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需求收集和需求排期階段,給運營打好預防針?
事先制定規則可以在需求管理工作中取得極大的便利性,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后期與運營溝通的成本。
在需求收集和需求排期階段,通過事先制定規則,過濾掉一部分無效需求,可以大大減少后期與運營的需求溝通成本。
我在負責需求管理的初期,經常陷入需求溝通的窘境:運營大堆地提需求過來,很多時間花在過濾無效需求上;制定需求排期,大多運營都不滿意。后來通過規范需求流程、制定需求調研規則,并堅持落實下去,漸漸達到了需求高效溝通的目的。
將需求流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要目標。
一、需求記錄
運營按照需求管理表格填寫需求。表格中大致包含以下信息:需求名稱、需求描述、提出者、提出時間、重要度、緊急度等。
這個過程中,運營可以從3個方面考慮需求的性價比:
- 需求是否能夠解決成本問題:是否可以減少金錢支出、降低溝通成本、減少時間花費。比如增加批量操作功能,可以減少運? ? ? ? 營在重復性工作上花費的時間。
- 需求能夠解決百分之幾的問題:如果只有3%的人遇到了問題,這個需求做與不做區別不大。
- 需求所能解決的問題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如果問題是短期的,需要綜合技術開發時長考慮需求該不該做。
運營在邊寫邊想的過程中,能培養評估需求輕重緩急意識,無關緊要的需求甚至不會再提上來了。
二、運營內部需求評審會
每個運營組需要開展組內需求評審會,主要確定兩點:
- 探討運營所提出的需求,是否有其他不需要依附于產品的解決方案:通常組內運營的工作都是類似的,也許這個運營遇到的問題,別的運營早就摸索出了解決方案。
- 確定必要的需求,并集思廣益產出更優方案。
- 確定組內的需求優先級,便于產品經理辨識需求。
內部評審實際上是給了組員之間溝通的機會,達到工作信息互通的目的,進而幫助產品經理過濾掉部分非必要需求。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要求對于運營來說會比較高,或者考慮需求性價比、出需求方案明明是產品經理該干的事兒。
但是我認為,需求的評估是層層篩選的,所有的需求都一股腦匯總到產品經理那兒,勢必增加了與運營撕x“為什么這個需求不能做”的溝通成本。前期讓運營對自己的需求形成清晰的認識,是可以過濾掉部分無效需求的,后期的需求溝通才能夠更加高效。
三、運營與產品需求評審會
1. 會前準備
產品經理在這個階段需要做好需求調研的四個步驟:需求收集、需求挖掘、需求評估、需求分析。
① 需求收集:運營內部需求匯總至產品經理處。
② 需求挖掘:對需求進行需求挖掘,與需求方一對一交流,探討需求本質,排除無效需求,對必要需求輸出MVP版方案和完整方案。
③ 需求評估:根據KANO需求模型及當前業務方向,分析需求的重要性和緊急度,定下初步的需求排期。
④ 需求分析:結合技術資源,對排期的需求作出需求分解。
比如:“這個功能耗時太多,技術人太少,做出來也不確定能不能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就先做個MVP版的功能試試吧”;“這個功能不是很復雜,而且的確做出來挺有用的,直接一步到位沒什么大問題”。
2. 會中討論
每個運營組出一個需求對接人,與產品開展需求評審會,主要確定4點:
① 工作信息互通:不同組別的運營負責的工作內容差別較大,必要的信息同步很重要,這樣才能讓大家知道每個部門都有各自的難處,才能促進相互理解。
② 一致明確公司目前主要的業務方向,圍繞業務去開展需求排期。
③ 產品經理講解需求排期結果和需求方案。
④ 假如對排期不滿意,運營可以提出意見,產品經理評估合理后,再作出排期調整。不合理的需求要堅決說不,并給出讓人信服的理由。
3. 會后結論
產品經理將會議的排期結果和需求方案同步給各個運營組。
四、產品與技術的需求評審會
- 會議成員:產品、技術、運營(必要時可以讓運營參與)。
- 會議要點:產品與技術討論需求細節,得出最終的需求排期和需求方案。運營旁聽,可以實時了解需求排期過程,不需要產品經理會后再次講解需求排期調整的原因和結果。
執行需求流程一開始會碰上一屁股的釘子,堅持不斷溝通、積累經驗后,就能發現效果越來越明顯了。但還會碰上一兩顆釘子,因為需求永遠都解決不完,沒有完美的需求排期,只有更好的需求排期。
本文由 @fi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作者。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