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總結:Think about Product Manager
首先我要承認,我不是產品經理,我更愿意用產品人、產品助理、產品汪來稱呼自己。產品經理應該送給有很多經驗積累以及磨礪的產品人。從事產品這個職位,應該保持對產品的敬畏精神,經理二字不應該掛在嘴邊。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職位,認為入門真的就是產品經理,那么不要指望別人來尊重從事這個職業的人。由于產品經理一詞更符合人們日常的聽聞,姑且就用產品經理來敘述,用以代替產品助理一詞。
一、聊聊產品經理這個職位
從接觸產品經理到現在也快有一年了,歷經了“從最初的認為產品經理就是畫低保真原型的;再到認為產品經理是寫文檔+畫原型的;再到產品經理順帶還管管進度,做做UI、UE設計;最后到現在認為產品經理就是洞察人們本質的需求,并通過簡單實用的方法去滿足用戶需求”的四個階段認知。
從事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不得不承認的幾個問題
- 產品經理不是經理
-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最重要的是天賦
- 產品經理沒有固定的成長路線
- 產品經理需要龐大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去支撐
- 產品經理如果保持不了持續學習與總結的習慣,必將被拋棄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產品經理這個概念被炒得很熱門,從最初的處于中層以上的人來擔任這個重要的職位,變成每個公司都在招產品經理。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很簡單就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結果:那就是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含金量被不斷的被稀釋。從可以主導一個項目的管理者,淪為文檔撰寫員。
雖然不得不承認,很多公司在設立這個公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從事這個職位的人質量參差不齊,成長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導致了整個行業對這個職位存在一定的懷疑。權利得不到下放,剛從事這個職位的人也沒有能力去承擔的起這個責任,并且很多公司的大Boss本身就是最大產品經理,故而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在很多公司得不到足夠的成長與發展空間;從事的大多是一些重復性得不到提升的工作,這在無形中扼殺了一些本可以成為產品經理的潛力新人,進而惡化互聯網行業對這個職位的認知。
產品經理這個職業中有一本很出名的書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很多人只看到了書名沒看書的內容就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話掛在嘴邊。我認為,大多數人都誤解了這本書的意思。它說的是人人都應該像產品經理一樣去思考,而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產品經理。如果按照書名就是事實的這個邏輯,那么如果出本書叫《人人都是董事長》豈不是天下大亂?所以我現在很討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話,比如說做一款產品的注冊登錄的邏輯,看似誰都可以去做,但是這個流程存在很多不同的設計方法,不同的設計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用戶在看到產品注冊登錄過于復雜就直接退出了這個流程,從這一個看似簡單的一個問題背后,可以延伸很多問題;這很明顯是一個需要花精力去思考的問題,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簡單的設計。
我想很多人比較關注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更多的是因為產品經理中的經理二字吧?如果去掉這兩個字,將會減少多少關注量,不做也可以想象地到。所謂的低門檻、無專業要求、權利高、工資不比程序員低的職位真的是那么好當的么?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根本不存在。
不可否認的是:當初做這個職位的時候,我也是奔著這兩個字來的。但是接觸的越多越覺得這是一個水很深的職位;不是門檻低而是門檻在里面,就像高考時清華北大的錄取率,只要上高中就可以高考,但是并不是誰都可以進北大清華的。
二、產品經理應該具有的幾點特征
產品經理作為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職位需要學習很多方面的知識,從事這個職位的人應該有以下幾點特質
- 跳出自身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 保持謙遜,保持虛心學習的心態
- 持續學習
- 擁有敏銳的洞察力
- 對人對事負責
跳出自身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在從事產品經理一職時,人們很多時候會說這樣的話“我覺得**”,“不符合用戶習慣”,所謂的我覺得和不符合用戶習慣很多時候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一個需求、一個問題。產品經理應該是一個平視用戶的職位,而不是俯視用戶的職位。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本身就是很難被人所接受的,只有排除自身觀念,用客觀理性的思維去滿足感性的需求的設計,才是會被用戶所接受的。
保持謙遜,保持虛心學習的心態
這個特質其實不應該說產品經理應該具有的特質,而是人人都應該有的特質。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只要我們在這個社會就不可避免的要接觸人。有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產品經理需要學習的實在太多,師從程序員,師從客服,師從運營,師從老板,師從數據分析師等等。綜合性的復雜程度必然導致需要大量的學習與實踐去支撐,我想作為一個對自己成長負責的人都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學習提升自己的機會,所以保持謙遜,保持虛心學習的心態。
持續學習
正如我上面所說的綜合的復雜程度必然導致需要大量學習與實踐去支撐,時代在進步,知識在更新,人只有隨著時代進步才不會被時代所遺棄。任何知識都需要持續去學習才能保證自己不退步,不去學習的技能只會退化。
擁有敏銳的洞察力
我想這個特質應該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特質了吧?只有洞察表面需求的本質需求才會做出用戶所喜歡的產品。
舉個例子:人們說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馬,但是福特卻給出了汽車。如果按照表面的邏輯來看,福特應該去培養更快的馬,但是他洞察了需求的本質在快而不在馬。
再比如有一個數據去調查網名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得出的結論有較大比例的網民不去使用的搜索引擎,如果按照這個結果我們是否應該去考慮如何去推廣搜索引擎和增加易用性?但是實際問題不在這里,實際結果是用戶之所以不使用搜索引擎是因為不會打字。
其實用戶本身有時候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需要人們去洞察他們的需求本質才會得到正確的答案。
對人對事負責
我想這應該是除了洞察力最重要的特質了。一個產品經理可以能力不強,但是一定不能沒有責任心。能力不強可以去學習,而沒有責任心就是對整個產品的摧殘,必然會導致整個產品線的崩潰。我說的負責不是指陪著程序員加班,而是一種態度。很多時候在產品設計時需要面對很多妥協,但是如果讓一個不重要的需求來打亂整個產品的規劃或者僅因為團隊提出需求就去做,那我覺得這個產品經理的責任心實在是差到了極點。
三、關于需求分析
接觸過很多對于產品需求的認知,我最贊同的一種說法是“用戶需求驅動產品”。任何產品脫離用戶的真實需求必然導致失敗,所有我們在開始做一個需求時往往會做一個需求分析。
關于需求分析,我認為主要需要關注以下三個問題:
- 真需求or假需求
- 自己的需求or用戶的需求
- 市場需求是增量or存量
真需求or假需求
在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需求,這里存在真需求和假需求。很多假需求在邏輯推論上都是很完善的,無法去辨別這個需求的真實性。
如何辨別這個需求是否真的是用戶的真實需求主要可以通過兩個方向來驗證。一是通過經驗就識別,借助已經存在的產品去分析這個需求存在的真實性,借助自己的經驗去辨別這個需求存在的真實性。另一個方向是通過低成本驗證。比如有人說他要做一個學習制作糕點網站,但是不知道這個需求市場是否存在,我提了個方法—錄一個制作蛋糕的視頻發到朋友圈,看自然轉發量,閱讀量。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低成本驗證方法,快速有效的去驗證需求存在的真實性
自己的需求or用戶的需求
其實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很好發現,很多時候身邊人的抱怨,身邊的問題都是需求。但是我們在思考這些需求的時候很多時候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就像我提過的:產品經理擁有的幾個特質之一跳出自身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人們往往會受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以及日常認知的限制,在思考問題時往往加上自己的主觀思維;在做需求分析時必須要避免這種情況,記住一點:滿足的需求是他人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當然不否認兩者需求相同的情況)。
市場需求是增量還是存量
舉個簡單例子(具體事例記不清了大概的內容如下):一家公司要開發一款產品幫助連接數碼攝像機和電腦,這塊市場在當時還是空白,當產品推廣出去時發現,12名用戶中只有1名成功使用產品,還是在專業的IT人士幫助下使用。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開拓增量需求的例子。
在當時硬件條件沒有達到開拓條件時,去滿足這個需求很明顯是不明智的。以一己之力去改變整個市場的行為必然導致失敗。
四、關于產品的決策
產品的決策應該滿足這樣三個原則,需求價值驅動功能設計、產品功能不能脫離產品的核心價值和產品定位明確。
需求價值驅動功能設計
我想很多產品人會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什么是好的產品?答案肯定不同。我的看法是能夠帶來經濟價值的,以最簡單方式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就是好的產品。
有句很現實的一句話叫“畢竟我們工作不是為了理想,只談理想不談錢的都是耍流氓”;同樣“不帶來經濟價值的產品都是耍流氓”。需求的價值應該是考慮產品功能的最關鍵點之一,脫離經濟價值的功能不能為任何一家公司帶來利益;任何功能只有圍繞著用戶真實需求并且能夠帶來經濟價值做出來才有意義,否則都是耍流氓。
產品功能不同脫離產品的核心價值
任何成功的產品的最核心價值都是滿足用戶最本質的需求,只有核心價值明確整個產品規劃發展才能順利。
比如微信,核心價值在于滿足通信。微信的一切功能都是圍繞著核心價值通信所延伸的,一切功能目的都是滿足人更快更方便的通信,獲取信息。
產品定位明確
關于產品定位明確有一個例子就是阿里的阿里巴巴和淘寶,一個是B2B,一個是B2C。產品定位不同導致產品的價值點不同,只有明確產品的定位才會讓產品的規劃明確、發展順利。任何產品的功能都不應與產品本身的定位矛盾,比如產品是新聞資訊就不應該加一個定位的功能在這個產品中,與產品定位矛盾的產品功能做出來只會導致產品看起來四不像,讓用戶迷惑。
五、關于產品的三個階段
產品的三個階段基本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種子期?爆發期?瓶頸期
種子期
處于本階段的產品往往是處于產品剛上線的狀態,此時沒有較大的用戶基數,還處于試探市場不斷改善的階段。
此階段主要關注的應該是用戶的留存率而不是用戶的增長速度。處于本階段的產品只有擁有良好的留存率才會論證這個產品當前定位是否是有價值繼續做的,這個階段是驗證模式,發現問題改變方向成本消耗最小的階段。
爆發期
當產品度過死亡率最高的種子期,驗證了自身模式的可行性后,排除推廣因素的影響后的用戶自然增長速度很快時,產品就進入了爆發期。
此時用戶增長速度非常快,此時產品迭代的速度加快,圍繞著產品核心價值的延伸功能會被不斷開發出來,進而不斷滿足個體的特殊需求,進一步增加用戶的粘著性
瓶頸期
此階段用戶增長速度放緩,增長速度和用戶量都達到了一定的瓶頸。這個情況一般由于市場本身容量造成,此時應該專注去挖掘更深度的需求,圍繞產品核心進行展開。另一種情況是產品本身有意放緩節奏,增加用戶粘著度后再進行近一步的戰略規劃。成功的產品應該是爆發期和瓶頸期循環交替,才能保證產品的良性循環。
以上就是工作近一年的全部總結,歡迎交流。
注:文章僅代表個人看法,內容來自平時閱讀以及工作積累,歡迎吐槽,拒絕人身攻擊。
本文由 @甘輕語(QQ1827020885)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