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2期:試從產品角度分析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

2 評論 6220 瀏覽 46 收藏 34 分鐘

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細節,你有試過從產品角度解析為什么嗎?本期天天問整理了關于這些現象的疑問以及精選回答,enjoy~

問題清單:

  1. 電影選座,可否利用不同區域不同價格來得到更好的收入?
  2. 一個有點意思的問題:為什么菜市場有賣水果,水果店不賣蔬菜?
  3. 為什么超市明碼標價而菜市場不明碼標價?

————————————————— 我是分割線 —————————————————

問題1

電影選座,可否利用不同區域不同價格來得到更好的收入?@菊外人

描述如下

電影在線選座,每個座位的價格是一樣的,用戶都會搶著那些好的座位,最后就剩下一些邊邊角角或者前兩排的不好座位了。而想要來看電影的觀眾會想同樣的價格為什么要委屈自己,那我還是等等看下一場吧,選個好位置。結果那些觀影效果不好的位置往往賣不出去。

如果這些座位在影片播放前一段時間打折出售的話,是否能幫助影院提升上座率和收入?如果是,為什么一直無人實踐,實踐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如果不是,難點在哪里?

精選回復@澤度?

業務結算:

  1. 電影票房最后結算是按票計算的;
  2. 座位打折等于變相低價售票,而與結算中的差價將會是電影院出,這并非電影院利益最大化;
  3. 若影視公司同意電影院座位浮動,電影院之間會相互競爭,最后導致票價更低,最終損害影視和電影院雙方利益,而且這種方式在結算上也比較麻煩,電影院更容易偷票避票;

經濟供給:供需關系,電影播放一般是多場次的,短期周期是供大于求,不會出現講座、演唱會那樣的供不應求。

用戶需求(市場):

  1. 電影座位左、中、右、前、后,用戶需求不同,比如認為的后方觀影不佳,但一些用戶就是喜歡,所以不能全論是冷僻需求;
  2. 好的電影不愁售賣,不好的電影打折也不一定有人賣,所以影院沒必要這么麻煩;
  3. 電影座位折扣,往往會導致用戶選擇折扣座位,反而降低部分用戶購票的積極性,這樣不一定能達到提升客座和收入;

影院硬件:

  1. 國內影院座位整體上座位不多,供選有限;
  2. 國內影院較多采用的是長方形布局,中間座位觀看效果好些,但與其它位置并不存在十分突出的競爭,稀缺度有限。

這種情況下,大多影院不會費力采取座位折扣方式,更多選擇合作方式,由第三方承擔影票折扣,這樣電影公司、影院、第三方都能獲利,且不影響用戶體驗。

精選回復@方澤?

很有意思的問題,還可以考慮一個類似的問題,為什么火車的站票價格等于二等座票價?為什么不是低于呢?

在這個情景下考慮,如果低于二等座票價,會導致用戶大量訂購站票,然后進場占座的情況。就算不出現“高鐵強占座哥”這種情況,一上車看到自己的座位被占還要溝通交涉很麻煩。那么放在電影院這個場景里,也是同樣。

大家訂購低價位置的票,如果看到高價區還有好位置,極有可能去占座,然而等到座位主人稍晚一點入場后,發現座位被占,要去溝通交涉座位問題。這時候起身走動、說話等行為,都會影響到自己和他人的觀影體驗。影院不會為了這點利益砸自己招牌。

精選回復@破宇?

我認為跟消費習慣有關,電影票每張基本是100元以下,價格本身不高,而且也不是必要支出,電影作為資源也并不稀缺,用戶購買更習慣憑興趣沖動消費直接購買。假如加入了位置差價等復雜的價格,用戶在購買時出于趨利心理,更多會購買位置較好的票,當發現場次中并沒有合適位置,完全可以通過更換場次甚至電影院來避免損失。

也就是說電影院本身希望提升上座率的目的沒有達成,反而降低了上座率,而好位置提升的票價也無法拉平沒有售出的票價。所以現在電影院更愿意縮小放映廳,增多放映場次,減少由于位置不好產生的上座率問題。

精選回復@ytw?

電影院為何沒有實行“不同區域不同價格”;

首先我們看看為何哪些行業有不同區域不同定價的案例,“飛機”、“火車”這些案例的本質是“不同區域價格不同”嗎?

顯然不是,而是針對“不用的人群”,飛機的頭等艙火車的商務座起始起到的區分人群的作用,并提供有相應的更優質的服務更大的空間等,而非其位置差異。

所以“不同區域不同價格”這個問題是本身不存在的,真正的差異在于“針對不同的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當然并非全然如此,如火車的上下鋪,但這是有明顯且明確的差異存在的)

其實我們目前能看到一些不同價格的形式:

  1. 學書卡半價等;
  2. 可以提供按摩器具,額外收費;
  3. 一些特色影院如:附有專屬貴賓休息室提供自助酒水。

精選回復@蕊胖胖??

我認為現在的影院沒有采用分區域不同價格售票的原因有:

  1. 影院座位普遍300以下,稍小的影院不到100個座位,不同區域的座位體驗差距不大。而演唱會座位至少500+,不同區域確實存在較大差異。
  2. 監管成本高,最佳觀影區域的高價座位沒全部賣出去,購買低價票的觀眾很可能占用,我認為這也是火車站票與硬座票等價的原因。

哪些情況下可以考慮分區域不同價格票呢?

我認為利用大數據結合影院地理位置、消費者信息等因素分析出影片的上座率,影院在上座率高、黃金時段分區域不同價格售票。

精選回復@鐵匠哥哥?

在質量高的電影面前,座位差又怎樣?在質量差的電影面前,座位好又怎樣?

具體來講:

在團購盛行的大背景下,電影票已經很便宜了,而且選購也很方便,而在娛樂至死的今天,電影院也不再是稀缺資源,基本可以做到移步就到。

SO,一張30元的電影票,便宜到15元出售,這是用低價去吸引價格敏感型的觀眾來觀影,但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 第一個問題:對15元敏感的觀眾到底有多少?
  • 第二個問題:對15元敏感的觀眾來觀影的概率有多大?
  • 第三個問題:這種15元觀眾對整個電影行業的貢獻有多大?是起到正向推動?還是負面拉低?

我們先不管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先沿著否定的邏輯推演一番:

已經非常便宜的電影票,少量的折扣對大多數的觀眾影響不大,而且影院的密集電影播放場次,讓觀眾的選擇余地更多。這一場沒有合適的座位,可以換場次或者換影片,最重要的是更換成本很低,拿出手機就可以更換。

另外,情侶觀影、好友觀影、夫妻觀影、家庭觀影這些電影的主力消費群體有約會性質、有犒賞性質,甚至是電郵儀式感的活動,而中國人對于儀式感的活動的投入程度和重視程度,不是3毛5塊可以抵消的,所以基于這種心理背景愿意選擇低價差座的可能性不大。

精選回復@王俊浩?

  1. 電影票是一個低客單價的商品,所以這種低價活動能有多低價,如果不是很低會吸引到人嗎,如果低到2折3折基本上這個電影是個沒人看的電影了,熱映期給不出這個折扣,并且會導致大家哄搶低價票再占高位你信不信?
  2. 用戶在電影院觀影,已經在價格和體驗之間做了抉擇。如果更在意價格可能等過幾天再看,或者網上找個資源在家看了。

問題詳情: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c1jfar.html

問題2

一個有點意思的問題:為什么菜市場有賣水果,水果店不賣蔬菜?@奶酪陷阱?

精選回復@堅果?

  1. 從利潤看,賣菜的利潤較低,賣水果的利潤高一點,賣菜順便賣水果,能獲得較高的利潤;反過來,賣水果能獲利較多,賣家再花費多一點的時間和精力進菜,且獲利較少,會有種得不償失的感覺。
  2. 從產品的特性和買賣成本看,菜的品種類別較多,做一盤菜所需的食材種類較多,如果賣菜,需要進多種類型的菜。換句話說,蔬菜的獨立使用性較小,需要搭配食用才能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所以賣菜的成本較高;而水果的品種雖然多,但獨立性較高,且食用方便,所以賣水果的成本較低。
  3. 綜合來說,賣菜時順便賣水果,是通過低成本,獲得高收益;而賣水果時順便賣菜,則是通過高成本,獲得低收益。
  4. 從用戶角度,由于蔬菜一般搭配食用,且操作較麻煩,水果食用方便,所以如果在買水果時,用戶一般不會購買必須經過較復雜的操作流程才能吃到的蔬菜。反過來,用戶賣菜的心里預期就比較復雜,順便買一些操作簡單就能吃到的水果,就能獲得一定的心理滿足感。

精選回復@魚蛋sama?

從定位上來說,其實一開始是沒有專門的水果店的,只有菜市場(或者超市)。水果店作為“垂直分支”,自然只賣水果。

從使用場景來說,去菜市場的人,一般是為了解決“沒菜做飯”的問題。那么作為做飯的必要食材,當然是蔬菜。水果雖說大部分時候不是主角,但也有出場機會,所以也會賣。而水果店的人,一般就是為了解決“想吃水果”的問題,自然沒有蔬菜賣。

從供求銷售來說,幾乎所有城市和較大的村落都有菜市場,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專職的水果店,所以菜市場需要承擔銷售水果這種與蔬菜擁有相似運輸保存屬性的商品。

精選回復@蘇閩?

從實體角度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原因:

(1)用戶需求:菜市場用戶與水果店用戶需求范圍不一致

去菜市場的用戶需求核心是采購可用于日常三餐的食材,其中水果是包含于目標需求之中的;去水果店的用戶需求核心是采購可用于日常零食相關的食物,所以我們看到水果店還可以賣一些膨化相關的零嘴,而蔬菜魚肉是超過了需求之外的商品。

(2)店家供應渠道和商品存儲角度

瓜果魚肉商品在冷鏈體系中,處于不同等級的溫度帶標準下,菜市場大多數商品的冷鏈物流和存儲要求是覆蓋水果店商品的,而水果供應渠道和存儲冷鏈無法支持菜市場生鮮商品的要求。

精選回復@汪中序?

這個問題有意思,試著分析一波:

從用戶實際場景看,去買菜在心底內的預期就是要付出較高的行為成本——做飯。而去買水果則洗洗就能吃,行為成本低。

那么在進行買菜這一行為成本高的動作的時候,可以順帶去進行買水果這個行為成本低的動作,不需要增加什么勞動成本。然而反過來,我本來不想有什么勞動成本,我為什么要在我準備去較低成本的動作中加入較高成本的動作呢?這對我是虧損的。

精選回復@王世虎?

同類的問題,淘寶可以增加旅行服務(飛豬),攜程不能賣服裝?美團可以外賣、火車票、訂酒店,但是滴滴加這些就是很奇怪?

這是為什么。因為菜肉消費**果高頻,高頻的消費渠道可以帶動低頻品類的銷售,低頻的品類銷售渠道很難反向操作。

精選回復@澤度?

在超市綜合售賣,部分個體商店,水果、蔬菜也有混合經營,不過就門店而言一般水果店不會去賣蔬菜,而賣蔬菜的一般會附帶橘子、蘋果、梨、柚子之類常見且保險較久的水果。

此外看到回復感覺有個誤區,水果和蔬菜的利潤都不低的….

簡單來說:水果 投入成本高,中后期管理力度大;蔬菜 投入成本低,前期管理力度較大;多種類經營投入、管理成本較高。

(1)經營權:先從營業執照上來說,我百度查了下,水果蔬菜一個類型,魚肉的和水果蔬菜不在一個類型,且水產、肉是兩個類型,肉類的管控也較嚴格些,瓜果干貨暫時沒查到,不確定。

拋開經營許可因素:“商鋪”、“商品”定位因素,非綜合市場,個體小商戶,進行綜合售賣難以體現商鋪特點,同其它商鋪的競爭態勢會弱很多。商品定位上,按生活必須程度蔬菜>水果>水產、肉>干貨,這樣也影響商鋪層級。白話嘛就是用戶眼里覺得不專業。

(2)商品需求:水果、蔬菜、瓜果(干貨)、水產、肉這些都屬于大類,每一類型商品都有很多種,滿足用戶在這一類型需求就需要很多商品。

Tips:商品類型觀念和社會管理、心理有一定關系,普遍認為水果、蔬菜、水產、肉、干貨應該分開。水產、肉、干貨,下面分析不寫入,只提水果、蔬菜。

(3)“商鋪”管理:上面提到商品類型,水果和蔬菜種類都不少,滿足用戶需求,需要豐富同類型商品。蔬菜、水果對新鮮度要求都比較高。

先是進貨管理(持鮮),蔬菜一般是一日一補,水果看銷售情況,一般銷量可以是2~7天補貨。由于商品類型和交易習慣因素,一般蔬菜進貨在凌晨,水果大多選擇在上午或下午,這樣單進貨就需要一定人力成本;

商品種類多,徐亞滿足用戶需求就需要較大的攤位面積,但菜市場或個體水果商戶面積有限能給其它類型商品分攤位置緊缺。

價格管理,之前有過相關提問,這里不做細描述,整體上蔬菜的價格變動較大,投入的管理成本**果要高(如果采用大型超市那種定價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但競爭力會低很多)。

商品成本管理,去過菜市場和水果店一定會發現,大多商鋪沒有較多空間存放商品,水果店一個位置能放許多商品,蔬菜一個位置放的很少。主要原因是成本,菜市場蔬菜一般是較大的分銷商從批發市場進貨,他們接受下面小攤位批發。

而水果店一般是直接到批發市場進貨,批發市場進貨都有最低量要求的,所以往往一進就很多。(Tips:批發市場大多都是單品經營,比如買橘子就買橘子、橙子、柚子這樣,其它香蕉這些不買,所以往往批發采購需要跑幾家。)

(4)用戶需求和消費習慣:對大眾用戶而言蔬菜的消費必須層次**果高,用戶在蔬菜消費上較頻繁,且更愿意比價;蔬菜保鮮較短,大眾及餐飲購買蔬菜集中在早晨;而水果保鮮周期較長,一般是全天候經營,經營時長往往會比蔬菜的長些。

(這種經營差距,隨著生活節奏、消費習慣、經營模式的改變,也在逐漸拉平。)

(5)經濟效益:上面提到商鋪定位、管理、商品需求、用戶消費,對于個體小商鋪或攤位空間、人力、財力資源有限,這種情況下很少有水果店或蔬菜店愿意全品類經營。

精選回復@鳳城狂客?

幾個本質:

  1. 成本高低。不解釋,可嘗試聯想現實中圖書館(菜市場)中為什么都有咖啡廳(水果店),反之。
  2. 場景重合度不對稱。做飯的場景往往是單一的(廚房),需要多配套措施(可別說能在過馬路時炒菜…),因此需要更集中處理。而吃水果的場景則可以多種多樣,兩者場景重合度不對稱。
  3. 適用場景覆蓋度不同。一道菜的組成,不僅僅是菜市場里賣的“菜”,還可以加上水果混搭輔助。但水果比較難去反推??梢岳斫鉃橐粚Χ?,但不能多對一。

精選回復@魏立羽?

都在說不可以,我倒是覺得可以一試啊,主要是看怎么賣呢,之前誰也想不到酒店可以賣床墊啊,現在高端酒店看上一款床墊,直接掃碼購買配送到家。

蔬菜也一樣。精選蔬菜,擇的美美的,水靈靈的,保鮮膜封裝,和水果放在一起,也不失為高端白領的剛需啊,誰說買菜就一定要去亂糟糟的菜市場。

精選回復@焰陌?

買菜的人和買水果的人,去的場景不一樣。

(1)目的性

買菜的人去菜市場買菜是主要目的,看到水果買水果這個流程不是必然的,可買可不買(買的幾率可占近一半\瞎扯的);但是去水果店的人通常是自己想吃水果了,或者是買水果作為禮品,這時候買菜的需求幾乎是沒有的。

(2)商品的保存難度

通常來說菜的保存度是比較低的,兩三天的時間已經是極限了,但是水果店的水果的保存度就比這個高。菜市場增加水果的行為并不為因為水果的保存度而需要去特意關注(怎么保存水果),水果店則不一樣,相比較而言,水果店的菜更容易滯銷而損壞。

(3)商品的必要性

對一個家庭而言,水果不是必需品,不必要天天吃,而菜品是必須的,每噸飯都需要,且數量上得保證每個人都達到了營養上的均衡,所以菜市場的水果是輔助品,水果店的蔬菜就顯得雞肋了。

精選回復@白先生?

(1)先說說題外話,我覺得產品經理在思考上需要有發散性思維和結構性思維兩個特點。發散性是要求我們在分析一個需求時盡量能做到全面化的思考,結構性思維則強調的是分析結果是多層級且邏輯是縝密的。

基于這兩個因素,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先從蔬菜和水果(產品)所涉及到的角色進行發散性思考分類,進而逐個思考背后的原因(邏輯)。

最后說一下,其實沒必要說一大堆,只是我希望借助這次思考實戰一下自身建立的思考模式,不喜勿噴謝謝。

(2)蔬菜和水果涉及到的對象有供銷商、賣家、買家、蔬菜&水果(產品本身)

以下是我對上述分類所作出的思考(個人思維有局限性,希望大家見諒,提出看法和意見):

供銷商:在以往是沒有水果這一特別分類的或者說蔬菜的供應運輸要求與水果的供應輸送要求相似,而由于蔬菜的需求量**果的需求量大的多,便于統一管理,減少管理和運輸成本。有許多城市和地區的菜市場都承擔著運輸和交易水果的特點。

賣家:這里我是從賣家獲利角度和管理成本出發的。蔬菜的平均利潤不**果。所以賣蔬菜的商家可以賣點水果獲取部分高利潤的收入,而賣水果的商家就沒必要花額外的成本和時間去銷售比自己本身水果還低利潤的蔬菜了。

買家(用戶):這里我是從用戶的使用場景和用戶的心理預期角度思考的。從用戶的使用場景上,用戶購買蔬菜的使用場景是有覆蓋購買水果的使用場景的,炒菜做飯也是有部分用得到水果的,而購買水果的使用場景卻獨立于買蔬菜的使用場景,畢竟水果我們僅僅買來直接使用,無需烹飪。

從用戶的心理預期上再說,大家都知道在使用水果和蔬菜的流程上,蔬菜在使用流程上步驟更繁瑣,那么用戶購買蔬菜時心理預期相對水果會更高。

很顯然,讓用戶在接受需要烹飪繁瑣流程的預期下購買直接食用的水果是可行,但要用戶反過來則不可取。

產品:這里我從產品定位角度說,前面說到了蔬菜的供應中包含了水果這一品種。所以水果專賣店其實是漸漸隨著人們對水果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獨立出來的垂直分支。所以一般明確了自身產品定位的人,即“我就是賣水果的,不會賣點蔬菜?!?/p>

當然還有關水果和蔬菜本身在管理上具體有哪些差異還有商品執照方面,但這些是我的知識盲區,我就不敢獻丑了。

精選回復@涼白開?

  1. 高頻行為帶動低頻行為。買菜是高頻,帶動低頻的水果,更符合產品推廣邏輯。
  2. 邊際效益高。對于商家來說,賣菜的利潤低,賣水果利潤高。在已經付出了固定投入的前提下(早起擺攤精力消耗以及固定攤位費),再加點水果來賣,邊際收益更高。反之,賣水果的利潤高,再去賣菜,邊際效益低于加大水果規模。
  3. 從全品類屏蔽對手來看。賣菜的競爭會比賣水果更加激烈,賣菜的競爭(菜市場)至少都是10家以上,而水果鋪位很少有那么多。所以從品類齊全的競爭屏蔽邏輯上看,賣菜再加點水果,收益會高于賣水果再加賣菜。

當然以上只是從產品以及運營角度考慮,更多原因敬請能人補充!

問題詳情: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71olid.html

問題3

為什么超市明碼標價而菜市場不明碼標價?@西湖?

精選回復@無奈的我0000?

如果超市和家電賣場不明碼標價的話,由于這些場景的商品比較多,如果不知道價格會增加用戶詢問價格的環節。增大工作人員的工作量。而菜市場都是小攤子,沒有標價格可以直接問,不會引起工作量的加大。

還有就是超市和賣場里面的東西明碼標價,是因為在商場客戶對數字的敏感度是很高的,所以你要是在商品旁邊標價格容易引起用戶的注意,從而促成購買過程。

最后想說一點的是,一般超市或者商場都會有做促銷活動,如果你平常時不標價格,培養用戶對該商品的價格敏感度的話,那么你的商品的價值培養是很不利的,到時候你做促銷的時候,降價或者打折了,對于用戶來說沒有吸引力,因為你的商品在他們心里沒有一個明確的價格定位。

精選回復 @追夢人?

超市、大賣場的要關注普遍公平,童叟無欺這些普遍的商業行為。通過明碼標價建立顧客對自己品牌意識。一般選擇來這些地方消費的人,也是基于放心,信任來的。超市、大賣場面對更海量的顧客群體,如果價格隨顧客而變,那么會帶來兩個明顯問題:

  1. 顧客之間一旦互相詢問,就會出現對商場失去信任;
  2. 面對多個顧客,無法在店里分別和不同的顧客議價。

菜市場有個很明顯的特點,銷售人員就是老板,且其大部分的顧客是老顧客,老板基本能記住每天來購買的顧客,老板可以靈活根據不同顧客決定售價。菜市場不采用明碼標價有時也是為了殺生或殺熟。

這個問題我來看,如果是監管部門,應該讓菜市場也走向明碼標價,大家都基于一個公平的價格購買,反而可以節省時間成本,斗智斗勇的成本。

精選回復@Ever?

這可以拆成三個問題:

  1. 為什么家電賣場標價格?
  2. 為什么超市標價格?
  3. 為什么菜市場不標?

超市標價格原因:

  1. 有明確的價格 讓用戶比較信賴。
  2. 價格一般是9.9,19.9,方便促銷。
  3. 人流量太大為了降低人員成本,不必多次詢問價格。

菜市場不標價格:

  1. 菜市場是熟人市場,標價格后不方便給常來的用戶優惠;
  2. sku不多;
  3. 價格一天一價,改起來麻煩。

精選回復@問多多?

噔噔蹬,你的好友搬運工已上線。

總結一下群友討論后的看法:

  1. 超市屬于量販式模式,固定定價,減少管理人員成本。菜場的報價在自己心中,可以實現看人報價,從而實現更大的盈利。
  2. 菜市場可以3塊錢一斤,10塊錢三斤啊 。
  3. 在這種你來我往的砍價讓價中還能培養和用戶的關系。
  4. 菜攤之間約好了不許低價競爭,如果大家都擺牌子出來,誰價格低了不得被打死。
  5. 用戶群不一樣,去菜市場的那部分人本來就抱著砍價的心態去的。
  6. 菜攤太小,如果每樣蔬菜都標價,牌子都沒地方放,都寫在一張牌子上的話,看起來又多累。
  7. 現在的菜市場,還可以看作是買方市場吧,買方有議價能力 ,超市更像是賣方市場,價格是定好的 。
  8. 超市在同一時間的客流量是遠大于菜市場的一個攤位的,這時候如果超市采用菜市場的模式,運營管理成本是很大很大的。

精選回復@澤度?

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大主因:第一是價格波動,第二是管理成本。

首先家電大賣場,家電價格趨勢穩定,大區域內價格波動較小,比如某一款家電在全城可能都是一個價格,且一段時間合格價格浮動不大。而菜品不同,受供需關系影響,周期內菜品價格波動較大,更改頻次較高。

菜市場攤位是個體戶,1~2個人負責一個攤位,在不標價情況下可以管理整個攤位。頻繁更改價格會增加他們人力成本,目前國內菜市場采取的還是較寬松的自由管理方式,如果菜品價格由菜市場管理員負責,勢必會增加管理員工作量,若是收費管理攤位又不愿意。

超市內菜品區一般是分配一個理貨員、收銀員,相對人工成本低,采取標價有利于管理。

至于其它比如菜市場標價后不利于競爭等也會導致個人不愿意,但這些不是主因;至于菜品區間,一般注重蔬菜區的超市有理貨員,對菜品進行及時調整,整理上與菜市場菜價懸殊不大;

溫馨提示:包裝的高檔菜品菜價較高,去便民超市購買蔬菜較好;如果超市蔬菜區早上附近區民去的較多準沒啥錯了。

目前不少菜市場也有明碼標價,貌似國家也在推送這個事情,就個人也是喜歡明碼標價,主要這樣透明些,價格比對方便,而言信任些。

問題詳情: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sal2ge.html

總結

你對以上問題有什么看法嗎?歡迎來天天問和小伙伴們一起分享討論哦~

相關閱讀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1期:關于需求的那些事,我們可不是只嘮真偽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0期:大開眼界:活動運營的新鮮玩法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49期:傳統行業如何合理利用互聯網思維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48期:各位產品大大,來腦洞大開玩點子吧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47期:秋招季到了,來看點有意思的面試題吧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46期:QQ和微信之間不得不說的那些事

 

精選問題每周有,歡迎食用~配合回復味道更佳(∩_∩)

本欄目由天天問小編@Tracy 編輯,歡迎大家踴躍提問,一起交流。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火車實行站票和坐票等價,應該不是因為站票者想鉆五人座的空吧?站票的購買入口往往是在坐票銷售一空的情況下才會開放的。其次,出現占座現象,恰恰就是因為站票和坐票等價導致的。如果站票打折,于情于理,站票者也沒有理由去搶占了。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