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解析:如何提前成為高級PM?

28 評論 10380 瀏覽 100 收藏 38 分鐘

扎心一問:上了那么多PM高級課,你高級了嗎?點進來驗證一下。

緣起

到了三月份,就是入行 PM 的第五個年頭了。

17年、18年,上了兩次PM進階課,第一次在線課,第二次線下課,收獲都不大?;舜髱浊?,收獲遠不及預期,于是復盤了一下。

客觀來說課程架構是沒問題的,按部就班,層層遞進。但是對我來說,其中很多基礎知識早已熟稔,而這部分知識又隨機的分布在整個課程中,造成了三種情況:

  • 第一節課:完全知道,甚至擴展性比老師講的還好;
  • 第二節課:大部分都懂,聽起來老生常談,無法集中注意力;
  • 第三節課:完全沒接觸,正是我想學的,但是課時平均分配導致這部分課程沒講透。

這種情況下,我上課的主觀體驗就是:自大、無聊、抱怨。這種負面情緒進一步掩蓋了主觀感受上的上課所得。

再進一步總結,就是那些課程的【有效信息密度】太低。這也是PM職業的特點造成的,沒有一個可量化的等級衡量標準,更多的時候只能看有什么成功的產品經驗。然而,大部分PM正是因為沒有成功的產品經驗,才尋求通過課程來提升自己的短板。

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似乎只剩下試錯升級法了。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有個反常識的概念: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出自《捷徑:黑客、創新者和偶像如何加速成功》,書中有講如何正確的犯錯,想要試錯升級的可以看看這本書。

在我迷茫的階段,還不知道這個反常識的概念,也不知道如何正確的犯錯。我當時的做法是構建自己的底層思維框架,以便能系統性的對抗不確定性。

兩年下來,我逐步找到了構建我底層思維框架的6門學科,心理學、計算機、基因進化、經濟學、物理、歷史,下面我逐一介紹。

心理學

1. 表層應用,通常只能生搬硬套

這應該不需要展開講,產品入門之后,應該就能認識到心理學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了。這類型文章也特別多,最耳熟能詳且最實用的就是游戲化了,游戲化就是各種心理學效應應用的合集,簡單舉幾個例子:

  1. 游戲化設計:掌控感、成就感,等等。
  2. 徽章系統:榮譽感、目標驅動、攀比心理、炫耀、資歷證明,情感沉淀,等等。
  3. 邀請機制:實用性分享、激勵性推廣。

隨便三個老生常談的概念,就包含了AARRR模型中所有環節,獲客、促活、留存、變現、裂變,每個環節對應的功能,都有相應的心理學概念的應用。

平時看產品相關文章較多的人,基本能達到上面的水平了。憑借一些專業名詞的字面意思,可以生搬硬套的去解決一些問題,不知其所以然的低水平重復,于工作經驗而言,是“十年如一日”。

2. 底層原理,是可以靈活運用的

如果想要更靈活、更體系化的將心理學運用到工作中,就需要多看書了。舉個例子:

早些時候,我看到一個數據,在注冊環節,每多一級跳轉,注冊轉化率就降低30%。
看我之前的文章《完美登錄,從去掉注冊開始》就能發現,原型圖里用了大量的彈窗,給用戶一種沒有離開當前頁面的錯覺;賬號與驗證碼/密碼放在同一頁面,盡量減少跳轉,就是受當時那個數據的影響。

后來,看到很多優秀產品的登錄流程,手機號和驗證碼放在兩個頁面。使用之后,也感覺體驗還不錯,一直沒想清楚原因。直到看到負荷(load)這個詞,才有了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負荷(load),這個詞來源于人機工程學,分為三個層級:

  1. 認知負荷:思考、記憶(最難)
  2. 視覺負荷:瀏覽、尋找(較難)
  3. 動作負荷:點擊、滑動(容易)

也就是說,如果增加幾次點擊,但用戶可以因此減少思考或記憶,那就是值得的,因為點擊的負荷比思考的負荷更小。進一步引申,用戶的每一次點擊,也算是成本投入,多點一兩次反而會提高行為轉化,前提是不懂沉沒成本的概念,當然,大部分人是不懂的。

對比一下,我原本的設計受一條出處不明的數據影響,只能粗暴的使用,也不知道原理,沒法結合產品靈活運用。但是有了負荷這個概念,理解了心理活動的底層原理后,就可以很篤定的去設計產品流程,該精簡步驟還是該增加步驟,都有據可依。

另外,做桌面端產品時,可以通過費茨法公式進行計算,進而減少動作負荷。雖然動作負荷消耗的腦力資源最少,但也不能濫用,一切以提高產品易用性為主。

想想,你過往的經歷中有沒有能使用這個概念的地方?和領導溝通時、開評審會時、和UI溝通時,等等,可以寫到下方評論區,互相交流怎么用底層原理破解你曾遇到過的困境。

在此,再說明一下,我之前文章中附圖的設計,大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多一步跳轉不一定是不好的,30%流失的那個數據純屬斷章取義,好在我一年之后找到答案,對認知進行了迭代。但【去掉注冊概念】這個理念還是可行的,尤其對移動互聯網的原生用戶們來說,依然是最優解。

計算機

1. 軟件系統的三層架構

表示層(UI):接收用戶輸入的數據,并將業務邏輯層處理數據的結果顯示給用戶。

業務邏輯層(DLL):只負責對數據的業務處理,各種邏輯判斷。

數據訪問層(DAL):負責存儲或讀取數據。

我們再拿登錄舉例:
第一步,在表示層,用戶輸入賬號和密碼。
第二步,業務邏輯層判斷賬號密碼是否正確,如果正確則登錄成功,如果錯誤則提示登錄失敗。
第三步,存儲了正確的賬號和密碼,供第二步調用。

2. 軟件系統的基本組成

前臺:面向用戶的,比如抖音App。

后臺:面向抖音內容創作者的,比如抖音App – 我 – 更多 – 企業服務中心,或者e.douyin.com。兩者都是創作者的后臺,前者是在App端,后者是在Web端,呈現方式不同。當然,對抖音官方來說,還有個大后臺。

前端:軟件三層架構中的表示層(UI)層,用戶看到的App、網頁的界面,就是前端開發人員使用前端開發語言編寫的。所以通常也指前端開發人員。

后端:軟件三層架構中的業務邏輯層(DLL),比如說登錄,后端判斷賬號密碼是否匹配。通常也指后端開發人員。

3. 判斷

一個基礎常識:計算機的低級語言(機器語言)是用二進制代碼表示的。

簡單的說,在程序執行時,0代表錯,1代表對。由此可以推斷出,代碼運行時就是在不停的做判斷。

PM設計功能時,可以在腦子里模擬一下,只要通過判斷能走完流程,這個功能就基本能實現。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原理,沒法供你做出復雜的判斷。作為PM,還要了解更多的代碼運行方式。

4. 數據庫

顧名思義,數據庫就是存儲數據的地方,數據庫中有很多數據表。

相當于一個倉庫中有很多貨架,不同貨架存放不同類型的物品。有的貨架大,存入新物品和取出舊物品會很慢。
如果業務需求復雜,需要一個“大貨架”才能滿足,那么在出需求時,就需要開發人員也出技術方案,確保用戶使用時的流暢度。

我的另一篇文章《搞定異常的七字真言:增刪改查顯算傳》中,【查】段落有具體舉例講過,可以參考。

數據庫對應的,就是三層架構中的數據訪問層(DAL),這也是PM必懂的一個知識點,尤其后臺產品,很多時候要把需求和數據庫結合起來去設計功能。

演化論

先解釋一下,這里的演化論,就是我們熟知的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是在中文語義下,翻譯成【演化論】更合適,也更有利于我們理解這個學科。

1. 演化

關于演化的不少理論,都是通過思維實驗得出的,獲取論據不夠充分和客觀,但并不影響我們去使用。

作為PM,想必你和UI溝通時,經常會有顏色之爭。

人人都知道的顏色的一些含義:紅色代表熱情和危險、黃色代表希望、藍色代表冷靜……

在有爭執時,這樣的描述的說服力是很蒼白的,但是如果能通過演化理論說出為什么,那就是無可辯駁的了。比如下面這樣:

當人類的祖先們還在樹上時,某一只猴子的視覺基因發生了突變,使它對紅色很敏感,能在更遠的地方就發現成熟的果實,從而獲得更多的熱量,因此也就更容易找到女朋友,更容易成為猴王,后代健康長大的幾率更大,使這種突變的基因更高概率的遺傳并擴散下去。

有著“優秀”基因的猴們,生存能力更強,持續繁衍幾代后,逐漸擠壓了其他動物、昆蟲、鳥類的生存空間。同時種群分群的速度加快,能去到更遠的地方,能適應更惡劣的條件,獲得了第一桶“多樣性”,為持續的基因突變打下了基礎。

當然,這個過程中,果實成熟后會變紅的樹們,也隨著猴群的裂變,去到了更多地方,也獲得了多樣性。

對黃色敏感,也是同樣的道理,即將成熟的果實是黃色的,所以黃色也表示希望。

寫這段的時候,我又做了個思想實驗,為什么果實成熟后會從綠色變黃變紅?

因為葉綠素是綠色的,所以葉子是綠色的,果實成熟前,綠色的果實能起到隱蔽作用,不被動物和昆蟲發現,長成熟的概率更大。而成熟后變黃變紅,是因為需要其他動物把果核帶到更遠的地方,達到繁衍這一終極目的。

而為什么要變黃變紅,而不是其他顏色?因為【紅黃青】是顏色中不可再分解的三種基礎顏色。你看,能解釋一個底層原理的,一定是另一個底層原理。如果不是,那就說明解釋的不到位。

之前就有這個疑惑,但沒深入想,只是一個念頭閃了一下,就過去了??梢妼懽髡娴氖羌苡幸饬x的事情,寫作如同一道光,照到不被看見的事物上。

故事講完,UI已經被你說服了,同意不在立即購買和加入購物車這倆按鈕上做創新,就用紅色和黃色。

另外,做社交產品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鄧巴數字這個概念,可以用上面故事中的【種群分群】概念解釋。

以上是針對PM的,前天學到一個概念,適合老板和團隊負責人即學即用,下面分享一下:

《輸贏心理學》中有個科學實驗:人的基礎睪酮水平,會影響無名指的發育,睪酮越高,無名指越長。

睪酮是一種類荷爾蒙,一個人愛不愛競爭,其實是個生理問題,由睪酮水平決定。

所以,有內部競爭機制的團隊,負責人選擇小組長時,可以選那些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讓這些愛競爭的人帶小團隊,效果會更好。

看到這兒,你是否對看手相這個事兒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2. 演化算法

KK說演化算法特別適合用于以下三件事:

  1. 到達你想去而又找不到路的領域。
  2. 到達你無法想象的領域。
  3. 開辟全新領域。

對于這三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

  1. 解決盲點問題,盲點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2. 解決盲維問題,盲維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這個盲維原本客觀存在。
  3. 創造全新維度,創造了一個原本不存在的維度,甚至可能是人類無法鏡像理解的。

對于PM來說,怎么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規律。我們抽象一下這三個問題,就能提取出一個詞:【未知】。

未知是什么,未知是恐懼,未知是機遇,而探索并解決未知是一名PM的成神之路。

這也是演化比進化更恰當的原因,進化是有方向的,演化是隨機的。隨機才是未知,未知中有無限可能。如果你的組織正在做這三件事,那就去研究一下演化算法吧。

3. 生態位

大自然中,凡存在者,必有自己的生態位。

具有同樣生活習性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競爭同一生存空間,若同時在一個區域必有空間分割。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弱者能和強者同時生存,就是因為其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

對于PM來說,找到并找對產品的生態位,是至關重要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涼涼。

如果是多角色的產品,PM也在設計產品時,需要考慮不同角色用戶在產品中的生態位,讓產品能“活”起來。

同樣的,在團隊中也能應用生態位思維,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努力起來才事半功倍,而且這種成長的反脆弱性是很高的。而那些鉆營之輩,遇到“合適”的上級,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只不過這種職場經驗的反脆弱性極低,稍有動蕩就會涼涼。

假如PM就是老板,或者是團隊負責人,那么除了要找到自己的生態位,還要正確的維護團隊這一生態系統。演化論中關于新物種的出現,有個公式:新物種 = 變異 + 選擇 + 隔離。

將這個公式對應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可以這樣理解:

  • 新物種:產品本身的創新、現有產品外,長出新產品。
  • 變異:創新的苗頭,前提是要多樣性和自下而上這兩個條件。
  • 選擇:即自然選擇,也就是適者生存,生存下來的個體,就是被自然選擇出來的。
  • 隔離:讓創新的苗頭有寬松的成長環境,不能受到過往“強者們”有意或無意的干擾影響。

我再展開講一下變異、選擇、隔離這三個概念(已經理解的同學可跳過):

  • 變異:中提到多樣性和自下而上這兩個前提條件,其中多樣性主要指人,比如團隊成員的學歷背景、專業、性格、業余愛好、信仰等等各方面的多樣性;而自下而上主要指決策,比如華為的決策機制是讓聽得到炮火的人呼叫炮火;總結的說,就是讓團隊的多樣性各自發聲,要允許異端的存在。
  • 選擇:這個概念我們都熟,就是灰度發布和A/B測試嘛。
  • 隔離:反面案例有柯達、諾基亞,證明案例有淘寶、微信。

4. 腦科學

腦科學相關的知識,是針對個體的,能讓我們理性的對待自己的決策。

同樣先來兩個反直覺的概念:

  1. 人的大腦是個亂哄哄的村委會,做決策就像村委開會,誰聲音大聽誰的。
  2. 大腦的決策邏輯,是先做決策,然后才給決策找支撐理由。

也就是說,你所有的決策,并不如你想的那樣邏輯縝密、條理分明。你的所有的決策理由,都是在自我欺騙,而欺騙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欺騙別人,但你并不知道自己的欺騙行為。

對于PM來說,理解了人腦的決策邏輯,就能更客觀的面對自己的需求被質疑了。

甚至能做到自己質疑自己了,這點上,我總結出來一個辦法,就是隔五天再回頭看自己的決策與需求。這時候,“村委”里嗓門大的人就和上次不一樣了,會有新的方案出來,可供對比分析。這種辦法的核心是讓自己“忘了”自我欺騙的那些理由。也就是說,經過刻意練習,是可以做到“主動忘記”的,無需等待幾天讓時間去擦除。

經濟學

先說一個有助于大家建立經濟學思維框架的概念:

經濟學關心的是存活的條件,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人或組織或制度能夠存活下來,如果條件發生了改變,人或組織或制度存活的情況又會發生怎么樣的改變。

這個概念里有兩個重點:

  • 第一,經濟學研究的是不確定性的事物,因此不存在最優解,頂多有個最優的概率區間;
  • 第二,打破常識性的一個認知,理性人假設、人性自私假設(古典經濟學)是不成立的,經濟學關心的事情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是怎么想的、意圖是什么沒有關系。

看到這兩點,你是否感覺和前面提到的演化論概念相似?沒錯,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是阿爾欽,他就是這么認為的,他說去看看達爾文吧,達爾文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1. 成本

成本: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解釋:做一個選擇,你放棄的是所有其他選項當中價值最高的那個選項。選項是選項的成本,選項和選項互為成本。

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礎概念,我們知道即可。說這個是為了引出【沉默成本】這個概念。

沉沒成本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反常識)

解釋:沉默成本作為一種歷史成本,對當下的決策而言,其實是沒有指導意義的。

一個經典的例子:假如去看電影,看到20分鐘時,你已經確定這是一部爛片,大部分人會強忍著不適把電影看完,因為已經買了票了。而這買票花了的錢,就是沉默成本,不能作為是否看完電影的決策依據,因為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沉默成本這個概念,特別好理解,但是實踐起來特別難。做決策、做需求時,這是一個特別高效的底層思考依據,避免我們陷入歷史成本的比對糾結之中。

2. 需求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商品的需求量和價格成反比,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反之亦然。是需求的最基礎概念,對PM來說知道即可。

需求第三定律:也叫好商品賣到遠方去定律,這句話中的“賣到遠方”是泛指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

對于電商,尤其是跨境電商的PM來說,需求第三定律需要好好研究,比如:一流商品出口,二流商品內銷”,你是否曾為此氣憤過?需求第三定律就是解釋這個現象的,懂了這個定律,你就知道這種行為不是黑心商人刻意為之,而是市場自然調控形成的。

舉例:我們假設有兩種蘋果,一種是普通蘋果,一種是精選蘋果。普通蘋果1塊錢一個,精選蘋果2塊錢一個。那么這時候,你吃一個精選蘋果,它的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就放棄了兩個普通蘋果。

但是如果要把蘋果運到外地去,再加上一筆運費,情況就不一樣了。運精選蘋果的成本和運普通蘋果的成本是一樣的,因為蘋果的重量是一樣的,體積也一樣。

假設運費是10塊錢,你會發現,精選蘋果的總成本是12塊錢,而普通蘋果的總成本是11塊錢,12塊錢跟11塊錢之間只差了一塊錢。換句話說,加上了一筆巨大的運費10塊錢以后,你吃一個精選蘋果的代價,只不過是1.1個普通蘋果。

你看到對比了嗎?沒有加運費的時候,你吃一個精選蘋果的代價是兩個普通蘋果,加了一筆巨大的運費以后,你吃一個精選蘋果的代價,只不過是1.1個普通蘋果。也就是說加上一筆運費以后,消費精選品的代價變低了。這就是需求第三定律的含義。

它是說,精選品和普通品之間的價格本來是有差距的,但是加上一筆附加費以后,它們的差距就縮小了,精選品顯得便宜了。而附加費越大,這種效果就越顯著,精選品就會顯得越便宜。

例子中說的運費也可以替換成其他成本,比如說關稅、交易平臺抽成等等。

學會了需求第三定律,過往很多講拼多多的文章中,如果補充上當時運費降低的市場背景,才更加完善。

3. 邊際概念

邊際概念不好理解,聽完《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第一難理解的是【租】概念,第二難理解的就是【邊際】,所以只能記住概念,沒有太多自己的理解。

邊際:“新增”帶來的“新增”

  • 邊際成本:每生產一個單位產品,所要新增的成本叫邊際成本。
  • 邊際收入:每多賣一個產品,你能夠新增的收入。
  • 邊際產量:每多增加一份投入,所能夠獲得的產量叫邊際產量。
  • 邊際效用:每多消耗一個單位的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的享受。

講到邊際概念,第一是因為這個概念特別重要,第二是因為PM需要懂這個概念。

下面劃重點:理性的決策,永遠要盯住邊際值,而不是總值或均值。

邊際概念可用于產品決策、商業計劃書等,投資人看的就是產品未來賺錢的能力,互聯網這種虛擬產品最能體現邊際概念。

舉例:假如10000個用戶開通會員,就能養活團隊,那從第10001個會員開始,每新增一個會員的邊際成本為0,邊際收入為100%,邊際產量為服務能力的上限。

假如這個產品有單機版本,那么邊際成本為光盤費用+運費,邊際收入就是年費-邊際成本,邊際產量沒有上限。

邊際平衡帶來效益最大化。

解釋為:當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我們所獲得的總效用是最高的。

要理解這句話,需要站在消費者角度??诳柿耍I一瓶水喝完,還渴,再買一瓶,喝完剛剛好,于是不買了。買水就是邊際成本,喝水就是邊際收益,解渴就是邊際效用。

喝第一瓶水的效用最高,第二瓶水的效用會遞減。當不渴的時候,我們獲得的總效用最高,因為繼續買水,會導致成本高過收益使效用降低。

這個概念可用于產品的合理定價,用戶使用了你的產品,提高效率所帶來的收入,再結合你的產品的邊際成本,就是你定價的依據。

物理學

物理學是現代科學與信息的根基,而我們生活在科學世界,處于信息時代。當然需要懂點物理學,來建立健康穩定的世界觀,用以應對紛繁復雜的不確定性。

作為物理學的根基,牛頓力學告訴我們,宇宙是一個精密的機械,所有的都是可被計算的,比如海王星是被算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

后來發展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力學,我們了解到時間和質量是相對的,不存在一無所有的時空。這時候聽著就有點吃力了,但好在在描述物體行為的觀點上,牛頓力學和相對論力學是一致的,淺嘗輒止的閱讀也還是能理解的。

直到量子力學,出現的量子躍遷、測不準原理、生死疊加態、量子糾纏,這些沒法解釋的現象,在動搖著現代科學的根基。這對任何一個物理學家來說都是信仰崩塌式的絕望,所以才會有“新理論被接受了,不是因為反對它的人改變了立場,而是因為反對它的人都死了”。這句話,可見新理論對舊理論支持者來說,是多么的瘋狂、荒謬和可笑。

對我而言,量子力學帶來的震撼、熱寂論帶來的頓悟,是那么的不可描述的。請細品一下執劍人奧巴馬看了《三體》之后的說法,可能會感受到我的部分感受。

奧巴馬:“感覺我與國會的日常討論的問題,似乎相當的微不足道。”

Exactly. The scope of it was immense. So that was fun to read, partly because my day-to-day problems with Congress seem fairly petty—not something to worry about. Aliens are about to invade. [Laughter]

但我們學習物理學是為了學習其底層原理,解釋現象的事情只能交給物理學家,我們需要的是關于現象的描述,然后去借鑒去使用。

歷史

用演化論的底層思維來解釋,歷史中的人類社會史就是知識的傳承。從人類演化出語言能力起,口口相傳的首先便是生存的知識,因為演化面前,唯生存與繁衍最大,知識在傳承中不斷的積累和精進。再后來有了文字,可記錄的信息逐漸多元化,不僅限與生存知識了,于是就有了歷史這個統稱。

對個體而言,所能夠經歷的事情是有限的,但我們卻處在一個大的復雜系統內,時刻要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學習歷史,將自己代入歷史中,總結和吸取歷史中的經驗,將歷史映射到當下,讓我們對未來更有把握。

研究歷史也是一種復盤,讓我們不斷發現真實的過去。歷史是延伸的,從過去延伸到現在,展望向未來,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著眼于細微處,歷史中有故事有經驗,能像線一樣把我們所學知識串聯起來,讓知識“長”到腦子里去。

放眼于百千年為單位的時間刻度下,歷史中有大智慧,有哲學。

總結

前面提到的各個學科,我只是舉幾個實用的例子,而且由于我也還處于外行夸了一只腳剛入門的階段,很多東西只是有個粗略的理解,沒法準確的表達出來;也有很多東西不適用于產品工作的表現層,但是能給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好在寫出來的部分,相信對兩年左右,想要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同學來說,還是很有引導意義的,如果看完文章,能讓你對底層思維有了興趣,那本文的目的就達成了。

心理學,很多結論是實驗得出,受實驗樣本量、追蹤技術、統計技術等因素影響,后續研究人員重復某個實驗時,會得出全新甚至相悖的實驗結果。也就是說心理學的很多理論是在持續迭代的,我們需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以免引用了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理論而導致出錯。

計算機和歷史結合著看,對互聯網PM來說是最好的主修教材。互聯網的歷史從時間上來說足夠短,從信息上來看細節足夠翔實,從映射和引用來說專業足夠對口,從多元性上來看覆蓋足夠廣,從故事性來講也足夠跌宕起伏?;ヂ摼W的歷史,對PM來說,知識密度極其高,不建議碎片化的自學。

物理是個簡單系統,演化是個復雜系統。這兩個學科沒法直接提高你的工作能力,但是能幫你建立扎實的思維模型。比如帶著簡單系統的眼光去觀察各種物理現象,去閱讀物理資料;或者帶著復雜系統的思維,去推演人類演化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以及在系統能力下的各種必然結果。

這能給我們工作帶來的啟發是,主觀上,我們最多能構建一個個簡單系統,然后給簡單系統引入人(生物)和資源,讓眾多簡單系統活過來,最終隨機長出一個復雜系統。復雜系統是具有演化性的,隨著時間推移,還會誕生下一個復雜系統,眾多復雜系統之間,也是適者生存的。

因此,顛覆性創新一定是發生于復雜系統內的。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的理論,研究的是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典型的深者不覺其淺,淺者不覺其深的學科,值得深入學習。學習之后,能立竿見影的對你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正向影響,規避掉很多反直覺的陷阱。學習之后,你能真正看懂“凡事靠運氣掙的錢,都會憑實力虧回去”這句話。

總結一下,根據漏斗理論,我向自己輸入了60分(每個學科10分)的知識,但我只吸收了其中30分,50%的轉化。然后隨著時間推移,又遺忘(自然流失)了20%,成了24分。直到我寫這篇文章時,查資料激活了部分流失知識,但會被我的表達能力抵消。再往后,你閱讀本文,再流失50%,你的最終得分12分。等到你學以致用時,可能只能使用到50%,也就是6分。

所以,這篇文章的價值應該在于對底層思維的介紹,要想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可以參考本文,選幾科適合你自己的底層學科,然后把握好尺度去學習,最終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以應對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

這里,對尺度的把握很重要,因為每個學科都有很多不確定性,這導致了不同觀點和學派的產生。因此,在查閱瀏覽資料時,如果遇到完全相反的學術觀點,不要去急著站隊,也不要去網絡上和他人對罵。

因為你完全辯不過,比如下面這個:

在地圓說被證明了的兩千年后的今天,還有眾多的人不相信地球是圓的,你想當然的會說這些人一定是來自沒有義務教育的貧困國家。

而事實并非如此,甚至會令你難以置信,據美國國家地理2019年1月發布的報道,在美國,有650萬人不相信地球是圓的,說這是NASA的陰謀,他們中絕大部分是年輕人,自稱地平說派。

他們發起一場地平說運動,在美國不斷的蔓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他們。

另外一個調查數據稱,18~24歲的年輕人中,只有66%的人相信地球是圓的。

你準備告訴他的那些信息,人家都知道,但就是不信地球是圓的,這種辯論是毫無意義的。所以,送給大家一句話:檢驗一流智慧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能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最后,借用李善友教授的一句話做收尾:“我講的可能都是錯的”。

引用:

  • 計算機模塊:軟件開發三層架構,作者:程序的那些事,來源:CSDN,地址。
  • 演化論模塊:新物種公式映射產品創新的理念,作者:李善友;來源:混沌大學App,地址是小程序碼,文章中不能放,想要看的可加我微信,目測是每周可邀請3人免費學習課程。
  • 經濟學模塊: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作者:薛兆豐;來源:得到App;地址:第5講《不確定性,進化與經濟理論》、第36講《需求第三定律》(前30個人可免費看)。

本文由 @臣有bug揍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牛逼的文章,思路一下打開了。

    來自上海 回復
  2. 有沒有書推薦以下呀

    來自上海 回復
  3. 我驚了,這是一篇大作啊,太太太太受益匪淺了,期待作者的下一篇文章

    來自浙江 回復
  4. 文章的知識點的緊密度非常高,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對應的實際舉例,收獲頗深。讓我了解到產品經理的底層思維框架的重要性,讀完本文我也開始思考適應于我的思維框架是怎樣的。

    來自北京 回復
    1. 真的是太重要了,我要是早五年知道,成就將會是現在的至少10倍。早十年知道,成就會是現在的100倍。
      好在現在也不算太晚,在正確的方向上努把力,剩下的交給時間。

      來自山西 回復
    2. 跟著白哥走,方向準沒錯

      來自北京 回復
    3. 哈哈哈,原來是你

      來自山西 回復
  5. 目前來說是我在人人經理上看到過非常有趣的文章之一,也說得非常詳盡,希望我在一年之后來看這篇文章會有不同的啟發;也希望作者能推薦分享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書籍~謝謝

    來自重慶 回復
    1. 一年太長,一個月有變化才行。
      比如我,現在回頭看自己寫的,居然覺得好牛掰。。。
      我記得當時寫的時候,還不太滿意來著,修修改改的。
      結果現在在仰望半年前的自己。。。

      來自山西 回復
    2. 想要看哪方面的書籍?

      來自山西 回復
  6. 不容易啊,高級甚至頂級的PM絕對少不了經濟學,心理學,計算機系統架構這些關于本質規律方面的知識體系架構的。其實到了這種程度,已經無關乎做啥PM崗位了;道理都是相通的,到了對人性的精準洞察分析的層面上,能做到觀古知今這份上還做啥PM啊。

    來自天津 回復
    1. 哈哈哈,是啊,還做啥PM啊,最近在研究低風險創業,但下手難度比預想的高,正在制造一個能撬動的點。

      來自山西 回復
  7. 文章非常不錯!大且全。但是對于我接觸過的大多數PM來說,這種廣泛維度的思考方式太難了。甚至幾乎無法做到。
    對于像我這樣愚鈍的人來說,蒙頭認真做好 手頭的事,選好一個行業,揚長避短,不求出色,每天能進步一點點,就已經是很不錯的PM了。
    當然“我講的可能都是錯的”。

    來自廣東 回復
    1. 謝謝
      每個人都是一個“產品”,自己是自己的產品經理,給自己選一個上升期的賽道,揚長避短,自己這個“產品”就會越來越出色。

      來自山西 回復
  8. 理解

    回復
  9. 感覺的回去看多點書再來回味一下,應該有更深的

    回復
    1. 同感

      回復
    2. 是的,有些句子和詞,有效信息密度還挺大。
      知識的盲維和盲點越少,對有效信息的識別就越詳細,就會有更深的理解。

      來自山西 回復
  10. 篇幅很長干貨很多,收藏慢慢看,多看幾遍!希望能像您學習 以后也能輸出自己的所學所想

    回復
    1. 輸出是最好的輸入,開始吧

      來自山西 回復
  11. 謝謝謝謝。這篇文章對我非常有啟示??!

    來自廣東 回復
    1. 也謝謝你的評論,哈哈哈

      來自山西 回復
  12. 大佬,能不能問一下,達到您現在的水平,的年薪會在多少左右??

    回復
    1. 很遺憾,上面這些內容,還沒在經濟上體現出其價值。
      所以,只是一般收入。

      來自山西 回復
  13. 我覺得作者有很多能引起我共鳴的地方,所以,這篇文章的價值應該在于對底層思維的介紹,要想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可以參考本文,選幾科適合你自己的底層學科,然后把握好尺度去學習,最終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以應對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

    來自浙江 回復
    1. 是的,思維模型太重要了,我經常想,為啥學校里沒教這個?

      來自山西 回復
    2. 可以理解為架構自己的思維方式?看問題的方式 方法 處理的方式等等東西

      來自廣東 回復
    3. 哈哈 學校教的都是知識 因為你要服從并為社會創造價值 只需要知識就行了 而思維模型會讓你深度思考 就像人工智能 會自主思考的話對人類就是個威脅了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