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做產品經理的改變:認知 +學習

3 評論 7694 瀏覽 20 收藏 11 分鐘

產品崗打怪升級的路上,認知是最好的護盾,而學習是最好的武器。

“我是2年的研發轉的產品”

“做產品前我是UI設計,覺得公司的產品太弱,所以轉入產品”

“我是測試…項目經理轉的產品”

“*&…!%@¥%轉的產品”

而我沒做產品前就是個“產品”

沒做產品經理之前,我就是個產品經理

9年前人們還真的在喊那句“湖人總冠軍”,當時我是個“機佬”,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我非常喜歡“搞機”,當時能在Nokia N72上安裝電腦版的qq寵物能夠100%還原,見證了晚年的Symbian系統及Android 1.5/1.6的操作系統。

邁入大學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組建團隊開始搗鼓起微信公眾號,這算是我人生中抓住的第一個“風口”,當時身邊的朋友、同學均從QQ轉戰到微信,當時的“新寵”訂閱號和服務號猶如一頭還在流鼻涕的母豬被吹在“風口”處,而我們當時也還在風中凌亂。但當時我擁有和馬老板一樣的智慧,那就是“抄”,還是用“借鑒”合適一點。

在公眾號搜索框輸入各大高校名字,關注了廣州各大高校公眾號,看看優秀的它們在“做什么”,不經意的期間發現了一個令我當時走向人生巔峰的組織,叫“掌上大學”。因為“掌上大學”是一個公眾號第三方平臺,能提供給各高校服務號一些基礎應用和高階應用,從而當時運營的公眾號走向了“巔峰”。掌上指數一度排進前2。

“期末成績出來了,你們多少分?”阿三在班級群說道。

“查不到啊,卡成PPT、進不去”(每個大學的通病、選課和查成績服務器必炸)

“啊,我查到了,關注xx公眾號,回復‘期末’再輸入學號密碼綁定就看到成績了”

「查成績」、「表白墻」、「紙飛機」、「失物招領」、「二手交易」、「社團報名」等等應用的接入使關注用戶數呈“指數型增長”。

「快遞查詢」、「圖書館藏書查詢」、「宿舍水電費查詢」、「交網費」等功能上線使同學們對服務號粘性更強。

有粉絲基礎后,學校周邊商家自動找上門說需要幫忙宣傳,付費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眼鏡店、理發店、火鍋店等周邊商鋪,公眾號也成了周邊優惠券發放福利平臺。

其實為什么能夠快速覆蓋校內90%師生,原因就是滿足了大學生對“吃喝玩樂住行”的需求其次就是時間優勢做的早。所以我應該是個工作了3年但做了“6年”產品經理的人。

做產品后的改變

熱衷于一切互聯網新鮮事物,就算是業內的KOL就算是放了個屁也會去聞一下是臭還是香。

強化了洞察力和聯想能力,相比以前少做了點對點的思考,發現問題/解決會思考事物背后的東西。但同時對周邊過于敏感,衍生了個“壞毛病”,喜歡坐地鐵時偷偷瞄別人玩手機。

就先吹這2點吧,此處真的省略500字。

改變 = 認知+學習

產品崗打怪升級的路上,認知是最好的護盾,而學習是最好的武器。

這里的「認知」指的是比較狹義的「認知」,簡單點可以理解為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當前是個250還是260,當你想改變某些事物時,需要學習某些新能力來作為改變的支撐,認知能力就是基礎。而認知的深度取決于自己的視野和洞察,已經沉淀了9年的內容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里面就有非常多能夠給自己帶來認知升級的文章。

輸出就是最好的學習。我們大腦里面“存放”的任何知識都需要經過“輸入-轉化-輸出”3個過程。

輸入的前提是通過自身的認知后,拆解成可轉化的步驟去給自己輸入,而不是什么都往腦里面搬,我們真的搬不動那么多。

我把轉化這部分拆為協助轉化與自主轉化(自己定義的名詞,僅便于理解)。

大家在上的網課都算是“協助轉化”,由平臺方向你輸入過濾好的知識,方便你自身去吸收轉化。比如樊登讀書會,將一本幾十萬字的書轉化成50分鐘的語音解解讀,里面還有摘選出書中金句都是協助你轉化吸收的手段。再比如起點學院上的產品運營課程有總結了80+案例幫助你跳出盲目模仿,真正理解并落地。-1年至3年的產品人適用于「協助轉化」。

當我們自身能夠「自主轉化」時,能做的事情就不止于執行,我們開始沉淀屬于自己的知識庫、方法論,會去做一些當前值得做的事情。

「自主轉化」強大的地方在于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我們看到每一個有用的知識點,都要會停下來尋找它們的聯系,真正導致人和人之間的知識水平差異往往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的聯系。人的大腦本身是一個網狀結構,而真正運用起來則需要把知識連接起來,把知識連接起來的人都是自主轉化能力非常強的人。

上圖學習金字塔描述的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用數字百分比形式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

可見授人以漁的方式2周后的學習保持率達到驚人90%。故知行合一才是真知,知道和行動是兩回事。

“授人以魚”的方式有很多種,我比較推崇兩種:

第一種知識傳承

比如平時帶實習生寫需求文檔,手把手教別人做產品分析,或者是做成PPT在部門、公司內部分享等等,這種方式還能提高自己的演講、溝通、表達能力,但傳播受眾有限,而且多數都是單一的傳輸。

第二種積累與沉淀

前幾天面試了5年的產品運營,問:“工作這5年有沒有沉淀出什么東西?”,結果比較失望,有積累和沉淀一年就是365天,否則就是1天活了365遍。

可沉淀一些常用的控件組件庫,脫掉“原型仔”的帽子。一些通用模塊下的需求邏輯可以“封裝”起來、避免重復造輪子。一個從0-1的項目復盤活心路歷程、一次定量或定性的調研,不管結果好與差,都會有一個完整的產出物,而不是做了就算了。而產出物就是我們自己轉化出來的東西,稍加潤色可以發到自己公眾號或自己網站上與朋友們共享。

從作品影響力角度看,這種的范圍比較小。這種時候,我會將文章投稿到中國最大的產品經理社區——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算是產品和運營領域最理想的文章輸出平臺,當你提交“差勁”的作業直接給你勸退,當你提交“優秀”的作業給你全網鼓勵。

雖然審稿嚴格,但每次投稿不過都是為了下次通過攢的人品。有非常多作者朋友會根據稿件是否通過來判斷文章質量是否優質,而且因為平臺用戶非常精準,大家都是在這個崗位上摸打滾爬多年,很多思路和大家不一樣,他們會告訴你更簡單的方法,或者是你遺漏的問題點,與你一起交流。

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注定了我們一直是處于變化之中,不“變”的只有自己;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因為它對每一個人都不公平。

多學學滴滴司機問候自己: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沒有?

從認知提升開始,讓學習發生改變。對已知保持謙卑,對未知保持敬畏。

最后祝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越辦越好,與數萬產品、運營人共同成長。

來為我投上你寶貴的10票:http://zt.woshipm.com/9years/index.html#story

#專欄作家#

動物園園長,微信公眾號:首席吹牛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圈十八線作詞人,國家一級退堂鼓表演藝術家。顏良而文丑,歡迎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牛逼

    回復
  2. 厲害

    回復
  3. 大氣,實在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