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圖片社交 ≠ 圖片社區
上個周末在一個產品經理沙龍上分享了我對圖片社交領域的理解和思考,得到眾多小伙伴的認同,應大家之邀把我的觀點記錄下來給更多人分享。
2012年我在微軟西雅圖總部工作的時候,Facebook用10億美金收購了Instagram–一個寄生于Facebook關系鏈之上的圖片社區/交產品,當時業界評論Facebook瘋了,如此高價收購只有14個人的創業公司,而今天它的估值超過350億美金。從那時開始,圖片社區/交就變成了一個熱門領域,后來又有Snapchat閱后即焚模式的火爆,及至今年視頻直播社交模式的流行,無數創業者前仆后繼地奮斗,因為或許這就意味著社交的未來?
什么是真正意義的圖片社交?
2013年底我和所有奮戰在圖片社交領域的小伙伴們一樣,認為Instagram模式就是圖片社交,我們就很自然的在基于魔法相機產生的內容之上構建了基于興趣的魔法創意圖片社區,其中包含現在流行的貼紙+社區模式。唯一的差別是我們沒有刻意制作內容和做運營引導,也沒有燒錢導入流量,而是想真正觀察和理解用戶的行為和動機。
透過觀察用戶的表現和數據我們逐漸洞察很多事實:
- 這種圖片社交模式本質是社區,是明顯的內容主導:一部分用戶能生產高質量的內容,而大量用戶是在消費內容,或者產生不太有價值的內容;
- 社區內用戶間是弱關系的,即使互相關注也不會產生持續的互動。很多評論和贊都是廉價而無意義的,甚至試圖引導到強關系的產品中。例如“美女,留個Q吧”,“我的微信號是***,加我!”…
- 大量用戶是因為工具屬性的吸引或瀏覽內容消磨時間,并非剛需,很難構建高頻使用的用戶場景…
在這些糾結的現實面前,我們開始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有意義的圖片社交,探索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形態。
事實上,2004年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就開始做社交產品。Mogenesis當時作為中國移動和微軟的合作伙伴參與飛信平臺的整體規劃,并負責所有飛信移動設備客戶端的研發。期間我們還自行定義和研發了Matrix社交平臺作為IM的互補型產品(如下產品截圖),可惜的是我當時沒有任何運營和市場經驗,過于依賴運營商,結果研發完成的產品最終卻不了了之。
在當時社交網絡還未完全普及之時,我對社交的理解基于社交的蜂巢模型(見下圖)。
社交指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識,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各項活動和行為。從古至今社交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行為從未改變,變化的只有其方式即承載。從書信到電話再到視頻,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科技的進步帶來社交載體的進化;我們的社交在成本、效率和體驗上有了極大的提升,現代社會的社交模式也越來越多元化。然而自始至終,在任何社交模式和載體之下,Identity才是核心。它不只是身份,而是屬于自己的那種特質,那種有別于其他人的存在而獨一無二的“真我”;這種特質表現在每個人的衣著裝扮,言談舉止。決定著ta的興趣、職業和社交關系… Identity在哲學層面的解釋“同一性”決定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并基于此產生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社交關系…
簡而言之,我認為一切社交基于“自我表達”,每個人全方位的自我表達可以吸引與Ta具備“同一性”的群體,并由此產生溝通、交流,分享和互動。圖片社交的核心應該是社交,而非圖片。圖片只是承載社交行為和模式的載體,圖片社交以圖像化的內容為載體幫助產生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聯系。“一圖勝千言”,“有圖有真相”,圖片本身承載信息的能力和傳播性相比其他載體更強,可以幫助用戶更精準和全方位的進行自我表達,并且天然具有融入商業價值的屬性,可以在不干擾用戶體驗的前提下,“賞心悅目“地傳遞眾多信息。
圖片社區的“內容”主導 vs 圖片社交“人和關系”主導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所謂圖片社交產品在我看來都是圖片社區,而Snapchat才是真正的圖片社交。可惜大部分國人被它閱后即焚的表像迷惑并未深入理解它的本質,導致抄襲者眾卻沒有一個成功案例。閱后即焚的形式并不符合國人的需要,社交產品必須基于人性洞察和文化差異決定了簡單的抄襲不可能成功。
社交與社區的分別其實我們可以用微博來舉例:
微博是社區模式,用戶結構是金字塔型的,塔尖是少量生產內容的用戶,而塔底則是大量消費內容的用戶。關注的關系使他們關注和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給出贊和評論激勵塔尖的用戶持續地創作和產生新的內容;轉發機制可以擴散內容的影響力,抵達更多的用戶。所以在微博的模式下,大V們在塔尖持續被大量粉絲關注的優越感,是他們不斷產生內容取悅粉絲們的動力。在這種機制下普通用戶的參與感會隨著新鮮感的流失而逐漸弱化,當社區內容因為相互的攀比而門檻越來越高之時,用戶的活躍度也會越來越低。
社交模式產品的用戶結構是基于人和關系的,是去中心化的,個體間的完全平等決定了產品自身只是容器。每個用戶的關系鏈決定了ta獲取到的內容和信息。人和關系是社交產品的核心,正因為人們不想錯過朋友的消息,基于關系構建的信任感才會不斷驅動我們打開微信,才能形成真正高頻使用的場景。
我把圖片社交和社區模式的差異總結對比如下:
從獲取內容的機制來看,社區是基于“Pull”的,下拉刷新的機制決定了用戶的行為:大部分是在消磨時間時獲取更新,無聊的時候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內容。在社區中,用戶之間的基于“關注“的弱關系以及內容的興趣圖譜能產生一定的社交,但一旦關系穩固注定要被遷移進強關系的社交產品中。而基于人和關系構建的社交產品中,用戶間信任度和穩定性高,”Push”機制的產品形態,決定用戶能及時獲取與ta緊密相關的內容和信息,也是構成高頻使用場景的基礎。
另外從運營角度來看,社區中用戶的個體差異,導致生產內容的品質差別明顯,需要強運營引導以及流量支撐;而社交產品本身的容器形態決定了用戶間的”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天然對用戶進行了區隔。潛在關系鏈的導入,決定產品本身具備病毒式的自傳播屬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圖片社交和圖片社區的差異必然導致產品形態的截然不同。下一篇將解析我試圖構建的圖片社交產品形態和模式,歡迎有興趣的小伙伴來溝通和探討,謝謝!
本文由 @appmagic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所以下一篇在哪里呢???
兩者都是社交媒體,一個重媒體,一個重社交。
作者您好!我是一位社交/社區產品重度用戶,對社交/社區產品有很多想法,如果可以的話請您加我微信:200893107,非常期待跟您交流。
作者您還在么?我有些問題要和您探討,我的ID就是我的qq,我想跟您討論您當時創業時項目的問題,我是一個學生,但是我有一些想法,非常想跟您交流
希望能夠和作者這樣的大牛深入交流~
也希望其他朋友多多交流社交和社區相關的話題;
我的微信Gavin05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