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產品經理的“上當”之旅
當發現想要的課程價格昂貴時,難免會產生圖小便宜的心購買“盜版”課程,心想著花了“小錢”買到“好貨”真劃算。但是,老話“貴有貴的道理”說得對,便宜買得到的僅僅只有課程,缺少了學習服務,助長了盜版氣焰,過程中的體驗感也怕是不會好到哪里去。
最近抱著好奇與經濟實惠的心理,花50塊錢買了一批實際價值幾千元的課程(包括得到、少年得到、混沌大學、樊登讀書會等課程),其通過微信交易、百度網盤交付的形式。
剛買完的那天中午,跟一同事聊起這事兒。
他說:“這種方式雖然便宜,但體驗不好?!?/p>
我則非常自信的說:“想多了你,學習的核心是課程,只要課程是好課程,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p>
經過了近5天的學習體驗,讓我有了一個不同的認知,同時也就有了這個疑問:
一、好課程就是好產品嗎?
比如《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由得到聯合吳伯凡老師聯合出品,經過得到專業團隊產品化打造的課程內容,8萬多人訂閱,課程應該算是好課程。
但將其放在百度云盤里學習,對用戶而言,其還算是一個好產品嗎?我認為不算。
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1. 學習入口“曲徑通幽處”。
由于課程采用了百度云盤的群分享方式進行傳播,且內容又繁多,導致每次進入學習某課程時,必須經過10次左右的點擊(比如分享群->文件庫>每周更新->更新->得到專欄->大咖專欄(更新)->伯凡-認知方法論->4月->“我是內容(您辛苦了)”),才能最終進去學習界面。整個流程猶如古代女子的裹腳,又長又“臭”;
2. 課程導航雜亂無序。
雖然這個盜版的哥們已經很盡心盡力,把一個課程按月份分割開,但進入每個月份后,課程章節依然是雜亂無序,只能人為通過標題里的日期,去盡量區別前后順序,比如“bf0426無知即極樂,認知即痛苦”和“bf0420認知中的月亮與六便士”。
但我經常還是亂序的聽。
- 一是因為課程本身就不是每天都更新,自己檢索容易出錯;
- 二是如果在走路或地鐵上,聽完了1個,程序自動跳轉到下一個,實在不便調整;
3. “莫名其妙”的卡頓、跳轉
百度云盤本身僅僅是一個工具APP,對于在線聽音頻這一需求并未做很多的優化,導致經常出現卡頓,甚至莫名其妙跳轉到下一節等現象。
比如正在聽“bf0418所謂優勢,就是不斷的繞過”,聽到1/3處,突然就跳轉到下一個,且這個課次就置灰,不能再次點擊播放,除非退出播放界面。
4. 無斷點續播
昨天A課次到聽到3分鐘處,今天進入,好不容易回憶起,上次聽的是A課次,滿懷期待的點擊開始收聽,結果又重頭開始;
5. 無圖文內容
這種盜版模式,只能通過音頻的形式學習,碰到有圖片、鏈接類的知識時,無法查看,只能自我幻想。
比如音頻課程中講到“請先閱讀文稿中的圖片,根據圖片中的數字提示,填上空格中的數字”。
6. 無法做筆記
在百度云盤上學習,聽到有價值、有意思的地方,想做個筆記,不行!課程結尾時,針對老師提出的思考題,想參與一下,不行!
7. 缺少二次內容創造,無思想的碰撞
沒有其他人學完后的一些二次內容的創作(如留言、筆記),無法與同行者產生思想碰撞。
8. 缺少學習記錄與軌跡
其不能記錄學習時長、學習軌跡等,感覺缺少了一種成就感,也少了一種堅持的動力。
總結而言,這種學習方式的問題,大概可分三方面:
- 學習體驗差;
- 學習輔助功能缺失;
- 缺少學習數據的數據化。
二、體驗后獲得的感觸
說了這么多,并非吐槽百度云盤的產品體驗,畢竟它就是一個存儲工具,而不是一款學習服務產品。
但這次體驗也讓我有了幾個感觸:
1. 好老師、好課程并不等于好的學習服務。
憑借優秀的老師、優秀的教研,打造出一門優秀的課程,一堂有好內容的課堂,就可以給學生交付一個優秀的學習服務嗎?不行!
這就好比用一碗五常大米煮出來的米飯,色香味俱全,晶瑩剔透,但卻摻雜了一些小石子,飯雖好,卻讓人難以下咽。
如果想讓食客可以舒服的吃完這一碗飯,還需“錦上添花”的產品化,才可能最終保證可以做到交付學生學習價值,而不是交付給學生即完結,這是一種“量”與“質”的差別。
什么是產品化?
產品化就是以用戶交互價值為目標,通過觀察、分析、定位、設計、運營、反饋、迭代等手段包裝產品的過程。
更多產品化的說明,可參考:產品化:如何提高試聽課轉化率?
回到此文來說,就是通過解決上述8個問題,將一門好的課程“封裝”成一個好產品,并最終交付給用戶一個好的學習服務的過程。
2. 低價可以讓用戶“激情”購買,但并不能形成口碑。
用戶都會有占便宜的心理,這時低價會成為一個非常大的誘因,讓用戶“激情”購買。
但后續其是否滿意,并幫你“安利”產品,取決于你的產品的體驗,以及交付給他的價值。而這可能需要你提供一種持續的、長久的、優秀的服務才能讓用戶感知。
因此,做教育并不是找幾個優秀的老師,通過低價競爭就可以成為一家好的教育機構。
口碑可能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口碑又以交付用戶價值為唯一衡量標準。
至于好老師、好教研、好課程、產品化等均只是為交付用戶價值服務而已。
3. “防盜”不僅是對企業負責,更是對用戶負責。
作為產品經理,尤其是內容型產品,在產品設計時是否可以有一絲絲的“防盜”意識?
比如文中提到的得到、混沌大學等產品,允許用戶下載功能是為了更好的學習體驗,這是好心。 但如果我們不通過一些手段進行“防盜”,太輕易讓別人盜版,也就等于變相的鼓勵了盜版。
也許你會說,我們不怕盜版,因為我們的產品體驗、學習服務是盜版提供商所無法提供的,我們交付的不僅是內容,更是用戶價值。
可是,對于一些用戶而言,面對同樣的課程,遠遠低于課程原價的誘惑,很容易沖動消費,結果發現無法達到自己的學習目的,只能又回來重新買原課程,這對用戶而言,是不也算一種他對你產品信任的傷害呢?
4. 產品思維就是多邊形思維。
產品思維應該是一種多邊形思維,不應該只局限在具體的產品上。
可能還需要包括內容的產品化思維(比如語言是否擬人化、形象化,是否可幫用戶解決生活/工作的場景化問題等)、服務的流程化思維(比如話術、跟進次數與周期等)、用戶價值思維(比如操作是否簡單便捷、能否帶給用戶真正的價值等)、產品商品化思維(比如產品是否也有商業價值或社會價值)、運營迭代思維等。
最后:支持正版,不僅僅因為情懷。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邢小作之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百度網盤 有個功能 文件可以按時間/文件名稱排序
也想學習下這些課程,可以說下在哪里買的嗎?
寫得有點矯情了,以前沒這些互聯網產品時也學得挺好
? 那現在有這些互聯網產品,沒準可以學的更好,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