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小白成長路:100天,0到5億如何煉成

17 評論 6685 瀏覽 56 收藏 10 分鐘

去年年底,我從某國有大型銀行辭職,直接沒要5萬的年終獎,降薪60%,加入一家做移動端P2P的創業公司。

我還記得APP上線后收到的第一筆投資是100元,在辦公室看了無數次日出之后,產品上線100天時,投資總額已經到達5億。

逃離巨頭:開發了1年的系統,竟然沒有搜索功能?!

為什么要離開國有銀行投奔互聯網創業公司?“互聯網+”的概念和創業大潮其實已經稀釋了這個問題的難度,我身邊很多優秀的90后都去了創業公司。我絕不是跟風,是因為每次說起銀行的開發流程,我的內心都是崩潰的。

在銀行的時候,我曾經在一個偏遠網點實習,那里的業務經理會使用一套對公零售系統管理客戶。但這是個神奇的系統——它!竟!然!沒!有!搜!索!功!能!每個業務經理要從自己一兩百個客戶中找人,只能靠各顯神通開腦洞來提高效率,譬如把用戶名單打印下來裁成小紙條,用小紙條貼在電腦上比對。

更神奇的是,這種情況他們已經忍受了1年。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需求要提交給開發中心,必須經歷一個奧德賽式的征程:

  • 偏遠網點需求
  • 提交
  • 分行
  • 統一提交
  • 總行
  • 統一提交
  • 信息中心
  • 統一提交
  • 開發中心

幾乎所有需求都必須走這個流程,收到開發結果最快3個月,但通常都要1年。你能夠腦補,產品1年迭代一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嗎?

還有一些難以忍受的地方,比如做開發時無法上網,只能用自己的手機(以及自己的流量?。?,由于篇幅原因無法細說??傊?,離開的時候我非常堅定,也非常清楚自己接下來的方向:互聯網金融。

進入創業公司——一切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刷了招聘網站的時候,我的目標職位很明確,但我其實臨場能力不算強,所以每次面試我都會花很多時間去準備:

  • 面某付通,我調查支付行業總結了《第三方支付那些事兒》
  • 面某基金公司,我花了一周時間寫了連載《小白基金之旅》
  • 面平安總行,靠著《XX銀行產品分析報告》和《社區銀行規劃書》,我也成功地打動了零售戰略部副總裁。

每一場面試都會讓我很亢奮,但是很可惜,這些我曾經很渴望的公司,他們在互聯網金融規劃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出色。

也有些P2P公司的老板因為一直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想挖我去他們公司,但聊過之后感覺他們缺乏魄力和底氣,再看產品,從名字到設計都洋溢著一股卷款跑路的氣息。

圖片1

之所以選擇去現在這個公司,簡單來說就兩個字:投契。就拿這個名字來說,在一眾爛大街的“xx寶”、“xx貸”、“xx理財”中,第一印象就很好。

90%的用戶刪掉你的應用只需要5秒!

剛進公司的時候,我的職位是產品助理。我記得產品總監跟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按你的想法去做”。被信任,以及做產品的自由,這種感覺非常棒,是在國有銀行從來沒有過的。

我花了一周,弄清楚了公司的業務邏輯、1.0的所有功能和產品的技術架構,旋即做了第一個需求——如何在注冊環節甩對手十條街。

這是個拼爹的時代。一個產品沒有BAT這樣的親爹或者干爹,如果不能在5秒鐘內打動第一批用戶,對不起,嘔心瀝血的產品細節+精心設計的交互體驗,都等于0。

我發現產品內測的第1個版本,閃屏之后是爛大街的滑屏介紹,然后填表注冊。雖然做得精致,但就像大多數人泡妞時一開始就查戶口一樣無趣。從同理心的邏輯出發,為何不能讓我先體驗產品再決定是否注冊呢?

一個體驗式的開場在我腦中快速醞釀:用戶打開APP,會顯示獲贈10000元體驗金用于投資,隨后在屏幕動畫的引導下體驗如何投資,并且立刻看到投資的收益。

收住腦洞,確定方案。然而當我始聚焦邏輯及交互細節,才發現現實多么骨感:我們一開始就卡在設計環節。根據四項黃金設計原則中的對比原則,對比的核心是要在頁面交互中形成主次關系,在APP的第一個頁面,10000元體驗金這個誘餌,是重要的優先傳遞信息,已注冊用戶的登陸按鈕,是次要的輔助信息,要形成對比就要讓兩個元素截然不同,從而形成主次關系。

對比的方式很多,大小、形狀、顏色、結構、方向、空間關系等,單單這一個界面設計,我和設計師一起加班加點設計了10多個版本,最后通過灰度測試,分析數據之后得出了最終的方案。

設計團隊和我的堅持和糾結沒有白費。產品正式上線之后,下載注冊轉化率最高達到80%,而同行平均水平在30%左右。

5億大爆炸——發版的速度,和掉頭發一樣快

從上線那天起,我們就沒怎么擔心過用戶增長。但我們面臨所有同行共有的問題:如何激勵用戶投資。

充值送10塊20塊現金,是大部分同行的做法。夠吸引人嗎?激勵效果夠嗎?我們肯定得玩點不一樣的。發1.2版本之前,在進行了N次頭腦風暴后,我覺得應該選擇一個最簡單的玩法:用戶充100元送1000體驗金,充1000送2000,充5000送10000,充10000送20000。

為什么把充100的獎勵設置為10倍,而其他更高的金額的激勵程度反而沒那么高?

首先,我們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盡可能刺激更多的用戶投資。根據我們之前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100是用戶對一個陌生投資平臺的信任門檻,這個投資門檻很低,如果有重金獎勵,很多人都會愿意嘗試。只要嘗試了初次投資的甜頭,大部分用戶都會繼續進行投資。

這個想法得到團隊的認可,于是我們迅速確定方案,優化細節,放在1.2版本里。我沒想到的是,最終效果好得遠超我預料:1.2上線一個月,充值金額是之前一個月的500%,我們都挺激動的。

在創業公司,類似這樣讓人興奮的時刻很多,然而踩過的坑更多。不停嘗試、不停被各種爆發的數據鼓勵,同時也不停犯錯、不停修正,在公司,總覺得時間特別不夠用,不知不覺,我們迎來了第一個100天。

100天,我們連發12個版本,原型和設計稿,七七八八加起來修改了1000多次,每一次為了產品爭論得面紅耳赤的場景,我都歷歷在目。

100天,沒有高大上機構的站臺,沒有巨頭的背書,我們靠產品積累了10萬用戶。

100天,我們收到了10000多條用戶反饋,目前產品很多人性化的細節,都是根據這些真實的反饋優化的。

100天,我們的成交額破5億。

我已經記不清看了多少次日出。我還記得發完1.4版本后,我睡眼惺忪地去理發,才發現右腦后面竟然少了一撮頭發。是因為速度太快太燒腦嗎……

不過,燒腦掉頭發也不是什么壞事,至少在踩過無數坑過后,短短100天,我已經迅速積累了很多實戰經驗。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些干貨,歡迎大家戳下面的帖子圍觀:

進擊的產品小白:100天,我如何從0做到5億

 

本文由@Allen Chen 原創授權發表,并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可以交流一下嗎

    來自北京 回復
  2. 不管怎樣 我喜歡你的文字呀~~ 哈哈哈·~

    來自北京 回復
  3. 這個轉化率高主要原因是體驗金,而不是設計。。。。

    來自北京 回復
  4. 體驗金確實不高,體現還扣費很高,算來算去要一個月提一次才不算太虧,這是變相阻止資金流出的方法嗎

    來自上海 回復
    1. 手續費是第三方平臺收取的,很多P2P平臺都會收取手續費。

      來自廣東 回復
  5. 你知道金蛋理財?

    來自江蘇 回復
  6. 咦,現在活動規則已經變了哦,體驗金沒有一開始那么多啦~現在的年化收益率還不至于跑路……

    來自廣東 回復
  7. 最后迭代了那么多次,肯定是沒對版本做好規劃,搞得在這么短時間內上線了這么多版本,真的就是新手。沒辦法,創業公司嗎,任由你折騰,大家都是死馬當活馬醫了。

    來自北京 回復
    1. 版本的快速迭代還要看是修補迭代,還是功能迭代,這個東西你沒有詳細了解過別人產品,就這樣說是不是太武斷了。

      來自廣東 回復
  8. 理財金都被玩爛了,說到底沒什么核心競爭力,還是在走野路子。
    充值?這不就是捐款跑路的第一大前提么。

    來自上海 回復
    1. 體驗金被玩爛了?那你真的只能看到爛的那一面了。哥們兒,玩爛了不見得有誰能玩好它好吧。
      再試問哪個互聯網金融是不充值的?支付寶有賬戶余額、路緊縮也得充錢才能投資啊哥
      “充值是卷款跑路第一大前提”的邏輯就跟男人脫褲子就想著qianjian一樣可笑。。。。

      來自廣東 回復
  9. 感覺有點虛,把自己吹得太好了,很多數據都不真實

    來自廣西 回復
    1. 哪個數據讓你覺得不真實?請指出來,我們可以進行論證。
      另外,如果你多查詢幾家大型理財平臺公布的數據,應該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吹噓是什么樣的。

      來自廣東 回復
  10. 從零做到5億的交易量,如果你是做地產行業的過橋標,一個借款標的1000萬,7天;三四千萬的充值金額就可以做到5個億的成交量,真不算啥。最主要的是沒看到你比別家強在哪里。。。。。

    來自廣東 回復
    1. 從零做到5億的交易量,如果你是做地產行業的過橋標,一個借款標的1000萬,7天;三四千萬的充值金額就可以做到5個億的成交量,真不算啥。最主要的是沒看到你比別家強在哪里。。。。。

      我當然知道地產金融牛逼,沒放過貸,好歹我也押過鈔??!
      銀行隨便一筆貸款還幾十個億呢,我們這種沒干爹的沒法比的。
      其實我們就是做小額p2p的,資產端很優質??床坏轿覀兡睦锱?,您就下載看看唄爺

      來自廣東 回復
  11. 快速迭代,精益創業! 不錯的分享!

    來自廣東 回復
  12. 感覺言過其實。更多感覺是運營的一個促銷花招而已。沒有看到什么實際的產品創新。這么高頻度的迭代也只有初創公司能做,也說明思考不會很清晰,因為太快太多的變動說明沒有思考深度。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