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產品經理:從需求到功能,既要有借鑒也要創新

3 評論 4244 瀏覽 30 收藏 12 分鐘

萬丈高樓平地起,產品的學習要先從實踐思維認知開始,扯大旗,說道理,講理論誰都可以,唯獨產品不光要會吹,還要會做。

產品的工作是一個理性又抽象的工作,代表不光需要思維上的學習,還需要結合實踐來進行學習。然而大部分文章都是以比較抽象形式,講述各個方法論,或者是直接將問題上升到“哲學”的層次上,讓人難以理解或只能抽象的理解。

這樣文章對于產品老手是喜聞樂見的,因為可以和工作中的經驗進行對照,反思出自身需要改進的地方,就算沒有遇見過,也可以在后續工作中進行實踐。但是這類文章對于一些產品新人來說卻是比較的抽象,很難進行實踐驗證,強行理解也會出現理解偏差,這個是無法避免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也是這樣踩坑過來,所以我希望以另外一種文章風格進行復盤,復盤的同時重新思考,已達到固基修行的效果。

01 外包和自研都是產品

一聽到做外包項目,我想很多人就直接不感興趣,覺得去做外包是沒有意思的。認為外包項目相比較自研產品來說是真的垃圾,要“深度“沒”深度“,要沉淀沒沉淀。覺得做外包的產品就是按照客戶的意愿來做產品,進行功能設計和規劃。做外包的產品經理都是一個個的泛泛不精。什么產品思維都是想屁吃。

相反,對于做自研的產品經理來說,似乎大家就在另外一個精神層次。在這個層次里面大家都在努力學習,沒人說自研的不好。大家都向著讓產品變成更好的目標去前進。從而加班加點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是,再經歷過自研和外包后,我覺得這兩者的差別只是在于產品經理自身而已——外包和自研的本質是相同的,他們都是為了解決用戶的需求而存在,只是一個專業且長久,一個專注且短暫。所以在初期也是大環境成熟的現在,我們大可不必去過分的追求所謂的自研。

現在的我們已經度過了艱苦的從零到一的過程,這導致現在市面上基本都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產品,這類產品或多或少會和我們相同或相似,這些相同和相似代表著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一個成熟且殘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大家的基因都有著很高的相似度,說是兄弟姐妹都不為過,那該如何脫穎而出,就需要看我們自身不斷的“創新”了。

02 特別說明

我想說明這里的創新不是真的要創造一個新的事物,而是更多是先從思維上進行改變,再具現到現實工作的“微創新”中。

例如:國內的地鐵座椅的擺放與國外(日本)地鐵座椅的擺放。

對于座椅來說,它不是一個新的東西。但是對于為什么要改變位子的面朝方向?為什么選擇面朝這個方向?這些問題我覺得可以將稱之為微創新。

那么日本地鐵的候車座位為什么要改變面朝的方向呢?

原因就在于國外(日本)的地鐵上沒有像國內有防護門,同時因為他們有著濃郁的加班文化,往往很晚才會被動下班,下班后在等地鐵的時候,往往都會稱此機會在椅子上打個盹,休息休息。而為了避免因為打盹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出現危險情況(比如突然聽到車來了,驚醒后站起來,就沖上車……)所以就有了改變。

回歸主題,現在作為一個外包的產品經理,甲方(原來的我)給我了需求,以及“甲方想要的功能”那我接下來要如何做?是直接開始畫原型,還是去先去了解?

這個過程我將他們分為洽談、籌備、設計、研發、測試、驗收和交付。

03 洽談

首先是洽談, 在這里我們一定要了解甲方的需求是什么,不要茫然的就開展工作,要做到知天命盡人事,不要因為它是外包項目就想草草了事。

開始時,我們要了解甲方的背景,知道甲方有哪些屬性,例如:從事潛水行業數十年,線下門店會員過萬等等。

隨后便是他提出這類需求的誘因,例如:行業壁壘較高,業內缺少線上領頭羊,想依據豐富的行業經驗來制定線上的行業準則,希望更多的同行和愛好者交流溝通等。

在初步的了解這些情況后,我們就需要詢問甲方,他對于產品(或者是APP、小程序等)有沒有一個初步的想法,他想象中的是什么樣子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記錄下來,記錄在他們設想中產品所擁有的功能以及一些簡單的頁面邏輯。因為這些功能對于甲方來說,他認為是可以解決他某個問題的方案。那到底這個方案真的能不能解決問題,以及還有更好的方案嗎?我們可以在后面調研設計的時候進行完善修改。

(不要小看了甲方提出的方案,現在大家都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無數APP、H5或者是小程序沖擊這所有人。且甲方在做之前一定也是事先了解過相關問題,了解了之后還提出的方案,是十分具有參考價值的。)

04 籌備

了解了背景之后就開始籌備了。這個籌備的階段也可以對應自研的調研階段。我們要去了解這個行業,了解這個行業的上中下游。而甲方是處于上中下中哪一個地位,我們要面對的用戶群體是怎樣的群體。

除了做這樣信息類的調查,如果條件允許,我推薦我們自己化作用戶,去線上線下去體驗甲方的服務。因為是外包,所以很大幾率我們就是一個小白用戶,作為小白用戶去體驗甲方提供的服務,能夠讓我們更好的了解他們的整體。

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拉新和留存是不變的王道,大部分的產品都是有著這樣的生命周期。

以潛水為例,作為一個從來沒有潛水,甚至是連游泳都不會的一個人,去體驗潛水,是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氣的。

從第一次看到大海,那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感覺,讓人十分愉悅(哈哈,我一直生活在內部,見過江河湖泊,就是沒見過?!?,再到下水前潛水教練告訴我們需要注意的潛水事項以及簡單的手勢含義。最后下到水里,看見色彩繽紛的珊瑚礁那種驚喜感是真的讓人沉迷。

除了去親身體驗,我們也會遇見各種難題,無法去進行這種類似的體驗,那么我們就需要去通過互聯網,去了解收集這類似的問題。以幫助我們去判斷方向。

05 設計

有了甲方設想的產品樣子,以及我們去了解之后得到的結論,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去設計產品了。

在設計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鑒相似產品的設計,再綜合甲方的思路。最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輕微的創新。通過紙和筆展現出自己的思路和風格。拿著這些能被看懂的東西(不管是表格還是手畫的草圖或者是用axure、墨刀等工具做出來的原型),與甲方進行溝通和確認。

在確認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合理的刪減功能和分期,并不是只有錢多錢少的問題,我們要看長遠點,包括了自己能力的提升以及對于甲方認知專業度的提升。

這里我不想將什么高大上的方法論,我更加推崇的是,先“抄(借鑒)”再“改(微創)”。前者是為了節約時間成本,后者是對于我們能力的提升。

(這里我留下一個我常用的Axure組件: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zzr6Yi_WsqSB-2jlXBeEww 提取碼: ghcn)

同時,出現了不知道如何設計功能的時候,可以跟著我們的直覺,進行一些小功能的創新。(要知道,相對論的誕生,也有愛因斯坦物理直覺的功勞,而我們在大功能和模塊上不敢進行大的改動,那我們可以先嘗試從小功能上創新)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切記不可閉門造車,直接打開電腦就表演個,山中無日月,寒暑不知年。最好的方式是盡早拿出一個“粗糙”的產品去獲取用戶真實的反饋。根據反饋再去改進,至于使用這種方式的次數,在于和甲方溝通后再說,如果確實錢談不下來,可以自己私下簡單的為自己做一次,看看反饋。

 

作者:wcof,在努力做產品不做產品經理的人;微信公眾號:Wcof(ID:wcofPM)

本文由 @Wcof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直擔心自己做外包產品會把之前的產品思維給消磨掉;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受益匪淺,無論哪種形式,都是為了解決用戶的需求問題,只要本著初心再多些思考,都會有進步的!

    來自上海 回復
    1. 吃飽了飯去實現理想是一個堅持的過程,而用理想去吃飽飯卻是一個艱苦的工程。沒錯是工程

      來自四川 回復
  2. 感謝您的分享,對于初入行的產品而言真的很實用!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