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工作總結 | 需求階段,我們都做了些什么
一、產品設計開發流程
首先PM需要進行需求分析,即通過各種方式發尋并篩選出有效的需求,結合當前的企業市場定位進行需求管理排期逐步實現(戰略層)。然后考量本階段需要實現的需求,確定我們要做哪些功能,進行產品的對應功能設計(范圍層)。功能確定后需要將功能代入到產品里,所以需要進行信息架構,即抽象的功能具象成某個按鍵或者某個頁面時應該怎么安排等(結構層)。功能元素排放好后需要把具體的交互細節設計出來,讓確定的功能能通過交互抵達用戶(框架層)。交互設計之后就需要交付給UI進行視覺設計,用色彩去詮釋產品并感染用戶(表現層)。以上階段會有相應的評審會,即拉上團隊一起評審這個需求做不做,難度有多大、這個交互設計得好不好、這個視覺設計符不符合審美等,集思廣益,盡量在投入開發之前將設計確定下來并凍結,減少后期返工的成本。
至此初步的產品設計就結束了,但是我們還需要實現它,所以接下來會交付給RD同學去開發,QA同學進行測試把關。期間PM、UED的同學是需要持續走查的,因為在開發測試時大家可能會漏了一些細節或是發現了之前設計的不足等,所以走查能確保上游的設計和下游的產出統一,也能為上游的設計缺漏進行彌補。實現產品并上線后又是一道新的坎,即我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還是需要接受大眾的檢驗,所以上線后對各個數據的把關,對產品內容的運營等都需要盡心盡力,從用戶的行為中得到產品優化的反饋并進行數據分析,進而進行版本迭代。
需求分析->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評審)->開發測試(走查)->上線運營(循環)
二、需求分析概述
按照順序,我們先來聊聊如何做好需求分析。首先我們需要對“需求”“產品”“優秀的產品”有個通俗易懂的定義,并且能尋求一定的規律將所有可獲取的需求進行分類(本質上來說這是能做到的,千奇百怪的需求都是子節點,追根溯源總能找到其根節點)。分完類后可以分析工作和日常需求的來源,比如產品上線前和上線后會有來源側重點等。收集了需求之后要進行需求管理,其中包括如何層層篩選需求和將這些需求進行分級管理等。
三、相關定義
需求:
通俗來說即誰在什么情況下想干什么。這里就涉及到了“目標用戶”“使用場景”“用戶目標”。
目標用戶:
是在人群細分的基礎上得出的,需要考慮細分時的潛在用戶量(市場份額)和用戶質量(市場價值)。比如說做外賣市場,目標用戶想當然的可能就是有定外賣需求的人,這當然沒錯,只是把用戶群體定得太局限,也太淺顯了。020本質上是懶人經濟,用戶最大的特點就是懶和信息不對稱。從潛在用戶量的角度想,沒有定外賣的習慣但是對新的菜品有強烈好奇心的吃貨,是否也是我們的用戶呢?從用戶質量的角度想,主打高校市場是為了培養未來的主流消費用戶的習慣,那主打白領市場就可能是想快速搶占用戶并得到流量變現。
使用場景:
是需要根據具體場景特點來分析如何滿足需求。比如分析觀看視頻的用戶在移動場景下的特點是移動頻繁、注意力不易集中、流量有限等,那對應的視頻類產品設計原則就會考慮讓交互易單手操作、視頻精簡而亮點集中(如萬萬沒想到等10分鐘左右的搞笑視頻)
用戶目標:
即我們日常討論的用戶的需求。然而表層的目標和底層的需求還是有差別的,目標是不同用戶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對自己的需求做出的一種反饋,由于大眾認知偏差大,所以需求相似但目標相異,這就要求我們在眾多的用戶反饋中去剖析提取真實的需求。比如對于打折商品,用戶的目標可能是需要查看商品折前折后價方便對比,但可知用戶的需求是想知道商品的打折力度,其性價比的上升程度,從而確定購買決策,所以對此我們應該直接提供“省了多少,已有多少人下單、多少人好評”等這種輔助用戶進行購買決策的信息。
產品:
是指滿足人們某種需求并能被使用和消費的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和無形的服務。這里就涉及到了“使用人群”“主要功能”“產品特色”。
使用人群:
指經過需求分析和性價比考量后確定服務的對象,也就是說制造者會分析這個產品會被哪些人需要、這些人有沒有盈利價值、產品做起來難不難。使用人群也涉及到了一個概念:用戶自畫像(即用戶信息標簽化,以后再詳細討論這點)
主要功能:
也就是用戶使用產品的根本原因,解決用戶的核心需求。
產品特色:
核心需求容易抓,用戶為何選你不選他?這便是同行競爭的核心點,也是運營推銷的切入點。
優秀的產品:
首先要能解決需求,這是產品的根本價值所在。其次是要有良好體驗,這是產品出類拔萃的前提。最后還要有用戶粘性,這是商業價值的源頭。
四、需求分類
我們經常說要去發現用戶的需求,通過日積月累,我們為何不能把所有的需求總結起來呢?這樣以后每次遇到新的需求,便能迅速的剖析出其本質,確定核心需求。目前主要考慮的為兩方面,一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二是對人性欲望的探討。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含衣食住行性)、安全(含健康和財產)、歸屬(社交、感情和團隊)、尊重(自尊他尊、地位)、自我實現(理想)。
- 人性欲望:性欲、虛榮、貪婪、懶惰、窺探、休閑、求知、獵奇、從眾等。這里可以探討的內容較多,就暫不展開了,后續會再用一篇文章來分享。
五、需求獲取
除了日常的思考和頭腦風暴之外,PM需要靠一些專業途徑來獲取需求并進行分析。對于產品上線前,可以通過對自家產品的分析和競品的分析來確定我們的核心功能都解決了哪些需求,這些需求質量高不高。此外還能通過用戶調研去分析具體場景下的用戶訴求,便于后期的產品迭代。
那對于產品上線后,需要得到用戶對產品的一個反饋,這個反饋包括直接的收集用戶反饋進行分析,還有間接的通過數據進行分析,比如分析日活和次日留存等數據來整體判斷產品的質量,通過某個流程的轉換率來判斷流程設計的合理性等。
1、產品分析: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分析方法如下:
- 一是分析市場,包括發展現狀和市場份額等。
- 二是信息架構分析,即能了解產品的功能分布,快速找到與自家產品的共性和特性。
- 三是特色分析,特色的功能和特色的內容都是讓這款產品鶴立雞群的前提,所以有必要熟悉各家特色。
- 四是流程分析,我會選取產品內一些典型的操作流程進行分析(如去哪兒的機票購買流程,如抽獎活動抽獎領獎分享的流程),分析操作流程可以看出產品在針對具體場景下的用戶操作所做的優化和設計,從而獲得值得借鑒的經驗。
總的來說,市場分析能讓我們熟悉行業認知和業務玩法,架構分析能快速了解各產品所針對的核心需求,特色分析能了解產品的用戶粘性所在,流程分析能認識產品的交互設計精髓所在。(分別對應了優秀的產品需要的三大元素)
2、用戶調研:包括問卷調查、用戶訪談、信息采集等方式。主要有專業的用研人員負責,這里就不展開了。
3、用戶反饋:所有的產品都很注重用戶的聲音,所以都會設置大小的反饋入口甚至還有有獎反饋。針對我之前所負責的一些用戶反饋工作,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首先是分類,我會把反饋類型分成BUG、功能建議、內容建議、提問、評價、緊急這六類,其中緊急意味著需要馬上處理。此外針對BUG,我會再分類成登錄、購買、觀看、其他這四類,這里的分類可以視情況而定。將所有的反饋標上類別都就可以進行整理了。即概況分析,本周共有多少條反饋,各類型的占比等。然后是將反饋進行歸納,比如ABC用戶都在說無法登錄這個情況,只是說辭不一樣,這就可以歸納出一條反饋“部分用戶登錄失敗”,然后統計這類情況的條數和用戶的其他條件(比如可能是在某一老版本的用戶才出現這個問題),這樣能從繁雜的用戶反饋中抽離出最精髓的反饋,并進行整理,方便后期展示給其他同事時的理解。
4、數據分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于產品的綜合數據,即用戶量、活躍度、留存率等數據,用來對產品和新版本的一個整體評估。另一類是button點擊量、流程轉換率等精細數據,用來檢驗新功能和設計是否能被用戶所接受,一般需要提前埋點。這里面涉及的東西也很多,我打算再用一篇文章細講。
六、需求管理
1、歸納本質需求(可行):首先是過濾需求,過濾原則有過濾不合常理的需求(如用騰訊系的QQ登錄百度系的產品)、過濾不符合產品定位的需求(如在線教育資源平臺上娛樂視頻)、過濾性價比不高的需求(如將某網校的全部課程上線到平臺)。剩下的都是可行需求,但是仍會多而雜,這時候需要總結需求,如功能上最后總結出需增加移動筆記功能、內容上總結出需要加K12和PM相關的課程。
2、匹配產品定位(適合):對于一個團隊,我們能做的需求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適合做,好鋼要用在刃上。如對于在線教育平臺的移動端定位是隨時隨地便捷學習,那增加移動筆記打點功能就是符合產品定位的。
3、權衡優先級(推進):對于PM來說,進行需求排期也是一項基本功,人力物力時間都相對固定,如何衡量每一個需求的優先級和工作量,去進行合理的排期事關項目能否成功。對于排期的標準,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衡量。
1、宏觀角度:
基礎功能>交互優化>特色模塊>利益相關>戰略協作
還記得衡量優秀的產品的三個標準,可知滿足基本需求是最重要的,所以要保證基礎功能的穩當運行。然后是對于交互優化和特色模塊的比較,本質上我認為特色模塊是重要于交互優化的(下一個衡量標準會解釋),因為用戶一旦醉心于對胃口的特色功能或內容,是能適當忍受交互的不便性的,但是這里排序交互優化優于特色模塊,主要是成本的原因,交互的優化在短時間內能快速發現并積極迭代,但是特色模塊擊中用戶痛點的概率不穩,且孵化一個完整的特色模塊周期較長。接下來就是利益相關,這個排序不是絕對的,只是一般是先考慮把產品做好再進行盈利,但是盈利思路是從產品誕生之前就要構想好的。最后是戰略協作,因為在推動業務線的過程中時常需要跨部門協作,也就意味著完成一個大任務需要接受來自其他部門的需求,之所以放在最后也不是絕對的,比如來自其他部門但是涉及基礎功能的需求,則相應需要提高優先級??偟膩碚f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用戶角度:
KANO模型,點出了不同類型需求的具備程度和用戶滿意度的關系。
由下圖可知我們一定要有“必備屬性”,持續完善“期望屬性”,積極探索“魅力屬性”。
KANO模型
3、推動角度:
四象限法則,廣為人知,不再贅述
四象限法則
七、總結
這篇文章概述了我對于PM在產品需求這一階段的工作的一些解讀,并不算特別全面,比如對于需求分類和需求獲取的四個專業途徑,我后期都會分別用單獨文章繼續分享。此外也比較主觀,畢竟1000個優秀的PM有1000套獨特的工作方式嘛。不抄襲,不囫圇吞棗,自己想,慢慢來,走得會比較快。
本文系作者@畫舸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抽象的方法論講的太多,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的干貨比較少,如果能分享下工作中遇見的案列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