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一個產品前景的五大標準

2 評論 16569 瀏覽 159 收藏 6 分鐘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各種產品接連興起,與此同時各種實際和不實際的概念也層出不窮。于是自然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評估一個尚未成熟產品的前景?如何分辨哪些是好產品,哪些是錦繡其外敗絮其中呢?

這個問題有很多角度可以探討,相信每個產品經理、項目負責人、投資人都會有其不同的看法。但日常操作之時,并沒有那么多時間去一層層梳理業務、收集挖掘數據。更偏好于從五個標準來去看待。這五個標準是:

  • 一、是否切實滿足一個足夠量(質量*數量)的市場需求。
  • 二、滿足需求的方式在客觀條件下是否能夠實現。
  • 三、在需求解決的基礎上,能否建立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型。
  • 四、市場上已經存在、或潛在存在哪些競爭對手和威脅,能否對這些競爭對手形成優勢。
  • 五、團隊的綜合素質,是否有一個堅強的領導,團隊有圍繞既定計劃的執行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產品的本質,是對具體需求的解決方案,那么究其本源,該方案是否有其需求價值,是否在同類方案中具有競爭力,就決定了產品生存的基礎。我們可以結合具體案例來闡述。

例如,微信是如何做到接近80%的裝機量和300億的獨立估值呢?

  • 一、微信作為基礎設施級的產品,面向的是全年齡端的數億的智能手機用戶。相比于短信,不僅免費,能收發語音,而且具有多場景下的拓展能力,對于用戶然言是一個低成本、高能力,直接命中用戶需求的解決方案。
  • 二、微信爆發之時,智能手機和網絡環境已經趨于成熟,同時騰訊具有大量社交用戶作為基礎量,產品模式上也有Google Talk、米聊作為先行者做了初步驗證。除了電信運營方面和一些內部阻力,微信在實現和發展上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實現基礎。
  • 三、盈利模式,雖然微信本身并不收費,但基于海量的流量和入口屬性,在上面開啟一個入口,就能承載無限可能,具有巨大的盈利空間。
  • 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國內的產品,從用戶體驗、流量資源、推廣資源等諸多方面綜合比較,沒有人能和騰訊掰手腕,國外的應用,GoogleTalk和Line被墻,Whatsapp水土不服,同期也沒有人能和騰訊進行正面對戰。
  • 五、張小龍是中國最頂級的產品經理,騰訊是國內產品文化最先進、綜合實力最強的互聯網企業。團隊上具有極強的優勢。

結合以上五點,我們可以論證微信為什么取得如此爆炸式的成功。

同樣,2014年一度在互聯網上造勢非常成功錘子,為什么為很多互聯網人士感興趣和看好,最終銷量上卻不進入人意?

  • 一、上市價格高,隔離了普通人和屌絲市場。目標人群雖然購買力強,但是購買欲望和規模遠低于預期。需求的基礎量級太小。
  • 二、后期因為用戶量上不去大幅降價,價格回到了人間,但卻傷害了前期用戶群體。
  • 三、初創對上下游形成較強議價能力較弱。同時雖然采用了差異化競爭戰略,但市場競爭激烈,競爭威脅較強。難以形成強競爭優勢。
  • 四、團隊關鍵人物之前缺乏行業經驗,團隊組建不久,磨合需要時間,為項目帶來前期風險。

相比之下,早期的小米,為何在輿論下如此屌絲,卻還能茁壯成長呢?

  • 一、以低價高配為賣點,雖然用戶價值不是非常高,但勝在基數龐大,同時“發燒友”在互聯網上有相當的傳播能力。
  • 二、和同期產品相比非常好用的MIUI+同期非常高的性價比,需求解決直接、粗暴,清晰、易理解。
  • 三、團隊雖然是跨界搞硬件,但是陣容極其豪華,又有雷軍這一IT界和資本界的老司機掌舵,技術、營銷經驗非常充足。

綜合來看,在這五條標準中,小米沒有任何明顯的短板,為其后期蓬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上淺見雖然難脫事后諸葛亮的嫌疑,但拋磚引玉,希望通過以此啟發讀者更深入的思考。同時本文更多地描述的是一個模糊的聯系,并不是檢驗所有東西的黃金標準。供參考。

 

本文由 @Curryjiang?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不錯,感謝作者,學習了!在這里給出我個人的補充,第六條:產品是否具有商業市場的可持續性、靈活性以及擴展性。

    來自重慶 回復
  2. ??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