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三板斧:思維、視角、設計

28 評論 33675 瀏覽 315 收藏 22 分鐘

產品思維到底是什么?產品經理應該具備怎樣的思維模式和視角?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在公司內部做了一場關于產品思維的主題分享。線下和線上直播同步,總共有三百多位同學參與了這次分享,我特意將本次分享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提煉,整理成文,分享給你。

關于什么是產品思維,我用三個關鍵詞來定義,分別是思維、視角、設計,概括為“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先看一個案例,下面兩條帶箭頭的直線,線段部分哪條更長?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直觀地看,似乎下方的直線段更長一些。但稍加仔細觀察和對比后,會發(fā)現(xiàn)兩條線段其實是一樣長的。

不同的人看到這個問題時,通常有兩種回答,一部分人隨即回答說是一樣長,也有一部分人會在停頓一下后說第二條更長。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每個人看待同一個問題或面對同一個事物時,觀點和看法都是有差異的,盡管在客觀世界中,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唯一的。

每個人的大腦中都存在兩套思維系統(tǒng)。在丹尼爾·卡尼曼的書《思考,快與慢》中,他用代表快思考的系統(tǒng)1和代表慢思考的系統(tǒng)2來區(qū)分這兩種不同的思考系統(tǒng)。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代表快思考的系統(tǒng)1具備的特點是反應迅速且自主運行,其運作模式是基于我們固有的情感、記憶以及經驗帶給我們的反饋。例如:當我們看到上面案例中的兩條線時,有的人非??隙ǖ慕o出是一樣長的結論。但當你告訴他們事實是第二條更長時,他們會再仔細觀察和思考一下,然后回告訴你原來真的是第二條更長。

這個”再仔細觀察和思考“的過程,就是在調用大腦中的系統(tǒng)2,其特點是基于理性的邏輯分析和判斷,通常,系統(tǒng)2是需要額外去喚醒的。例如:我們在做買房或者買車的決定時,如果你不是富豪,基本上都需要經過仔細的分析和判斷,經過長期的思考和選擇后才會做出最終結論。

同樣,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場景中,我們都是在系統(tǒng)1和系統(tǒng)2之間進行切換運轉。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習慣于運用自己熟悉的系統(tǒng)1進行思考,而且每個人的系統(tǒng)1都具有唯一差異性的特點。因此,你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你想到的也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這就是個體思維差異的形成。

理解這種認知差異形成的原因后,接下來分別從思維、視角、設計這三個維度,來解讀一下,我理解的產品思維是什么。

一、思維

產品經理,是一種典型的需要進行高密度思維切換的人群。

我們還是看一個例子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前陣子剛結束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講到了他對于微信的理解,關于微信的slogan為什么叫“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從語法嚴謹性上,生活方式應該用“一種”來表達,而張小龍用了“一個”。他的回答也很感性,他說如果用“一個”,就變成了微信專用的一句話,很特別,這是他的直覺。但他也知道,這個表述在語法上是有問題的。

  • “直覺”,對應的是代表快思考的系統(tǒng)1,因為基于感性的情感,張小龍覺得用“一個”,更能賦予微信特別的意義。
  • “問題”,對應的是代表慢思考的系統(tǒng)2,因為基于理性的邏輯,張小龍也知道,在客觀語法上,這個表述有問題。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和形成的認知都不一樣,這種差異讓作為個體的我們,形成了獨立認知,這種個體的唯一性就形成了群體的差異性。

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條河流,同理,世界上也沒有同樣的兩個人。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階段下,他的認知方式也會產生差異。這種因為經驗和知識背景形成的認知差異,是我們與外界互動矛盾的來源,承認并接受這種認知差異后,我們就能采取對應的行動去環(huán)節(jié)這種認知差異帶來的矛盾。

方式就是形成自己的“思維解析中間件”。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中間件”是什么?如果懂一些技術的同學會比較好理解,就是介于兩個系統(tǒng)或者模塊之間的中間處理系統(tǒng),用來做一些協(xié)調和轉換工作。

對不同思維系統(tǒng)之間的差異,可以構建自己的思維解析中間件,來化解因為認知差異產生的理解不一致和矛盾。對產品經理而言,每天都需要與各種不同背景的人進行協(xié)作。為什么很多同學覺得做產品好難,其實難的關鍵點在于,我們需要并行與多思維系統(tǒng)進行交互。

與工程師打交道,是與技術思維進行互動;與設計師打交道,是與設計思維互動;與業(yè)務人員打交道,則是與業(yè)務思維互動。

如果產品經理是產品思維,我們以產品經理最為密切的合作伙伴工程師為例,對比一下產品思維和技術思維的差異。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從背景、思維、行為特點上,可以看出這兩種思維系統(tǒng)的差異,這也就是為什么產品經理與工程師溝通會感到困難的原因。

二者的思維系統(tǒng)不一樣,如果沒有很好的轉換和中間處理,會有一種經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那就是“我說了這么多,為什么你還是不懂”

產品經理說了很多產品的想法和思路,工程師聽了半天沒聽懂;而工程師向產品經理反饋一個bug,用了一些技術語言,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也是一臉懵。

這種未經過思維轉換的溝通,效率會非常低下,而且雙方都會很痛苦。如果在溝通雙方中的一方形成思維解析中間件,那這個局面會好很多。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技術思維和產品思維,是不同背景和思維方式下形成的產物,天然具備差異性。如果硬碰,就會出現(xiàn)“我說了這么多,為什么你還是不懂”的尷尬。

如果在兩種思維方式之間,架設一個思維解析器(中間件),將復雜的輸入轉化為可理解的輸出,那不同思維體系的雙方溝通效率就會大范圍提升。

本質上,這也是前文提到的大腦思維系統(tǒng)的差異,“我”的系統(tǒng)1,有可能就是“你”的系統(tǒng)2。如果我用自己熟悉的經驗去挑戰(zhàn)你的陌生認知,那你肯定會聽不懂。

而每個人具備的“解析器”強弱,取決于個人的知識、經驗、格局。這也就是為什么和一些大師聊天,會感覺特別通透。因為他們具備極強的穿透力,和根本在于他們具備強大的思維解析中間件。所以很多溝通和問題的核心矛盾是,用自己的系統(tǒng)1去調用別人的系統(tǒng)2。

產品經理與工程師的溝通如此,男女朋友吵架亦是如此。

有了思維解析中間件,那該如何讓它運轉呢,我們還是以產品思維和技術思維為例來說明一下它的運轉方式。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對于上述技術概念,在技術思維主導下的工程師眼里是非常簡單的,簡單到可以用直覺來反應(系統(tǒng)1)。而對于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這些專業(yè)的技術概念是超出認知范圍的,也就是連系統(tǒng)2都無法識別解析的。

如果此時一位具備思維解析器的工程師來跟一位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溝通,用形象化、常識化、普世化的方式來對技術概念進行轉換,相信任何人都能理解這些術語代表什么意思。

這就是思維的差異,產品經理如果能洞察這種差異,并有意識的去建立思維解析器,那不論與什么背景的人協(xié)作,都能游刃有余。

產品、技術、業(yè)務、設計、戰(zhàn)略、管理,都是不同思維模式驅動下形成的能力結果,產品經理如果都能靈活掌握并進行切換,未來方向就是CEO咯。

二、視角

如果說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的認知方式,而視角則決定了我們的決策方式。

人的認知路線一般是先看到或想到,這種來自外部的輸入會轉化為內在的思考因子。同樣一個思考因子會有不同的角度,即本我的角度還是外部角色的角度。

做產品的同學都會有這種感覺,似乎每個人都能對產品說上兩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非虛構。其實這是一種假象,原因是因為每個人的視角不一樣。我們來看一個關于視角差異的例子。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用戶體驗五層模型

用戶體驗的五層結構,相信做產品的同學都不陌生,出自于《用戶體驗要素》一書。

這個模型完整且直觀的描繪了一個產品從上到下的整體結構,對于產品表象背后的肌理做了拆解。

為什么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因為非專業(yè)的用戶視角,大家看到的都是產品的表現(xiàn)層,即產品長什么樣,用起來體驗怎么樣。

這種表現(xiàn)層的體驗,是非常容易形成差異性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你認為再難看的衣服都有人買了。所以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理解的差異性說出來。比如頁面不好看,用起來不符合自己的習慣等。

張小龍在這次的微信公開課上也說了一個關于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例子,這個有一億人在用的功能,用戶對它的理解和張小龍對它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從用戶視角,是典型的“不想讓別人看我”。而從產品視角,則是“希望用戶更小壓力去發(fā)”。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雖然是同一個結果,但這兩種視角是有差異的。用戶考慮的是點,產品經理考慮的是面、是群體。

隨著微信用戶數和單個微信用戶好友數的增加,發(fā)朋友圈所帶來的社交壓力也會增加。為了讓群體社交壓力變小,使得整個社交生態(tài)能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從產品視角來看,設置三天可見的目的是降低用戶的社交壓力,讓用戶更小壓力去發(fā)。

換一個視角,如果是單個用戶,比如你我。微信好友多了,社交關系復雜化,對于發(fā)朋友圈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心理負擔。作為一個記錄,既希望別人看,又不想過多的暴露自己,同時又不可能總是去刪。所以三天可見成了用戶實現(xiàn)“不想讓別人看我”的有效出口。

這種視角差異,是產品經理做產品決策經常會用到的一種能力。大到產品定位和用戶洞察,小到一個功能的改版。

視角決定了結果,是為自己而設計,還是為群體而設計。視角,為產品決策提供了底層邏輯。

三、設計

設計是產品經理三板斧中的基本功,可能很多人覺得設計就是畫畫原型或者弄弄流程,其實遠遠不止如此。

好的設計是能引導用戶使用并且傳遞產品情感的。我把設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功能設計,另一部分是產品設計。

  1. 功能設計就是完成系統(tǒng)任務,讓產品功能完成流程閉環(huán)且不出問題。功能設計的結果是一套可用系統(tǒng)。
  2. 而產品設計是實現(xiàn)引導用戶使用,讓產品具備和用戶溝通的能力,即具備一定的情感表達能力。

接下來一起看一下關于產品設計的案例,通過這兩個案例或許你能比較清晰地區(qū)分什么是功能設計和產品設計。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微信發(fā)朋友圈的頁面以及另一款產品發(fā)布動態(tài)的頁面。從功能角度看,都是用來發(fā)布內容,從實現(xiàn)上,只要發(fā)布的內容不為空且符合規(guī)則就可以成功發(fā)布。

同樣的目的,在功能實現(xiàn)上基本一致,差別就在于里面的提示文案。朋友圈用的是“這一刻的想法…”,而另一款產品用的是“動態(tài)內容不能為空”。

你感受到這種差異了嗎!前者在引導你使用,后者只是告訴你系統(tǒng)規(guī)則是什么。

從體驗上,會感覺到微信在跟你對話和交流,它告訴你可以做些什么,引導你思考,這就是好的產品設計。

另外一個關于微信的例子,看完文章后你可以試一下,或者你現(xiàn)在試一下然后回來看我后面的分析。

操作是這樣的,先點擊微信的“聯(lián)系人”Tab(底部第二個標簽),然后隨便選一個好友聯(lián)系人點擊進入Ta的個人主頁,然后點擊發(fā)消息按鈕,進入聊天對話頁面。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此時,點擊聊天對話頁面左上角的返回按鈕,看一下你返回到了哪里。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我是iOS最新版,上述操作是原路返回。

第二個操作,仍然到“聯(lián)系人”Tab頁,只是這次選擇頂部的群聊入口,選擇一個你保存的群聊,隨機挑選一個群聊進入聊天對話頁面。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然后點擊左上角的返回按鈕,此時看一下你返回到了哪里。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我是iOS最新版,上述操作后返回到了第一個Tab“微信”的聊天消息列表。

看到這個差異了么,兩個操作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觀察過這個設計,在之前版本的微信中,都是直接返回到第一個Tab“微信”聊天消息列表。

為什么不原路返回?這種設計在功能上是不符合技術先進后出的堆棧結構的,但是在產品設計上,這也許就是一個合理的設計。

試想這么一個場景:你在通訊錄里找了一個群聊,然后洋洋灑灑和群內多人聊了半小時,聊天結束后。你大概率會做的事情是什么?

是再找一個群接著聊,還是先歇一歇去看看剛剛過去這半小時內,有沒有其他人給你發(fā)消息,或者去刷兩篇公眾號文章緩解一下。

我猜測,微信團隊之所以這么設計,他們考慮的是這個場景。當然,不可能所有人都這樣,但大概率可能就是這樣。

那為什么不跳到第三個Tab“發(fā)現(xiàn)”去呢,用戶此時有可能會去刷朋友圈呀。

微信第一個Tab消息列表的信息密度比第三個Tab大,而且是首頁,所以返回第一個Tab理所當然。

功能設計和產品設計的差異就在這里,是只考慮系統(tǒng)功能完整性,還是增加用戶引導性和互動交流感,就是好的設計和一般的設計的區(qū)別了。

總結

  1. 思維:接受認知差異,形成自己的思維解析中間件,理解并包容多樣性。
  2. 視角:形成產品視角,在用戶視角和產品視角間權衡單點和群體心理,做出合理的產品決策。
  3. 設計:關注功能設計,強化產品設計,建立產品與用戶的交流和互動感,真正讓產品引導用戶使用。

思維、視角、設計,產品經理的三板斧

以上,就是我對于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思維、視角、設計能力的一次總結。

我相信,每個人的認知都在進步,每個人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歷的增多而成長。

讓我們一起見證彼此成長!

#專欄作家#

唐韌(Ryan),微信公眾號:唐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Juliye Care產品總監(jiān),《產品經理必懂的技術那點事兒》作者,在創(chuàng)業(yè)公司負責過多款從0到1產品,目前在某電商巨頭負責產品工作 。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功能設計就是完成系統(tǒng)任務,讓產品功能完成流程閉環(huán)且不出問題。功能設計的結果是一套可用系統(tǒng)。
    而產品設計是實現(xiàn)引導用戶使用,讓產品具備和用戶溝通的能力,即具備一定的情感表達能力。

    來自上海 回復
  2. 挺好的文章,點贊

    回復
  3. 很通熟易懂,多個角度舉例說明。好文!

    回復
  4. 自己最有感觸的一點分享一下,思維方式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工具,不需要強搬硬抄別人理問題的思路,而是要結合實際情況吸收別人好的點,有一套自己的完善的思維方式,當然在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的過程中是很痛苦的,需要不斷推翻之前的假設或者方案,在驗證它,再推翻,再驗證,總之就是實操,不斷去解決問題,不僅僅局限在工作范圍內的應用也可以拿來使用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回復
  5. 好文已收藏!

    回復
  6. 馬克

    回復
  7. 哈哈,理解堆棧就是看了你的“產品經理必懂的技術那點事兒”。
    文中最后提的微信“返回”路徑,在android版本上,從通訊錄進入好友主頁,發(fā)消息、點擊“返回”是返回到第一個tab。

    來自廣東 回復
  8. 插個眼~
    多年前就留意到這個問題,有時候在通訊錄想連續(xù)找?guī)讉€人看,老是跳首頁感覺略麻煩?,F(xiàn)在iOS改過來了,不過這么龐大的用戶,改動肯定是基于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了,有時候你理想中的方向跟用戶實際的玩法還是有差異的。
    最后,有個問題請教一下,文中提到:“為什么不原路返回?這種設計在功能上是不符合技術先進后出的堆棧結構的?!蹦芊癜堰@個系統(tǒng)2的語言轉化成系統(tǒng)1的語言?不懂技術思維的boy表示有點疑惑~

    來自廣東 回復
  9. 很贊!

    來自浙江 回復
  10. 好文

    回復
  11. 第三個例子為什么點擊好友發(fā)消息返回以后還是個人主頁呢?如果安群的的那個使用場景也能解釋的通呀!

    回復
    1. 在通訊錄里找的好友大概率是你聯(lián)系并不緊密的朋友,你在跟他聊天的時候你可能希望多看看他的近況和信息,以有助于你們的聊天

      來自廣東 回復
  12. 1、如何認識、理解、溝通多個角色。
    2、如何通過要素模型和產品視角解構產品需求。
    3、如何完成產品設計和實現(xiàn)。

    1(多角色溝通及思維切換,每個角色加了適配功能,需求全貌,各方利益梳理)-》2(產品視角理解需求,產品角度找結合點和落地點)-》3(如何設計一個需求,產品落地實現(xiàn))

    來自北京 回復
  13. 寫的真好

    來自北京 回復
  14. 受教了 多謝

    來自四川 回復
  15. 第三點的例子,安卓手機微信的返回路徑都是回到首頁,和IOS的不一致,這又是出于什么考慮呢?

    回復
  16. 產品新人弱弱的提問一下,第三點的返回案例,如果換做個人也說得通的吧。(安卓最新版依然是回到首頁)

    回復
    1. 嗯嗯,我用的就是安卓的,兩種路徑不管使用哪一種路徑,點擊返回都是回到消息列表首頁。

      回復
  17. 回復
  18. 受教,第一次評論獻給你了。

    回復
    1. 德萊文走咯

      回復
  19. 這個文章分享思路產品設計和產品組織架構寫的非常好

    回復
  20. 邏輯清晰,表達準確

    來自山西 回復
  21. 非常棒!

    來自湖南 回復
  22. 說的很棒,有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差異不知道原因,看了你的文章才明白了,感謝分享

    來自北京 回復
  23. 分享真的的很棒,某些解釋真的說到點上,感謝分享。

    來自廣東 回復
  24.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