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產品思維:用戶、需要、用的爽!

0 評論 8836 瀏覽 301 收藏 17 分鐘

隨著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市面上越來越多有關互聯網產品的書,網絡上關于產品經理的分享更是汗牛充棟。“產品”這個概念從未像現在這樣被反復提及并受到重視。不知是否因為同名書的暢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甚至都變成了一時流行語。

但是,當我從這些如爆炸般涌出的信息中跳出,想要總結些什么時,卻發現所獲知識大多是線性的,顆粒的具體感悟和方法手段。他們都沒有從根本上說到“產品思維”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思維方式,區別于投資者思維、用戶體驗思維、開發思維、運營思維、設計思維……

我不認為只有互聯網產品才是“產品”,但不得不承認從未有“產品”像互聯網產品這樣接近于“產品”的本質,撥開資源、資本、渠道、營銷……的迷霧。

之前做技術撰稿(Technical Writer)。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業,一本破說明書,都沒人看,有啥好壞之分?我當然不認同這種觀點,看過很多開發工程師寫的說明文檔,比如這樣:

1

一眼看上去是不是就覺得鴨梨山大、無法卒讀?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是什么?用戶到底需要怎樣的說明書?

我前些年的工作,說白了都為了一件事“當用戶需要說明書時用的爽“。

雖是爛俗大白話一句,但話糙理不糙,我認為這句話就已經包含了產品思維的實質,它并非互聯網行業獨有,而應在每個鮮活的社會人腦中。

三個關鍵詞,“用戶”、“需要”、“用的爽”。

一. “用戶”——產品思維的核心

看下定義:“產品是指能夠提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

不難理解,產品存在的目的和價值依歸是人,離開用戶就無所謂“產品”這個概念。從什么核心價值出發,決定什么樣的思維模式。舉個栗子,A功能要不要做?產品經理怎么決定?

  • A功能對用戶有價值,做!
  • 相同開發成本,A功能比B功能對用戶更有價值,做!
  • 用戶價值相當,但相同成本A做完后還能做一個對用戶有價值的C,做!

用產品思維來做決定歸結到底都是為了更好滿足用戶需求的多因素權衡。上面三個例子都是抽象后的極端簡化情況,真實工作中相關因素千千萬,我想強調的是不要被錯綜復雜的具體事務干擾了判斷,站住產品人該有的角色定位,一切以用戶需求為核心。

有同學會說,這是不踏實的理想主義產品觀,公司的終極追求是利潤最大化!

這話不錯,但稍有經濟學常識,就應該知道利潤從何而來,其內核都是滿足了人的某種需求。家具廠讓你可以更舒適的立坐躺臥而盈利,google為人們在網絡尋找信息提供了便捷而盈利,iphone讓我們將互聯網延伸到了移動端而盈利,銀行再平衡了社會的資金配置而盈利,樓下便利店讓你加班回家時能帶份泡面而盈利,從來沒有脫離了用戶需求的產品,也從來沒有脫離了用戶需求的利潤。

當然,投機、詐騙和壟斷除外。

知道了產品思維的核心,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越來越多的公司需要產品經理這個角色,因為核心方向需要有人把控。一個互聯網公司,有認為一個按鈕放左還是右沒區別的程序員;有只想做出世上最美艷APP的設計師;有眼中只看月活數的運營,卻沒有一個從用戶需求出發考慮產品整體核心價值的產品經理,是不可能有好產品的。當然,我可能有些抹黑程序員、設計師和運營,很多時候他們不是沒有產品思維,而是沒有精力和時間再站在另一個維度上思考產品,所以將開發、設計、運營維度的思考成果歸一到用戶維度上是產品經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做技術撰稿時,把說明書作為自己的產品,分析用戶對說明書的需求,做到正確、便捷、易理解,開發時間不夠我會優先撰寫核心功能,相比美觀我會優先考慮正確性,這都是我從用戶需求出發,受限于各種資源,權衡說明書相關各要素后做出的平衡和選擇。

當變身需求工程師后,我分析用戶使用產品的需求,排列需求的優先級,復現應用場景,分析用戶心理,在公司內部了解各開發部門和產品的關系及各自工作特性,從而決定產品定位,取舍功能,做出平衡和選擇。

兩者唯一的區別是原本獨立的產品(說明書)變成了更大產品的組成部分。而當我在更大產品維度上平衡和選擇時,之前產品的權重變的微乎其微,這也是我放棄發展技術撰稿的根本原因。

但這就是我理解的產品思維,“以用戶需求為依歸,從產品整體出發平衡產品各要素”的思維方式,所以,產品經理首先要懂用戶,發現需求本質,其次要了解產品各要素,包括要素怎么形成以及怎樣發揮作用,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和行動。

二.?“需要”——發現需求的本質

需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愛恨情仇,世上發生的所有事在某種意義上都是需求的滿足,我們每時每刻都是“產品”的制造者和消費者,拋開“市場”的概念,把人與人之間最普通的互動引入,來看看什么是好的“產品”。

  • 你說你想吃蘋果,老媽幫你把皮削好,還同時給你了遞上的垃圾桶和擦手紙。
  • 同事問你借訂書機,而你看到他手上一疊文件厚到根本訂不進,直接給了他書夾。
  • 朋友問你地鐵的末班車是幾點,你直接回答“我開車送你回去”。

直接給蘋果、借訂書機、告訴末班車時間在某種層度上也滿足了需求,但都不能說是好產品,很容易就會被稍微動些腦子的產品打敗,需求如果在更本質上被滿足,表層的方案將變得毫無意義,越是好的產品越是直擊需求的本質。

當然,上面的例子其實都很經不起推敲,因為對個體需求的誤判總是無法避免的,但針對整個市場的產品卻不同。某個個體或許不是你的目標用戶,但只要產品滿足的越是人的需求本質就越具有共性,也自然會有更大的市場,同時不容易被其他產品替代。那怎樣發現需求本質呢?

自他相換

想要發現需求的本質,需要做到自他相換,是的,把你變成他。

很多人分析的用戶需求不是真正的用戶需求,而是他以為的用戶需求。

這樣一個故事,小王在追求隔壁班的小紅,他想打動妹子就要表現自己的真心、誠意,要對妹子好,有好吃的要分給妹子,梨最好吃,所以每天都給妹子一個梨,一年過去了,妹子絲毫沒有動心,小王大喊妹子鐵石心腸,殊不知,小紅心里想要的不過是一個蘋果!

這類人在我們身邊特別多,以自己覺得好的方式為子女付出一切的父母,掏心掏肺追求女神的直男癌患者,感覺缺了自己的點撥手下員工就會誤入歧途的領導,所謂的情商低,無法自他相換占了大半。

我想說,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需要學習和訓練,甚至必然會經歷打破自己原有思維定式的矛盾和痛苦。

至于具體方法網上多的是,隨便一搜,大數據分析、用戶調研、用戶訪談、場景復現、沙盤推演、通過某種心理模型把自己變成小白用戶……等等,手段千千萬,目的卻只有一個:

弱化自我壁壘,去觸摸用戶的需求本質。

第一原理

這里借用了埃隆·馬斯克經常提到的名詞,在其源頭亞里士多德的書中這樣表述這個詞:“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p>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耳邊充斥著過量的信息,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往往會摒棄那些最本質的東西,而是從覆蓋在本質之上的東西入手,比如對手,比如經驗,比如方法,甚至傳言。有人告訴你互聯網醫療現在很火,回去網上一搜,果然行業大牛都這么說,立馬就想跳槽去這個領域,這會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嗎?顯然不是,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跳槽,而在于跳槽的理由。互聯網醫療到底前景如何?你又是否適合這個領域?連這點獨立思考都沒有就做判斷的產品經理,還是趁早不要干了。

但這樣的人并不少。

想想我們的教育,小學數學老師出了一道應用題,“一個蓄水池20立方米,一根管子進水速度每分鐘1立方米,一根管子放水每分鐘0.5立方米,請問水池空的時候兩根管子同時打開,多久水池會滿?”有同學舉手起來問,“為什么要一邊進水一邊放水呢?這不是浪費水嗎?”,然后他就被老師請出了教室。。。就算不奢求老師在出題的時候花些心思,編些經得起推敲的故事,至少在這樣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提問時,能解釋下“這是為了出題編的,同學們先不考慮合理性“。

如果你能在小時候受過如此打擊后,依然有著探求事物本質真相的獨立思考能力,再加上能夠自他相換,那在收集和分析需求的時候,離他的本質也不會太遠。

比如當你作為福特的產品經理得到用戶反饋“需要一匹更快的馬”時,你會進一步思考,用戶需要的到底是“更快”還是“馬”亦或是“其他”。

三. “用的爽”——找到滿足需求的方法

前面兩個話題展的有些開,這一部分是用來收斂的,但依然不談具體方法,只談思維模式。用戶就像是我們航行的終點,需求探索就像是我們找到的最近的航線,怎樣走到終點卻是方法的問題。

終點有可能會變嗎?航線有可能會變嗎?會,百分百的會!

因為,這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資源總是有限的,到處都是限制。公司在產品上可投入的資金是有限的,公司的技術能力是有限的,市場競爭環境永遠存在,公司的人力資源有有限的,甚至你的個人能力也是有限的……

但在這些限制下,不外乎從兩個方向上做選擇,所謂曲線救國。

時間

公司資金不足,可能就需要先上線一個可以賺錢的產品,這樣公司才能活下去,贏得時間,繼續滿足用戶的需求也才有可能,甚至你不得不在產品中放入一個破壞用戶價值但卻可以快速賺錢的功能,不是說絕對不可以,怎么權衡因人而異,只能說走到這一步的產品已經非常危險,產品人腦子里必須清楚其中利弊,除非你在某一方面有著壓倒性的不可替代優勢,否則不要在盈利的假象中自我陶醉,因為能超越你的產品分分秒秒都會出現。

從另一角度再說,任何的產品都面臨著資源限制最終轉化為時間選擇的問題,給出的都是當下這個時間點上最優的選擇。短時間內航線或許會有些偏離,但大方向是朝著滿足用戶核心需求去的。

線可以曲,但不要忘了救國。

范圍

在時間上做選擇的同時,必然也要在滿足需求的范圍上做選擇。明明知道用戶的真實需求,但能力有限,一下子滿足不了,怎么辦?

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該考慮弱化滿足的需求深度,而是優先考慮縮小滿足的范圍,先滿足核心需求,這就是為什么需要排需求優先級。

就像我們的船在航行中油料不夠,不得不先找一個島靠岸,終點想去的島是安全,燃料豐富,風景又美的,我們中途所靠的這個島或許就只能考慮其中一個,選擇的當然是安全,因為這是核心需求,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談燃料和風景。

如果做一款社交軟件,就先把社交功能做到極致,再去考慮加入游戲,電商等非核心功能。

最后強調

無論從那個維度上來做決定,前提都是你必須足夠了解所有相關因素,足夠到你可以將他們全部轉化到用戶需求維度上來做權衡。從來沒有單一的決定因素,都是權衡后的選擇。

“以用戶需求為依歸,從產品整體出發,平衡產品各要素”,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產品思維。

 

本文由 @磊子W(微信號wangminglei1985)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