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產品經理的7個習慣
2018年已經過去了,這一年你的目標實現了嗎,如果沒有實現,是為什么呢?
前段時間聽到別人分享關于《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本銷量過億冊,被翻譯成28種語言出版的書),回想了一下自己身邊的案例,覺得這七個習慣同樣對產品經理適用,遂給大家分享一下雞湯。
首先大家先自我回顧一下是不是經常出現以下的問題:
- 需求很多,但看不出來這樣的需求有什么意義;
- 要做的需求很多,時間不夠用;
- 工作上的問題各抒己見,互不相讓;
- ……
改變現狀,就要改變自己;改變我們看待外界的方式和習慣。
如下圖所示:
7個習慣分別為:1.積極主動;2.以終為始;3.要事第一;4.雙贏思維;5.知彼解己;6.統合綜效;7.不斷更新。
積極主動
擴大你的影響力:由被動需求轉為主動需求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關注圈,什么是影響圈。
關注圈是指你所關心的所有東西,如薪資、環境、別人的意見、全村的希望等;影響圈是指你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影響的東西。
為什么要先介紹這兩點概念呢?因為這兩點決定了你是一名主動型的產品亦或是一名被動型的產品。
如果大家不理解的話,可以回憶一下身邊是不是有這樣一些人存在,產品經理就是個承接需求的角色,有需求了就做,沒有了需求就歇著,有工資拿,上班舒服就行。然后身邊可能又有一少部分產品經理主人翁意識很強,覺得自己應該把控產品的方向,關心行業內的動態,思考產品的方向。如果大家都是在一艘船上的話,那么產品經理就是手握方向的那個角色。
將需求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由后置轉為前置,加深自己對于業務的理解,做在需求到來之前。那么,我們能可以通過一些什么樣的行為去擴散自己的影響?
比如:日常關注業內動態、關注自己的版本內容、深入了解自己的產品(非常重要)、多與開發測試同學溝通,了解產品的弊端、多與運營或者業務人員溝通,及時獲取業務信息,得到第一時間市場的反饋、多與客戶溝通,搜集客戶意見,了解產品自身優勢(好評)也能及時看到客戶對于產品的建議或者產品自身的缺陷(差評)。
所以,你要做哪一種人格的產品呢?
以終為始
向死而生: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為什么要有目標?
- 提供持久的動力;
- 衡量工作進展的尺度;
- 分清輕重緩急;
- 專注于結果而非工作本身。
一個需求的產生必定有其原因,不論是由問題所繁衍,或是由新業務所開始。那么衡量一個需求的終點,就是看這個需求是否有達到短期內的目標。如有問題則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有新業務則以打通業務渠道,順利開展為目標。如果需求的目標錯了,整體需求的方向可能就會帶跑偏,不僅解決不了真實的問題,還可能將產品越做越差。
給大家舉一個關于筆者自己的例子:前司是一個做服裝電商的公司,對于服裝行業來說,線下購買其實有兩點非常明顯的優勢:可以試穿,得到上身效果(好不好看,尺碼符不符合);可以立即評估衣服的質量(做工如何,材料是否舒適),線上購物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追趕這兩點。
前司一心放在做網站功能上,目標是想優化出一個體驗好,功能多,性能強的網站,卻忽略了用戶對于服裝最基本的選購因素:穿的好不好看,尺碼會不會偏大偏小,質量怎么樣。所以該網站同步了幾乎所有電商玩法,體驗也有專門的團隊負責優化,商品圖片也拍攝的不錯,新用戶的轉化率也還合格,但是老用戶的復購簡直慘不忍睹,同時網站也因為復雜的玩法收到了不少用戶的吐槽。
實際上如果分出部分精力解決由于不同供應商導致的尺碼不統一,做工不一致的問題,復購會提升不少,當然前司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復購率據我所知也在逐漸提升,這就是終的改變所帶來的業務增長。
要事第一
效率的完成:事情優先級、時間分配、誰來做
一個項目亦或者說大型需求是歸在第一象限(重要、緊急),還是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取決于一個產品的規劃能力。規劃能力是一個產品走向高階的必經路程,此處不做過多說明,看圖即可。
雙贏思維、 知己知彼
人際交流的關鍵:建立彼此信任,豐富其成就感?;需求交流的關鍵:不看需求,看訴求
雙贏思維和知己知彼本章結合到一塊來寫,用于面對公司內部各部門的配合,本次暫不討論對外的因素。一般來說,業務不懂技術,開發不懂業務,產品經理作為連接業務與開發中間的一座橋梁經常扮演著一個不討好的角色。
(eg:各公司經常就cue產品經理不行,是我見過最差的一屆,前段時間平安打架被開除,騰飛軟件園一死三傷,雖然事后證明并不是需求問題,但是可見產品經理是個高危職業,經常被人當作段子玩,哈哈)。
怎么樣可以讓自己從這樣一個高危的行業中存活下來,關鍵在于怎么樣做好一只舔狗,啊不對,是需要產品對需求相關人員,知己知彼,了解互相的考核點,擁有雙贏,乃至多贏的思維去面對不同的角色,如,運營,推廣,開發,項目等等。
整體一個需求的流程大致為:前期溝通、研發處理、上線反饋、需求復盤四個步驟。如何在這四步驟中讓各角色中感到被尊重有成就感顯得尤為重要。
前期溝通:認知、角色,階段性不同都會導致眼界不同,利益點不同。因此產品需要有同理心去理解,尊重需求方的想法,不管這個需求在你看來對不對,符不符合你的產品規劃。不對有可能只是他們沒有很好的組織語言描述好自己的訴求,因此前期溝通中,產品需要充分了解需求背景,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等才能判斷這個需求是否要啟動。
研發過程:研發過程中,研發人員不是簡單的拿到產品的文檔開始做需求這么簡單,大多數公司都不是什么高科技公司,技術沒有走到前沿,很多研發都是大批量重復性地做一些無聊的工作,很少出現需要鉆研技術的這種場景。
因此,研發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人員,他們需要有參與感,也有主人翁意識,一個產品相對于產品經理,更像是開發的兒子。因為是他們把這個產品一行行碼出來的,他們也希望知道自己兒子過得好不好,市場競爭力怎么樣,能不能找到好的對象。
上線反饋:上線反饋作為四環里面的1part,最重要的其實就是數據的反饋,數據不僅是我們產品的晴雨表,還指引了業務的發展方向。
需求復盤:在亮點的背后,總存在著一些問題,怎么樣總結問題,規避問題就成了后續規劃中的重中之重,需求方及產品總結問題可以回顧需求的不足之處,研發總結問題可以回顧研發過程中踩過的坑,填補考慮欠缺的邏輯,減少bug的產生。
總之如果大部分需求能按照上面的步驟去執行,不僅可以使得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成本大大降低,協作更加默契,提升效能,更能體現產品這個橋梁的角色,聯通好各方,與各方建立信任感,讓需求方真實的感受到你不是為了不想做,或者邏輯復雜而不做,而是真的是為了他們覺得不應該做,為彼此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
統合綜效 Synergize
1+1>2:通過創造性合作,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綜合綜效就是通過創造性合作,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說,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也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又不僅僅是一個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發、分配、整合和激勵作用的部分。
自然界到處都有統合綜效的影子。如果你把兩棵植物種得很近,它們的根就會纏繞在一起,土壤質量就會提高,兩棵植物都能比被分開時更加茁壯地成長。疊放在一起的兩塊木片,所能承受的重量大于疊放前分別承受的重量之和。
在需求處理的過程中同樣也表現的很明顯。與需求方的前期溝通,與設計、交互師的定稿,與研發人員的技術評審,無一例外都充斥著統合綜效的蹤影。
創造第三種選擇: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差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實現1+1>2的成果。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有分歧,才有收獲。
不斷更新
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
不斷更新在書中所述的主要為自我提升和完善。比如:
- 身體:通過正常適量的營養、運動、休息及壓力管理來維持生理健康;
- 智力:通過閱讀、寫作、思考完成心智更新;
- 精神:對價值體系的堅持;
- 社會/情感:服務,統合綜效。
但在這里我主要想說的是對于產品的提升和完善。為什么我會將天演論作為這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因為天演論的中心思想不僅對于生物是這樣,對于產品也是。眾所周知我們的產品在不斷迭代,每周都有新的需求在上線,功能在升級。
另一方面,市場在壯大,用戶文化,宗教,消費能力,價值觀差異不同。如果產品不能及時根據自我周期做相應調整,勢必會因為繁忙的表象和無感情的數字讓我們陷入虛假的繁榮中,高增長低成長將會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困境。
下面用一張我17年發給大家的圖來作為本次文章的結尾,以上,歲月匆匆,愿你回顧2019這一年的時候,不負成長,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
#專欄作家#
先什么生,微信公眾號:先什么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高級產品經理,關注電商領域和用戶體驗知識。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起點學院優惠券送給需要的 u5o2s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