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經理的角度談談“沙丁魚式的高峰地鐵體驗”的可優化性

10 評論 10956 瀏覽 7 收藏 9 分鐘

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的地鐵在早晚高峰的時候是非常擁擠的,那景象就好比地鐵車廂是一個沙丁魚罐頭,里面裝載的乘客緊緊貼著車廂的門,而人與人之間也幾乎沒有間隙,這樣的距離已經遠遠超過了人的心理認知中的安全距離,不僅讓人缺乏安全感,而且讓人不舒服到難以忍受。

如果我們將上述場景中的交通工具——地鐵,看作是一個“產品”,乘客是“用戶”,乘客從出發的地鐵站搭乘地鐵去到目的地鐵站的過程是“用戶使用流程”,那么毫無疑問,該產品的用戶體驗是極差的。那么這個產品有沒有可以優化的地方呢?

有人會馬上跳出來說,現階段就是沒辦法,一線城市人多這是客觀事實,所謂“國情”,因此沒有什么可優化的;除非一線城市“去中心化”,人群均勻分布在各個城市。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12306、攜程、去哪兒等等線上購票產品出現之前,火車票一票難求到人們得通宵在車站外排隊,或者高價找“黃牛黨”買票,那時候人們也覺得這是“國情”,這是客觀事實,還能怎么辦?在當時被認為不可優化的“用戶流程”卻被時代發展的“產品”優化了,就算是12306仍然被人們吐槽得“唾沫與星子齊飛”,但它比起“徹夜在火車站外排隊”確實在用戶體驗方面好了太多。那么如今的地鐵”盛況“呢,可否有效地被優化,提升搭乘地鐵出行的乘客們的”用戶體驗“?對此,我有幾點想法。

用戶痛點分析

  1. 人流量大,地鐵系統運載壓力大,其中幾條”最熱“線路更是如此,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期;
  2. 地鐵裝載量大的時候,上下地鐵很不方便,剛進去的人”貼“在門口,里面的人想下地鐵很難擠出去;
  3. 對可選的其他到達路徑實時情況不夠了解,造成單一路徑定式思維,使得本就人多的路徑人越來越多;
  4. 地鐵上人多,空間狹小,空氣稀薄,味道混雜等;

一線城市出行情況分析

25d9ce88da337dfd8c02fb8904349ee0

b1f7e4cf72f4cf9a459e22eb491e2766

ef2f559eea92bcef8f6b78427ad26201

fc46a86619a8b402a41d43e766b279be

如圖所示,可以看出一線城市在早晚高峰(上下班)人們的出行活動非常集中,并且里程較遠,耗時較久,因此也可以合理地解釋,為什么地鐵站,如此擁擠不堪了。

基于目前情況(不考慮改變交通硬件),可針對“用戶痛點”的解決(優化)方案

1. 早晚高峰,人流量大,運載壓力大,可通過分布式方案緩解,通過實時監測地鐵中的裝載情況,反饋給地鐵站進站乘車處LED,甚至通過快速運算,將換乘路線建議反饋到用戶下載了相關APP的手機上或智能手環上,從而分散“高頻”路線的裝載壓力;至于怎么讓“本來要乘1號線到某處”的乘客心甘情愿放棄原路線轉而換乘比較繞的路線完成行程,我認為有兩點:

  • 有些乘客確實愿意以”繞路“為代價換取”不擁擠“的乘車體驗;
  • 因為愿意”繞路“的乘客為減輕整體的運載壓力和交通和諧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因此可以為入站之前選定了某路線的而實際選擇換乘路線的乘客加一定的地鐵貢獻分,而此類分或可以按比例抵消一部分公共交通系統,甚至打車的消費等優惠政策(這個方案能夠有效優化”乘地鐵“的體驗基于大多數乘客能夠”不投機“地在乘車前選擇自己的原計劃行程以及”實時監測數據和路線推薦系統“的優良性能。)

2. 在擁擠的地鐵中,乘客上下地鐵極為不方便,甚至不能夠在有限的地鐵門開關時間內成功上(下)到車。此處的痛點,我認為根源是,地鐵內部缺失對乘客的”有效引導“設計造成的。在某站上車的往往是”新乘客“,而擁擠的地鐵里,”新乘客“往往沒有機會挪動到比較偏里的位置而只能堵在門邊,反而該在此站或下一站下車的乘客被擠在很中間的位置而不能夠很快地移動到門邊完成下車動作。因此形成了這樣一個“上不上,下不下”的痛點。而我覺得可行的解決方案是:

  • 在地鐵上設置“紅外線導流”。當地鐵快要靠站及靠站,車門打開,乘客上下車的時候,自動開啟,在車內的地面上形成紅外線的導引線(面),將剛上車的乘客和快要下車(在下一站下車)的乘客”合理導流“到相對方便合適的位置,在車門關閉,再次啟動后關閉該設置;
  • 若智能手環普及,也可將智能手環用于此;手環的顏色會有效標識該乘客是否即將要下車,以顏色信號告知周圍乘客,使乘客間自己調整相對位置,讓即將下車的乘客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調整到適合下車的位置;(這個方案能夠奏效的前提是公民素質比較高,明白”利他也是利己“的道理;存在的隱患是,隱私泄露,特別被有犯罪傾向的人了解個人行蹤信息,也增加了一定的安全風險)

3. 針對擁擠地鐵上的不好體驗,如氣味難聞,空氣稀薄,空間壓抑等給人造成的不適,智能手環可以實時監測用戶的生理信息,甚至是可以根據該用戶以往的健康信息(個性化信息),智能判斷該乘客的生理不舒適度是否已經突破可忍耐值,并適時地觸發下車提示,或換乘建議等。

以上是我某日乘坐高峰時期的地鐵的一點感受和思考,思慮不周之處歡迎提出指正探討。

我相信,“不好的地鐵”體驗一定是每個大城市里需要在早晚高峰乘地鐵出行的乘客的“痛點”。我也相信,這跟以前需要排很久隊才能買到火車票一樣,在未來有其合理的解決(優化)方案,讓人們愛上搭乘地鐵這種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聞之變色”。

 

本文由 @maggieC?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唉,每天睡到差不多才起來,,不擠哪趕得上上班時間,哪還有空去想繞路拿獎勵。

    來自廣東 回復
  2. 樓主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可實現性或者可商業化不高。

    來自廣東 回復
  3. 有想法本身是好事,可是千萬別把無知當個性。你想討論這個問題本身沒什么錯誤,但借用的素材和內容真是有著天壤之別。如果你真想思考交通方面的問題,請先花上大把時間學習和了解“調度”這個學科,謝謝?。?!

    來自北京 回復
  4. 太天真

    來自廣東 回復
  5. 說實話,樓主提的基本都是軟件層次的優化性,在現有硬件瓶頸下軟件層次帶動地鐵乘車優化體驗效果不會太大,真正的做法還是需要硬件的提升,比如交通工具的進步、道路交通的改革等等,互聯網不是萬能的,只有軟件與硬件正確的結合才能真正提升優化體驗,就像滴滴現在努力修建停車站點與基礎設施一樣,線下體驗的改善還是需要軟件與硬件正確的結合,現有硬件體系下地鐵的乘車體驗至今還真的是沒有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來自四川 回復
  6. 我想問一下 條形圖用什么軟件做得呢 好漂亮 希望學習一下哈 ??

    來自廣東 回復
  7. 別把什么東西都亂發,真是異想天開,我寧愿多花點錢讓別人換程,我也不愿意改路線。真是異想天開!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