二個例子,是按照如下流程跟進處理:

看現象:嘗試多款手機及瀏覽器版本。發現只有手機QQ瀏覽器出現此問題,其他瀏覽器是OK的。集合前后臺開發,分析代碼、前后臺交互及日志,對比手機QQ瀏覽器與其他瀏覽器的交互、日志有何不同。

梳邏輯:發現在QQ瀏覽器情況下,后臺有一個cgi被調用了2次,且有一次調用成功,另一次失敗。在這個現象基礎上,開始尋找原因:查看手機QQ瀏覽器本身的產品特征,分析后臺調用2次cgi的區別。最后發現,其中有一次成功的調用是我們業務側的服務器調用,而另外一次失敗的調用,是手機QQ瀏覽器側服務器的調用。

探本質:QQ瀏覽器側使用了“云加速”的功能,也就是,在相同請求情況下,瀏覽器幫用戶做了緩存,并在下次用戶訪問相同請求時,由瀏覽器代用戶發送請求,以達到“加速”功能。因為有時候用戶網絡較慢,這種云加速,就不要用戶手機端再發送請求了。

找解決:限定了我們后臺cgi的調用:第一次調用成功后,后面不允許再重復調用。這就完全解決了問題,與此同時,解決了所有包含“云加速”功能瀏覽器,加速導致業務不能預定的問題。

3、第三個例子,考慮了公司特點、自己的性格及能力之后,采取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難分難舍的踏上了現在這段新的征程。

關于行動

上文說了那么多,最終也是想引出這第三點感悟,就是萬事請主動,用行動代替“坐等”。

不要擔心同事們忙,在自己需要別人協助的情況下,一定要積極主動。即使對方不回復,但也要邁開這第一步。

大家也看到了,在上文提到的3個例子中,其實就是我個人開始“行動”之后,才有了后來的進展。這里我的2點看法就是:

多種形式的溝通

現在社會的進步,提供給我們多種多樣的溝通渠道,各種溝通渠道操作也很方便,因此建議不局限于單個或者部分溝通形式,例如:如只用騰訊RTX和郵件,不用電話和當面溝通。

大致梳理一下,我們現有的溝通形式包含:

即時通訊類:RTX、QQ、微信、飛信、易信、來往等;

電話類:手機短信、手機電話、固話、微信電話本等;

郵件類:郵件、微博私信、博客留言、朋友圈留言等;

當面溝通類:一對一討論、多人討論、會議等;

這些渠道的溝通,單獨用起來各有利弊,但是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多管齊下。

例如,有個朋友向我抱怨,為什么給某某發了很緊急的微信,TA確一直不回復我。我直接反問:你都能等那么久,那事兒能算是急事兒嗎?

其實是想說,在對方不回復微信的情況下,如果事情緊急,就應該打電話,或者直接找到對方的座位,當面一對一的討論。再不行還可以發大招—找領導!

還有朋友抱怨說,工作上的溝通,很多時候都沒有回應,無論自己態度多謙卑。我說:無論多小的問題,如果對方不回應,你卻還能一直等著,那就是不急嘛,不然騰訊RTX、QQ、微信、電話、郵件、朋友圈、短信、電話、直接當面找他、開會、找領導,有好多方法可以用。

個人認為謙卑的溝通只是敲門磚,個人也一直很謙卑的去溝通。但是,門敲開了,要怎么和里面的人溝通,需要更進一步的思考的,大家都是為了做好工作,并不是故意在給彼此找茬。找找共同的利益,換位思考思考等等。每個同事都有自己的事情,即使是他應該幫你做,那也不應該抱怨,說聲謝謝是一定要的。積極主動,勇往直前!

我是想說明,多種溝通渠道合理使用,一定會讓溝通更有效。這里其實也是在強調,一定要積極主動,要讓自己行動起來,走出去,不能只是像前文說的“圍觀”。

自己的心態

這里想引用我的一個偶像的一句話:莫抱怨,抱怨是激情最大的殺手。個人做PM近6年來的感觸也是,無論環境好壞、工作多少、薪酬高低,都是保持一種樂觀、謙卑的心態。

工作中的溝通,難免會遇到各種文化、性格的同事,保持穩定的心態和端正的態度,才能更高效的溝通,才能讓自己在紛繁蕪雜的工作事務中游刃有余、脫穎而出。

#專欄作家#

陳勃,微信公眾號:哈勃筆跡(habobij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從業6年,騰訊產品經理。對于互聯網與航空的結合、互聯網產品有較深入的了解且持續關注中。愛好音樂與文學,文藝青年一枚。

轉載請保留上述作者信息并附帶本文鏈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不錯,謝謝 學習了。 但你的名字是亮點 哈哈哈哈哈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