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方法論
一個產品的出現經歷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上線和迭代更新。產品經理的職責就是推出好的產品,有人做用戶調查,詢問用戶的需求,但用戶說的需求不一定是真的需求。產品經理需要掌握一些方法,這里不是具體的方法,而是哲學上的方法,也就是方法論。結合我的工作思考,提出三個方法。
一.紛繁中建立持續
記得這是蘋果的設計師喬納森說的,百度了一下沒有找到引證。整個產品從立項到上線有太多步驟,任何一個步驟的拖沓都會導致整個項目的延期,團隊銳氣的喪失和出錯的機會。產品經理要像樂隊指揮一樣,帶起節奏,讓整個樂隊從開篇到結束都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感。諸位在工作中,有沒體會過一個特別的感覺叫節奏感了,整個項目行云流水,設想的困難也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解決。這里,懂技術的產品經理是有優勢的,他們能更好的規劃產品的步調,保證項目的一個平順性。
二.如如無必要
不再增加,這是我從箴言“如無必要 勿增實體”改過來的。一群人在辦公室談論的時候,能規劃出很多功能,也會從自己的角度論述這些功能的必要性。但一個功能是否可行,只有推向市場后才能檢驗。一個前輩曾經告訴過我,最可怕的是“想象”加上“聯想”。做產品不妨從簡單設計和功能開始,根據市場的反饋,逐步增加。建立規則和持續,看用戶如何演化。比如twitter開始時并沒有“@”符號,觀察到用戶使用“@”時,才對它做了系統層面的支持。一開始上一個大而全的產品是可怕的,不僅開發時間長,后期發現不對的話,也極難修正。
三.成本收益法則
這是很多產品經理忽視的。不僅對公司有成本收益的衡量,對消費者也有成本收益的衡量。對公司而言,可以有一些定量的方法,比如用戶數和花費的成本。對消費者而言,他往往不會用紙筆會算,但他潛意識里面自會做一番衡量。只有一個產品對他的收益大于成本時,一個新功能對他的好處大于代價時,他才會用新的產品,新的功能。
有一個觀點是人是懶惰的,這是微信等產品成功的原因,這是一種視角,還可以從另外一種視角看待這個問題。我三爺爺在農村呆了一輩子,當他第一次聽說有洗衣機時(80年代),他狠狠說:“連衣服都用洗衣機洗,是不是以后吃飯都用機器吃了。” 我記得一本講女權運動的說說過,洗衣機等家用電器的發明是女性走上工作崗位一大助力,以前女性需要花幾個小時手洗衣服,現在可以交給洗衣設備。以前有種機器叫打字機,有種打字員的職位,打電腦打字出現后,打字排版效率大大提升。原來的打字員就可以坐在辦公室喝咖啡了嗎,他們得重新學習,不然可能下崗。
微信等產品成功,可以從人懶的角度出發,說話比打字簡單,也可以從成本收益角度出發,達到同樣的收益,微信的成本小過短信的成本,而且微信的易用性和設計也是額外的收益。題外話,這些本應使我們更懶的產品本沒有是我們更“懶”,你工作時間減少了嗎,節省下來的時間你休息了嗎,不過成本收益更高的產品取代了成本收益更低的產品。
好的產品需要節奏感,需要打磨,需要比原來的產品設計更符合成本收益,這是我小小思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由 @michael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