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能力,產品經理必備能力之一

5 評論 12035 瀏覽 42 收藏 17 分鐘

對于產品經理而言,更多的是抽象的工作。而抽象的工作就需要換更多的時間去整理顯示、理解現象、認知本質,然后再去定義問題、梳理需求、明確目標、制訂方案、設計原型。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團隊在強化產品工作SOP(標準作業程序)建設,定義了相對標準化的工作流程,理清了產品版本的工作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目標是保障PM工作輸出的質量。

說到這一點,其實全網有許多的工作流的介紹,各家的名字和階段劃分存在一些存異,但其實大同小異。實踐下來的效果并不如人意,至少是沒有達到我的目標,而問題的癥結在于執行的人。

PM的工作更多的是抽象的,不會有人十分明確的告訴,這個這樣做、那個那樣做,如果真有,那這個人就是PM,而你不再具有價值。對于抽象的工作,就需要我們花時間去整理現象(事實)、理解現象、認知本質,然后再去定義問題、梳理需求、明確目標、制訂方案、設計原型。

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認知能力是將外界的知識轉換為PM內在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如果將PM解決問題的過程流程化,不外乎就是輸入(調研、理解)-加工(定義、方案)-處理(設計、研發)。理解信息作為工作流程的入口,如果出了差錯,那后面的過程也就會難以保障。

過去我們常說失敗的項目源于一個錯誤的問題定義,這句話沒問題,但更深入的去思考,其實是PM沒有對事物的深刻理解。PM所從事的工作不是十分的具象化,有哪些具象化的工作呢?

例如說手機裝配線,定義一個標準化的流程(SOP),然后所有人按照這個標準的流程來做,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產出。而PM的工作更多的是抽象的,對于抽象的工作,就需要我們花時間去整理事實,并理解現象最后得到本質。

如何去理解事物

在處理任何事務時,我習慣于首先將事務要點化,去抓住幾個要點,而不是大而籠統的看待事務。然后去思考這幾個要點是否具有完備性,也就是不要有忘記考慮的要點。對于如何理解事務,我習慣于從以下幾個要點去思考。

理解能力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

1)這是什么

把一件事物的形態、能做什么、運作機制搞清楚。最簡潔的方式是通過一張流程圖,將運作機制以及過程中的每一個節點進行描述,可以讓讀者快捷的了解事物。

2)定位

搞清楚了定位,你才知道對手是誰,應當與誰進行比較。例如“及刻”的產品“Hotmall”,我們通過分析,將其定位為營銷工具。因此將我們選擇同類同質比較對象時,會選擇騰訊社交廣告、新潮、大眾點評等進行比較。

3)定義

定義是對事物特征或內涵的一種表述,并不是一種自主認知,與本質不同。定義是我們理解事物后,通過一種精簡的方式將事物的要點準確表達。再定位了“及刻”的產品“Hotmall”后,我們地其下定義:操作系統層面的聯接商戶與顧客的溝通工具。

4)存在的意義

為什么要有這個事物的存在?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這需要我們結合第7條的比較去分析其意義和價值。

理解能力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

價值和意義一定需要PM從用戶側去思考,從人的角度去描述我們能為用戶提供什么服務、創造何種價值,而不是從產品側去描述我的功能。

5)發展路徑

人、發展節點、外部環境,都需要納入考量之中。最主要是觀察同類同質的事物的發展路徑。這既包含對于過去和現狀的歸納,也包含對于未來的判斷。

6)產業鏈分析

當我們在分析行業、產業時,我們更多的需要從產業鏈上去理解,而不僅僅是從一個產品上去理解,產品只是一個盈利的工具,是人的思想的載體。

7)差異、優勢、劣勢。

以上三點要通過比較去發現,因此需要重點說明一下比較,如何更有效的比較?

理解能力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

如上圖所示,我列舉了這樣的比較二維表,這樣分類是為了思考的完備性,也就是如何保證我的思考是全面的。

同類/異類是從事物本身的形態說起(定義),同質/異質是從事物的方向說起(定位)。在實務的過程中,我們優先考虎同類同質、異類同質的對比分析,同質代表著在定位相同,意味著在爭奪同一市場空間。而對比的維度也就是前面所列舉的幾點,比較的目的是發現差異、優勢、劣勢。

我們的小伙伴最近在調研的RCS(富媒體短信),通過了解鎖定了imessage、RCS Chat進行了同類比較,同時也與“快應用”進行了異類同質的比較?!翱鞈谩贝蠹铱梢匀チ私庖幌拢且环NOS層面的免安裝的敏捷的app。

8)本質和規律

過去我們常應用的一個方法:2W1H法,What是什么、How怎么做、Why為什么做。很多人都具備這樣的一種思考問題的習慣和經驗,但為什么依然顯得思考不夠有深度?

因為我們的思考還是存在缺陷,探索本質就是去尋找不同,發現規律就是要找到共性,所以二者的思考邏輯是不同的。探索本質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演繹推理,而發現規律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歸納推理,也就是對于發展路徑的歸納。

理解能力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

即然要尋找差異就得對比,所以我們在第4點明確了對比的幾個象限。另外就是我們思考的過程浮于表面,下一部分我會列舉我自己對于本質思考的幾個要點。

在我們的智慧商業產品中,前期我們對“及刻”的“Hotmall”產品進行了分析。我們并沒有將“及刻”的產品與小程序進行直接對比,因為小程序定位于服務,而“及刻”的產品定位于營銷。最終分析得出其本質就是:更高效精準的顧客溝通渠道。

我們對于產品方向的的歸納后發現有三個主要方向:創收益、降成本、提效率,其需求的優化級從左向右下降。對于我們來說,如何在這樣的方向中,盡可能的最大化我們產品的價值是我們最核心的課題。

思考本質的幾個要點

在工作中,我們常用“思考為什么”和“五問法”去探索本質,但是結論卻經常是膚淺的,我看到一些同事提交的報告中,對于本質的認識連整個實操的流程都沒有理順,又何言本質!??!

所以不是大家不知道這些方法,而是不知道方法的具體使用方法及其要點。我根據自己工作過程中的思考,總結了以下三點,僅供參考:

1)本質要從具體的人的角度是思考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人的社會,談本質離開了人怎么能算得上是談本質呢?具體的人,不是特指一個人,也可以是相似的一類人。

2)本質要從務實操作的角度思考

我們的一位小伙伴,在做調研工作時,說道“RCS在與互聯網搶奪市場”,這句話一聽好像沒問題,但是,是搶奪什么市場?市場這么大,可樂飲品也是一個市場,和我們有關聯嗎,沒有!所以,一定要從務實操作的角度來闡述。

3)本質要從利益關系的角度思考

千百年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需要把人性想得太美好,需要從產業鏈中不同角色的利益中去思考。如果角色很少,也不要被故事和大餅洗了腦,清醒的想想其中的利益關系。

基于這三個要點,我們按照前文的幾個步驟去了解事物、定位事物、定義事物、發展路徑、產業鏈條、比較事物。最終,我們會回歸到自然中本身存在的事物中去,人類在改造這個世界,但并沒有顛覆這個世界,無論汽車、飛機,都只是交通提升的一只方式,本質上和走路沒有區別,只是工具更快捷、舒適而已。

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工具

1)逆向思維

不斷的懷疑自己已有的結論,認為還不是終點,需要繼續思考,有一個“5問法”可以去學習使用。逆向思維就是要求我們不斷的去撥開表象,去更深層次的理解。

2)讀書百篇其意自現

多花一些時間在一件事情上,量變引發質變。很多時候我們對于事物的理解不夠深刻是因為我們投入的精力還不夠,多投入精力,不斷的獲取一些收獲,最后就得知曉真諦。

3)分類思維

分而治之的看待問題。前不久有UI討論星巴克的小程序設計太LOW了,沒有利用好廣告位,不如瑞幸的設計的好。但星巴克主打的是空間,而不僅僅是咖啡,與瑞幸需要不斷的裂變引流的經營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一個清爽簡潔的小程序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分類即有外部的分類也有內部的分類,內部的分類是指我們將一個事特劃分為幾個要素去看待,通過這幾個要素去考察事物。外部的分類是指將事物置于一個更宏觀的分類體系中,去分而治之的分析。

4)評判精神

很多時候別把事情想的太美好,尤其是還涉及到其他人的事情,不要一廂情愿的認為事情就會如你所想的方向去發展。同樣,當別人在向你描繪美好未來的時候,也要靜下心來去辯證的思考,別說什么就信什么。古人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就是說沒得幾件事情會完全如你所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理解帶給PM的改變

1)不會立馬下結論(無論同意或否定),而是先給自己一些時間,去理解再下結論(兩個耳朵一張嘴)。經常有小伙伴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他人根本不去理解別人為什么要這樣做,就依據自己的經驗開始教條般的指點。其實沒有什么對和錯,適合自己所處的環境就OK。

2)結合事物的背景去看待事物,不會完全依靠自己的經驗去看待事物,談問題就事論事給出意見而不是教條主義。

自己的經驗是有邊界的,未必適用有所有的環境,因些對于別人的觀點和方案要包容的去看待,不會去否定別人來證明自己。我們常會看到一些伙伴,會去問別人為什么要這樣,然后再給出自己的意見,相對前面一種溝通方式,這樣會更好。

3)觀察和理解事情,洞察事物本質,尋找一般方法和普遍規律,探索最佳實踐路徑。

尤如一些設計在談論自己的靈感時,都會源于現實生活。同樣,我們所做的工作也是對于現實的抽象,多理解這個世界,多理解人性。特別是產品進入設計階段時,很多時候我們的設計太過于流于表面,卻少對于用戶場景的深層次的理解。

最近我在打磨一個場景分析工具,我對于場景的理解是用戶打開工具后,需要深入的去思考慢慢的來構建場景,并且需要從場景事務流程、場景環境信息、場景人物信息等多個方面去描述。

對于這個場景的理解,我提出了“工作臺”的設計理念,將現實中我們在一個工作臺中的進行設計、修理的場景抽象到產品設計中。那么在接下來的原型設計中,我都是在復刻現實,通過功能交互,去模擬現實,將低用戶的理解成本和使用難度。

總結

這篇內容所闡述的觀點并不是產品分析的五層模型,而是五層模型中的每一層、每一項活動,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例如:結構層,我們將別人的結構(xmind)理清(第一點:這是什么),然后這這個結構中每一個模塊是如何定位、如何定義的(第二、三點)?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內在邏輯和價值是什么(第四點)?對方走了那些坑才一步步的形成這樣的設計(第五點)?第六點產業鏈在這個地方不需要考察。

此后,我們還需要更廣泛的去比較,并得出我們對于事物本質認識。這個過程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練習,需要你有一顆追求優秀的心,如果沒有這樣的追求,以上都沒得價值!

相關閱讀

靈魂設計,產品思考要成體系》

從0到1,快速實現用戶群定義與查詢器設計

 

作者:張牧師說,微信公眾號:PM自習室。

本文由@張牧師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根本看不懂。。。

    回復
  2. 理解能力,說起來大家好像都懂,但能從意識層面(會理解)和素質層面(能理解)講得如此有深度的,還是第一次看到。欣賞作者的深度思考的能力。學習了~~~

    來自四川 回復
    1. 過獎,共同探討

      回復
  3. 講的很好,學習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 A big thanks 2 you!??! ?? ?? 歡迎關注公號,一起討論,一起成長(PM自習室)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