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管理問題的“三板斧”
產品經理的工作中總不乏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解決,能夠立體化、系統(tǒng)化地解決問題是身為產品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產品經理的工作是什么?我認為歸根結底就是解決各種問題。
產品經理要定義一個產品,定義產品的關鍵就是定義產品價值,產品的核心價值就是解決用的問題,沒有價值的產品再優(yōu)秀的研發(fā)團隊都是徒勞的。
除了定義產品,產品經理還需要管理產品,甚至關注產品運營,這一切的工作本質上都可以抽象為一個問題,開一次產品需求評審會是要解決這份產品需求能否達標的問題,寫一個產品立項書是為了解決產品研發(fā)能否有資源的問題,定義團隊章程,協調成員溝通都是為了解決產品團隊的問題,所以說產品經理的工作就是解決問題一點都不為過。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是問題呢?? 問題本質上就是期望和現狀的差異,因為差異產生痛苦,因而產生問題。
為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去論述,讓你對問題的理解更加立體化、系統(tǒng)化。
一、定義問題
問題分類的維度很多,按照二元論,我認為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看起來是問題的問題,一種是看起來不是問題的問題。
先來第一種,看起來是問題,比如你做產品測試時發(fā)現不滿足需求,交互界面易用性不好,產品開發(fā)進度未按照預期完成,這些都是第一種問題,一看就是個問題。
還有一類問題看起來不是問題,比如你的上司讓你寫個產品方案,他要給老板匯報,用戶調研需要寫一個調研提綱,這些看起來更像是個任務,這任務本質也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你接到老板讓你方案的任務,實際上是為了解決你的上司如何給老板匯報的問題,本質上是要解決你的主管領導對于這個產品的認知問題。
問題分類清楚了,接下來要有能力分辨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到底是不是個真正的問題,聽起來有點拗口,我舉個例子,一個需求人員過來跟我說,研發(fā)未完全按照原型設計進行開發(fā),我看了下,研發(fā)因為前端技術所限對界面有微小調整,不影響大局,總體來看這個調整是OK的,對我來說這就不是個問題,可對需求人員覺得是個問題。
再舉個例子,一個技術架構組的的重要人員要離職了,這看起來對我而言不是個問題,可實際我們的產品的用到了他開發(fā)的技術組件,他的離職很可能會造成我負責產品的進度延遲,這對我來說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所以辨別是否是一個真問題的關鍵,就要看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到底是不是個問題。
確定了問題,我們再來看如何準確的描述問題,先看下面的例子:
這個PPT寫得太差不合格,聽起來這確實是個問題,但你還是不知道到底問題在哪?是PPT的布局不夠美觀?還是邏輯結構不夠嚴謹?所以正確的說法是你的這個PPT篇幅太長,要表達的觀點不變,精簡到10頁就可以了。
看到沒,描述問題的關鍵就是現狀和目標,這兩個點說清楚了,問題就描述清楚了。
二、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要關注三個方面,問題出現的頻率、問題的關聯性、問題的因果關系。
先看問題的頻率。在ITTL規(guī)范里有事件和問題的概念,假如一個信息化系統(tǒng)發(fā)生了故障,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故障,恢復服務這叫事件,如果這個故障反復出現,一個月出現了好幾次,那就要重點關注,把這些重復出現的偶然事件就會定義為問題,技術專家要想辦法給出徹底的解決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分析問題的頻率很關鍵,不同的頻率解決方案也會不同。
再看問題的關聯性,如果我們的信息化系統(tǒng)需要升級一個底層組件,解決一個安全漏洞,看似很簡單,可是真的升級了就解決問題了,他是否會引發(fā)新的問題,當前的安全問題是解決了,可是因為有個功能模塊只能適配這個最組件的舊版本,新版本升級了馬上新問題出現了。
最后就是問題的因果關系,我們要學會尋根溯源,打破砂鍋問到底,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把這個問題分解,透過問題的表面看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根本上的解決問題。
我舉個實際的例子,我有個同事給客戶演示系統(tǒng),結果演示的效果不好,用戶不太滿意,后來我們復盤這件事,發(fā)現了以下子問題。
演示地點是客戶的辦公室,那一次的辦公室沒有外網環(huán)境,這個事先沒有調研清楚,到了現場才發(fā)現,只能臨時用的手機熱點聯網,系統(tǒng)的速度顯得比較慢。
另外演示的投影儀連接電腦有些問題,搗鼓了幾分鐘才開始正式演示,這給用戶留下了壞印象。
演示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次系統(tǒng)bug,而這個bug的出現是演示的準備不足造成,研發(fā)知道有這么個問題,只是暫時來不及解決,如果提前準備充分,這小功能根本不會主動點開。
所以這些問題的疊加最終造成了一次失敗的系統(tǒng)演示。
三、解決問題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問題多,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先說一個點,解決問題一定要以自己擁有的資源為最基礎,否則得不償失,說白了就是看自己手里有什么牌,才好出招。
比如一個用戶提出一個系統(tǒng)需求,要真正的實現這個需求,我們現在的技術能力是不具備的,可能需要和別的廠商合作,或者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去做技術預研,成本都是非常高的,解決了用戶的問題但是項目賺不到錢,怎么辦?
問題還是要解決,我們回到問題的定義,問題就是預期和現狀的差異,現狀無法改變,只能降低用戶期望了,通過成本較低的替代方案最終解決用戶的問題。
問題經過分解,出現了很多子任務,這些任務都完成了,問題才算真正的解決,如何排定這些任務的優(yōu)先級,有兩個很關鍵的因素,一個是外部資源,如果這個任務需要其他人協助解決,這個人是不太可控的,所以這類任務優(yōu)先級一定是最高的,另外一個就是依賴關系,通過任務的依賴關系明確哪些任務可以并行優(yōu)先做。
最后問題的任務都分解完了,計劃也定了,也分配到具體負責人了,那是不是就萬事大吉坐等問題解決,顯然并不是這樣的,產品經理要全程追蹤問題的解決過程,有問題及時溝通協調。問題解決后還要驗證。
最近有個項目,我分配給一個現場的工程人員去部署附件服務,要實現多個節(jié)點的同步和負載均衡,他干了一天和我說問題解決了,這比我預期的要快很多,然后我再問他你驗證了嗎?怎么證明你部署成功了呢?他才曉得原來還有驗證這一步。所以未經驗證解決的問題,都不能算真的解決了。
這里把角色放的更大一些,你除了是一個產品經理,在家里你可能是一個父親、一個妻子,在一個讀書會你可能是一個讀書會的會員或是組織者,在醫(yī)院里你是醫(yī)生的病人。我們每個角色所作的思考、決策、行為其實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輔導孩子的功課是為解決孩子的成績問題,帶家人旅游,是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釋放,甚至我們每天吃飯、睡覺都是為了解決身體本身的健康問題。
所有一切行為皆是問題,成為問題解決高手,會讓你的工作更加出色,生活更加幸福。
本文由 @奮斗De奶爸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學習了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