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提升同理心和洞察力?

5 評論 7379 瀏覽 64 收藏 16 分鐘

優秀產品經理和產品小白之間的區別:對于需求的思考方式,看到的問題的范圍和影響面,解決方案的合理性,最終產出是產品方案。這就需要依賴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如獨立思考、洞察力、同理心、邏輯力、認知水平和驅動力等等。以下,將與大家聊下同理心和洞察力。

產品經理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到同理心和洞察力?

  • 當運營或業務反饋產品需求時候,描述場景和需求,產品經理是否能夠體會到業務們的需求?
  • 當用戶反饋意見和吐槽時候,看到用戶評價,產品經理是否能夠理解用戶想法?
  • 當看到功能上線后的數據,那些指標變化背后的原因,產品經理是否能夠通過數據來了解實情?
  • 當老板只有一句話需求時候,產品經理是否能夠明白產品現狀問題和老板預期目標?
  • 當看到行業里上線了一款現象級的產品,產品經理是否能體會到火熱背后的目標用戶畫像群體?

諸如此類,通過看到人們表象行動而察覺到內心感受以及行為動機,甚至能發現用戶更為細致的需求,都需要到同理心和洞察力,這兩個能力是產品經理能夠分析需求的前提。

關于同理心和洞察力百度百科這么定義:同理心(Empathy),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洞察力(insight)是指:深入事物或問題的能力,是人通過表面現象精確判斷出背后本質能力。

之所以將這兩個一塊講,是我覺得洞察力跟同理心是相通的。同理心是基礎,洞察是高階。只有當你真正能夠感同身受了,理解當時的處境和想法了,遇到同類情形時候才能夠洞察,現象看到本質就是這個意思。

如何理解同理心?

同理心的能力是為了能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工作中主要體現在理解分析需求。

像前面提到需求的產生來自自身的洞察感知和他人的反饋。由于用戶一定是某裝狀態下在否個場景中使用產品時候會產生需求,用戶進而提出相應的需求描述。因為溝通存在信息漏斗,有時候描述出來的跟實際想的會有些出入,而聽者有時候理解的又是一回事,所以產品經理需要將設身處地去了解用戶心態和語境。

大爺給我們開個安靜的房間。

一對學生男女:“大爺,給我們來間安靜的房間。期末了,要好好復習?!?/p>

大爺:最近好多同學來賓館學習,而且越來越多。我得滿足用戶需求把房間改成自習室。于是,雙人床換成了小課桌,電視墻換成了圖書架。

然后,大爺的賓館就倒閉了。

——來自蘇杰在知乎上關于“什么是偽需求?”的案例。

雖然這個是個段子,但也能反應出,要是大爺回想起自己年輕時候的心態和想法,就能夠真正體會到這些學生的心理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

每個產品經理都覺得自己了解了用戶需求,但往往大多數時候我們理解了我們所認為的喜好和習慣,而產品經理能力的分歧在這里就會體現出來——有些產品經理能夠跳脫自己的想法,而有些產品經理就只是“我覺得”。

這個世界的用戶群體這個世界的多元和復雜超出了你的認知。就像那句話“在中國,再眾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碼有一個億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數時候,是十個億的人都不知道?!?/p>

當產品經理做用戶產品而且覆蓋用戶范圍很廣,那就需要能夠理解不同層次的用戶認知。

像qq和微信這種現象級工具產品,基本覆蓋了全國互聯網用戶,當面對不同層級用戶做產品時候,就需要設計最低的操作成本去讓用戶使用,也就是所謂的小白用戶,就得去理解一個小白用戶使用產品時候心態。就像張小龍提到的瞬間變成‘白癡級用戶’的速度?!彼腴_玩笑地說過,喬布斯能在1秒之內讓自己變成“白癡”,馬化騰的速度大概是3秒,他大概是5秒吧。

所以,當產品經理所做的產品面對的是大量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時候,這就需要多角度的親歷,需要代入心態,把自己當成某一類用戶去體驗和思考,準確地理解這些“用戶”需求,才能更好地進行需求分析。

如何理解洞察力?

洞察力的能力是能夠從現象看到本質,更多的是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有效提升決策。一葉知秋、見微知著說的就是洞察力,就像小米和微信的例子。

看到3G信號普及和iphone發布,做了三年投資人的雷軍洞察到了中國智能手機的市場,覺得還會誕生百億美金級的公司,雷軍決定投身手機行業,也成功抓住了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的紅利,將小米公司帶到香港上市。

2010年10月19日才登陸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的kik,是一款功能簡單到極致的跨平臺即時通訊(IM)軟件kik,能夠在15天內吸引100萬的使用者。

張小龍在看Kik類的軟件時認為:“移動互聯網將來會有一個新的IM,而這種新的IM很可能會對QQ造成很大威脅。”他連夜給馬化騰寫了封郵件,建議騰訊做這一塊業務。最終騰訊也抓住移動互聯網的船票,誕生出國民應用——微信。

且不說能夠洞察行業的趨勢和看到行業機會,作為產品經理還是需要能夠關注一些用戶行為或者數據而洞察到用戶潛在需求。

就像亦仁的文章曾經寫到的兩個案例,通過搜索引擎和社區用戶反饋找到用戶的需求,然后找到賺錢的小套路。

通過搜索引擎,Google、百度、淘寶、微博、微信等提供的搜索引擎功能,從一個關鍵詞出發,通過不斷調整關鍵詞,總能找到一些套路,如通過Google挖掘細分市場的一個案例。

通過貼吧、論壇、QQ群等社區的用戶反饋與抱怨,發現用戶需求與痛點,找到各種套路,如何找到1000個小思路?

不僅僅洞察用戶行為,更需要能洞察到數據。面對一堆數據,產品經理需要知道數據背后的意義,以及當數據變化異常時,產品經理能夠分析出原因。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產品經理能夠接觸到的用戶數量是有限的,只能依靠帶有特征的目標用戶,但這往往會帶著主觀偏見。產品經理更多的時候要依賴于數據反饋,通過數據分析能夠更加客觀地反饋用戶行為。

個人覺得:產品經理能否進階的是同理心和洞察力。邏輯力決定了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而同理心和洞察力決定了能否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因為如何去設計好產品方案(即怎么做)依賴于邏輯力,而將開放性問題轉化成封閉性問題(即做什么)靠的是同理心和洞察力去察覺需求。

號稱app工場的宇宙條不僅做出今日頭條和抖音兩大過億日活產品,還有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悟空問答等等等等產品。除了算法推薦產品特性,主要是宇宙條對于流量的那一套增長黑客玩法。

本質上做的就是流量生意——“找到一個切入點,迅速撒網做很多的產品ABtest推向市場進行驗證,找到爆款就投入資源,投渠道引流,有用戶變現”。從開始的內涵段子就是從十幾款的app脫引而出,靠著這一套打法帶出了今天的宇宙條。

隨著騰訊強推微視仍絲毫不傷抖音的發展,以及音遇這款黑馬出自前頭條員工用的是頭條那一套產品方法論。讓我一度覺得騰訊產品方法論只是在增量時代厲害,而存量時代產品方法論還是頭條厲害。

隨著微信的7.0改版、微信產品大會和今年三款社交軟件同時發布,開始思考了社交領域和微信的設計,不禁感覺做國民社交應用的產品經理簡直上帝之手。一個生態有自己的規則,微信在不斷增加自己的規則同時還能保持活力。與其說微信的克制,還不如說微信團隊對于人性的洞見、反復推演,不會貿然迭代產品。

通過產品經理自身的洞見和思考而進行主導產品,而不是依靠市場效果反饋。用戶量極大的產品經不起反復試錯,微信7.0改版只是視覺樣式修改都能引來一堆“罵聲”,而這種最終產品方案的權衡和決策,沒有一定的洞察力是不敢貿然行動。

如何培養同理心和洞察力?

后來慢慢發現:不單單在產品領域,乃至人生發展里邊同理心和洞察力都是人與人之間分野的一個主要因素。就像《教父》這部電影里面有一句話: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工作后,你會發現即使工作多年洞察力也水得一米的老員工,也有洞察力挺好的產品新人;瀏覽文章,你也會發現有些人真的是摘抄概念,但有些人能夠通俗易懂給你講明白。

既然會有能力的差別,那如何培養或者提高同理心和洞察力呢?

個人覺得會有一定的天賦在里邊,也跟后天人的經歷和習慣在里邊,比如:有些人自小領悟能力就很強,習慣去思考和感悟。當然這類情況就不談了,聊下我所理解的吧。

同理心,本質上就是能夠了解別人內心的想法。而演員、牌手這類人就能夠通過后臺培養同理心。我覺得主要的是通過自身經歷和他們交流能夠培養和提升。

為什么有些好的演員要去表演某類角色的時候,需要生活中實際去充當該角色去生活?比如:吳京拍特種兵之前參加軍旅生活長達18個月;彭于晏拍海豚愛上貓,為了適應角色每天訓練最后還拿到海豚訓練資格證。目的是為了培養角色的同理心,盡可能地理解感受后能夠將角色演繹好。

只有自己真實經歷過后,才能感受到那種感覺,理解到別人感受,表演時候才能更有代入感。為什么搖一搖功能是張小龍的微信設計出來,而不是雷軍的米聊設計呢?

——因為張小龍在做邊緣的郵箱產品時期,能感受到那種孤獨;而雷軍是一位成功人士。

除了自身經歷,與他人交流也能夠更接近理解他人想法。就像奇葩說黃執中說的:“腦洞題我們為什么要去討論呢?因為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我們這個世界。通過別人的講訴場景,將自身代入去理解。當跟人對于深度交流多了,你可能會驚訝竟然有人這樣理解事情的?!?/p>

洞察力,本質上就是邏輯推導過程的簡化。

從A推導出B,推導出C,推導出D,推導出E,而洞察力就是從A推導出E。其實就是將一系列的邏輯推理進行簡化,是能夠直接面對表相到結果,而省略了推理和證明的過程。就像一葉知秋,就是一片葉子掉落,推導出天氣轉冷,推導出秋天來了。

所以,提升洞察力還是要多思考,只能說會可能提高。平日里對于所看到的現象去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哪些是影響因素?影響因素里哪個是主要原因?這么發展會形成什么結果等等,養成深究本質的思考習慣。

之所以說會可能提高,那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像數學物理那樣從A只能推導到B,而是從A可以推導出很多種結果,其中一種才是B,而B到C又有很多種可能。洞察力不是你瞎想亂推導,而是依賴自己認知和思考能夠洞察到準確的結果。你需要不斷地積累正確的推斷,你才能夠洞察到對應的正確結果。

 

作者:拾貳團長,文藝心沒文藝范產品新人。上文如有不正,請不吝請教。歡迎評論互動~

本文由 @拾貳團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深奧

    來自北京 回復
  2. 同理心是基礎,洞察力是進階。講得很好

    來自四川 回復
  3. 很好的文章

    來自江蘇 回復
  4. 好頂贊!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