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了什么留在一個平臺?
你有沒有曾經想過:是什么原因讓你一直依賴朋友圈?
因為工作原因,最近又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翻起以前的文章,半年前試圖解答過這個問題。雖然現在的視角跟當時的很不一樣,但也先奉上當時的文章,歡迎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后續會更新對這個問題的新的想法。
最近有三件事讓我思考同一個問題。
第一件事:一直刷朋友圈,也一度一直刷空間,發現自己產生了依賴,所以在想是什么讓我依賴這些平臺?
第二件事:朋友跟我提議,讓我把我的文章發到知乎上面去,我去研究了一下知乎,發現它并不是我想要的平臺。為什么?
第三件事:朋友在運營一個網站,問我說怎樣提升網站的用戶活躍度?我想,跟上面那兩個問題相關。
從人的角度歸結為一個問題:人為了什么留在一個平臺?
非互聯網人士的答案
非互聯網行業的人看到這個問題時想到的可能跟職業方向有關,與“你為什么要留在這個公司”同義。恰好,“人為了什么留在一個互聯網平臺”的答案跟“你為什么要留在這個公司”的答案是否有相通之處?
那么,我們先來淺顯易懂地來回答:你為什么要留在這個公司?
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答案不外乎“薪資”、“興趣”、“發展前景”、“地點”。
薪資——解決生存問題。
對于還沒解決溫飽的人,薪資是來到這家公司的第一選擇,也是離開的第一原因。而對于已經解決了溫飽的人,薪資是綜合考慮中的重要對比項,也是吸引跳槽的重要砝碼。因為有了錢,總能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興趣——解決自我定位的問題。
有些人有很明確的目的要進入某些行業或者某個公司,因為他們有明確的目標和興趣點。有些人不明確自己要去什么公司,但是卻知道自己不去什么公司,興趣點比較模糊,但是起碼有個界限。興趣說到底,都是自我定位的問題,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想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
發展前景——解決自我實現的問題。
除了公司有發展前景,還要自己所做的事、所在崗位有發展前景,而且后者更重要。有發展前景意味著,自己能力能獲得提升,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贊賞,能獲得權力,也能獲得其他物質的東西。
地點——解決環境的問題。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的環境。自然環境與自身愉悅和健康有關,而人的環境則更多是與關系鏈相關。很多人因為家或者朋友情人而留在了某個城市。
人在選擇自己職業這件比較重要的事情上面,考慮的是“生存”、“自我定位”、“自我實現”、“環境”。
作為一名互聯網從業者的答案
再回到前面的問題“人為了什么留在一個互聯網平臺”,這幾點是否同樣適用?
分析了幾個比較大互聯網平臺,發現活躍度比較高的平臺,同樣是能讓用戶找到“生存”、“自我定位”、“自我實現”、“環境”的出口。
一.解決生存的問題
解決“生存“的問題在互聯網虛擬平臺上表現為“獲得使用資格”、“獲得實體錢財“、“獲得虛擬積分”。
首先講“獲得試用資格”。虛擬平臺對于用戶而言有兩種,一種是有進入門檻,也即是收費的;一種沒有進入門檻,也即是免費的。
對于有進入門檻的平臺,如阿里巴巴淘寶、appstore、游戲平臺、京東蘇寧等。這些平臺需要用戶付費,那么提升用戶活躍度的第一招就很簡單:只要把門檻降低,把費用降低即可。獲得試用資格常見的招數是——打折、限免、免費試用。一般只要這些招數打出,活躍度就會往上漲一陣子。但是也要注意,這些招數要么需要控制頻次,使招數集中威力;要么就時時刻刻使用,形成核心競爭力。例如淘寶每年的雙11,僅此一天,效果火爆。又如唯品會,就是專門做打折商品的,時時刻刻打折。對于其他非電商平臺,例如會員、游戲,提升活躍度就是經常臨時免費試用,暫時給用戶試用資格,勾引用戶上鉤。
其次是“獲得實體錢財”。虛擬平臺又分電商類和非電商類,電商類的特點是賣家是要賺錢的,非電商類的特點是沒有賣家,平臺直接賺用戶的錢。電商類平臺首先要讓賣家愿意且拼命來平臺賣東西,那么就要幫助商家賺取更多的錢。幫助賣家獲得實體錢財的常見的招數是——直接補貼、提成升高、幫助運營從用戶身上賺更多錢。
直接補貼和提成升高主要用戶平臺初期圈人,是爆發性的,一旦補貼下降活性也會下降,不是長久之計。常見的例子是滴滴打車給司機補貼、游戲平臺給游戲廠商提成。幫助運營從用戶身上賺更多的錢是更長遠的提升平臺活躍的方式,例如淘寶會打造精品店之類的。
非電商類平臺幫助用戶獲得實體錢財的招數會是——直接補貼、返利、讓用戶從其他用戶那里獲得錢財。直接補貼的典型案例就是京東入駐之日搶微信紅包。幫助運營讓用戶從其他用戶那里獲得錢財,其實提供的就是一個C2C的平臺,例如用戶提問題,另外一個用戶回答了就可以獲得錢財。
最后是“獲得虛擬積分”。這種方式主要用在游戲平臺、電商平臺、傳統超市轉電商。主要的特點是用戶已經形成了對平臺的依賴性的情況下在提供的效果會比較好,如果用戶還未形成依賴,那么效果就會很弱。
總而言之,生存問題較多是赤裸裸的物質利益激勵,如此的好處是:階段性提升活躍度效果很高,弱點是長期效果會較弱、成本較高。
規避長期效果弱的問題:既讓用戶形成預期,讓用戶對某個時間的利益激勵非常渴望,原因平常多逗留以獲得某個時間的利益。
把控住成本問題:可考慮請用戶幫忙,讓某些用戶出錢,某些用戶賺錢,各取所需。
二.解決自我定位的問題
解決自我定位的問題在虛擬平臺上主要表現為“虛擬個人title”、“虛擬朋友”“虛擬興趣社區”。
人總是在非我中才能看到自我,因此人一定需要看到別人,才能看到自己,這就是社區的力量。
首先是“虛擬個人title”。虛擬個人title的常見招數是——勛章、名號、外表。典型是各種鉆,游戲里面的各種道具、身份,QQ秀、達人等。最典型的是YY視頻里面的稱謂,一個主播房間里充斥著國王、王族、小兵等不同的身份。有了這些身份,國王很滿足,要保留王位,小兵要追趕得到王位,活躍度就提升了。
其次是“虛擬朋友”。前面講了,人只有在看到別人的時候才能看到自己。所以人們很多時候喜歡說,XXX大牛是我的朋友。你要是留意會發現有些店會放著店長跟某些大牌明星的合照。在虛擬平臺上面,目前我還沒有體驗到這個方面的典型案例,但是這個的威力還是蠻大的。假設,微博做個活動叫做“與大V做朋友”,只要用戶發微博評論或者留言,讓大V選中了之后,用戶就可以得到一個title叫XX大牛的朋友,我想會火一把的。
最后是“虛擬社區”。人總需要有歸屬感,社區就是最能形成歸屬感的。而且社區一旦形成,那么就粘性就會很高。論壇型社區的形成的招數主要是:形成主題、形成互動、得到參與和反饋。
形成主題的意思就是區分社區與社區之間的不同屬性,精準定位。例如百度貼吧就有N個不同主題的貼吧。形成互動,最初的論壇都是有版主的,版主主要負責與成員進行互動。得到參與和反饋的意思是用戶反饋的東西要給與反饋,這樣用戶才會更有參與感,覺得自己就是這個社區的主人。
例如小米會把版本發到論壇里,用戶提意見之后會考慮采用,讓用戶覺得自己就是小米的締造者之一。
很多人將論壇型社區作為社區的唯一方式,其實不然,最強和最容易形成的社區是靠關系鏈,而不是靠興趣和討論。朋友圈就是一個關系型社區。
總而言之,解決自我定位的問題較多是心理的滿足,人們渴望被認可,那么就個人title、朋友、社區去認可你。好處在于成本較低,粘性較容易形成;難點在于找到并激發興趣點。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都需要完成自我定位的問題,但越成熟的人越不需要在虛擬社區去找到自我定位。因此是否在這個問題上花大功夫去運營平臺,還跟目標用戶有關。
三.解決自我發展的問題
幫用戶解決自我發展的問題,在實體平臺上表現為:職位的提升、薪資的提升、社會的尊重、理想的實現;同樣的,在虛擬平臺上表現為:虛擬身份的提升、虛擬財富的提升、關系鏈的認可、理想的實現。
首先是虛擬身份的提升,常見的招數是:建立等級制度,即建立平臺的游戲規則。典型就是QQ等級。等級制度的核心在于等級的級數是良性可控的,并且有清晰可循的發展路徑。等級體系的本質是游戲規則。要告訴用戶有多少等級,并且怎樣才能達到該等級,否則用戶就會迷惘,覺得在這個平臺沒有成就感。
例如知乎或者很多博客型網站,幾乎都是沒有等級這個功能的,沒有功能沒有關系,但是最要命的是沒有清晰的游戲規則,用戶很不清楚自己在里面怎樣將自己的東西曝光出去,不知道怎樣才能被推薦被選中成為日報內容。
其次是虛擬財富的提升,常見的招數是:給特權。財富的提升是與虛擬身份的提升相關的,因此特權也就與等級掛鉤。
第三是關系鏈的認可,常見的招數是:分享、點贊、閱讀數、訪客。仔細想想,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需要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告訴別人,得到別人的贊同。那么分享就成了很多平臺必帶的功能,因為要給用戶一個告知或者炫耀自己的出口。有了分享,那么點贊幾乎也是必須的。很佩服早用點贊的facebook,深刻知道用戶分享后想要的更多別人的贊同而不是反饋。閱讀數和訪客則讓用戶有被包圍的感知和成就感。我不會告訴你手Q動態里的查看更多訪客為空間客戶端帶去多少量的。
第四是理想的實現。這個就很難揣摩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有的人工作時為了改變世界,有些人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錢可以過生更加體面的生活,等等。所以虛擬平臺要讓用戶實現理想也很難。正因為難,也更有機會。幫助用戶實現理想關鍵在于虛擬平臺給自己設定一個理想(mission),不斷地告知給用戶,吸引同類用戶。馬云在上市后接受美國記者采訪的時候,幾乎每個問題都強調,阿里巴巴最關注也只做幫助小商家成長的事情。這就是平臺的mission,也是每個到這個平臺上用戶的理想。
四.解決環境的問題
解決環境的問題,對于虛擬平臺而言其實挺簡單也挺難,包括產品環境和人的環境。
產品環境指的是好的產品形態和體驗,讓用戶在使用該產品的時候,就像草原上奔跑一樣爽,而不是像在北京開車一樣憋屈。傳播學里有一個派別“媒介環境學”,有種觀點是,媒介本身就是一個環境,這個環境影響了使用媒介的人的思維和行為,甚至影響社會。例如文字的出現讓原本口語的人的思維從重復變成非重復的,印刷術的出現讓知識在社會中分層,電視的出現又讓人類的無知童年消失了。當然這些都是宏大敘事,但小到一個虛擬平臺而言,平臺的格調就決定了用戶的格調,平臺的瀏覽方式就決定了用戶的思考方式。做個好的產品形態和體驗很重要。至于怎么做,這個是個大的問題可以另起篇幅再講的。
人的環境指的是平臺上的人,也即是關系鏈。一個虛擬平臺上若能形成強關系鏈,那么挺無敵的,粘性肯定很高;若沒有關系鏈,那么就需要在產品環境上更下功夫了。很多平臺,無論一開始能否形成強關系鏈,都努力地在找機會建設關系鏈。但有個社會學理論可能可以給點啟示,在中國,熟人關系鏈的功用更大,在西方國家,弱關系鏈也能起到較大的作用。所以也許一定程度上能解釋,為什么中國只有騰訊一家做起了關系鏈,其他再做就很難,而在美國,經常聽到有新的社交產品火爆流行起來。
后話
最后講個故事:有的人找工作的時候最看重薪資,那么這些人在互聯網平臺上也最能被打折、試用所打動,例如藍領或者中年婦女。有的人找工作的時候很渴望更好的職位卻找不到,那么這些人在互聯網平臺上更需要個人的定位,更容易玩社區、玩虛擬title的東西。有的人找工作的時候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別人認為這個公司好不好,那么這些人在虛擬平臺上也會很在意關系鏈、在意平臺的游戲規則。有的人找工作的時候特別看重這個城市是否有自己的親人朋友,那么這些人在虛擬平臺上也更依賴于社交平臺,而有的人更看重職業的機會,那么這些人可能就不會那么依賴社交平臺,但卻講究產品環境上的格調和效率。
只是故事,最好別對號入座,哈哈。
互聯網平臺與公司的差別只在于虛擬與現實,但人性始終是一致的。
作者:pmirror
來源:產品之鏡
關于留存的數據也是可以刷出來的,單看數據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