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人的深思:“力”、“術”、“道”及演進

15 評論 9258 瀏覽 71 收藏 19 分鐘

前幾日在人人上看到有人發(fā)了產品經理三層模型的文章,深為感觸,一直筆者也在思索如何為自己搭建合適的學習模型,這次就來談談筆者眼中的“道”、“術”、“力”,談點虛的。

產品經理到底該如何培養(yǎng)什么能力,該怎么鍛煉自我?

這肯定沒有答案,見仁見智。互聯(lián)網發(fā)展速度實在太快,產品人的自我迭代需要也太快。因此筆者希望通過這個系列,慢慢地記錄下產品的道、術、力三層思考,不斷修改打磨,如果你也感興趣,不妨訂閱,一起討論。

廢話不多說,直接看圖:

筆者直接拋出一個簡單的模型,很抽象但是很好理解。(比例控制不是很好,意思到位)對于不同層級的產品經理來說:

從初級到高級,從左往右,對道、術、力不同層級的掌握力以及在工作中實際做的事的出發(fā)點,占比不同代表思維結構不同。

通俗說:看待一項工作/一個問題,你是從“道”的層面作為起點思考,還是以“術”?以“力”?

這將決定了,世俗中你的級別。

  • 初級PM:工作2-3以內,重點在于力的執(zhí)行和術的復用,從下至上,悟得屬于自己的道。
  • 中間PM:工作3-5年左右,重點是三者的平衡,經歷了3-5年的積累,對需求的本質、對行業(yè)的經驗,從力中抽身,從術中總結,形成自己的產品“道”。
  • 高級PM:工作至少5年以上(筆者見過的大廠總監(jiān)級別),有很強和自洽的術來支撐日常工作,但是更多是對人文、對哲科、對社會對心理的研究,并且通過這些“軟”能力帶領團隊負責一個產品。

你們可以自我評估一下,自己在工作中,在思考中,道、術、力三者各占多少比例。

只有在潮水退去時,你才會知道誰一直在裸泳。

——巴菲特

不僅僅是證券金融股市,做產品人也是如此。

筆者提出這個思考,是希望更好地看待產品的知識,看待自己的進化,絕非提倡天天多思考“道”而進階為高級產品人。

入門一年就一直思考所謂的“道”,不該。產品本就是修行,我們應當順勢而為,不要試圖走所謂的捷徑,沒有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沒有看過大量產品,哪來的產品sense,哪來的“道”。

本篇文章就概覽性闡述這三者的層次關系和演進,并不會深入探究各個層面。其中“力術”層面的內容,筆者之前發(fā)布的0-1設計App系列有所提及,可自查閱讀。

一、產品之力

先從最低層的力說起。理解了力,也就更好理解“術”和“道”。

所有的基本功,皆可為力,生活、工作是“力”的源頭。

“力”是“術”的一個階段,也是基礎形態(tài)。所謂的刻意練習,其實就是力的復用,力的抽象,隨著復用練習,加之總結思考,就會沉淀成術的形態(tài)。

在這里,不得不提一個案例: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在力和術上依舊不斷追求極致的人(當然在道上的堅持更深),他的紀錄片《壽司之神》強烈建議大家去看一看。

對于互聯(lián)網產品人而言,筆者認為有兩個大的方面是工作中“力”的組成。

1.1 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指的是從入職第一天起,你就需要磨練的。像學習能力、情商什么的筆者認為這是所有互聯(lián)網人都必須具備的,就不再贅述了。

1.1.1 溝通力

關于溝通,并不是你說得多好聽,而是是否傳達到位。少即時多的概念同樣適用于溝通。

舉幾個高頻場景來具化溝通“力”:

  1. 運營跑來跟你說一個需求,理由也準備很充分。如果你覺得Ok,如何評估這個需求難度,找開發(fā)小哥怎么溝通。如果你覺得不OK,你該怎么“懟”回這個需求給運營?
  2. 產品內部每天怎么溝通進度?你的工作進度如何告知組長(行政上級),遇到來自開發(fā)的阻力,需要請求資源時怎么申請?
  3. 產品上線后,怎么跟開發(fā)測試他們匯報?需求變更之后,怎么通知到大家?
  4. 緊急要插隊一個需求,怎么跟UI開發(fā)測試他們溝通?

還有很多,正所謂“力”,也就是意味著會反復出現(xiàn)的,需要各位產品人不斷應對的情況。而溝通作為產品人的武器之一,是早期初級PM必須磨練的,沒有太多捷徑可走。溝通力練不好,你的產品才能再強大,也沒有團隊愿意配合。

1.1.2 責任力

對于產品來說,“靠譜”兩個字是安身立命之本了,是所有的基礎。

必有回音是產品人的通用能力,也是日常工作中每天會遇到的。產品經理是信息的樞紐,針對每件事。同樣地,舉幾個高頻的場景:

  1. 剛剛開完需求會,會上提到要修改3處地方,會上你答應了。你需要定個DDL,是否修訂需求稿,是否郵件通知相關人都是你要考慮的。
  2. 運營又來提一個需求,你隨手記錄到需求池里,那么你打算做還是不做,哪期做?不做的話為什么。最關鍵是,有沒有再主動告知運營,而不是他來催你。
  3. 開發(fā)找你反饋問題,希望幫忙爭取資源和時間。你答應了,那么你打算什么時候幫他處理,找哪位上級解決這個問題?

責任力和溝通力可以說是產品人的基本基本基本素養(yǎng)。但是我看到很多入門新人太注重產品設計技能而無意識到每天都在反復做的通用力。

1.2 技能力

主要指的是專業(yè)技能能力、如需求池整理、畫原型、寫文檔等等這些比較基礎的能力。

換句話說,是最好學,最能復制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必備技能。在網上很多課程教的往往也是這一塊的能力。是產品入門的基石也是必經之路。

筆者認為,日常中反復遇見的,主要是3大方面:

  1. 對外調研力(市場、用戶/業(yè)務、競品)
  2. 產品設計力(需求、流程、架構、原型)
  3. 產品版本力(開會、協(xié)調資源、項目管理)

這一方面,除了已經發(fā)布的0-1設計APP系列,筆者會在之后的文章中不定期更新。

二、產品之術

將日常的“力”的工作不斷復用和總結,就會形成自己的術。

時髦地說:就是各種方法論,是各種思維模型。

方法論:一個哲學概念。人們關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多說一點,就哲學而言,比較中國和西方哲學,中國自孔子開始就偏向于“學以致用”的思維,側重于改善社會和生活方法實踐,知行合一。而西方不同,他們的哲學起源更純粹,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皆是如此,探究的是人性、世界本質。所以,在中國的文化中,對經驗和總結這方面極其厲害,像中醫(yī),但是對探究本質我們現(xiàn)代就開始沿用“科學”這套西方哲學演化出的體系。

所以說,“術”這個層面使我們骨子里東西,對于我們產品人來說更是簡單。

同一項工作,將需求變?yōu)楫a品流程。對于菜鳥來說就是一項沒方法不斷試錯的工作,需要反復出方案和boss對方案,而對于老鳥來說,用自己多年總結出的一些“術”便能很快拿出方案。

“術”一直以來在中國古代的哲學體系中就有所體現(xiàn)。不得不提,中國古代至今,有一個群體影響至深,即“士”,延續(xù)2000年,可以說是知識分子前身,筆者認為也是“神一樣的產品人”都有著明顯的“士”的影子,討論一下士文化有助于我們追本溯源。

在余英時先生的《士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有提到:西方知識分子熱衷于解釋世界,而中國的“士”一方面對“道”不斷追求,一方面更熱衷于想辦法去改變世界。是不是和很多產品人入門時懷揣的夢想一樣改變世界?

“士”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強力支撐,比方說儒學,讓中國歷代歷朝重視應用。如果說西方分為“哲學”和“科學”,那么中國更重視“哲科”思維。

說到這里,筆者想說的是,作為產品經理,真正的產品經理,如果你想作為至少十年以上職業(yè)的人。建立一種“哲科”思維是中國流傳下來的,對“術”的運用是我們擅長的,也是我們必須做的。如果說“士人”左手是“道”,右手是“術”,那么真正的產品經理也是。

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其實也是一種“道”和“術”的體現(xiàn)。

一方面,“術”來源于“力”

正如在“力”的板塊里提到的,力是術的源頭。

大部分是“術”來自于對日程工作的總結和沉淀。技能復用是沒有技巧的技巧。

拿一個“力”來說說怎么形成“術”:就拿競品調研來說。

如果你尚且處于“力”的層面。那你可能會有以下的情況:

  1. 不知道該調研哪些方面,甚至可能不清楚哪里找資料。
  2. 按照模板一通寫,有什么模塊寫什么模塊
  3. 多事實,少結論,多數(shù)據,少建議。
  4. 別人閱讀后感覺不到實用性,無法落地。

如果你已經處于“術”的層面,那你應該是這樣的:

  1. 清晰地辨別調研的目的,并一下找到調研重點;
  2. 會采用自己熟悉的幾種方式,不會廣泛涉獵資料;
  3. 腦海里有一套評估模型,評估競品情況;
  4. 對于競品調研,圍繞2-3個核心因素做分析。

那怎么從“力”形成“術”呢?除了反復練習和技能復用外,還有技巧嗎?

可能會有人問,學習別人的方法有用嗎?看別人的分析文章有用嗎?

有,但是效果比較差。所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如果只是看看別人的見解而自己沒有實操做,那么你僅僅是跳起來,看到了世界然后又掉下去了。

另一方面,“術”“道”相融

關于“道”,筆者在下文中提及。

正如諸子百家提出的各家理論學說,以及后世對其解讀和演化。其實都是基于對于“道”的理解。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到底是先有自己的成套的產品“術”還是現(xiàn)有對產品的“道”,筆者暫時說不清楚。正如筆者前文提及的,在西方,哲學用于解釋世界,在中國,更提倡“道”“術”的結合。

三、產品之道

“道”層面比較深,筆者研究也并不深入。以下愚見:

因為“道”源于哲學,老子的在《道德經》開頭就說明了這一點: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形而上的規(guī)則、不變的那個一,可以“說”出來,但是并不能用正常、平常的話來描述它。有點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意思

所以,筆者這里也不過分糾結于什么是產品的“道”,還需要各位去感悟。讓我們從實際工作出發(fā)。

對于產品經理來說,“道”,筆者認為2個核心:

① 對內:人性探索

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等。對人性的探索是產品經理(尤其C端產品)始終需要鉆研的課題。比方說,在《窮查理寶典》《影響力》書中就提到了認知偏誤的概念,實際上就是長期以來人們研究的人性之一。

產品經理的一大工作核心就是辨識個體需求,辨識角色需求,辨識集體需求,辨識社會需求,辨識未來需求演變。對需求的理解,可以說是第一性原理。如果說每個人是一個處理器,那么輸入相同的需求,一定會輸出不同的結論,而這個計算過程,就是每個人的產品“道”。

舉個栗子:就個人C端需求而言

需求粗略分為三層:

  1. 表面需求:打車
  2. 底層需求:更便捷
  3. 人性需求:懶惰

而“道”的視角就是不斷用人性需求的角度去思考。

② 對外:業(yè)務探索

包括商業(yè)行為、產業(yè)鏈、甚至社會(政策)等等。尤其是B端產品來說更是如此。

從業(yè)幾年之后,對業(yè)務的理解、對業(yè)務的經驗將會成為一名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產品是要面臨市場考驗的,正如以前儒術是要面臨治國考驗的一樣。能否好用,需要理解整個產業(yè)的運作機制。尤其是產業(yè)互聯(lián)網的興起,在這方面更是成為趨勢,垂類市場的經驗和深入見解是一名產品經理的“道”

那該怎么做?

筆者認為來源兩點:

一方面:“術”“道”相融

來源于“術”的積累。這里不再多說。有點類似于PDCA方法。這是“道”的根本。

之前有幸聽過黃有璨老師的私享會,他提到:先入世,再出世。其實說的就是這點,僅僅討論單純的產品理念有點西方哲學的意味,畢竟我們不是哲學家,我們是“士”文化延續(xù)下來的產品人。

另一方面:源于”無用之用”

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shù)。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筆者認為來源于生活,可以是自己的生活閱歷、別人的、也可以是歷史的、國內國外的等等。埋頭苦干做不出好的產品,就是這個道理。

典型的例子就是蘇格拉底,相傳他經常在廣場上見人就拉著問,什么是正義,什么是善良這類問題。蘇格拉底試圖通過不斷討論來探索這哲學。同樣地,我們想知道產品的”道”,就去生活中發(fā)現(xiàn)。

舉個不太好栗子:平常乘坐地鐵的時候,你看看別人都在用手機干什么。平常在食堂里,你看看別人都在用手機干什么。這個方法非常管用。

觀察生活這個方法,對于產品人來說太重要了。和體驗產品一樣重要。

最后

在產品的“道”“術”“力”的模型和思考上,筆者也才剛剛起步,非常歡迎人一起來討論!后續(xù)我也會按系列不定期更新。

一張圖總結:

 

作者:朱魯斌,同花順產品經理。愿你我心中都找到屬于自己的“道”。

本文由@朱魯斌?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受益匪淺

    來自上海 回復
  2. 大大最后的總結圖“術”那邊的“怎么做”好像…

    來自廣東 回復
    1. 謝謝勘誤:①源于”力“的復用 ②源于”道“的應用化

      來自浙江 回復
  3. 其他的我不看我不看,趕緊更新從0設計App系列

    回復
    1. 2日一更,堪比小說

      回復
  4. 同花順產品經理,那是不是要對股民的使用習慣需求,股票本身非常熟悉?

    回復
    1. 是的 會炒股的產品

      回復
  5. 道理都對,就差實踐一遍一一印證了

    來自北京 回復
  6. 為什么你們怎么這么能寫,口吐雨露,我寫的東西就跟寫作文一下擠半天??有什么管用的書籍推薦嗎

    回復
  7. 受教了??????

    回復
  8. 寫的好

    回復
  9. 表示看完之后確實有一種很受感觸的感覺,但是又覺得沒看懂 ??

    來自廣東 回復
    1. 哈哈,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嘛。這方面我的功力還不足以闡述很清晰,盡力了。

      回復
  10. 很不錯的總結,非常認同

    回復
  11. “沒有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沒有看過大量產品,哪來的產品sense” 受教了,終于知道自己差在哪里了,謝謝作者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