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培養邏輯與溝通能力?

2 評論 10082 瀏覽 77 收藏 15 分鐘

邏輯是一種能力,溝通是一種技巧,能力與技巧的區別在于:能力需要長時間積累,而技巧可以通過一定方法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

之前說到了優秀產品經理和產品小白之前的區別。對于需求的思考方式,看到的問題的范圍和影響面,解決方案的合理性,最終產出是產品方案。需要依賴更多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洞察力、同理心、邏輯力、認知水平和驅動力等等。下面聊下邏輯能力和溝通能力。

邏輯能力決定了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F在看到好多人都想轉產品經理,覺得門檻低,又不需要懂技術,人人都能當產品經理。但其實我真想說邏輯能力不行的人真的不適合做產品經理,否則真的坑己坑隊友……

邏輯能力和溝通能力的重要性體現在哪里?

就像前面提到的分析需求時候要分析需求場景、用戶特征和需求價值。不管工具產品還是業務產品,產品設計時候一定要梳理好流程。

工具產品可能涉及系統少,也要梳理好用戶操作流程;而業務產品不僅僅梳理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梳理業務流程,有時多系統配合還要系統流程、數據流程。

梳理流程就會涉及到邊界,產品經理不僅要考慮流程的合理性,還要考慮邊界情況。就拿業務產品來說,首先要有業務流程,通常會涉及主流程和分支流程,而主流程就是我們正常流程,而分支流程就是一些異常流程,而每一個流程都需要有閉環。

產品的主流程梳理清楚了,但是你看到的只是產品冰山一角,還有海面下各種情況的異常邏輯。任何一個產品功能邏輯,都分為主邏輯和異常邏輯。就得需要產品經理去思考不同場景下的不同流程的不同節點可能存在的異常情況。

做一個新產品還算挺好的,當你遇到是在別人已有的系統產品上去疊加功能。比如你的系統產品經過不斷疊加,各種邏輯依賴一層繞一層,現在又要上新的功能,而這個時候你更是要把可能涉及的邏輯依賴又捋一遍,又要考慮新功能的影響面。如果線上app存在老版本,還得去兼容老邏輯等等。

產品經理們當然要花時間設計精妙的產品邏輯。如果邏輯能力不行的話,一個完整的用戶閉環都很難考慮得到,更別說涉及復雜的系統邏輯依賴。

另一方面,產品經理日常工作大部分時間不是花在產品方案設計上,而是在溝通,起碼50%以上時間不是在溝通就是在溝通路上。

就拿一個產品功能設計流程來說吧,首先你要跟你的需求方溝通需求,如果產品方案涉及外圍系統配合還需要找外圍系統溝通,輸出產品需求文檔跟開發測試評審溝通,功能測試聯調需要溝通。產品流程外,平日匯報、組織匯報等等也算溝通。

這就需要強溝通能力。在與人溝通時候,如何把話說得簡單明了,讓別人能夠明白想表達的東西,甚至能夠輕易接受。溝通能力不是說你很能聊能扯,而是如何溝通時候提高效率。平日工作大家工作這么多,不能快速效率地溝通完,那會很耽誤工作效率。如果1分鐘內能說完的事,非得說了10分鐘,恐怕沒人想搭理你。

如何理解邏輯能力和溝通能力?

關于邏輯能力和溝通能力,百度百科上這么定義: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溝通能力包含著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和設計能力(形象設計、動作設計、環境設計)。

邏輯這個詞日常被提到很多,但如果真的問邏輯能力是什么,恐怕挺多人很難去解釋得明白。即使我們受到這么多年的教育都在培養邏輯性。不是我們沒有邏輯,而是這個定義實在太抽象,導致我們很難用日常事物關聯對應概念。

邏輯思維大體可以歸納為這幾種:歸納演繹、抽象推理、系統性(結構化)思維、辯證思維。這四種邏輯方式詳細展開來講都成了市面上講訴邏輯的書和文章。

你去問一下提升邏輯能力應該看什么書?估計都推薦大眾公認的推薦書籍《金字塔原理》。

濃縮版歸納總結:

一個模型:背景、沖突、疑問、答案(S-C-Q-A)

二個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推理的方法)

三個邏輯:時間順序、結構順序、程度順序(思考事物相互關聯需要滿足的邏輯)

四個特征: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表達的邏輯)

我剛上大學時候管理課老師推薦了這本書,當時不僅看了《金字塔原理》,還看了《麥肯錫教我的思考/寫作/談判武器》,但當時除了記住幾個概念和做了筆記導圖,并沒有真正能夠應用在學習和生活上。

因為《金字塔原理》本身內容引用的多是離我們生活偏遠的案例,加上理論較多,作為工具書還是比較枯燥無趣,不那么容易理解。從當時不好理解,到現在覺得還可以理解,那這邊過程和心得就可以拿來談談。

邏輯是種能力,溝通屬于技巧。溝通屬于邏輯之上的技巧。能力和技巧的區別在于能力需要長時間積累,而技巧能夠很快參悟。邏輯還需要一定的認知,而且經過多年的教育和思考方式,邏輯能力已經形成和逐漸穩固,這個挺難改變。

主要談下溝通這種技巧吧。先劃個重點,我先說下有效溝通一些要素,讓我們達成一些共識。

  • 有效溝通的前提:溝通內容能在溝通者同一認知水平上。
  • 結構化思維、邏輯遞進讓人更加容易梳理思路和記憶。
  • 人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時候,大腦會對信息立刻進行思考和處理。

前面兩點都比較好理解。要是現在有人跟你說你不懂的東西,這哪叫溝通,簡直噪音;要是有人跟你說了一堆東西,信息散亂,沒有關聯,聽了一會你很快忘了前面說啥了。第三點比較關鍵,是決定了你溝通時候采取的策略,決定先說結果還是過程。

就比如下面這句話。“哎,我想跟你說個事,你看過馬云在阿里日上說的那個雷人的kpi新聞了么?!币粋€人接收到這種溝通信息后,就馬上進行處理。

“我想跟你說個事”,腦子就已經會注意說想聽什么事了。

“馬云在阿里日上說的那個雷人669的kpi”,首先先“處理”馬云、阿里日、kpi這些基礎認知,若是跟我們父母(對這三個詞沒認知)說這句話,可能就完全聽不懂了。默認都有這三個詞共識后,才會好奇這個雷人669是什么。(只聽說過996)…

這大概說的接收外界信息會進行思考和處理。

明白這三個溝通要素的本質后,現在你再看看金字塔原理的模型:背景、沖突、疑問、答案(S-C-Q-A)。還有李叫獸有篇文章教如何寫流暢文章:創造缺口、順應讀者的疑問、制造啟發干。其實這些方法論本質上都在教導如何引導讀者疑問和思考,進而能夠讓信息傳達得更有效率(加深印象)。

當你在學習或模仿的時候,要是能理解這些溝通要素,你才能更快地去理解別人所談的方法論。你自己也會在日常工作生活注意到有效溝通技巧,慢慢也會有自己的方法論。舉幾個產品工作中的例子吧。

a)在組織項目溝通會時候。一定要先講此次會議的目的,然后才去講項目背景、談流程、再談方案,最后還要總結會議結論。先講目的,是為了讓會議成員能夠知道范圍和帶著思考參加會議。講背景是為了能夠同處同一認知水平。否則,當你遇到有些會議主持人只顧自己講,參會人都沒法抓住重點,有些項目干系人甚至到會議結束還不知道到底要干嘛。

b)產品跟開發溝通問題或者需求,因為崗位存在認知和思維差異(就像大多數入門產品都會問的“產品經理到底需不需要懂技術”)。主要還是求同存異,先確定共同認知的,然后再討論分歧。如果還是有表述差異,再找共同能夠知道的事物進行類比。

c)產品在跟領導去匯報緊急項目方案。當你跟各個外圍系統對接討論確定方案,發現在期望日期上方案只能折中,在這種情況下跟領導匯報。要把完整詳細的方案先匯報清楚,然后才會說出因為資源時間這些要求,采取的折中方案,以及折中方案的影響面以及后續措施。如果你只匯報折中方案,那領導一邊在接收信息的時候發現有更好的方案,就會質疑產品經理的考慮不周等等。

以上,你想有效溝通的時候,你用同理心去感受下說出來的話對方能不能很快接受,以及聽到這句話會想什么,是否達到了你的溝通目的,這樣大家溝通效率迅速。

如何提升邏輯能力和溝通能力?

就像上面提到的,現在市場上關于邏輯和溝通的方法論已經挺多了,而且都很專業,這里就不硬談了。歸納演繹、抽象推理、系統性(結構化)思維、辯證思維都可以嘗試去了解,然后練習。不過想說的是一定不要硬背概念,而是轉化成自己可以理解和表述的東西。不過就問個人感覺而言,輸出是最好的練習

現在我們不缺學習材料,輸入很方便,帶著手機何時何地都可以。但是輸出卻是很難,輸出需要將一個東西理解透了然后帶著自己的意識加工,才能面對不同水平認知的人也能表述清楚。如果一味的輸入,沒有自己的思考,那在這個信息充斥的時代很快就會遺忘。

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刻意去練習也都可以。發郵件時候,斟酌字眼,順序邏輯??赐暌黄恼?一部電影,如何表述給朋友聽。平日所思,能夠梳理思路形成筆記或者文章。就像我現在也是為了輸出而去思考。就像在寫這篇文章前要思考文章的構成,想要表達的東西:

(1)?邏輯能力和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交代背景,工作時候需要的地方)

(2)如何理解邏輯能力和溝通能力。(明白重要性了,就需要了解定義、邊界和本質,能夠更好的運用)

(3)如何提升邏輯能力和溝通能力。(一般都談方法論,怎么樣做才能提高)

盡管現在表達還會有所欠缺,想表達的結構思考需要斟酌,但慢慢地,想法和思考能夠寫成文章力,速度也在提升了,這應該就是進步了吧。

 

作者:拾貳團長,文藝心沒文藝范產品新人。上文如有不正,請不吝請教。歡迎評論互動~

本文由 @拾貳團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謝謝!看完很受益

    回復
  2. 好文章
    昨天就遇到了相似的情況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