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修煉手冊:思維立體化該如何實現?

2 評論 7266 瀏覽 40 收藏 14 分鐘

最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做好產品經理?或者說,怎么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才能獲取到更多的資源?于是無聊找新人小伙伴聊了下,說原型最重要,畫好原型才是王道。那么,到底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是如何煉成的呢?接下來我就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應該根據哪幾個方面來延長產品經理的生命周期?

一、從專業(yè)領域深入的程度決定了產品經理思維的長度

有時候發(fā)現越做功能,越局限思維,尤其是給用戶做功能,會極大的限制我們的發(fā)揮。做著做著似乎就發(fā)現似乎都有功能與我們產品的規(guī)劃背道而馳,但是又會不得不滿足用戶使用的頻次來做功能。因而總是在平衡如何處理這些細節(jié)點的環(huán)節(jié)上。當然,產品經理需要把控好整體的細節(jié)處理,從而似乎丟失了怎么思考來推廣一個產品和功能。

往往造成這種原因其實就是我們沒有破局的能力,同樣接收信息的廣度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不夠。換言之,就是思考的不夠。

我記得梁寧老師講了“點線面體法則”,按照個人的理解:

  1. 點線面體是相對的,可以先定義體,在倒推到點。也可以先定義點,再推導到體。這樣更有助于我們認清自己的位置,比如:我可以將自己定義成一個點,那么我們公司,就可以成為一個面,我們這個行業(yè)就形成一個經濟體。也可以將我們公司定義成一個點,我們行業(yè)是個一面,而我們整個產業(yè)就成為一個體。我們也可以先定義互聯網行業(yè)是體,那電商算是一個面,那服裝業(yè)也僅僅是個點。
  2.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從不同角度去看,他依附于不同的面線體。我們需要切換視角去看。比如:從職業(yè)發(fā)展角度去看,我們依附在哪兒。從人際關系去看,我們依附在哪兒。
  3. 點線面體是個戰(zhàn)略思考工具,即使認清位置和方向,也脫離不了我們個人的努力。即使是一個快速崛起的體上,也可能有沉淪死亡的面和點。

當然從產品經理在做產品的過程中,通過點線面體法則,可以梳理四個維度:用戶、需求、功能和模塊。

簡單概括:

  1. 用戶在場景中希望做什么事情;
  2. 產品經理通過什么功能來承接用戶的需求;
  3. 這個功能應用在哪些模塊中。

舉個例子:電商產品中用戶購買的行為:

1. 點指的是用戶在各場景中的行為

從產品經理的立體感解釋產品原型真的只是產品經理敲門磚

用戶購買商品可以分為購買商品前、購買商品中和購買商品后這三個大場景,且用戶在場景中的行為和系統發(fā)生的交互在每個階段都會體現。

同樣用戶的角色劃分,不同的用戶產生的用戶畫像在場景中的行為也是不同的。所以,在「點」這個階段,用戶的角色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用戶、用戶對應的場景、用戶在場景中產生的需求統一被稱為用戶案例(用例)。

2. 線指的是系統通過什么樣的路徑給用戶的行為串聯起來

在劃分出用戶在購買商品的前、中、后期之后,此時需要針對用戶在每個場景中分別與系統交互的行為。

同時,怎么去串聯每個用戶行為?

比如:在電商產品中用戶購買商品前,會有挑選商品的場景,那么系統和用戶之間的交互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從產品經理的立體感解釋產品原型真的只是產品經理敲門磚

當然,我們還可以去細分用戶怎么選擇商品,通過什么維度可以去查詢商品?

——也就是我們通過場景劃分的大小,通過交互事件線來進行串聯起來。

同樣的,用戶在搜索引擎去搜索商品時,用戶和系統之間的交互是怎么樣的呢?

從產品經理的立體感解釋產品原型真的只是產品經理敲門磚

交互事件線的串聯必須是依托于用戶在場景中的使用。

3. 面指的是各圈層用戶如何能夠在購買商品流程的各場景中共融

用戶在場景中都會有自己的用戶畫像,歷史購買行為更便捷的可以讓系統給各用戶的歷史購買力推薦同類型的商品。

用戶歷史購買的中位數客單價165,那么系統推薦的商品客單價肯定是在100-300之間,同樣用戶歷史購買的中位數客單價為1000,那么給用戶推薦的極有可能為800-2000之間。

可能你就問了:「面」的形成不應該從系統架構的角度上來思考么?

其實就是從產品架構上來看的,但是歸根到底是這個產品能為各圈層的用戶在場景中提供什么服務和商品,為圈層用戶服務才構成了用戶面,通過用戶面才能抵達產品面。

從產品經理的立體感解釋產品原型真的只是產品經理敲門磚

4. 體指的是各圈層用戶之間的關系(也就是人商關系)

人商關系經常在電商中被提及,在線下場景中,人商關系=買賣關系,用戶在商家購買商品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在淘寶、京東等傳統電商場景中,人商關系=買賣關系+互動關系,用戶與商家之間不僅僅建立的是買賣關系。首先是通過買賣關系建立第一次互動,后續(xù)的每一次購買都建立了“用戶—商家”對應的互動關系鏈。商家可以對應的推薦給用戶商品信息。

然而,在社交電商中,人商關系=買賣關系+用戶關系鏈的傳遞,社交電商中,用戶之間的轉化效應遠遠大于互動關系鏈(買賣關系主要基于社交關系鏈的延伸的結果)。

“點線面體法則”,主要決定了產品經理在專業(yè)領域的深入,同時讓產品經理更專注于對用戶層面和業(yè)務層面有更深一步的解讀。

二、能力方面的提升決定了產品經理思維的寬度

筆者一直在提的產品經理工作十步法:“了解業(yè)務→產品模塊整理→需求池(功能整理)→梳理版本計劃→功能導圖→功能流程圖→原型設計→PRD文檔→產品評審→開發(fā)→測試上線→數據分析→產品迭代”是產品經理的專業(yè)素質,是無論如何都需要去完善和沉淀的。但是一定要跟著項目落地。

其他的能力方面涉獵,就決定了我們在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上能發(fā)展的機會。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了一套能力體系:

有基本素質和關鍵素質,專業(yè)能力,三大塊,共19個能力。

基本素質包括:學習提煉能力、執(zhí)行力/IQ、辦公技能、關聯專業(yè)知識;

關鍵素質包括:溝通能力、行業(yè)融入感、技術理解、心態(tài)胸懷。

能力包括:市場能力、產品能力、運營能力、領導能力。

  • 市場能力包括:對外商務溝通、市場分析能力與前瞻性。
  • 產品能力包括:用戶調研與需求理解、產品規(guī)劃(版本計劃節(jié)奏)、結果導向與成本意識、行業(yè)認知、專業(yè)設計能力。
  • 運營能力包括:運營數據分析、渠道管理、危機預測/控制、營銷/推廣策略。
  • 領導能力包括:項目管理、帶人能力。

“不下水的人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能力的提升永遠都是跟著項目走的。

我們在做項目的過程中,老老實實的去跟進項目,解決項目的從0到1,一步步去走,我們在產品能力的進階上會成長的更快;和運營市場的不斷溝通,能增強我們的市場能力和運營能力;在跟進項目的過程中和項目組的伙伴的溝通也許我們的領導能力自然就有了。

三、內在思考和自上而下的思考決定了產品經理思維的高度

1. 內在思考

什么是內在思考?

中國人講究“謀而后定”,一件事拿過來,得先想清楚,然后才能去做,不能一拿來就去做,這樣肯定會做出問題來的。

產品經理總是被技術開發(fā)懟,說你得想清楚,到底想要什么,確定了再來找我。你總覺得自己是想清楚的,可是連最后能實現的結果都無法預估,怎么又能說是想清楚了呢。

我想實現什么,然后決定如何去做;我要做什么,能夠帶來哪些好處,這是兩種不同的思想。一個是思考,一個是執(zhí)行,這就體現了產品經理的價值。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是可以幫助公司少走很多彎路的,公司培養(yǎng)一個產品經理,給你犯錯的機會,就是為了以后能盡量減少這類問題,所以你的價值就體現在你的成長上。

2. 自上而下的思考

很多產品經理會做一份競品分析,在一些社區(qū)也看過很多產品經理做的競品分析,寫的非常不錯。但是,對于商業(yè)模式上可能缺乏自己深入的分析,很多來自官方的數據。

記得之前也做過挺多的競品分析,從行業(yè)、公司、產品逐一進行分析,但是大篇幅的都是產品的分析。對于老板來說更加關心的是商業(yè)模式上的分析,這款產品能夠給哪些人帶來價值,這些價值怎么方式換來真金白銀。

這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思考,先構建出來符合公司需要的商業(yè)模式,再用產品去滿足用戶需要的價值,通過營銷的手法將價值換回真金白銀。而不是先出了產品再去想商業(yè)模式,結果導致需求不斷的變更,最終產品走向消亡。(老板層面上的思考,肯定是先清晰了行業(yè)和有自己的商業(yè)模式,當然不一定對,只是John的思考哈)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有長度、寬度和高度后,其實產品經理變得更立體了,最后產品經理需要一點溫度。這個溫度在于我們需要去思考怎么讓產品更加人性化,可能是通過文案讓產品更有血肉,通過更好的體驗讓產品更加貼近用戶,或者說讓產品更豐盈,與用戶“對話”更完整。

不管怎樣,原型對于產品經理來說,在職業(yè)過程中已經越來越不重要了。

 

John,一個產品狗,公眾號:產品狗聚集地??梢砸黄鹆牧?。

本文由@John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您好,非常喜歡您的這篇文章,請問可以轉載嗎?

    來自北京 回復
    1. 可以看公眾號 不是商業(yè)應用的,轉吧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