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 產品經理應該關注什么樣的細節?
最近工匠精神討論得比較多,貌似現在大家對于關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是不斷的去關注各種產品細節。恨不得每天去討論產品每個像素、每個顏色、每個按鈕的設計。恨不得在UV里面埋上上百個交互細節,以體現自己產品設計細節的精妙之處。不過遺憾的是,產品的成敗似乎與這些無關。聽說過因為融資、團隊、商業模式原因導致失敗,倒沒聽說過哪個產品因為某些交互做得不夠友好而失敗的。我在職業初期時非常關注細節,關注到最后視覺都忍受不了我,在評審會上拍桌子走人,1個月后用辭職作為抗議了。在積累一些經歷后發現,所謂的產品交互細節,更多的是產品經理的產品價值觀和感覺的體現,對于產品本身的成敗其實然并卵。
我認為產品經理應該深入關注的細節有以下幾個方面:
需求本身的細節:
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理念下,誰都會提需求。老板會提,開發會提,甚至用戶都會提,在福特汽車時代,用戶也會提出需要一匹跑得快的馬。但是只有成熟的產品經理才能真正能準確判斷需求價值,具備篩選需求能力。
產品經理永遠是決定做對的事情的人,而所謂對的事情,其實就是選擇最合理最符合當前產品背景的需求。
面對讓人心動的創意,產品經理如何判斷出需求是否有價值?需求的場景是否靠譜?在多個重要需求中,如何權衡、取舍、妥協?光是這些決定,就需要產品經理全身心投入進去。
產品邏輯上的細節: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電商平臺需要開發一個退款的功能。在需求上,退款絕對是常規需求。那么問題來了,如果要實現退款這個需求?一定要關注的細節有:
- 用戶支付過程中用了優惠券是否要退?
- 一個訂單多個商品如何值退一個?
- 由誰來確定用戶的退款申請?
- 退款是原路返回還是到用戶的平臺賬號中?
- 退款時限多長?
- 是否所有產品都支持退款?
在面對一個正常需求時,產品經理需要把所有會涉及到的問題想透,想全,這個是非常考驗產品經理經驗和能力的地方。產品經理應該是全公司最了解自己產品每個功能細節的人,他要幫助技術了解每個需求的場景,幫助運營把需求轉化為技術方案。
環境的變化:
互聯網產品永遠都不是自己在自說自話的在發展,更多的是需要不斷的響應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和用戶需求,應對競爭對手的策略到商業環境的變化。產品經理至少要每周關注一次競爭對手在產品營銷活動,新功能上的變化。
雖然產品不應該被競爭對手牽著走,但是對對手的動態保持敏銳的嗅覺,是產品經理的日常必修課。
數據追蹤:
產品經理是需求的提出人,那么所提出的需求質量如何,是否達到最初的預期,這個需要關注到極致。
通常效果追蹤都是依靠數據反饋作為需求價值的驗證方式。要通過數據驗證上線后的需求價值,先要明白需求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針對相應的目的尋找上一階段的數據情況,然后再結合需求上線后的數據來驗證需求的是否合理。這里的數據還需要排除節假日和營銷活動對于數據的影響。
產品經理所關注的細節不應該是不停的去糾結UE、視覺、期望達到像素級別的設計水平或者所謂讓人驚嘆的體驗。因為很多產品根本活不到需要做那種程度優化的地步。在產品快速發展階段,產品經理應該將更多的精力關注到需求價值,產品邏輯,競爭環境,數據等多個層面上來,確保正在做的都是當下最緊急,最重要的事情。讓產品活下去,比所謂的體驗更重要。
本文由 @hahahag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作為一個技術剛轉入產品的初學者對于【邏輯上的細節】要求真的是深有體會。很多不是技術出身的產品人,大多在設計上都是浮于設計表面,經常往往沒有邏輯設計。比如App上面需要顯示某一個狀態,但是就不知道這個狀態需要后臺管理上的設計上需要設計什么使之貫穿起來。
說的很好,感謝分享! ??
喜歡這一句“PM是幫助技術理解需求的場景,幫助運營將需求轉化為技術方案”
說的好!先讓產品活下來,不在無謂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太有道理了,但是現在真的感覺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細節上,有些時候可能真的要想想“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