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產品路上摸爬滾打的故事

2 評論 5307 瀏覽 20 收藏 13 分鐘

本文是起點學院·產品經理就業特訓營1902期三等獎學金獲得者小陳同學的產品入門學習感悟,期待對你有所啟發。

俗話說得好:做產品就像是生孩子,做運營就像是養孩子,今天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起點學院沉心學習產品從0到1的心得體會。

我為什么想當產品經理

首先,對本專業不感興趣,我是學化學方向的,經過本科三年的探索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并不在科研上,雖然成績還不錯但也不得不放棄這條路,因此我確定轉行。

其次,當我了解到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責、工作職責后,我發現它的崗位要求跟我向往的工作狀態是高度匹配的,產品經理是一個產品或一個功能的主導人物,需要負責整個產品從前期規劃到后期上線,并且不斷跟進形成一個閉環且循環的工作流程,所以我把我的求職目標定位在互聯網的產品經理崗。

最后,用黃金圈法則延申問題,當我解決了什么是產品經理,以及為什么要當產品經理的問題后,那么接下來就是我該通過什么途徑去提升我的產品能力呢?

前期我通過一個月的自學,發現知識太碎片化,對于一個新人來說眼前呈現出的是五花八門的產品碎片知識,無法幫助自身快速入行產品,之后在網上了解到各種產品經理教育培訓機構,貨比三家后覺得起點學院的口碑及培養模式都挺適合我的,因此我決定加入起點學院進行為期12周的產品深入學習。

產品從0到1

經過12周的產品學習,簡而言之,一個產品的從0到1,可概述為以下工作:市場分析 > 競品分析 > 用戶研究 > 需求管理 > 功能結構 > 操作流程 > 原型設計 > PRD需求文檔輸出 > 需求評審 > 項目管理。

(1)市場分析

一個產品的存活及盈利,影響因素往往是處于生態鏈最頂端的市場情況而不是用戶,當一個產品不再適合當前的市場情況,就算擁有再大規模的用戶群體依然是分不到市場蛋糕的。所以我們進行市場分析時,就是對市場容量、市場規模、市場特性等相關情況進行判斷跟預測,來明確我們當前想做的產品是否在當前市場有利可圖。

明白了市場分析的基本意義后,可以通過宏觀經濟分析(PEST)、競爭態勢(波特五力)、行業技術預測進行行業背景分析,通過市場階段、市場規模(容量)對市場現狀進行分析,從而回歸到市場分析的目的是明確當前市場是否存在藍海市場,我們的產品是否有利可圖。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2015年的電商行業里,當我們以為電商已經達到飽和的時候,這時出現了拼多多,并且到現在也活得很好,三年時間就超過了京東。

原因很簡單:

  1. 三四線城市的下沉市場很大,用戶群體消費水平低,因此拼多多把資源放在尋找供應鏈的上游供應商,尋找低價產品商家,進行推廣;
  2. 盡管三四線用戶消費水平低,而大家又基本使用微信,因此利用供應優勢,采取拼團、砍價的方式進行用戶裂變增長,通過微信讓用戶利用自身資源幫助拼多多進行推廣,從而獲取了大量的用戶,獲客成本也很低,從而讓拼多多占據了電商行業的下沉市場。因此市場分析就是要分析當前市場空缺尋找機會點,從而瓜分蛋糕。

(2)競品分析

通過與自身產品定位、目標用戶相似的競品在某一層面上進行全方位對比分析,尋找自身差異化價值點以找到我們產品的立足點,讓產品有利可圖。

在競品分析上,不一定要進行整個產品的對比,這樣太泛而且意義不大,我們可以針對某個功能點或需求進行競品分析,從而優化我們的方案。

那么如何進行競品分析呢?

  • 首先,如前文所述。決定一個產品的存活與否往往是市場因素所影響,因此我們第一步需要對產品所在行業背景進行分析,找出空白市場;
  • 接著選擇產品競品,在這里可以分為核心競品、一般競品和潛在競品,競品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滴滴打車的核心競品為uber、易到用車,一般競品為神州租車,潛在競品為高鐵、飛機等(具體的競品定位跟功能這里就不贅述了);
  • 選擇完進行競品后可以從競品定位、競品功能、競品策略進行分析,從而輸出自己的競品分析結論。競品分析中結論是最為重要的,一份沒有結論的競品分析報告是不完整的,因此一定要輸出自己的分析結論并且要與競品分析目的達成一致。

一個小tip就是:分析報告不在于字數的累贅,而在于自身的思考跟分析,分析出來的結論要能有利于自身產品方向的指導跟產品功能的優化,不然都是徒勞無功的;另外,競品的選擇也要有針對性,在某一功能上形成核心競爭的普通產品都是值得做競品分析的。

例如:還是電商行業,在淘寶興起的時候,可以說網上購物成為人們生活的興奮需求了。當京東對淘寶進行SWOT競品分析后,對比淘寶劣勢跟自身優勢,京東做起了正品保障、優質售后服務、自建物流體系的綜合電商,成為了淘寶興起后的第二綜合電商。因此競品分析就是要明確競品不足跟自身優勢找出差異化價值點從而瓜分市場。

(3)用戶研究

一切產品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在產品的一切工作中,改善用戶體驗、提高用戶價值是產品的發展目標。用戶研究的常見方法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包括問卷調查、AB Test等,定性分析包括用戶訪談、焦點小組、用戶畫像等,一切用戶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驗證及優化我們的想法并且尋找定量或定性的支撐點,為產品的設計提供有力的支持方案。

另外,有一個比較值得提及的東西,可能有一部分人跟我一樣,剛開始會沉迷于工具的使用,會偏注重于對Axure、XMind等工具的練習,而忽略了工具使用背后最重要的產品思維邏輯。

一樣我們可以用黃金圈法則問自己,我們為什么要用產品工具?

  1. 整理自己的想法,驗證執行邏輯;
  2. 更清晰地交付給開發、UI等部門同事,讓他們明白我們要表達的意思。

那明白了WHY,反問一下自己用白紙黑字不也可以表達嗎?

對,同樣是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所以也間接說明工具只是產品思維跟底層邏輯的表達載體,最重要的是在這功能觸發時流程是否順暢,所有可能發生的異常情景是否已經齊全,是否已經跟開發交代好異常情況的處理?

就好比如:當我們在進行電商購物的時候,用戶添加商品到購物車時,客戶端是否檢測到用戶是否已經處于登陸狀態?如果處于登陸狀態,那購物車可容納的數量是否又有封頂限制?用戶將商品添加到購物車時,庫存系統中存量是否降低,還是等用戶提交訂單才進行庫存量扣除?如果用戶提交訂單時庫存量減少,那用戶遲遲不付款時庫存系統又應該怎樣變化呢等等?

所以,在通往一個出色的PM路上,最重要的是產品思維,而不是對工具的使用情況,當然有杰出的工具使用能力確實能夠事半功倍,只是對于一個新人而言,它的需求優先級并不是最高的~

之后的其他內容,這里有不贅述了,而以上也是我通過系統的學習才掌握到的產品方法論,之前的認知都是停留于一個空洞的感性認識。12周的深入學習,讓我系統掌握了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工作內容以及明確自身的定位。也因為這次學習,讓我獲得了產品經理實習生的面試機會,面試過程中也讓我明確自己要努力的方向,自己的未來還需要再繼續沉淀。

在12周的畢業答辯后,很榮幸積分還在班級里排名前10%并且獲得獎學金,感謝起點學院的各位導師。但回過頭來,起點學院只是我個人在產品路上的一個起點,剛剛畢業的只是幼兒園畢業,未來還道阻且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總結

  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不是說人人都適合當產品經理,只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產品思維,但實際證明也確實不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在產品經理的路上是需要積累跟沉淀的,是需要大量的學習跟思考的;
  2. 產品工具只是用來輔助產品思維的表達,入行產品重要的是思維而不是工具,工具只是載體,思維才是王道,遇見問題要多思考產品背后的底層邏輯;
  3. 多體驗各類app,看看一些優秀的產品設計,閑暇時可以多寫寫一些產品體驗報告,當然跟前文一樣,重要的不在字數,而在思考,就比如美團外賣為什么用戶對商家的評分是五星制而對騎手是三級制等等。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思考跟總結,有不妥之處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陳萬俟(微信號:cmq1071304769),產品愛好者。

小陳同學通過12周的學習收獲頗豐,成為產品經理就業特訓營優秀學員,走上自己的產品之路。

其實開啟產品大門,并不難。

像小陳同學一樣系統學習、刻意練習,你也可以快速入門產品經理。

如果你在學習過程中遭遇困惑,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產品小白交流群】和其他小伙伴們交流,領取限量50份的產品經理入門資料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可以可以,加油加油 ??

    來自廣東 回復
    1. 加油加油!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