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PM,這些坑你們需要注意了!

3 評論 4189 瀏覽 18 收藏 9 分鐘

成長的路上往往無可避免地踩坑,其實踩坑并不可怕,怕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無所獲。

2018年,對于騰訊乃至整個互聯網行業,都有點苦澀味。騰訊股價從狂飆到400多元到一路跌破300元,再到游戲版本號管制。至暗時刻,小馬哥提出了“產業互聯網”概念,揚言互聯網的下半場將會是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

這個詞看上去很新,但是我想問馬先生一下,這跟前您兩年提到的“互聯網+”有什么區別呢?不管用那個名詞,要做的東西都一樣,用互聯網連接傳統產業。這與通用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又很類似,但是新的技術又對產業互聯網提出了新的需求。

說了那么多,筆者作為一個產品菜鳥,僅希望以自己在從事SaaS級產品經理的經歷,淺淺探討一下作為產業互聯網產品經理,到底需要具備那些素質?(姑且一說,反正你也不能說我錯)

一、思路:以用戶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

以用戶為中心,是影響了很多產品經理的中心思想。尤其是C端產品經理,我們不停的琢磨用戶的實際需求、操作場景等等,企業設計出讓用戶用得爽的產品。但在產業互聯網里,產品的角色變得更加復雜了。

首先需要說明,產業互聯網不單純是B端產品。我看過很多關于產業互聯網的文章,有些人把產業互聯網等同于B端產品,筆者認為是有失偏頗的。

不要把傳統產業想像成一個個工廠和一條條生產流水線。傳統產業的概念太大了,餐飲也是傳統行業、客運也是傳統行業,這些行業都是需要和C端用戶接觸的。

因此,產業互聯網有可能接觸C端用戶,同樣要考慮C端用戶的使用場景和使用感受。

但是,在滿足C端用戶之前,我們都清楚,真正為產品買單的人是B端的企業用戶。而這兩種角色的需求往往會存在些許差異。說白點,用戶注重體驗,企業更關心收益。

舉個例子,客運公司希望用戶購票時默認購買保險(這是重要的收益來源),對用戶而言這增加了他的購票成本,會引起極大的不舒適。這時候你作為產品該怎么判斷和衡量?

“客戶第一:客戶是衣食父母”這是阿里巴巴的企業價值觀。這或許也是上題的答案。在產業互聯網里,我們更應該以客戶中心。

當然,傷害用戶,也不是企業所樂見的,因此作為產品設計者的角色,需要向客戶溝通解析其中的風險,要是能“睡服”他那就更好了,如果不能,在客戶完全了解當中風險并作出取舍的情況下,更應該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二、產品:尋找最大公約數

一款面對大眾的消費級互聯網產品,你需要滿足的是大眾用戶的需求。人性或許是有某種共同的地方,但是不同企業的管理方式、生產方式、銷售方式可以說,基本不相同。作為產業互聯網PM,你需要尋找行業的最大公約數。

成為行業專家是第一步。想要實現“互聯網+XXX”,首先要了解的是XXX是什么叉?想要實現產業互聯網的變革,必須先了解產業的規則和屬性。不

但要了解,有時候甚至要比行內人更了解(要不然別人干嘛找你幫忙)。這或許是傳統行業從業者轉型產品經理的絕佳機遇。為了了解游戲規則,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必須上前線、親自接觸客戶,交流了解行業狀況、行業痛點。有時候跟著市場的同學去和客戶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也在所難免。

了解規則,你才能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了解真實需求才能設計出普遍適用的產品。做產品最忌的就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每個行業都會有點難言之隱,比如有些客戶提的需求,說的天花亂墜,實際就是為了滿足政策要求,爭取更多政府補貼,這種事情在國內太多了。不去刨根問底你永遠都不會得到真實的答案。

必要時,學會拒絕。用戶的需求不能普遍適用時,必須作出衡量,這個需求做了,有沒有用?誰會去用?開發的成本和收益是否對等?開發成本高、不可復用、無法提高效率的需求,肯定是要拒絕的。

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除非你boss明知不可為也要一意孤行?;蛘?,客戶出了一個能買得起你的價格,那就賣了吧。

三、能力:ABC+硬件

產業互聯網對產品經理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本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對產品人員的要求就已經越來越高了,隨著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我們需要學習和了解的東西可以說是在指數級增長。

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Data)、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簡稱ABC。在當今互聯網領域,這三樣東西相當于工業領域的水電煤、基礎資源。唯一的問題是怎么利用這些資源,大部分技術其實都是成熟的,無法普及的原因更多是找不到應用場景。

傳統產業在這種新技術的應用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前提在于產品經理需要了解這些技術,在設計方案的時候需要發揮更大的想象力。當然,能夠引領傳統行業的企業突破傳統也十分重要,他們可是花了真金白銀的。

硬件,無論是消費互聯網還是產業互聯網,都是下半場必備的工具。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提出“生態化反”的那位賈總,很多年前樂視就提出要抓住三大流量入口:手機、電視、汽車。

現在看來,這個趨勢判斷也沒有太大差錯,只是執行上太執著了。除了以上三樣,智能手環、手表、智能音響等硬件都開始“觸網”。硬件融入互聯網是大勢所趨,產業互聯網更加不例外。

我們目前的互聯網硬件產品基本是在生活消費場景下設計的,不一定適用于真正的工業生產場景。

雖然硬件的技術沒有太大差別(大部分智能設備說白了不就是套個殼的安卓手機?),但是在硬件的設計上是存在差異的。

硬件設計需要考慮生產環境,甚至要考慮與傳統業務流程相符,降低學習成本。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對行業進行深入的了解。

寫在最后

互聯網的下半場比上半場更加復雜多變。上半場互聯網弄垮了一批傳統企業,下半場互聯網又想要弄活一批傳統企業,真是殺人還要誅心??!

憧憬2019年,隨著5G的到來,互聯網很可能煥發新的活力,新的硬件或許會陸續出現,新的應用場景也會不斷增加,而作為產品經理,學習新的技能、了解新的技術也是大勢所趨。

最后,提前給各位拜個早年,祝各位豬年諸事順心吧!

 

本文由 @陳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有點格局限制,但是分析的條理清晰,比較全面,還挺不錯的,有所幫助,感謝感謝!

    來自北京 回復
  2. ??

    回復
  3. 謝謝,寫的很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