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必備的同理心,你知多少?
一直以來多說產品經理需要同理心,有共情能力,這種能力到底該如何培養呢?
“同理心”原本是個心理學概念,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自從產品經理的崗位興起以來,很多人都說做產品需要同理心,有共情能力,包括梁寧老師在《產品思維30講》中,開頭也講到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對于準備踏上產品經理崗位的小伙們來說,同理心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這種剛需能力該如何培養呢?
認識同理心
1. 感知情緒
同理心的第一個層面是善于感知情緒。很多人都會說產品經理就是非常事兒多的一個角色,其實這句話也對也不對,產品崗位的這個人之所以事多是因為他對事物和情緒的感知比較敏感,這也是作為產品人必備的一個能力。
不管是做事還是日常與人接觸中,產品經理對情緒的感知都會比較敏銳,用戶無意間的一句評價,產品人應該能聽出背后的情緒并且有所察覺;同樣的一個現象發生,別人看到不以為然,但作為產品經理一定會更善于捕捉并感知到里面的潛在情緒。
2. 理解情緒
當感知到潛在的情緒后,第二個層面就是理解情緒。為什么用戶會不斷抱怨,因為你的產品沒有滿足他的需求,抱怨和批評的背后是一種情緒存在,如何接受并理解這種情緒的存在,以及通過對情緒理解后的深入思考去轉化產品,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
同樣在啟動一個新產品時,一定是基于對受眾人群情緒的感知和理解,比如朋友圈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虛榮心的滿足,社交軟件是孤獨感和群體屬性對應的產物,電商購物基于對人們的惰性提供便捷購物方式,團購和優惠券某一層面抓住了人們愛占便宜的心理。
3. 尊重情緒
梁寧老師講過“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讓用戶啟動防御。主觀愿望過強的產品經理,非常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如果要做一個擁有大用戶量的產品經理,你會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所謂的用戶調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納別人的世界觀?!?/p>
所以我們之前常說,做產品,懂人性,知人心。懂人性和知人心一定程度上就是同理心的表現,并且也是做一款成功產品的前提。痛點、剛需、高頻這是一款成功產品必備的三要素,如何找到這三要素對應的場景并把它們聚合起來形成產品,是對產品經理能力的一種考驗。
培養同理心
1. 你以為≠你以為
有句話說“你以為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嗎”,雖然比較拗口,但其意思就是,很多時候事情并非你想的那樣,你的感知并不代表所有人的感受,中文有個詞語是“善解人意”,它其實很好的詮釋了同理心的一種表現,善于站在對方角度,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意愿,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培養同理心的前提條件。
2. 不要預設“應該”
我們常常認為事情應該是怎么樣,別人應該是怎么去想,用戶在拿到產品應該是怎樣操作,甚至完全與你預期的一致,這是一種理想化狀態,真實的情況是,即使用戶表面接受了會如何如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
個體都是有差異性的,每個用戶也是如此。如果你想做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那么首先要學習的就是通過“去角色化”來研究真實的用戶,而不是用一堆“應該”來臆測用戶的行為。延展到設計產品的過程中,也要保持高度的靈活擴展性,而不是過于局限和死板。
3. 接受真實的用戶
如果你希望用戶在放松、無壓力的情境下很自然地使用你的產品,那么就要放棄對用戶理想化和角色化預期,去認識并接受那個在角色之下的真實的人。角色化生存就是我們真實的生存處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認識、溝通、交互,你才能夠看到并得到真正的用戶。
這個道理其實和我們談戀愛有點相似,我們在與人接觸時會看到身上的很多光環,如高學歷、有才華、帥氣多金等等,但真正要進入婚姻與之長久的相處下去,是要去掉光環看真真實實這個人的,此時更應該關注他不發光甚至是不足之處你是否能接受,比如生活中的小習慣,因為這些才是決定二人能否共度一生的前提。
建立同理心
1. 透過現象看本質
建立同理心的第一層面就是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人們為什么喜歡發朋友圈,表面上在記錄并傳遞自己的日常,深層次其實是渴望與別人建立連接,希望獲得關注和贊賞,不然為什么人們在發過朋友圈后總是想時不時看看幾個人點贊,幾個人評論。
透過現象看本質往往可以讓我們抓住重點,更加利于我們找準解決問題的癥結所在,在做產品的時候有助于抓住需求本身,而不是在一些邊緣層面猶豫不決。訓練自己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凡事多往下想幾層。
2. 善于觀察身邊物
建立同理心的第二個層面就是善于觀察身邊事物,正如前面說的,同樣一個現象或者一件事情,有的人看到后不以為然,而有的人看到后總是會引起注意并加以思考,這樣善于觀察的習慣會讓你比他人有更多覺察。
記得有一次看采訪,周鴻祎在參加一個論壇時,對手邊的同聲傳譯機起了興趣,并且在本子上寫下了幾點思考,之后記者采訪時,他說出了對這個產品當前的一些痛點需求,以及自己的一些改進想法,這就是產品人和其他人的不同之處。
3. 回歸內心做產品
我們自身的一切感知都會影響并形成我們自己,當你準備做一個產品的時候,可以思考下自己在哪一方面思考的比較深入,覺察的比較細致,感知的比較通透。很多時候,你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看到用戶,了解真實的他們,抓住最本質的需求,這是你的起點,也是產品的切入點。
#專欄作家#
慕斯姑娘,微信號:musiguniang,公眾號:產品那些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領域,擅長產品規劃和落地。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應該如何去角色化的了解用戶呢?這點有點迷茫,感覺現實生活中更過的了解都是通過個人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