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年度吐槽:試錯重構那些痛

0 評論 10985 瀏覽 204 收藏 9 分鐘

試錯之痛,痛尤可忍;重構之痛,痛徹心扉。

寫下這些話的時候,我其實已經覺得自己并不是在吐槽了,而是在一塊塊墓碑前緬懷那些揉碎、砸破、一點一點被吞噬掉的熱情和專注。但愿它們,能夠堅實的落入塵土,生長出一朵名叫“理性”的花來。

浮夸之殤

在已經過了A輪正在往B輪走的創業公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團隊成員,包括高層或普通員工,已經失去了創業精神,開始犯起了好大喜功和善于YY的病。其實,一旦團隊脫離的踏實的作風開始走向浮夸,且這種風氣不能及時發現并調整,那么創業的失敗幾乎不可避免。

這種浮夸的思潮常常表現為:

“我們是個平臺型公司,我們這個平臺上要引入XX個外部開發者和客戶,讓他們在我們的生態圈內給用戶提供無限商業可能?!?/p>

什么樣的公司是個平臺型公司,什么樣的產品敢在當前巨頭割據的市場上號稱自己是個平臺型產品?你是微信支付寶嗎?你上沒有打通起碼上千商戶,下沒有打通百萬級C端用戶就號稱要做平臺?先把你的產品定位成工具行不行?先做一個好用的工具性系統好不好?我也想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那是我真正擁有了與之相匹配的能力的時候。在沒有具備這種能力的時候,一切都是YY,而光YY并不能讓你的產品成為平臺。

這種思潮的危害并不只是給人洗腦這么簡單,它對團隊的影響在于:如果高層沾染了這種習氣,會在產品戰略上偏離踏實的地基,走向脫離真實需求的危險境地。

比如手頭有個很典型的例子:一個朋友創業中正準備做個非標金融資產的交易市場,這樣可以填補當前公開市場資產標的少,流轉不暢,交易成本高的問題,這樣市場既有需求,自己的公司也可以坐收傭金。我聽了之后只能呵呵。

稍微熟悉中國金融市場的人都知道中國的證券交易所雖然只有兩個,各地方的股權交易所,柜外市場層出不窮。大家都不是傻子,你看到的商機難道別人看不到嗎?做一個資產交易市場這樣的平臺型產品,拼前端拼交互嗎?拼價格拼技術嗎?— 長點心吧,拼的是流量。你得有這么多人到你這里來交易??!連紐交所這樣的單位都有龐大的團隊專門來提升交易量以保證自己這個市場能持續活躍,你一個創業公司現在就開始規劃這樣一個產品,你是猴子派來的逗比嗎?

講真,在團隊創業之初,產品需要夠簡單明了,不需賦予過多意義而應切實滿足用戶需求。畫大餅固然可以圈錢,但是圈來錢之后你真的準備當下就開始和這么大塊兒面嗎?反過來想想,當VC聽到你畫的大餅的時候,肯定覺得:嘿,這小子有意思,這么點錢就能干這么大事兒,給他點讓他試試,說不定成了呢?反正虧了也就這么點兒。所以,VC對于他投入的成本和預期的收益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評估,而你,只不過是個自己給自己洗腦的傻子罷了。如果你將來真的失敗了,對于VC來說,他不過在他的投資成功率里降低了一點,而你卻輸掉了全部。

士氣之殤

剛剛經歷了整個團隊的土崩瓦解,對于試錯之后重構這件事給士氣造成的影響,個人覺得有了一些發言權。

如果說互聯網產品的試錯階段發現產品貨不對板需要重構的時候,產品經理也許還能忍耐,讓開發人員把自己辛辛苦苦敲出來的上千行代碼挖個坑埋了,那種感覺,也許就像把自己的孩子活埋了那么痛苦。也許我不是一個特別堅強的產品經理,但當我告訴開發同事,以前做的東西全部報廢了的時候,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這些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在規劃1.0版本的產品時,雖然要達到PMF(product/market fit,即超出MVP,達到市場可接受)的程度,但是若功能點所需開發周期已經超過120人/日時,就必須切版本。也許你對你的產品有絕對的信心,也許這個產品會一炮走紅,但是,捫心自問,這種概率有多高?你真的不是蕓蕓眾生中很普通的一員嗎?作為產品經理,你所要負責的不僅僅是需求,而是整個研發團隊的心血有沒有白費(寫到這里有點想吐,確實沒這么煽情,但是你得自己給自己這么打雞血,不然更沒存在感)。也許你做不到讓大家立刻飛黃騰達,但是你至少應該讓大家少做點無用功吧。

中型研發團隊有十幾個人,分成三個左右研發小組,如果這樣的規模來負責一條產品線上的兩到三個產品,很有可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為在產品線最開始規劃的時候,很有可能技術架構就是為某種特定產品的業務服務的,一旦產品的業務架構發生變化,那么整個技術架構的變化幾乎不可避免。最后出現忙了大半年,累得要死什么也沒干出來的結果。到那時候,如果又正好臨近年底,明年開春你可以數數還有幾個人回來繼續跟你干。

模式之殤

創業公司的創始人背景,常常決定了這個公司將來的業務模式。

技術背景的創始人,很難對金融業務有更多想象,而金融背景的創始人,很難對互聯網到底能幫金融做什么概念缺缺。因此,這要求創始人團隊密切的溝通和價值觀的高度一致,才能創造出令人驚喜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來。

較為失敗的案例就是:技術出身的創始人,把互聯網產品做成了項目級的外包產品。一旦成為別家的定制化開發單位,不但對VC來說毫無高估值可言,對于公司本身來說,極難技術沉淀,將來轉型成自己運營的產品幾無可能。

懂行的朋友告訴我,甲方出身的技術團隊,要改造成乙方技術團隊非常困難(并不是不行,成本很高,外包公司的運作模式與互聯網公司的運作模式完全不同),乙方轉成甲方也非常困難,所以,想以項目積累經驗最后成為自我運營的產品,也許Oracle做到了,SAP做到了,但當前作為一個創業的嘗試,需要做好要么做不大,要么做大了痛苦轉型的精神準備。

 

寫到這里我基本上詞窮了,因為我發現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性的自負。高估自己,低估環境,只要存在這種內在的僥幸心理,那么失敗,總會如影隨形。

然而,并不是沒有辦法盡量避免個性的自負,這個辦法就是:靜下心,腳踏實地,多問多學,絕不臆測,做好自己能做的,即可。

 

本文由 @echo回聲?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