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為啥招不到合適的人?
創業公司,往往會陷入“急缺牛人”,但又“最近沒精力去找“的困境。
我們團隊之前就是這樣,但最近半年有了明顯轉變:
一位很牛的博士A,差不多已經是自己人了;據說還有個厲害的臺灣年輕人B,也有希望過來。A,是前些天聽了CEO的一場演講,然后主動來交流的;而B,是某大公司朋友推薦的。
看到這些變化,我真心高興;新鮮血液,新的活力。
回頭看看,為什么我們之前一直處于困境,又為什么最近有所轉變呢?
我之前,簡單的歸因于CEO沒重視這個事情,沒花50%以上的時間去找。但現在突然發現,還有2個重要條件,就是公司(產品)的影響力,以及行業大勢。
當行業大勢都在積聚能量,大家自然會關注到你這個初創公司。
當你的產品、公司做出了一定成績,別人自然會主動來交流、推薦合適的人。
所以,其實責任并不全在CEO;招聘這個事兒,也有其機緣。
不過,緣分,也分順緣、違緣。不是所有找上門的人都能帶來正面價值,所以,CEO不僅要知道,團隊需要什么樣的人,更要明了,團隊不需要什么樣的人。
就像當初朱嘯虎主動去找(投)滴滴,不僅因為這個方向的市場空間大,更因為”滴滴用了唯一正確的切入方式“——四個不做(不做黑車、不做加價、不做帳戶、不做硬件)。
還有個朋友C,最近感覺有點”開竅“,對于自己的未來比較有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更了知了,自己適合做什么,以及自己不適合做什么。
所以,看起來,這些都是相通的呢:做產品、招牛人、自成長,都是要知道“邊界”。
如何才能知道“邊界”呢?
從表面看,是格局+正直。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有清澈的心,才能借由陽光,看到邊界。
從本質看,是謙虛。因為邊界是動態的,每一步,內外環境都在變,即使前一天看得清楚,后一天都可能一葉障目。
#專欄作家#
hannima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騰訊、現創業公司PM;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品化研究,關注人機交互(特別是語音交互)在手機、機器人、智能汽車、智能家居、AR/VR等前沿場景的可行性和產品體驗;擅長對創業團隊管理、個人成長提出實戰型的建議方案;知乎/簡書/微博帳號,均為hanniman。
轉載請保留上述作者信息并附帶本文鏈接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