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類常用方法,解決需求優先級決策

0 評論 9891 瀏覽 56 收藏 10 分鐘

在產品初期,產品經理們會面臨這樣一個苦惱:這個需求很關鍵、那個需求很重要。想實現的需求很多,但奈何資源是有限的。這個時候,決定需求的優先級成了一種難題。

任何一個需求實現都需要消耗資源成本,如何讓這些成本獲得最大化收益,考驗著產品負責人的決策能力。

一個慣常的思路是——我們投入了資源成本,對應地會帶來收益或效率提升。只要關注投產比這個指標,自然能很輕松做出正確決策。

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正在于此。絕大多數時候,投入和產出都是很難量化的東西。就算真正去量化,涉及很多拆解出來的細分項,也只能靠拍腦袋估算;少量的指標估算對結果的影響可控,一旦絕大多數指標都需要通過估算來完成,結果顯然就不可靠了。

所以,進行需求優先級決策時,定性的分析尤為重要。

一、業務目標拆解

站在公司或項目的角度,上一層級的目標實現通過下面層級來拿結果,至上而下的目標拆解和執行,至下而上的過程管理和結果反饋,共同推動公司整體目標的實現。

用人話來說,就是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聚焦出成果。

說起理論框架,大家都不愛聽,那么如何對業務目標進行拆解?

在數據分析領域,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MECE拆解原則。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詳細介紹過這個原則。英文發音為:me-se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即是明確業務目標后,找準一個切入點,從這個維度將目標進行細分,要求細分結果不重不漏。細分結果可以理解為要達成整體目標所必須具備的部分。再說通俗點,就是你自己找一個你認為合理的角度,然后從這個角度出發,不斷進行分類拆分,直到不能再分為止。

舉個例子:

公司領導要求今年內新增20個城市業務,要實現這個目標,所有相關業務模塊都需要拆解出自己的KPI,而要實現這些KPI很多需要產品的支持。

首先,拓展城市新業務落地需要產品因地制宜,不同城市支持不同的業務模式。其次,為了提高人效節約成本,可能對平臺信息化程度要求也會增加。業務的拓展帶來更多的訂單,對平臺運營效率的需求也會增加。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三個重要細分維度:支持業務個性化拓展,提高平臺信息化程度,提高平臺運營效率。

實際拆解過程中,我們并不需要像數據分析師一樣,拆解得足夠細。對于產品而言,一般找到跟自己業務相關的一級或二級細分目錄就可以了。因為我們用MECE原則的目的是找到影響目標的關鍵因素,然后再對這些因素進行優先級排序。

對關鍵因素優先級的排序,可以用權重來量化。例如上面的例子中,支持業務個性化拓展最重要,缺了它后面的業務無法開展。那么權重我們可以給到60,后面兩個因素各給20。

那么接下來,就是把所有接到的需求,分別從不同影響因素的角度,進行評分。單個因素下的需求評分乘以權重,再求和,最終得到一個表征這個需求優先級的量化分數,再進行數學排序,就得到需求優先級列表。

說到這里可能有點暈了,成了優先級套優先級的套套邏輯。其實大象裝進冰箱就分三步:

  1. 明確目標是啥;
  2. 拆解出達成目標的關鍵影響因素,并評估優先級;
  3. 把需求同時放在關鍵影響因素上來對比評分,并通過線性加權的方式得到最終的優先級量化分數。

二、象限分析

象限分析是日常用的最多的優先級決策方法。通過不同維度,將需求放在二維或三維象限進行決策。大致而言,分兩種類型的象限:一種是通過緊急、重要兩個維度,對需求進行劃分;另外一種是通過用戶量、使用頻次對需求進行二維劃分,有時候也會加上使用強度進行三維分析。

1. 緊急·重要

關于緊急 · 重要象限模型,在很多時間、工作管理書籍上有很多介紹。這里抽出幾個我認為比較關鍵的,適用于需求管理的點:

①緊急不等于重要

緊急的需求,不一定是重要的需求。這點其實很容易被忽視,往往有時候處理緊急的事多了,就會默認它是當前最重要的。尤其是我們經常關注用戶反饋,每天鋪天蓋地的問題,可能讓產品經理迷失。

緊急關注當前,在某個時間點以前必須完成,但是它對最終結果影響不大。重要是必須要搞定,搞不定很可能影響成敗。

②始終關注重要的需求

四個象限當中,不重要不緊急就直接忽略了,焦點在于第1、2象限。大多數人會把精力完全放在重要且緊急的需求上,隨著時間推進,重要不緊急的需求也變成了緊急需求。

時間是公平的,如果我們一直都在被動處理緊急的需求,那么結果肯定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專注重要緊急需求的同時,也要將重要但不緊急的需求逐步推進,循序漸進。

③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

所有需求優先級的評判,都跟業務發展階段強相關,并不是不緊急不重要的需求永遠是這樣的。因此,需求的評估不是一蹴而就,隨著業務的推進,需要不定期對需求優先級進行重新評估。

2. 用戶量·頻次

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2C大用戶量級需求優先級評估,依次解釋四個象限:

剛需:用戶量級大,使用頻次又很高,只能說明該功能需求是產品核心,優先級最高。

期待:所有用戶都需要,但是用的并不多。這類需求是用戶期待的,在滿足用戶核心需求的情況下,這類需求對提升用戶體驗,提升關鍵用戶指標有很大幫助。

例如:滴滴平臺的及時IM通訊工具,乘客可以不用給司機打電話,而通過短信的形式及時告知司機當前情況,提高溝通效率。

口碑:小眾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滿足這部分用戶需求,能為產品帶來好的口碑。例如:微信讀書里的將讀書筆記生成圖片書簽的功能,方便讀者記錄分享,滿足用戶心理需求。

驚喜:超出用戶預期的體驗。例如:滴滴司機生日當天,乘車的乘客APP端會顯示該司機今天生日標識,乘客可以給司機送祝福。想象一下,對于司機這個群體,每一位上車的乘客都跟你說一聲生日快樂,給予司機的精神獎勵勝過千言萬語。

其實除了以上兩種方法,還有KANO模型,價值曲線等方法,但是我始終覺得這些方法理論研究價值大于實踐價值。方法或工具終究是輔助人來做決策,影響決策結果的關鍵仍然在于:我們是否對我們的用戶足夠了解,是否對我們的業務足夠了解。

 

作者:花四爺,微信公眾號:花四爺(ID:siyesay)

本文由@花四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