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PM進階之路:硬件產品經理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架構?
本文主要從行業知識,軟/硬件基礎知識,必備文檔,流程等幾大方面,闡述硬件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以及搭建該知識體系的方法論。
作為一只初級硬件產品經理,有幸找到適合的方法論,踏上升級路。一起走嗎?
深深記得兩年前決定要成為(智能)硬件產品經理的孤獨夜晚,親人的勸告與不解聲聲入耳——“為什么要找罪受呀,你想做的這個工作就是聽起來好聽,說好聽點是‘經理’,不好聽就是打雜的嘛”。
不是的,我在心里默默地說,就算是打雜的,也是夢想做出點有價值的商品的!
一晃兩年過去,從跨行的菜鳥走到現在,也有幸經歷了數個大大小小的項目。在疼痛中學習,在責罵中成長,坎坷路上幸而能遇到互幫互助的同伴,也幸而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論,由此更加堅定的在升級路上走下去,你要一起嗎?
本文主要從行業知識,軟/硬件基礎知識,必備文檔,流程等幾大方面,闡述硬件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以及搭建該知識體系的方法論。比較適合我自己,但希望對你有點兒幫助。
一、產品經理的不同階段
為什么用“升級路”這個說法,因為私以為產品經理的職業修煉就是不停的遇到困難,解決困難,就像游戲里打怪能夠升級一樣,解決困難之后你也就獲得了相應經歷,得到成長。
不過,經驗達到一定程度后增長就放緩起來,必須要經過某些特定契機,以讓自己的職業層次得到升華,這樣自身的經驗積累就又能踏上一個快車道。
類比于游戲里的“一轉”、“二轉”、“三轉”(如DNF里的“劍魂”到“劍圣”再到“劍神”),我將硬件產品經理的成長粗暴的分為三個階段——沒錯,就是“初級”、“中級”、“高級”。
這三個階段的關注點有所不同:
初級:關注產品怎么做出來?
簡單的說,就是在老板或市場團隊的授意下,配合(或兼任)項目經理,針對一個已被評估能夠為公司帶來利潤的產品概念,和團隊一起將概念落地,將產品實現。進而配合生產團隊和市場團隊,將產品轉化為商品,實現既定利潤目標。
中級:關注產品應該怎么做?
中級的硬件產品經理,在通曉本公司的產品及產品簇的基礎上,開始將目光放到市場,關注(現有的及潛在的)競爭對手。此外,他/她還對品牌建設和渠道推廣有所了解,因而能夠結合公司產品優勢,在變幻莫測的競爭市場上,規劃出一條最適宜的產品迭代路徑。
高級:關注應該做什么產品?
之所以能被稱上高級,概因其已具備了強大的資源整合的能力、洞悉趨勢的能力,以及團隊搭建和管理的能力。他/她能夠把握人們需求的變化,并在需求的潛伏期就提前布局順勢而為。因而,他/她總是能站在風口,品嘗藍海市場的第一杯羹。
我正處于第一階段,時刻關注著產品怎么“快好省”做出來。
在我的漫漫升級路上,我發現90%以上的困難都來自于人,而為了更好更有效率的解決人的問題,一個扎實的知識基礎是不可或缺的,這就來到了今天的主題: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令自己的知識更加深厚,因而能更有底氣的與人交流。
二、知識架構
總體上看,硬件產品經理的知識架構應該包含五個主要方面:
1. 行業知識
這部分知識是告訴產品經理應該做什么產品。行業是立身所在,若產品經理不清楚自己行業自己公司是做什么的,面向的用戶是什么樣的,做出來的只能是一團亂麻。
行業按照大類來說有IT通訊、家電家居、汽車工業、商業貿易等數十種;再細分的看,IT通訊業又可分為純軟件、互聯網、安防監控、電子數碼、通信通訊等十數種行業。
2. 流程
大家不要輕視流程,正確的認識流程能讓你做事有章法有條理,能將各個環節中涉及到人、物、料、法幾大因素串在一起,讓所有干系人都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推動產品更快落地及盈利。
3. 必備文檔
產品經理會經歷一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所以必備的幾大文檔都是會涉及到的。此外,產品經理在項目過程中,有時會客串項目經理的角色,所以產品方案、項目立項書、項目章程等也是需要熟練掌握的。
4. 硬件基礎知識
這部分知識是告訴產品經理應該怎么把產品做出來。硬件的基礎知識在很多行業都是通用的,涉及到PCB板卡、器件選型、各種硬件接口、各種網絡及通信協議等。
當然,若是針對特定細分行業,仍是有部分獨有的硬件知識需要掌握的,譬如:衛星通信業,產品包括拋物面天線,而天線的上變頻放大器(BUC),或下變頻低噪聲放大器(LNB)等關鍵器件的相關知識就需要重點了解。
5. 軟件基礎知識
這部分知識同樣是告訴產品經理應該怎么把產品做出來。一款硬件產品,大概率上是會有嵌入式軟件,就是嵌入在硬件中的操作系統和開發工具軟件。形象的說,硬件是身體,軟件是靈魂,系統層面上來說,嵌入式軟件就是讓硬件能夠跑起來。
此外,若產品涉及到平臺化,即能與其他智能硬件產品相互通信,那就還會涉及到一個管理平臺軟件,這部分的知識也要略作了解
三、行業知識
筆者所在行業,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朝陽行業——衛星通信,屬于IT通訊業下的細分行業。
衛星通信是利用衛星轉發器作為中繼站,通過反射或轉發無線電信號,實現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的通信。衛星通信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航天技術的結合,并用計算機對其進行控制的先進通信方式。
根據上下游關系,衛星行業又可分為衛星制造、發射服務、衛星服務和地面設備制造四大領域。作為一個硬件產品經理,我目前扎根的領域就是地面設備制作,這也是目前衛星技術最具產業化的應用方向。
我大學專業是能源與動力工程,隸屬于機械院,主要研究的是(汽車)發動機,核心學科是機械工程、結構力學、材料力學、熱力學、燃燒學等,可以說與衛星通信行業相差甚遠。工作之后,開始有意識的接觸電子相關知識,曾經做過一款基于Arduino的智能化物料托盤。
在踏足衛通行業之前,可以說我對具體的行業知識知之甚少,相信很多跨行的產品也和我遇到過同樣的困境。
而為了快速攀越行業知識門檻,我做了以下幾件事:
1. 從過去經歷找共通點
顧名思義,就是發現過去經歷中與行業相關的部分,加強親切感,減少疏離感。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人對未知的事物總是感到恐懼,當你兩眼一抹黑抓瞎的時候,往往是硬著頭皮做事,事倍功半。
對我來說,因為我有一個消防員弟弟,恰好就是通信兵,因此閑聊時他會告訴我他的日常工作。記憶里比較深刻的一次,他說他會使用衛星通信便攜站直接將火災現場的畫面傳到指揮中心,便攜站上架設了一個“鍋狀天線”。我記得當時我追問這個鍋狀天線是不是就是小時候收電視信號的那種,得到否定的答案后還疑惑了蠻久。
入行后不久,我就帶著這個疑問向行業前輩請教,在解惑的同時還進一步了解了區別,U/V/C/Ka等波段信息等。那基于這個問題所得到的答案,我在補充基礎知識時也就有了一定的方向,并且能相互映照加深記憶。
2. 從公司業務找切入點
就更為直觀,了解公司業務的同時,也就進一步加深了對行業的理解。
了解公司業務最快的途徑,就是瀏覽公司官網,找到公司對外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與應用。只要公司不是壟斷企業,在市場上是一定有競爭的,那再以產品名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就很容易進一步了解到產品的受眾及行業狀況。
此外公司在行業內生存,必然是有產品彩頁/產品手冊等提供給客戶的。
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 對某本產品手冊逐行研讀,遇到不懂的名詞就記錄下來。
- 針對不懂的名詞,從網上搜索專業解釋,并將名詞解釋采集到筆記本或電腦表格里。
- 在有了一個大概了解之后,向公司里的老員工請教。
- 再拿出另一本產品手冊研讀,這個時候可能還會遇到新的不懂的名詞,再重復以上過程。
這樣形成一個閉環的學習回路,知識在腦海里反復驗證記憶,不易忘記,同時還和日常工作緊密關聯。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一般會針對不同行業或領域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所以產品手冊一般會有幾本,各有側重。但是產品都是相通的。當你把一本手冊摸熟之后,再看其他的手冊,即便是有新的內容,也并不多,這樣未知的領域是不斷收窄的。
3. 拜讀專業文獻
是在經過以上兩步學習,對行業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進行的。此時你獲得的知識都是碎片化且較為片面的,需要一個系統幫助你將這些碎片知識整合起來。
在這里我并不推薦獨自梳理,因為這樣見效慢且錯漏多。我的做法是先搜索行業內的專業考試項目,然后閱讀標準的考試教材。像在通信行業,就有一門考試非常出名——“全國通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考試”。
對于產品經理來說,很難在短時間內在一個專業深耕到一定水平,所以我推薦初級職業水平考試的培訓教材:《通信專業綜合能力》和《通信專業實務》。將這兩本書熟讀幾遍,我相信面對業務范圍內七成的問題都能做到心中有底。
4. 打入專業圈子
這一方法可以說從最開始就已經同步進行了,你進入行業內,與公司里的前輩交流,本身就是進入專業圈子的表現。
當然,除此之外,我還常用其他幾種方法進一步擴大知識圈:
- 多參加各類展會,了解上下游供應商的產品。在筆者所在衛星界,有個每年都會舉辦的“衛星大會”非常出名,細心一點能找來很多往年大會上各公司產品的宣傳手冊,拜讀之后收益匪淺。更可以親身入會感受,實際參與專業圈子人士的交流。
- 關注行業內有知名地位的網站,像是衛通行業,比較著名的網站有中國通信網。平時多關注市場部門的同事都在什么網站上搜索信息,就能得到不少啟發。
- 關注相關微信公眾號,較高質量的微信公眾號有“衛星與網絡”等。平時多關注行業前輩都在看什么公眾號就好。
四、流程
產品經理要對產品負責,大多數情況下不是職能上的管理者,但又是產品實際上的管理者。
換句話說,硬件產品經理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團隊內結構/硬件/嵌入式工程師等的直接上級。這種情況下,優秀的產品經理一定要學會合理組織團隊,拉動資源及有效溝通。
硬件產品經理的工作會受到很多現實條件的約束,工程師的時間總是不夠用的,成本總是要被緊緊控制的,項目總是要在時間節點前完成的。因此,作為硬件產品經理,永遠需要考慮“什么事情應該優先完成 / 什么事情應該馬上就做 / 什么事情這次必須要做 / 什么事情這次可以不做 / 做這件事情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為了更好的推動產品落地,產品經理需要借助一定的技巧和良好的流程,為團隊成員營造良好的研發環境:
- 確保團隊成員手頭正在做的始終是優先級最高的工作。
- 要求團隊成員評估能否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安排的任務量,若他們認為在時限內無法完成,需要和團隊成員溝通時限內能夠完成哪些部分,和目標有多大差距,有沒有可接受的Plan B。
- 在上游工作完成后,及時將接力棒協調轉交給下游環節,不拖延。
- 有效預見下一個階段產品的演進空間,確保在發生產品迭代及需求變更的時候,只需要很少的返工量。
由此才能創造一個良性循環:團隊成員不會質疑產品經理的需求及安排,每個人都盡心盡力的做事,不相互扯皮拖后腿。
下面從三個角度闡述我對流程與管理方面的認知:
- 硬件產品的全生命周期。
- 硬件產品經理在特定階段的工作流程。
- 危機處理。
1. 硬件產品的全生命周期
作為硬件產品經理,要對自己負責的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進行深入的了解。
一般而言,硬件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六大階段,如下圖所示:
2. 硬件產品經理在特定階段的工作流程
硬件產品的不同生命階段,項目組成員的組成不同、目的不同、工作內容的側重點不同,產品經理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因為涉及到太多細化的階段,如產品推廣階段里的大批量生產,就涉及到供應鏈管理,標準工藝流程確定,精益生產管理等各種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就不是本文能簡單闡述完的了。
下面我將針對產品經理經常掛在嘴邊的“需求”,來介紹一下我在接到需求后的處理流程。
首先,我將需求分為兩種:
- 新發起的產品項目/需求。
- 現有的產品項目迭代/需求變更。
公司里面一般會有專門的需求分析師(BA, Business Analyst),或承擔類似作用的角色(如用戶調研小組或客戶管理小組,可能屬于商務部或市場部),在基于業務發展的需要,或對用戶反饋及產品數據的分析,或競品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新的需求,甚至整理規劃好一系列的產品需求簇。產品經理需要從這些原始需求里面進行篩選提取,然后執行。
這里要插一句,很多產品經理未入行前總對這個崗位有一定誤解,覺得自己的使命就是要集公司之力打造一款跨時代的產品(大概率上還是產品經理自己提出來的),有這種夢想沒有問題,但錯在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原因有兩個:第一你沒有積累/經驗/資本;第二你沒有相應的眼光。
我的建議是:大膽假想,小心求證。
轉回正題,下面先說第一種情況下(新發起的產品項目/需求)我的工作流程:
流程很簡單,共有五個節點,在每個節點處做正確的事,以使項目順利推動,項目干系人都明確了解項目進展,從而處處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最終形成閉環。值得一提的是,當項目進展過程中,原始需求發生變更時,同樣需要BA進行郵件確認,產品經理確認后以郵件回復日期(可能延后)。
再說第二種情況下(現有的產品項目迭代/需求變更)我的工作流程:
這里需要指出:為什么存在需求累積這一步?
當“需求”被客戶提出時,通常是沒有經過篩選的,這個需求完成之后,能否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實際上也未被仔細考量過。因此,這種原始需求用“意向”來表達更為準確。產品經理需要做的(而又經常被忽視的),是對客戶提出的大量意向進行評估與轉化,分析出內含的真正的需求點。
3. 危機處理
為什么要把危機處理單獨拉出來講,那是因為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將會遇到太多的坑了。這里的坑,一個處理不好,就會變成產品的危機,甚至演化成團隊的危機,所以危機處理尤為重要。
產品的危機有兩種直觀表現:
- 產品研發與推廣的延期。
- 產品推出后,無人問津甚或受到市場的大量負面反饋。
先說第一種:產品研發與推廣的延期。
作為硬件產品經理,我們對項目的進度負有直接的監管或控制責任(不是所有的項目都是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做搭檔,更多的時候是產品兼任項目),所以最開始就應做好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不能眼睜睜看著危機發生。
然而,當危機真的不期而遇,我們能做的就是“拉響警報”,主動去協調資源,解決當前危機,避免或緩解項目延期。
如何協調好資源,我有幾個小tips要分享給大家:
1)優先內部協調,能內部消化的問題盡量內部消化。
舉個例子:
某款智能監控設備項目內含信號收集模塊、信號處理與發送模塊、電源管理模塊三大模塊。在項目伊始確定任務邊界時,劃定三位硬件工程師分別完成三個模塊的設計。
當信號收集模及與信號處理與發送模塊完成設計準備打版時,發現電源管理模塊設計遇到問題,某個多路穩流供電的電路遲遲不能確定。這個時候,不妨協調另兩位工程師暫且放下手頭工作,幫忙審核原理圖,做好邏輯確認,甚至幫忙lay一下板,優先解決這個項目瓶頸。
2)決定開口向外部要資源時,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當遇到當前項目資源無法解決的危機時,請直接一點,及時向外部索要資源,但我強烈建議你做好預案——需要多少人,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技能,需要幾天時間,怎么和團隊成員配合,這些問題請你統統和團隊成員商量好再做決定。
另外,為達到更好的效果,建議你私下里找你中意的人選聊聊,了解其手頭工作量和他/她支持你工作的意愿。
3)在合適的時機說合適的話。
當你做好預案,滿懷忐忑的向老大開口要資源協助時,不妨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如:早晨10點到11點的時間段,這時候老板受生理影響最?。ú火囸I不煩躁不困倦),更愿意給你時間闡述自己團隊遇到的難處。
此外,切記不要夸大自己的困境,老板自有其判斷;切記主動提出解決方案,不要讓老板幫你想辦法;切記不要替老板做決定。這就是說合適的話。
4)拿到資源立馬開動,及時報備。
深知這些資源都是“借來的”,容不得揮霍,因此確認好資源到位后就應該立刻組織團隊成員開動,踏踏實實填坑。
此外,項目的進展要及時向上級和資源借出方做好通報,讓他們知道你的項目在得到支持后確實有所進展,前去幫忙的人手也有在按照計劃工作,而不是被你拉到其他項目上“幫忙”。
現在來說第二種危機:產品推出后無人問津甚或受到市場的大量負面反饋。
產品推到市場上接受用戶檢驗時才發現無人注意或槽點滿滿,產品經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般而言,導致這種狀況有兩大方面的原因:
- 市場定位不準。
- 需求執行虎頭蛇尾/與競品差距太大/產品生產質量太差/產品沒有售后等。
筆者的產品生涯中就“有幸”經歷過這種危機,也感受過那種被客戶怒懟時的窘迫和無奈。當時我沒有好的辦法來應對這種危機,全賴一位產品前輩的提攜與鼓勵,現在我將當時他的做法分享給大家:
- 對證明市場決策錯誤的產品,及時停產,及時止損。
- 針對市場反饋的負面意見,承認自己產品的不足,迅速啟動版本迭代計劃,并給出新品推出時間節點。
- 對已購買產品的用戶,推出“隨心換”服務,并承諾新品出來后老用戶能夠以折扣價購買。
雖然我們通過市場分析、用戶分析等方法提升產品的市場決策準確度,通過精心打磨每一款產品來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但不可否認的是:“爆款產品”背后隱藏了太多銷聲匿跡的“失敗產品”。
連微信這樣的大怪獸也有曾被猶豫懷疑差點放棄的時候;大疆的一款相當成功的OSMO靈眸系列三軸云臺,其背后也有OSMO RAW這種從未真正打開過市場的產品。
當我們遇到這種產品危機時,是及時放棄量產轉為技術儲備,還是秉持匠人精神繼續打磨,就要看管理者的智慧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五、必備文檔
可能會有朋友覺得文檔和流程兩者都挺“虛”的,沒有軟硬件基礎知識來的實實在在。
其實不然,落于紙面上的很多東西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溝通。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中90%的困難都來自于人,基礎知識能令我們說的話更有說服力及可信度,必備文檔和流程能令我們做的事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兩者缺一不可。
下面和大家聊一下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場景:
場景一:
剛入職,老板讓你先對自己公司的產品熟悉一下。你找了一通資料,粗略的看了一遍,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之后向老板口頭匯報了一下。下次老板問起來,發現已忘了個七七八八。
場景二:
入職一個月,開始在產品總監團隊里面打打下手。產品總監讓你找到其他公司的同類產品,并評價其相對于本公司產品的優劣點。你勤勤懇懇的找了數家公司的產品,從你能想到的各個方面進行剖析,得出結論,競爭對手家的產品沒有一處比得上自家產品的。
場景三:
入職三個月,開始獨立維護一個小批量量產的產品(對硬件來說是量產,對軟件來說可以是上線)。此時各方的要求紛至沓來,生產方面(公司自己工廠/OEM/ODM)提出某個設計非常耽誤生產,設計方面提出有個功能點忘記加上去,老板又對你說某個功能點別人家做了我們家也要做。你束手無措,一團亂麻。
場景四:
入職半年后,某次產品會議上市場部同事問起來咱們現在出貨的產品算是第幾代了,你支支吾吾的說差不多是第二代。老板大搖其頭,明明外觀都大改了三次,怎么還是第二代?這在市場推廣時怎么宣傳?
以上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
不管你是剛入行的小白,還是已工作三五年的精英,應該都能回想起被這些難題所支配的恐懼。
我在決定成為產品經理前,也沒有預料到會有這些花樣百出的坑在前面等著我。而經歷這些困境之后,我漸漸地理解了家人口中“打雜”“背鍋”的產品經理,其真正的日常工作是什么,也進而心懷敬畏,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在這里我希望能把在困境中掙扎學習到的知識,分享給所有正在面臨這些困境的人以及所有有需要的人。
1. 場景一:熟悉公司的產品
其實對于你而言,在歷經了行業知識的搜集階段后,應該已經對公司產品有一定了解了,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把玩”產品實物:
- 親自參與產品的生產全過程,先在腦海里建立起印象,理解產品各個部位的組成和功能。
- 把自己代入到用戶視角,了解產品的核心功能,及其能幫助解決你的什么需求。
- 再把用戶感抽離出來,目光放大到整個市場環境,了解市場現狀及競爭對手的產品。
- 形成一份《XXX產品體驗報告》,用文字幫助梳理思路,使其條理化,系統化。
對于產品體驗報告,我認為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
2. 場景二:競爭產品分析
我們在撰寫用戶體驗報告的時候已經多多少少接觸了行業內較為出名的競品。而這一階段要做的是嘗試找出產品的迭代點,這是建立在對產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之上的。而產品的優化,除了基于技術優勢的創新及率先解決用戶的痛點,還可以參照競爭對手的產品。
獲得市場認可的硬件產品的每個功能點都有其存在理由,是付出了很大代價以通過市場考驗的。
此時成本最低的方法,是以獨有的方式在自己的產品上復現競品的功能點,并力爭做到更好。在我看來這就是競品分析的意義所在。
要做出靠譜的競品分析,我認為需要經過以下過程:
對于競品分析報告,以下幾個方面對我而言是需要具備的:
值得一提的是,競品分析之后不是無腦的復制,而應該對這些功能點做出篩選,了解實現其的技術難度和帶來的收益,甚至我們可以提出新的功能點以同時實現競品的多個功能。
同時,競品也是在不斷優化的,我們同樣需要對競品保持跟蹤(這又是另外一塊需要剖析的方面了)
3. 場景三:需求收集與歸納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成體系的記錄方案,幫助我們梳理從各個方面不定時不定量涌來的需求,這就是需求池。
對于硬件產品,具體的需求可以進行如下分組:
對于需求的類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 功能:產品本身的功能點,能夠解決用戶某一方面的需求,包括PCB板卡的功能,設備對外接口等。
- 結構:這是硬件產品區別于軟件產品的一大特點,硬件產品有其物理構造,因此硬件的設計會有工業設計(ID)及結構設計(MD)。ID大多是基于美學的考量,而MD更多涉及到產品能否正常實現其功能,是否好用。
- 工藝:這是硬件產品的另一大獨有特點。結構設計只是模型上概念上的,實物的落地還有很多變數。從圖紙到實物到成品,中間經過很多的工序環節,對應的就有機加工工藝,做線工藝及裝配工藝等。
- 測試:這里的測試分兩種——產品正常出貨的測試及新功能執行前的測試。對于前者,測試能夠揭示質量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能找出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進而找到防呆方式避免后續此類問題;對于后者,測試能夠驗證功能是否可以正常實現,進而幫助團隊在設計層面加以改進。
- 客戶體驗:這里的客戶單指正式購買使用產品的用戶。一般而言,體驗或者使用產品的可以是不同部門的同事,參觀者甚或你自己,但這里我們尤其關注日常使用產品的客戶,他們對產品的使用最具發言權。當然,有時候客戶也會提出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因此對于客戶體驗一定要加以鑒別。
對需求的來源,可以有以下幾種途徑:
- 高層管理:團隊直接匯報人、產品總監、大Boss等都算。一般而言,(硬件行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都在行業內浸溺多年,他們的眼光和閱歷都較為豐富,往往能對產品的設計提出高屋建瓴的建議。
- 技術建議:包括ID設計、MD設計、硬件工程師、嵌入式工程師等技術人員。大家往往都能從其專業性角度提出較為深入的建議。但如何將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統籌起來,并根據實際項目進度予以協調非??简灩α?。
- 生產反饋:屬于硬件產品獨有的需求來源途徑。之前說過硬件產品實物的落地需要經過機加工、做線及裝配等工序,(結構)設計層面的優劣在這一環節體現的淋漓盡致。好的產品不獨使用起來方便有效,其生產制造環節也可以較為高效——即“Design for Manufacturing”。生產反饋的來源可以是生產部主管,如果是ODM/OEM的話也可以是生產對接人(大部分時候是項目經理或產品經理)。
- 用戶反饋:可以是用戶直接反饋或市場部代為收集。若想獲得用戶直接反饋的需求,就需要深入產品使用第一線,傾聽客戶在說什么,了解他們實際使用產品的環境;而市場部代為收集的需求,很多時候就是被轉述的第二手信息,其正確性和專業性要打一個折扣。
對需求的狀態,只可以有以下三種:
- 拒絕:產品經理經分析后覺得沒必要做或不可能實現的需求,或者產品經理沒法判斷轉而召開需求評審會,經過判斷認為不適合做的需求需要明確予以拒絕。同時需要備注好拒絕原因,并向相關干系人予以解釋。
- 開發:所有未被拒絕的需求均需納入開發狀態。當然,對于待開發的需求需要理清輕重緩急,建議使用“重要性-緊急性評估法”進行評估——即對某項需求的重要性及緊急性進行1/2/3評分,再將重要性乘以緊急性,對得到的乘積進行排序,乘積越大約優先執行;乘積相同的話,以緊急性評分進行排序;緊急性評分相同的話,以其商業價值進行評分(即哪一項執行后的獲利,主觀性較大)。
- 完成:開發完成的需求要及時予以狀態確認,并將需求的最終執行結果和效果記錄下來。
對需求做好分類之后,就可以初步構建我們的產品需求池了,這需要我們持續性的加以維護。要培養勤做會議紀要的能力,也要養成隨時隨地記錄需求的好習慣。
因為你會發現需求的匯集途徑太多了,有口頭通知,會議提出,郵件提出,甚至還有微信(群)提出等。如果我們沒有養成勤做記錄的習慣,就很容易鍋從天降。
4. 場景四:產品迭代
隨著需求池的構建,產品就會處于一個較為穩定的迭代過程,這個時候要記得做好產品的迭代記錄。
產品的版本迭代應該有一定的節奏,我認為以下標準達到其中之一即可進行:
- 硬件架構的更新換代
- 外觀的更新換代
以上原因引發的產品迭代,應該算是迭代了一個大版(如V1.5到V2.0)。相對應的,如果僅是增添了某個功能點,或者為滿足不同行業的客戶需求定制了某些產品子類(調整了部分功能點的有無,主體結構沒有變動),應該算是迭代了一個小版(如V1.4到V1.5)。
六、硬件基礎知識
與我而言,硬件基礎知識分為三大版塊:結構相關、電子相關、生產相關。
1. 結構相關基礎知識
我在這里把結構相關的知識劃分為兩大部分:
- 工業設計( Industrial Design, ID):主要是從外觀的角度,實現美感的塑造,幫助產品塑造品牌形象。
- 結構設計(Mechanical?Design, MD):主要是從材料及工藝的角度,實現產品外觀的落地,幫助產品實現其預定功能。
為實現這一塊兒的知識架構搭建,我采用了MD為主,ID為輔的學習思路:
1)了解材料的相關特性及成型工藝
一般智能硬件的產品,其材料主要是塑料及金屬兩大類:
- 塑料材料包括:PVE、亞克力、尼龍等,其主要特性是密度小、易塑形、造價相對較低。(在這里推薦大家閱讀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塑料品種與選用》)
- 金屬材料主要指:合金類,如密度小強度較高的鋁合金,密度大但有自潤滑性的黃銅等。(推薦大家閱讀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金屬材料常識普及讀本》)
2)了解產品的空間特性對功能的影響
這里所說的空間特性,指空間位置、電磁抗干擾性和散熱性等。
空間位置是指:一些電線、扎帶、卡線貼等不會在設計三維圖里顯示的小組件,從美觀和便于生產的角度考慮,在走線時會收納在產品殼體的角落內。所以,產品在設計時,除了必要的功能組件(PCB、電源、傳感器等),還需要根據實際預留一定的空間位置。
電磁干擾是指:降低信號完好性并干擾電纜信號的電子噪音,分為傳導干擾與輻射干擾兩種。為避免傳導干擾,系統內強電和弱電的區域就要隔開;為避免輻射干擾,可在高頻信號區域添加金屬屏蔽罩。
散熱性:PCB板卡上的CPU、FPGA、DSP等芯片發熱量比較大,為避免影響系統的正常工作,需要將這些熱量快速散發出去。一般使用強制散熱的方式進行處理,散熱效率高,散熱快(與之對應的就是自然散熱,效率低速度慢)??捎玫姆椒ㄓ屑友b散熱塊、風扇強制換風、熱管導熱等,這在設計之初就要加以考慮。
3)實操產品的三維建模
三維建模是利用軟件將設計者的理念形成數字化實體,以方便驗證的過程。
市面上通用UG、ProE這些軟件(我習慣于使用Solidedge)繪制各組件的零件圖,再組裝成裝配圖。我在此前經驗的基礎上,嘗試在工作中承擔部分簡單組件的制圖,這也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建模的了解。
4)實際跟進產品的落地
這一步我又稱其為“實體化”,當模型驗證合格后,需要實際制造出來,設計者會提供三維或二維圖紙給到工廠,根據材料及加工工藝的不同,以一定的周期生產出來。
沒有哪家公司具備全產業鏈,所以多數加工會發外協。跟進產品落地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加深學習的過程。
對于機加工件,不復雜的鋁制零件一般兩天就可以做完(包括備料,上機,加工,檢驗整個過程)。零件若需進行后處理如表面陽極氧化,發黑等又會需要額外時間。
對于塑料件,若有現成模具和塑料顆粒,不復雜的小零件一天就可以生產成百上千個出來。如果沒有模具(有金屬模、失蠟模等),則開模的周期可能會長達1個月或更久,成本則數以萬計。因此,設計時可盡量考慮市場上現成的零件。
5)培養自己的審美水平和產品感
我認為在對材料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才可以對產品的外觀、材質、手感、顏色配搭提出較為靠譜的建議。
除此之外,我們平時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這方面沒什么一蹴而就的方法。
我的建議就是:讓自己變得敏感起來,多看競品的整體設計,多學習優質的PPT版面設計(研究其配色和風格),生活中發現美的地方就及時記錄下來。
我經常使用幾款很美的App,色卡、形色和Cuto,推薦給大家:
2. 電子相關基礎知識
電子相關知識包羅萬象,涉及面非常廣。我從自己日常工作有所接觸的角度將其劃分如下:
- 基礎知識:技術方面主要是通信知識(通信和網絡);器件方面主要是各種傳感器/接口/電池和電源/存儲器/處理器等。
- PCB相關知識:PCB板卡的設計,PCB光板的生產及貼片生產三大部分。
- FPGA相關知識:嚴格來說FPGA也應歸類到基礎知識內,只是因其承擔了非常核心的作用,需要單獨拿出來學習。
為綜合如此深廣的知識,形成一定的知識架構(當然可擴展可延伸的地方還太多太多),我主要做了以下努力:
1)工作中積累器件方面的知識
項目開展時可向硬件工程師了解各種器件的特性;閑暇時可找到器件官網或供應商,索取產品手冊,詳細了解產品功能(作為產品經理,可以不會畫板子,但需要了解各器件的功能).
2)以考代學積累網絡方面的知識
所謂以考代學,就是通過備考“全國通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考試”,閱讀《通信專業綜合能力》和《通信專業實務》等專業書籍,快速全面掌握重點知識.
3)配合硬件工程師設計PCB板卡
作為硬件產品經理,我會在收集完所有需求后,將其細化為具體規格,并協調配合硬件開發工程師一起給出產品總體設計方案,主要是確認整個系統的硬件架構,并按照功能來劃分各個模塊。
4)配合硬件工程師將PCB板卡落地
PCB板卡繪制完成后會有一個交叉評審,評審通過后硬件工程師會生成生產所必須的文件。當你經過數輪完整的PCB設計到生產的流程,就會對過程中的要點有一定的了解了。
- 生產所需文件包括Gerber文件夾(內含Top頂部信號層、Bottom底部信號層、Silk絲印層、SMK阻焊層、Paste錫膏層等文件),鉆孔文件(.drl后綴),貼片坐標文件(.txt和.xls后綴)以及物料清單BOM。
- 將這些文件做好分類給到PCB光板供應商(如嘉立創),鋼網供應商和SMT貼片供應商。
- PCB板卡上除能夠上機貼片的元件,還有一些插件是需要焊工手動焊接上去的。要做好插件的配料,并將這些物料的位號標注好,方便焊工工作。
3. 生產相關基礎知識
這里所說的生產,是指在原材料均準備就緒的情況下相關的裝配和測試工作。
實際生產中,往往還會涉及到的配料、PFMEA過程失效、精益生產等流程或方法,此處暫不涉及。
相關的知識架構圖如下所示:
基于此前在生產線上的經歷,我主要使用“串聯法”將生產中涉及到的“人、機、料、法、環”五大因素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1)向一線裝配員工請教裝配知識,了解其裝配訴求。
這里的裝配訴求,除了工作環境及輔助生產的工量夾具等,還有很多對設計改進很有幫助的信息。
舉個例子:為使導光柱安裝穩固,需要打上硅橡膠,在導光孔很多的情況下,挨個安裝導光柱非常耗時。這個時候就可以提醒設計者將導光柱設計成連體式,一次打膠一次安裝完成。
當然這里還涉及到成本的問題,單個導光柱往往市面上很容易買到,連體式導光柱則需要開模定制,兩者價格相差很大。這就需要產品經理做成權衡——即更改設計帶來的收益能否彌補前期的投入,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以后再聊。
2)向焊線員工請教焊接及做線知識。
貼片后的PCB板卡,有時還需焊接上接插件;設備對外接口與PCB板卡之間連接的供電線纜、數據線纜的備線與焊接等等,均需焊線員操作,產品的質量就隱藏在這些小小的細節里面。焊線員的經驗很重要,其所依照的線序文件等也非常關鍵。
3)向工藝員請教工藝知識。
為使生產快捷出錯率低,產品質量保持一致性,常常需要SOP工藝文件。
它包括:物料處理程序、線序文件、生產操作程序、質量控制程序等,一般由工藝員編織。
一份好的想法,不一定能有好的設計;一份好的設計,不一定能很好落地;一份很好落地的產品,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在這里,SOP工藝文件就是幫助我們將產品的落地很好的執行起來。影響產品外觀、質量、客戶體驗的大量的工藝知識就隱藏在SOP文件里。
4)向質檢員請教檢測知識。
什么樣的產品才能認定合格?來料物料應該如何檢查才能大概率避免不良品影響生產進度?設計的更改是否有效,又是否對其他組件產生了干擾?
質檢員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售后工作,是“抓大放小”還是“不達標準絕不流出”,公司對產品質量的理念也決定的了這家公司是生產不用的產品,能用的產品還是好用的產品。
七、軟件基礎知識
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衛通行業聲譽斐然的獨角獸企業,技術積累雄厚,產品推廣渠道深廣,涉及到的產品種類很多。
就我所處部門而言,平日里經常接觸到的涉及到軟件部分的產品主要有兩大類:其一是硬件產品內的嵌入式軟件;另一類是網絡管理系統軟件。
因為非計算機相關專業出身,此前我在與相關研發伙伴交流時遇到過一些障礙,主要還是集中在相關專業知識上。當我提出一個需求時,往往因為表述不明確而造成誤解,更有甚者會被忽悠的團團轉。研發小伙伴們的做法也不能說錯,只是在面對一個不懂技術的產品經理時耐心很容易消耗掉罷了。
為改善這種境遇,我主要做了兩件事:讀書和考試。聽起來大家可能會失望:“讀書和考試誰不會?。看蠹叶际巧鐣肆?,更快捷的辦法有沒有?”。我的答案是:“至少我沒有?!睂ξ叶裕@種見效最慢的辦法,恰恰是效果最好的辦法。
此前我也嘗試過一有問題就去請教,次數少沒關系,次數多起來一方面耽誤研發小伙伴的工作進度,另一方面無形中也降低了你的可信度(“你怎么連這都不會呀?”)。
那是不是說(智能)硬件產品經理就要像軟件開發人員那樣,學習計算機相關專業所有書籍(四年甚或七年)呢?
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
一方面沒有精力與時間,眾所周知產品經理的工作很是碎片化,連在周末周日想要勻一整塊學習時間出來都比較難;另一方面沒有那個必要,我們的目的不是轉行成為一個軟件開發工程師,而是要高效的與軟件開發的同事進行交流。
在最開始自學的時候我其實就犯過類似錯誤,比如:嘗試完全掌握一門語言(我的選擇是Python),后來發現一個完整的軟件設計中的不同開發階段,大家所用的語言甚至都不盡相同。
在走過一段彎路之后,我逐漸體悟到一個道理:我不需要關心你具體是如何實現產品的,我關心你做出來的產品所遵循的邏輯結構是否正確,呈現的效果是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
在這里,為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使對編程相關技術的學習過程不至太過枯燥乏味而放棄,我從市面上一大堆相關書籍中淘到了兩本書:《大話數據結構》和《大話設計模式》。
這兩本書都來自于同一個作者——程杰,兩本書的側重點不同,但都幫助我建立了一個與研發小伙伴交流的知識基礎。
另外,硬件項目與軟件項目的大致流程是相同的,但具體到相關過程上又有很大的區別。
因此,我在硬件項目上的經驗不能完全套用進軟件開發項目。為了更好的參與軟件開發項目的過程,我了解到一門職稱考試——“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俗稱“軟考”。軟考分中級和高級,高級考試中的某一門,其教材《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教程》非常有用,建議大家看看。
目前我還沒有能力建立起一個硬件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軟件知識架構,只能把我的學習方法推薦給大家,勿怪。
1.? 數據結構與算法
《大話數據結構》,是一本定位于讀者自學的書籍,區別于教材形式,這本書能夠讓初學者“獨自”全盤掌握知識。
它通過趣味引導的方式,用一些小故事小題目等形式作為文章開頭,引導大家從較熟悉的知識開始學習;同時圖文并茂和代碼詳解并存,一方面讓我對算法知識了解的更深刻;另一方面減少了我在學習過程中的挫敗感(按照給出的代碼示例,我就能夠正確運行,這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后的部分學習筆記:
2. 面對對象的編程方法
《大話設計模式》,同樣定位于讀者自學,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過程,貼近生活。
這本書能夠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或程序樣例的詳細的演變過程(通過描述小菜鳥與大鳥之間的對話),這就變相的降低了學習門檻;另一方面也通過描述生活工作中常見的場景,來引入面對對象進行編程設計的23個設計模式,趣味性十足,學習過程沒那么枯燥了。
下面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后的部分學習筆記:
3. 信息系統的規劃與管理
這門課我正在學習中,我將其劃分成四大部分:基礎知識、項目管理理論與方法、項目管理理論與方法-文檔相關、綜合管理。每個部分都有非常細致的內容可以說,我后期將不定期更新筆記。
下面是我對這么課劃分的知識體系,大家可以參考著一起學:
八、不忘初心
啰啰嗦嗦說了那么多,其實也還沒有將硬件產品經理解決問題時所應具備的知識基礎覆蓋完整。其實大家也能看出來,選擇了硬件產品經理這條路,就是讓你的知識域向“廣”的方向發展,而很難再具備深耕某方面知識的條件。
做一款好的產品不易,成為一名優秀的硬件產品經理同樣不易。這份升級攻略請你收下,若你有興趣一起走,我們將攜手并肩;若無人相伴,我亦將砥礪前行。
路漫漫。
本文由 @Smil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 @Smil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幫助很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