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試聽課轉化率?試試將課程產品化
產品化就是以用戶交互價值為目標,通過觀察、分析、定位、設計、運營、反饋、迭代等手段包裝產品的過程。那么,我們要如何將試聽課進行產品化呢?
劉西東是一家互聯(lián)網教育的學科負責人,其負責的在線1對1體驗課轉化率,一直遠低于市場的平均水平。于是,他開始各種嘗試,先是讓顧問課后多次打電話跟進,又推出各種報課優(yōu)惠活動,依然沒有任何改進,怎么辦?
要解決這個“怎么辦”的問題?
我們首先要回到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劉西東并未找到轉化率低的原因,只是想當然的通過優(yōu)惠、人工多次跟進等常規(guī)方式,試圖去解決問題,完全忽略試聽課本質是一種學習服務,必須以交付用戶價值為目標。
那具體怎么做呢?
可以試試將試聽課進行產品化。
什么是產品化?
產品化就是以用戶交互價值為目標,通過觀察、分析、定位、設計、運營、反饋、迭代等手段包裝產品的過程。
比如:
- 鉆石就是產品化后的金剛石;
- 邏輯思維就是產品化后的知識服務商;
- 盒馬鮮生就是產品化后的超市;
- 西少爺就是產品化后的肉夾饃店;
- 言幾又就是產品化后的書店;
- 便利店就是產品化后的小賣部等。
產品化有什么特點?
產品化-四大特點.png
產品化特點一:清晰的定位
為什么要這個產品?這個產品給誰使用?這個產品對價值網上的人有何價值?這個產品與現(xiàn)有市場上的產品有何不同?
比如:得到App上的《5分鐘商學院實戰(zhàn)篇》,它是基于“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CEO”這一理念,去開創(chuàng)的新型商學院課程,將“高深”的商學院課程轉化成一門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用得到的通識課。
其用戶群體不再是“高大上”的商業(yè)精英,而可能是一個互聯(lián)網的小碼農、小產品經理,可能是一家縣城里的小吃店店主,也可能是一家剛剛創(chuàng)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者,還可能是一個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或者可能是一家小超市的經營者,甚至是醫(yī)生、律師、菜市場管理者等等。
- 這個課程產品,對于老師本人而言,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將自己的知識高效傳播給學習者。在幫助更多人學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商業(yè)價值(金錢+名利),以及人生價值(影響成千上萬的有志之士);
- 對于學習者而言,每天花費5-15分鐘的時間,跟隨名師學習各種硬知識、顛覆知識,有理論、有實例、有方法,還可以與天南海北的各類人群一起交流,并在生活、工作中去實踐,真正做到成為自己的CEO;
最后,這個產品又有何不同呢?
- 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用得到的商業(yè)課。沒有高大上的專業(yè)名詞,沒有生澀的語言,沒有高深的問題,沒有多余泛泛而談的理論。一切只為讓每個人都可以聽得懂、用得上;
- 內容高精度、高密度。每天一個5-10分鐘商業(yè)知識點(包括場景化的問題、概念、解決方案等),全年52周不間斷;
- 學習體系完善。周一至周四:生活/工作場景化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講解;周五:通過“看比賽”、“讀拳譜”、“大復盤”等形式分析真實案例,以及復盤學習內容;周末私董會,找出學員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拿出來大家一起談論、給出解決方案(最佳回答可獲得現(xiàn)金獎勵),最后老師進行點評、講解;
- 學習方式靈活。每天5-15分鐘,在上下班的路上、在家里、在書店、在辦公室,隨時隨地均可學習、交流。
產品化特點二:一切以交付用戶價值為目標
交付用戶不等于交付用戶價值。
比如:你暑假回家,親戚讓你去幫其孩子補習,你天天準時去、準點回,每天2小時。也不問孩子哪些比較差、為什么差,也不給孩子做一個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案,更不告訴其學習方法。每天去就是隨便跟Ta聊會天,帶Ta玩會,再稍微的講點你沒準備的知識,最后讓監(jiān)督Ta背誦課文、寫寫作業(yè)。
這就是交付用戶,但并未交付用戶價值。
再比如:現(xiàn)在市面上非常流行的作業(yè)類App,為中小學生提供“拍一拍作業(yè),答案立現(xiàn)”的功能,我認為也是屬于交付用戶的功能,而不是交付用戶價值。畢竟交付用戶價值,“量”可能只是一種手段,而“質”才是目的。這也是產品化最核心的價值點所在。
具體怎么做呢?
咱們可以向得到App學習四招:
產品化-用戶價值.png
第一招: 只要“頭部”師資。
即老師必須是某個知識領域公認的“高人”,可將其頭腦中的優(yōu)秀思想,轉化為對用戶長期價值有益的知識產品。做教育的人可能都明白:優(yōu)秀的老師是教育成功的一半,且其下限可能就是普通老師的上限。
第二招:“劈開”老師自我認知與其思想的關聯(lián)-提取優(yōu)秀思想。
如何提???
(1)語言必須形象化、具體化、人格化
比如羅胖談書的分類時,說書分成兩種:一種是塊狀的書,一種是線狀的書。塊狀的書可以補齊他知識的大塊缺口,而線狀書則負責縫縫補補,把這些塊狀的書穿針引線般的串聯(lián)起來, 同時拿出曾國藩做例子來說明。
先用“塊狀”與“線狀”這種形象化的語言,輕易在讀者腦海中形成認知,畢竟對“方塊”、“麻線”等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再通過“補齊缺口”、“縫縫補補”、“穿針引線”等字句,將我們腦海中的一個個想象的“塊”用“線”穿起來。最后再用曾國藩這種人物來做例子,讓我們腦海中對書的認知瞬間就形象、具體了。
(2) 用戶邏輯:站在用戶視角,想象他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用他的語言說話
比如:你教父母如何用微信與你發(fā)起聊天,對你而言,可能覺得太簡單了,隨便點擊2-3次就可以。這是基于你對微信的認知,但父母沒有這種認知。這時如果你可以“劈開”你對微信的認知,而基于父母的認知去教他們,相信就會事倍功半。
如“微信就像咱們家,我在我房間里,如果你要跟我說話。首先是要找到我的房間,即微信通訊錄里找到我名字;然后推門進來,即點擊我名字那條?!?/p>
(3)應用場景:制造應用場景,把知識點嵌進用戶生活
比如:劉潤老師在《5分鐘商學院實戰(zhàn)篇》里講“心理賬戶”,標題就是“給父母錢舍不得花,給孩子錢卻亂花,怎么辦?”
這種問題跟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息息相關,就是我們生活之中碰到的問題,學習之后,也真實的可以解決自己的這類問題。(順便說一句,如果你對“心理賬戶”感興趣,推薦你閱讀:《用戶心理:花錢與省錢的小九九》)
至此,有了好老師,提取出優(yōu)秀思想后。
再使用第三招:內容標準化-打磨出最佳體驗的內容
(1)10分鐘規(guī)則
- 如果一個完整內容不足10分鐘,不必為達到此目的添加時長;超過10分鐘,則需要考慮精簡內容;
- 如果時長超過15分鐘,且無法精簡,則考慮重新規(guī)劃成兩期。
為什么會有這么個標準?
- 是用戶很難長時間保證注意力,一般為10分鐘左右最佳;
- 是保證高濃度、高精華的內容;
- 是每個內容一個主題,讓用戶可以“沉浸式”學習。
(2)清晰的定位導航
比如:這個模塊/系列是全年的第幾部分,今天是第xx部分的的第幾講。上一講我們講到了xx,我們今天繼續(xù)講xx(與前一講是進階、升級、同維度等關系)。
導航的意義,就是讓用戶清晰知道今天學習什么內容,跟上一講的關系如何,以及他處于全年學習的什么階段??焖賻椭脩艚W習的目標感,更好的堅持下去。好比我們平常做電梯時,有清晰的到達樓層指示,我們比較有明確的目標感,也可預計自己多久可以下電梯,自然也就容易進行下去。
(3)話術
每個內容都有標準的話術,比如:開頭話術、串聯(lián)話術、總結話術、互動話術、提醒話術、分享話術以及結束話術。
- 開頭話術,比如:“你好,歡迎收聽我的xx(課程名稱),我是xx(作者名稱)。今天我來跟你說的是:(核心一件事,且和標題摘要一致)”;
- 串聯(lián)話術,比如:“關于這件(核心)事。我會從xx點來講:第一是……第二是……(重要觀點,先概述一遍)。好,我先來跟你說說第一點……剛才說是……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二點……”
- 總結話術,比如:“好,以上是今天的xx,我來總結一下,核心一件事是xx,關于這件事,你需要知道的三個點是……” 等等
話術的本身并非僅是一種“套路”,更重要的是讓內容有自己的生命力,讓用戶可以更好的知悉內容的節(jié)奏,以及可預期接下來的內容,更好的吸收、學習。
最后一招:精細化運營-形成正向學習閉環(huán)
有了好老師,產生了好內容,再經過內容標準化的打磨,上線交付給用戶。流程遠遠還未結束,至少還應該有運營。
比如:關注留言的變化,提取出有價值的問題、點贊和分享數(shù)據(jù),及時反饋給老師。讓老師可以針對性的做出響應,可是直接回復留言,也可是加餐說明,更可以是開一堂直播課專門講解相關問題,形成一個學習的正向閉環(huán)(學習-思考-提問-討論-實踐)。
總結來說就是:通過精準定位,找到最“頭部”的內容創(chuàng)造者(如老師),經過一些知識“挖掘”技術(如學習者的生活、工作中的場景式問題),提取出其優(yōu)秀的思想,再通過內容、話術等標準化操作,打磨出“以交付用戶價值為目標”的內容交付給用戶。最后再根據(jù)用戶的學習產出(如筆記、評論)、時下熱點、真實案例等進行知識的精細化運營,形成正向的學習閉環(huán)。
產品化特點三:反饋與迭代
“終于上線了,萬事大吉,回家碎覺?!?/p>
“全部上線,用戶購買后就隨便學吧。”
“先休息幾天,趕緊準備第二季,越快上線越好?!?/p>
是不你也說過或聽過類似的言論?如果是,咱們來一起來看看,是否忽略了點什么?
上線等于結束、一堆內容給到用戶、馬不停蹄進入新內容制作。
- 什么樣的內容更新節(jié)奏,才利于用戶消費?
- 內容是否與預期的表現(xiàn)一致?
- 用戶對于內容有沒有一些反饋?
- 用戶是否還需要新一季的內容?
思考完這幾個問題,相信你已知道,確實忽略了一些東西:沒有適時的內容更新節(jié)奏、缺少有效的反饋機制、忽略內容的迭代節(jié)奏。
比如:得到App日更類產品,每季全年52周,周一至周五每天更新一篇內容,周末則加餐、看比賽等。每篇內容最后都預留“作業(yè)”,通過精選留言的方式完成反饋,老師再根據(jù)情況進行回復。最后,下一季的內容會根據(jù)第一季的用戶反饋做出評估、調整,最終才會投入生產。
產品化特點四:數(shù)據(jù)化
數(shù)據(jù)化之于產品化,就好比人對牛彈琴,人以為牛非?!跋硎堋?,就一直不斷給其彈琴,直至累到“吐血身亡”,最終還以為“死得其所”呢。
數(shù)據(jù)是最能衡量產品化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它就好比是一塊尺子,可以客觀、有效地“丈量”產品的“長”與“短”。
比如:一篇文章,點擊量可“丈量”出其標題的受歡迎程度;閱讀完成率可“丈量”出其內容的質量如何;收藏數(shù)可“丈量”出其對用戶后續(xù)工作、生活的價值如何;點贊數(shù)可“丈量”出其內容對讀書有多大的幫助;評論數(shù)可“丈量”其是否可觸發(fā)用戶的情緒(喜悅?憤怒?悲傷?不滿?交流?)等。
運用
回到開頭的那個例子,咱們一起用產品化的思維,去試著幫助劉西東解決試聽課轉化率低的問題。
試聽課轉換率低,本質是學生/家長對試聽課的整體感受不滿意,而不滿意的原因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對老師不滿意;二是對價格不滿意;三是對教學服務不滿意。
針對于此,我們可將整個試聽課進行產品化設計,具體可如下:
(1)定位
通過師資、教研保證課程質量,再通過課程的產品化保證學習目標與節(jié)奏。
定位.png
- “頭部”師資。這里的“頭部”師資,可分為兩類來看:一類是教學經驗已經非常豐富的“頭部”師資;另一類則是名校畢業(yè)的“頭部”師資。前者肯定效果最佳,后者則可作為補充;
- 定期教研。無論選擇了哪類師資,教研都將是保證課程質量的必選方案。教研周期則可定為每周一次,三個月一小考,半年一次大考;
- 課程產品化。相較于無目標、無周期、無大綱的三無課程,可能有目標、有周期、有大綱的課程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對于銷售顧問而言,也無需去考慮10課時、20課時對學生到底有何不同,這類并非其專業(yè)的問題。比如:課程A目標是菁英班,學完可提高到xx分,周期是一個暑假,每周1-2節(jié)課等。
確定產品定位后,再圍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服務產品化和課堂內容產品化。
(2)服務產品化
可著重從課前與課后兩個部分去看。
服務產品化.png
- 快速響應客戶需求(10分鐘內):學生/家長提交試聽課預約后,需保證10分鐘響應。如果做不到,則需考慮增加顧問數(shù)量或提高資源流轉效率;
- 顧問回電話術:開頭話術,可是“家長,您好,我是xx(品牌)的x老師,非常高興為您服務”;結尾話術,可是“與您溝通非常愉快,再次感謝您選擇xx(品牌),再見”。除此以外,一定要獲悉以下信息:學生基本信息(如:年級、學科)、學生的成績(比如:哪科不好、具體哪部分不好)、老師偏好(比如:男女、活潑或文靜),以及確認試聽課時間等。 PS:如果可以,還可提出讓學生將試卷拍照,由老師幫其進行試卷分析服務。
- 創(chuàng)建微信群(回電后5分鐘內):結束初次與家長的回電后,保證5分鐘內添加家長微信,并建立微信群,構建與家長的關系。后續(xù)的一些進度信息、流程安排均可通過微信同步,比如:確認上課時間、上課軟件安裝文檔(“傻瓜式”說明文檔,如可10步,絕不省略到8步)等;
- 設備調試與軟件介紹(課前1天):通過微信/電話的方式,提前幫助學生調試設備,并引導其進行軟件的使用,避免上課時間浪費在設備或軟件的調試或使用上;
- 上課提醒(30分鐘/5分鐘原則):上課前30分鐘,可多渠道(如:短信、微信)提醒學生上課。如果課前5分鐘,學生還未進入課堂,則需電話提醒;
- 報告反饋(課后15分鐘內):試聽課課后15分鐘內,需由教師生成標準化的反饋,并通過微信提醒家長、學生查看。反饋內容可包括但不限于:學生課堂表現(xiàn)(先揚后抑)、學生弱項說明、學習目標(如通過暑期課可幫其提高到一個xx高度);
- 第一次跟進(課后30分鐘):待試聽課報告生成后,確保30分鐘內與家長進行聯(lián)系,溝通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試聽課報告解析、課程價格與優(yōu)惠詳解、老師履歷說明以及品牌保障等;
- 第二次跟進(課后24小時內):如果第一次跟進未成功,還需24小時內進行二次跟進,可著重介紹老師、教學體系、課程優(yōu)惠策略;
- 第三次跟進(課后3天內) :如果課后前兩次均未報課,且家長并未明確拒絕,則還需第三次跟進。
(3)課堂內容產品化
課堂是整個試聽產品化的“破發(fā)點”,也是學生最終報課的核心點,優(yōu)秀師資、優(yōu)秀教研、課程產品化、服務產品化等,可能均只是服務于其。
課堂內容產品化.png
一般我們設定一堂試聽課時間為1小時,秉承著循序漸進、干貨滿滿、有期待等原則,我們可將1小時的課程按照時間切割開。
- Part 1:教師自我介紹(2分鐘)。面對初次見面的雙方,自我介紹是不能忽略的一環(huán),尤其是老師的自我介紹,更需標準化到課程講義中,讓學生可更多的了解教師,快速構建一個適合教學的環(huán)境。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基本信息、教學風格、教學經驗、興趣愛好等。
- Part 2:寒暄:了解學生興趣愛好(2分鐘)。教師自我介紹完畢,可與學生進行簡單的寒暄,尤其是可以了解一下學生的興趣愛好,利于與學生產生共鳴。
- Part 3:學生學情了解(4分鐘)。經過了4分鐘左右的寒暄,正式進入學習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學情了解。內容可包括但不限于:想學的學科成績如何、哪幾個部分待提高、目標成績是多少。當然,為便于學生回答,最好采用選擇的形式。
- Part 4:考點解讀與實例引導(12分鐘)。學生學習的目的,最核心肯定還是中、高考,所以考點的解讀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可展現(xiàn)企業(yè)的教研能力,以及對當前考綱的關注、解讀能力,容易讓學生產生信賴感。
- Part 5:實例講解(25分鐘)?,F(xiàn)在該進入高潮-干貨部分,通過實例講授學習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解題思路、案例分析等。
- Part 6:后續(xù)大綱以及攻略介紹(10分鐘)。到此為止,試聽課的主要內容基本完結,剩余15分鐘為營銷準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解題攻略,比如完形填空攻略可分4種,今天使用的是x,后續(xù)還可學另外3種。
- Part 7:家長溝通或課程總結與后續(xù)服務介紹(5分鐘)。歡快的時間總是如此短暫,最后剩5分鐘,可與家長簡短溝通。如果家長不方便出現(xiàn),則可簡短進行課程總結,以及介紹后續(xù)服務等。
(4)數(shù)據(jù)化
數(shù)據(jù)化.png
- 定期分析轉化率:主要從教師和顧問兩個維度去分析,比如教師A的體驗課轉化率較高,那是否可讓其提取一些經驗,并將其流程化、書面化形成標準流程,對其余老師進行培訓。顧問亦如此;
- 顧問初次回電時的通話時長:通話時長的長短肯定不能反映一個顧問的能力,但據(jù)此驗證顧問到底能否觸動家長的心理,還是比較靠譜的。如果家長愿意與其聊天,最終成單的概率也相對會大一些;再通過轉化率與通話時長的關系去分析,找出一些有共性、值得借鑒的點,形成標準化流程;
- 成單原因收集與分析:成單后,可由顧問/學管師進行一個小調查,即家長報名最核心的一個原因是什么?形成一個數(shù)據(jù)表,每個月進行分析,并加以運用。
寫在最后
- 說明:文中涉及得到App較多,但本人并無幫其打廣告之意。另,文中也參考了一部分得到品控手冊的說明,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提示:文中試聽課更多是針對在線1對1課程。
- 最后的最后,送給自己一句話,也送給認真閱讀的您: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邢小作之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lián)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