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品思維做短視頻不新鮮,但它背后這4個誤區卻總有人跨不過去

4 評論 4800 瀏覽 30 收藏 13 分鐘

「產品思維」大概是創作者謀求轉型,應對增長疲軟時最常提到的詞。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在最恰當的時機和領域,為某一群體某個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并從用戶的角度上出發不斷加以完善,這是產品思維的定義。

以入世的全局觀來做一款產品,那么它才有脫穎而出的可能。“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話早已不新鮮,互聯網語境下該命題的探討也已全面完備,而今天我們想說的是產品思維在短視頻領域的應用,探討如何剔除內容創作者固有的思維慣性,提升內容產品的市場價值。

一、短視頻內容產品的存在價值

當我們在討論短視頻內容產品時,我們在討論什么?為了搞清楚它的內核,我們得先掰開揉碎了看它的定義:

什么是內容?

我們普遍認為,內容指的是事物內部所含的實質或意義,包括它的表現、基本含義及審美價值?;ヂ摼W語境下的內容是是指網頁上的文字、圖片、視頻等。

按照這個標準,我們拿汽車類別來舉例,“汽車有哪些種類“評判車型優劣的標準”…這些是內容。

但它們現在還不是產品,那么什么是產品?

產品是指能夠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

所以:

  • “汽車有哪些種類”是內容,“社交、度假等場合最匹配的車型”是產品。
  • “評判一臺好車的標準”是內容,“在XX預算內,哪臺車最好”是產品。

從受眾的需求出發,用內容提供與受眾切身利益相關的解決方案。

市場需要流量和用戶,能夠用內容服務好他們的才是市場需要的內容產品。所以我們得出結論,短視頻內容產品是為解決某類人群某種需求,以短視頻為載體表達事物定義、表現、客觀規律、核心價值的系列影像系列片段。

產品思維需要的是創作者與用戶頻繁交互。在溝通與迭代中,內容產品滿足了用戶的需求,用戶認可了內容產品并持續消費其內容。

可以說,每一個成功的內容產品都準確契合了部分受眾的需求。垂類內容接近于剛需,滿足了受眾對于該領域知識技能的渴求,泛娛樂類滿足了觀眾放松心情、緩解疲憊的需求,獲取資訊等前沿信息則是為受眾參與話題中心,維護社交定位提供解決方案。

同理,觀看小哥哥小姐姐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參與話題挑戰是解決自我展示的滿足感,對前沿網絡話語體系的自我確認。要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了解人,還需要從人性的本源出發。

二、最常出現的4個內容思維慣性

創作者之所以成為創作者,是在某一特定領域有著過人的見解和眼界。但大部分時候,內容深度與市場的反響不成正比,這其中或許就少不了內容思維帶來的負面影響。

短視頻本是場注意力之戰,其根本是傾聽邏輯,而不是表達邏輯。

誤區1:自嗨

很多創作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表達上,如何讓內容更深刻、表達更準確、格調更高級、光影更好看,而忽略了建立內容與觀眾的聯系。

優質內容是短視頻下半場中與脫穎而出的必要條件,這點毋庸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創作的過程中,要始終將受眾的需求擺在流程的第一位。時刻解決受眾腦中“關我什么事”的疑問,內容與觀眾的關聯是最重要的,在它面前,其余的都可以往后排。

你會發現,同一個抖音紅人的視頻中,邀請用戶合拍、“撩你”點贊關注等含有互動元素的數據要比沒有互動元素的好。節奏鮮明,能夠管理你注意力的視頻的數據要比節奏松散的好。

PGC節目中,在開頭拋出本期命題也是出于節省時間&管理用戶的注意力的目的,譬如種草分享類節目的慣用開篇是“今天我們解決XX的問題”“有很多網友留言XX,我的回答是”“你們期待已久的XX分享來了”。時刻將內容與用戶需求建立聯系。

事實上,相比環境和其他人,人們永遠更關心自己。在奶嘴式愉悅的培養下,大眾在話題交鋒中似乎只能聽見與自己相同的聲音。

作家張立憲將這種很難接受新鮮事物,只能在信息的洪流中印證自我的狀態稱之為“功能性文盲”。這也是當下互聯網環境充滿情緒的原因之一,咪蒙等情緒類內容總是能間歇性出現在朋友圈。

這對能夠幫助觀眾進行自我表達的創作者來說提供了便利的環境,情緒抒發、觀點站隊激發他們更強的傳播意愿。

誤區2:自以為

自以為≠觀眾以為,認為觀眾應該知道≠觀眾真的知道

目前大多數內容產品采用了高維打低維的創作模式,即KOL的認知水平高出受眾幾個層次,慣性使然創作者有時會忘了其中的差距,在受眾看來門檻太高。這種情況下,創作者需要反復校準自己的“同理心”,帶入主流受眾的視角,放低姿態,拋棄既有的主觀認知來看待內容產品,探求用戶的處境和真實訴求。

從內容消費的動機、流程、反饋、途徑等視角審視內容產品,找到其中的癥結所在并著手提升。對于受眾來說,消費短視頻的門檻太高太低都不合適,恰如其分是需要我們綜合多方共同到達的目標。

除了創作者自律,邀請其他部門同事審片,提前內測都是頗有成效的自查方式。在內容發布之前,“挑刺”完全是加分,挑多賺多。據了解,很多內容總監的助理都擔任著“挑刺官”這樣的角色。

誤區3:取悅觀眾,喪失標簽

取悅與個性兩者本質上是沖突的,個性是一款內容產品受到喜愛的根本,而取悅會讓創作者喪失對審美的自信,隨之失去個性。重視觀眾的偏好和反饋不是說將它們作為一切指導方針,而是說要結合所處的賽道、自身優勢、觀眾需求三者,尋求一個重合范圍,確保對方為TA的主流用戶后,再有選擇地依據反饋進行調整優化。

那么為什么說要有選擇的?

每個用戶對創作者的能量是不一樣的,用戶也需要分層管理。多與核心用戶溝通討論,邀請其助力迭代改版,當然也可以將他們吸收為創作者。重視主流用戶的偏好及行為模式,投放測試和互動來深入了解他們,他們將是日后最重要的樣本。

給新吸納的用戶一些物質/精神獎勵,爭取將他們留存下來,但他們和其他圈子的建議和意見可以暫且后置。

這里需要提醒的是,注意不要忽視沉默的大多數。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處于劣勢觀點的用戶會逐漸失語,要搞清楚他們的真實想法需要借助數據工具。

比如:判斷一支有所改變的視頻是否依然取得用戶喜愛?除了評論區的文本外,點贊、轉發等數據也需要考慮清楚。如果僅是出現一些負面評論,而其余數據與往常一致的話,這樣的改變就可以判斷為成功。創作者不需要完全聽從小部分人的意見。

誤區4:人設偽造

短視頻產品有人格化運營、節目化運營2種主流模式,目前前者的市場關注度相對更高。在激烈競爭的催促下留給MCN發掘、培養KOL的時間越來越少,由此不少內容團隊更傾向直接炮制市場最熱門的人設。

相比一檔節目,觀眾與鮮活飽滿個人建立情感聯結的速度顯然更快,觀眾完成短視頻內容消費閉環的門檻更低,速度更快。 一邊是短平快的短視頻消費環境,一邊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紅利誘惑下,短視頻紅人的打造周期越來越短,且都集中涌入最受歡迎的內容類型。

筆者認為,從無到有完全虛構的人設是不長久的,發現并深化人設比編造人設更穩固持久。上面我們提到,內容產品的核心人物承擔著與用戶深度溝通并磨合內容的職責,從舉止到思維模式的像素級模仿極其耗損精力,也無法深刻闡釋內容。且市場千變萬化,僅憑紅藍海而不考慮現狀是不現實的。

此外,人格化運營的品類也是決定其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紅人是以人格魅力取勝,見效最快的就是形象管理,顏值、身材、藝能等,不過這些遠遠不夠,不難發現抖音上的小哥哥小姐姐其實都有著各自跨界領域。占據其中一個細分品類發揮,在該賽道上做到不可或缺再進軍其他品類,這樣創作者才能完成真正的IP打造。

以產品思維來看短視頻,發現創作者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和能力,考察創作者的是積極迭代,有熱情,會反思,能執行,而這樣的創造者被放在哪個空缺上都可以有一番作為。

 

作者:卡思數據,公眾號(ID:caasdata6)

本文由 @卡思數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說的很有道理

    回復
  2. 你貼出去的小廣告,怎么樣才能讓別人掃你的二維碼?

    回復
  3. 樓主好人,借樓發個小廣告哈,各位產品,運營大大們,杭州各種產品,技術,運營方向的職位,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微信(nevinlwj)私聊哈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