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避免自己陷入思維僵局
設計是一個在不斷嘗試和糾結中前進的職業,設計師就是一個個糾結綜合體。工作中時常被自己的思想圍城弄得不可自拔,既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也無法為自身找到突破。不是任何時候都能有人幫你拍醒自己,所以如何有效的避免自己陷入思維僵局才是問題的關鍵。
我也曾掉過不少坑,每次都是愁得頭發掉一把;剛開始總是得過且過覺得事情解決了就行了唄,結果就是下次依然掉坑。按老人家的話來說“不能記吃不記打呀”,所以今天就行來跟大家聊聊我是怎樣避免走入思維僵局的,不敢說辦法一定有效,不過也能一定范圍內為你當過那些飛來的“橫禍”。
明確目標
明確目標當然是第一要務,沒有目標就像無頭蒼蠅撞來撞去,即使最終把事情順利完成了也是糊糊涂涂。目標不明確很容易做著做著就偏了,或者是到最后也沒弄清楚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在接到需求后一定要分析功能訴求,有疑問的地方多跟產品經理交流,互動本身就是一個相互補充的過程。就如同設計永遠沒有最優解,交互稿永遠沒有最終版,所以你也不能指望產品經理就能一次性寫出完美的PRD。將心比心,如果一個開發能幫你看出邏輯上的漏洞你將會以擁有這樣的伙伴而開心,產品經理也希望能有一個互進互助的下游來共同完善需求。
只會話線框圖的交互不是好設計,并不是說交互做多了就該轉崗去做產品,而是時刻有一顆探討最底層需求的心,才能不當一只沒有方向的無頭鳥。
平臺、場景
任何產品都是基于不同場景下而做出的設計,同一產品也會因為所處平臺的不同而使得功能差異化。因此搞清楚平臺、理清楚場景很重要。
不同平臺本身就是不同場景下的產物。場景分析可以讓產品經理和設計師理清最底層的設計思路,明白該功能是為了幫助一群什么樣的用戶在什么樣的狀態下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有了這些清晰的大前提后,就可按照“綱領”做“方針政策”了,不至于為一些不靠譜的需求而浪費時間和人力。
多于開發溝通、了解開發實現
“我是設計為啥要去管開發”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就已經失敗了一半。開發小哥并不像你想象的只是會敲代碼,同樣作為互聯網氛圍下的一份子,他們中的很多都比我們先入行,對于用戶體驗這種東西或許沒有設計師理解的深入;但對于什么是好的設計他們也不乏有獨到的見解。
對于我們來說,只是游蕩在設計圈子中雖然時常可以有靈感的碰撞,但寬度難免有限。每當我思路混亂的時候就喜歡找開發小哥聊聊,聽聽他們對問題的理解,不過前提是他們有時間跟你聊。往復過程中我發現,雖不是問題每次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但大多都會給我帶來新的思路。他們在考量問題時會站在性能和實現成本的角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比我們只會高呼“用戶體驗”要來的更加實在。
其次,就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多了解一點開發問題。在實際的工作中尤其是實現環節中,我們和工程師之間要有頻繁的溝通,因為你不可能指望某個人只對著交互稿就能搞定一切,過程中開發時常也會發現一些交互上的疏漏。交流過程中他們會經常說一些控件名稱,就會讓我感到困惑。就像我們經常說什么標簽欄、工具欄、占位符之類的,了解一些他們的語言和名稱會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能明白功能的實現原理就再好不過了。帶著這樣的思路做交互稿本身就是一箭雙雕,既滿足體驗又兼具開發實現。要知道在成本效率當道的氛圍下,如果你的設計能兼具“物美價廉”分分鐘甩那些只會執拗的高呼維護體驗的設計幾條街。
不被某一案例所牽制
做設計前先找資源,這習慣在本科時期就已養成;認為這樣才能知己知彼,不至于辛辛苦做完后才發現早有先例。想法其實沒錯,因為本科學習產品設計,對產品的創新性和外觀的獨具性要求的很高,所以做前都會先看資料再做發揮。
而互聯網產品則不然,軟件的好壞講究的是能否自洽。我發現之前養成的習慣很容易讓我被某一案例所牽制,就拿這次來說,我一會覺得花瓣的形式好,一會兒又覺得LOFTER也很有道理,最后又感覺微博才是想的最清晰的方案。翻來覆去過程中我已經忘了去考慮各個方案之間為何存在差異性,他們都是為了解決自身怎樣的特殊性,我這次又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多看好的設計案例是為了讓你學習別人對問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為某個“好”設計就不可自拔的養成慣性思維。
沒有所謂的最好
沒有幾個優秀的設計能做到一步到位,過程中遇到反復或他人的否定都是常有之事。每次做了很多方案從中挑出最好的以后,就覺得這已經是可行范圍內的最優解了,如果這時候突然有人質疑就會覺得他是未加思考的“信口開河”,甚至對此感到惱怒。其實應該感謝向你質疑的人,是他們及早幫你發現了問題,如果都不能讓身邊人都信服的方案,又如何能做到讓用戶信服。
本文由網易云音樂交互設計師 @任軼(微信公眾號:臭臉任的慢生活)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