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3 評論 9427 瀏覽 87 收藏 26 分鐘

當遇到問題時,我們需要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先理清自己的“解題思路”,然后再采取相應的實際行動。

各位好,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過這樣的時期,無論怎么解決問題,都會被問題拖著走,不斷執行,卻得到不好的結果,處于被動階段,這很有可能個人瓶頸期或產品瓶頸期到來。

今天要討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如何去尋找突破口。

內容包括三部分:

  1. 當遇到棘手問題時,有沒有一種通用性的產品解題思路;
  2. 介紹從上到下的全局觀設計思路-產品規劃;
  3. 介紹從下到上的創新型設計思路-概念設計。

一、解題思路

可以回想下當我們拿到一個問題,我們的思路是怎樣的?舉些例子:「比如當某個模塊“點擊率”下降了,我們處理的思路是怎樣的?」

1. 思路一

通來說,我們會拆解,點擊率下降了可能存在的原因,并在可能性較大的地方嘗試和驗證。

  • 樣式問題:可能修改了樣式,多幾個樣式進行A/B TEST對比;
  • 內容問題:可能內容下發「質量」下降了,調整內容邏輯;
  • 位置問題:可能內容位置變了,調整位置;
  • ……

我們還能拆解出許多原因并定位和驗證。這種思路框架是:看到問題 -> 解決方案 -> 拆解 -> 驗證。

2. 思路二

再來看另外一種思路,先找到問題,判斷哪些問題值得解決、有機會點,再來拆解和驗證。

找到問題:根據“點擊率”下降這個現象發散很多問題,比如如何讓用戶喜歡看內容,如何合理下發內容,如何讓用戶快速找到喜歡的內容?

判斷機會點:判斷哪些問題是現階段解決后帶來最大價值的……

這種思路框架是:發現問題 -> 機會點 -> 解決方案 -> 拆解 -> 驗證。

3. 對比

有人會疑惑,一個點擊率問題有必要么?當然,一般問題按照第一種方式很容易解決,也很快。以至于,很多人遇到問題,就會思維慣性走進這個框架,甚至工作越久越容易有慣性。

一旦陷入這種「問題—方案」的思維陷阱后,自己甚至沒有意識,當在關鍵節點時錯失很多機會

我們來對比下兩種思路,第一種思路會有怎樣的問題:

  • 沒有找到正確問題

問題比解決方案更重要,當沒有找到正確問題時,所有方案都無效。

「點擊率」下降只是現象,不是問題。

根據現象要發散出足夠多的問題,才有機會找到核心問題,在大公司或大環境更加細化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少,找到正確的問題也更難。

  • 單一路線執行,越來越窄

也是因為沒在正確的方向,在不斷拆解和執行方案A過程中,會導致引發問題B,問題B解決方案又會引發其他問題,導致解題思路越來越窄,在資源時間有限的情況,更加不可能找到合適的方案。

比如在樣式A/B TEST過程中,發現A樣式的邏輯有問題,去修改;發現樣式不夠多,去增加;增加的樣式又有新問題……

  • 陷入低效率執行,處于被動處境

被動的執行是因為沒有跳出慣性思維框架

當被boss不斷提出新問題時,當被用戶反饋各種吐槽時,當我們不斷在寫各種方案時,當我們高效的執行所有的方案卻都得到好的結果時,想一想為什么我們會處于被動的階段?

4. 思維工具

提供兩種非常實用又符合第二種思路框架的工具,分別是:

  1. 從上到下的全局觀設計思路-產品規劃;
  2. 從下到上的創新型設計思路-概念設計。

產品規劃是全局的,站在項目的角度,需要分析數據、用戶、市場等等,是從上到下的設計思路,適合在產品初期或成長期快速推進時的思路;而概念設計師則剛好相反,站在用戶角度,嘗試找到散點亮點,從而找到核心問題,是從下到上的設計思路,適合產品成熟期瓶頸期尋找突破。

兩種思維模式都在不斷的發散收斂,直到找到問題,才進行方案思考。接下來一步步拆解下這兩種思路,可以根據步驟實際落地。

二、產品規劃

之前有我有過一篇文章說明過產品規劃如何做,里面的內容不再贅述,包括目的、框架等,這里將對每個部分詳細展開和補充。(產品規劃舊文請點擊鏈接

1. 什么是產品規劃?

多半人提到產品規劃就會拿出這個表格,什么時候完成什么需求,優先級如何,看似合理,但是問題在于這份表格很可能是短時間內拍出來的,缺少論證性,任何人提出質疑時都可能說服不了對方。

產品規劃在于自我梳理和論證,前面80%的內容才是重點,路線圖和表格只是結果。完整的產品規劃應該包括: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分為兩個大部分,數據分析、行業趨勢、競品分析、用戶分析這幾個步驟都是為了發現問題,找到核心問題和正確的方向;產品定位、產品策略、路線圖是得到合適的方案。

2. 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每個產品經理都會,那我們要得到什么?數據分析最終要得到的是y=f(x),從而發散出更多問題。

  1. y為現象;
  2. x為因子,可能是多因子;
  3. 函數關系f(x),該因子得到的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如何找到y、x、f(x),從中發現問題,常用的三類方法:

數據項趨勢: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和競品對比: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經驗值:

舉例1:留存的421。

非游戲類應用,次日留存應該為40%,七日留存應該為20%,三十日留存應該為10%

當低于這個值時,當三個值趨近一致時,分別代表什么?

舉例2:PUSH活躍占日活10%~20%。

當高于或低于這個值,分別代表什么?

還有許多的經驗值,需要慢慢累積和修正

3. 用戶分析

當我們拿到用研部門整理的報告或者自己調研/訪談的資料,大多數的同學都只是看一遍后放在旁邊,對產品幾乎沒有幫助,如何利用這些資料進行有效的用戶分析。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繪制體驗地圖,X軸為產品操作流程,Y為關鍵行為、想法&感受、痛點/問題、目的。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卡片聚類:將用戶特征、用戶目的、用戶問題/痛點,寫在不同顏色的卡片上,將相同特征、目的的相似用戶用戶聚類,分為幾類典型用戶: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再將同類用戶的相似問題聚類,最終得到許多「用戶群A1在場景B1遇到問題C1」。

4. 行業/競品分析

行業趨勢:

行業趨勢要看大的方面,沒有什么捷徑。

  1. 關注行業報告:友盟、易觀、企鵝智庫、TalkingDate;
  2. 關注第三方數據飆升榜和相關新聞:酷傳、蟬大師;
  3. 多玩APP,多寫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要看細的方面,從信息架構、功能對比、更新日志得到產品策略,以便參考。完整的競品分析應該包括:

  1. 競品選擇;
  2. 功能對比;
  3. 信息架構;
  4. 更新日志和數據趨勢推斷核心策略;
  5. 優化方案。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網上有比較多的總結,可以參考,不展開詳細說明。強調下可以把更新日志和時間線結合起來看,有效得到競品的核心策略(產品A1在市場環境下,采用策略B1,得到結果C1),幫助和協助我們得到更多問題。

以上,在過程中我們能夠發散許多問題,而從中確定核心問題還需要結合產品定位。

5. 產品定位

產品定位指的是產品的大方向,解決的核心問題,用戶的認知,用一句話來表達:在場景A解決用戶群B的C問題(核心問題),這就是產品定位。

比如摩拜:解決在城市中人群中,短距離交通中,用車流程和無車可用的問題等等……

產品定位結合上半部分的數據、用戶、市場綜合分析得到:

  1. y1=f(x1);
  2. 用戶群A1在場景B1遇到問題C1;
  3. 產品A1在市場環境下,采用策略B1,得到結果C1。

產品定位還需要核心策略來落地,稱為KEY POINTS,而KEY POINTS是結合之前數據、用戶、競品、市場分析下來的策略,接下來要做的幾個重點工作和方向: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6. 產品策略

針對提出的Key Points,一個個論證。大致的邏輯是,列出你期望達到的目標,阻礙到達目標的的問題是什么(產品問題和現狀),提出解決方案。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7. 路線圖

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根據規劃的內容拆解需求list,并組成循序漸進的產品階段,最終掌握整個產品周期的節奏。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8. 目標

設定目標可以有兩種類型:

  1. 日活增長到X萬,時長增長到X分鐘;
  2. 完成A功能、完成B功能。

兩種類型的目標根據不同階段可以不同,以KPI為主的目標,多以數據導向,在快速成熟的產品中經常用到,而以OKR為主的目標,多以關鍵結果導向,在創新的產品中經常用到。但是兩者最重要可拆解可衡量,讓每個月甚至每周都能看到目標完成度。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三、概念設計

有人說經過了以上所有步驟和分析,但是仍然找不到答案,這時候可以試試產品workshop,多人參與進來,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Design Workshop 是 Google等很多業界頂尖公司常用的產品設計方法和工具,國內許多優秀創業公司也在用這套設計方法。

Design Workshop 也是腦暴的一種,但是大大區別于傳統腦暴,Design Workshop有明顯兩個特點:

  1. 結構化腦暴形式,最大范圍搜尋產品可能性;
  2. 轉化合適的方案demo,形成產品故事板。

我作為組織者在多個團隊中不斷試驗,得到非常好的反饋:

  1. 享受創造的過程:在短時間內潛能激發,非常高效;
  2. 參與感:參與的團隊成員沉浸在產品設計中;
  3. 作為組織者,帶著問題,總會在過程中得到意向不到的答案。

1. 流程

先來看下Design Workshop 的全流程,比較完整的Design Workshop 會大概持續5天,每天大致2h,如下: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DAY1:

在第一天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基于主題的正確問題,為此會進行:

  1. 分享:通過專家分享和個人分享,更好的聯想和發散問題;
  2. HMW:這個一種提問方式,是整個workshop最核心的方法,幫我們找到相對合適的問題,下面詳細講到;
  3. 整理:發散的問題進行整理歸類,從中找到核心問題。

DAY2:

第二天是基于第一天找到的核心問題進行分組腦暴,并通過THINKING HAT為后面方案制定提供參考意見。

  1. 組內腦暴:通過同一空間的限時腦暴(下面案例中說明方式),盡量發散出足夠多基于問題的解決方案,全程無溝通;
  2. storyboard:將上百個解決方案整理成有邏輯的故事板,而此時腦暴的點將會用到;
  3. THINKING HAT:通過5頂思考帽,給出參考意見。

DAY3/4:

將DAY2中比較粗線條的storyboard,落實到原型中,考慮更多細節。

DAY5:

如有時間將制作高保真原型,進行后面完整的用戶測試;如時間不允許也可邀請更多人或專家來評價workshop產生的idea,給出更多意見來判斷是否落地。

……

2. Design Workshop核心理念

整個workshop過程是遵循發散 -> 抽象 -> 具體的過程:

「發散」:提問、頭腦風暴,保證了找到正確問題,并且不會錯過各種可能性和細節。

「抽象」Idea 分類和完善,幫助我們整理出想法中的產品邏輯和需求解決方案。

「再具體」:方案設計,保證我們所有的想法和需求都能落地成為可見的設計。

過程中有三個關鍵理念需要注意:

(1)HMW提問方法

HMW(How might we…)是一種科學的提問方法,幫助我們找到正確的問題。HMW是一種心理引導,也是基本句式。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1. 心理引導:在你遇到問題時,提供了一個可以據此思考的基礎。并且每個措詞都是一種潛在的引導
  2. 基本句式:避免問題太寬或太窄

我們來感受下HMW的作用,假設現在給到三個問題:

  1. “我們如何才可能做出更好的綠色條狀肥皂?”
  2. “我們如何才能提高銷售額?”
  3. “我們如何形成內容品牌和內容理念輸出給用戶?”

而我們知道這三個問題都不是好的問題,不是太窄就太寬,會導致開始方向錯誤。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我們通過HMW提問法來轉化下:

  1. 通過“why”,讓問題更寬泛;
  2. 通過問“how”,讓問題更狹窄;
  3. 通過否定、積極、轉移、分解等等方式轉化問題。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對比下轉換前后,當我們拿著轉換好的三個問題將更有助于我們解決問題。這樣的工具并不能保證100%產出好問題,但它的確能讓提問題過程更直觀,并且幫助自我檢測。

(2)THINKING HAT

我們知道在普通腦暴過程中,經常一人一句,給出的建議往往混亂和比較淺,當采用THINKING HAT方式提出建議的時候,每個人帶上一頂思考帽時,能更高效給出有效且深度的意見。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這5頂帽子分別是:

  1. User Advocate(用戶):喜歡或者不喜歡;
  2. Optimist(樂觀主義者):列舉優點;
  3. Pessimist(悲觀主義者):列舉缺點;
  4. Feasibility(可行性):在實際項目中是否可行;
  5. Idea Generator(點子大王):再基礎上再進行拓展。

(3)基本原則

在過程中,我們還有一些基本原則:

  1. 發散足夠多HMW,直到找到核心問題;
  2. 過程中不做判斷;
  3. 數量大于質量,在發散過程中,足夠多才能找到亮點;
  4. 不要害怕借鑒別人的 idea;
  5. 圖形化,盡量簡潔,能畫圖就畫圖。

3. 案例

下面結合實際案例,看看整個過程。

(1)主題

「如何形成內容品牌和內容理念輸出給用戶?」這是團隊在無數次討論中,經常提到的問題,而根據我們之前說的HMW提問法,這是屬于非常泛的提問,直接基于這個主題討論時很難產生好的想法。所以我們先對這個主題進行what和how轉化為合適的問題。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所以這次workshop的主題為「如何為用戶持續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并讓用戶在資訊流有特色的體驗?」這相對于剛開始的主題更適合討論。

(2)分享和HMW提問

專家分享會從專業的角度提供思考方向,而個人分享則會分享好的體驗,都是為了更好的聯想和發散問題,所以在邊聽的時候其他人都在寫出更多的HMW。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最終在得到上百個HMW,其中不乏有非常多的高質量問題。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3)HMW找到核心問題

在上百個HMW中,一次workshop最多討論3~4個核心問題,則必須先將問題整理歸類,結合用戶體驗地圖和分類,最終確定核心問題,并開始分組進行討論。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4)組內腦暴

在有限的9min中,每3min每個人需要產生3個解決方案,每3min則將自己的方案輪流傳給其他組員,繼續下個3min(輪傳的目的是借鑒),這樣在9min內至少產生27個解決方案。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再基于至少27個解決方案,需要組成邏輯通順的storyboard,如果3組人員都完成至少會有81個解決方案,3個完整的storyboard。而他們分別的storyboard名稱有的是「即刻成群」、「再靠近一點點」、「通道算法」,畫龍點睛的名稱讓人一看的名字就能知道大概storyboard的方向。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5)原型制作

在嘈雜的討論氛圍中,得到了粗線條的storyboard,需要各組進入封閉安靜的空間思考方案細節。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6)專家解析和THINKING HAT

在完成完整的方案后,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可以邀請到公司的專家解析,再邀請更多人進行THINKING HAT 給解決方案全面的參考意見。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7)用戶測試

當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制作高保真原型,撰寫用戶測試腳本,從用戶角度更真實的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8)得到結果

在結束了完整的workshop中,會出現2種可能性。出現有效亮點方案,這是很好的結果,趕緊落實并數據驗證。但如果沒有落地方案(是常常會出現的),那workshop還有意義嗎?仍然有。

  1. 在workshop過程中,無數次發散收斂,總會有某個點激發了組織者或者其他人的某些思路;
  2. 在后續解決問題中,這些一個個的散點也會被用上;
  3. 因為更有參與感,后續推進問題的阻力會更小。

全過程之后,與傳統腦暴對比下,Design Workshop優勢明顯,多個團隊嘗試后高度評價,強烈推薦的工具方法,他更應該簡化后應用在日常工作中,更科學高效的解決復雜問題。

  1. 傳統腦暴:來,我們腦暴吧!沒有意義的發散,沒有任何辯解;沒有結果輸出,開完會就散;
  2. Design Workshop:高效有意義發散;結果可執行;參與感。

四、結尾

回到文章開頭,當我們拿到一個問題,不要急于拆解和解決方案,在沒有找到正確的問題時,這會導致錯失很多機會。跳出「看到問題 -> 解決方案 -> 拆解 -> 驗證」的思維慣性,先找到問題,判斷哪些問題值得解決、有機會點,再來拆解和驗證。

系統性尋找產品突破口-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實戰解析

結合產品規劃方法和概念設計的方法,有效幫助形成發散收斂的產品設計思路,高效解決棘手問題。

 

作者:WinsonL,知乎:WinsonL,微信公眾號:WinsonL,美圖科技產品經理,成長焦慮人群的其中一員,用實例干貨分享思考和經驗。

本文由 @WinsonL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文章格式就已經很牛逼了。內容值得我們新人參考,但是落實起來有一定難度,部分需要公司資源、流程支撐。

    來自北京 回復
  2. HMW找到核心問題小節中的用戶體驗地圖是指什么啊?

    來自天津 回復
    1. 橫坐標:用戶操作流程 縱坐標:特征/行為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