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自處的不二法則——邏輯&業務

1 評論 15496 瀏覽 191 收藏 11 分鐘

今天是上班的最后一天,劃了一下水(老板,請你假裝看不到這幾個字好么),逛社區的時候看到有個問題是醬紫的:

標題:后臺產品經理和前臺產品相比,是否發展更受限制?

提問:后臺產品只要對公司業務了解,熟悉業務流程好像誰人都能做,后臺的一些系統對設計以及交互的要求也不高,使用對象要不是公司內部的人要不是合作商,用戶量也不會更大,所以在猶豫要不要轉前臺?

誰說對業務了解誰都能做的!

誰說熟悉業務流程誰都能做的!

誰說復雜邏輯的梳理誰都能做的!

你你你,你給我站出來,看我不打shi你!

打shi是開玩笑的,畢竟怎么說,倫家也算是軟妹紙啦(旁邊扶墻嘔吐~~),當然可以發現,其實題主最大的需求是希望自己做的產品有更多的人用。

But,看到前半段的描述,略感慨。針對這個問題,特別想甩個自己的總體觀點:

沒有后臺產品和前臺產品誰更厲害,誰發展更好的問題。不過硬要說,應該從整個產品生涯來看待。

目前來說我自己認為是:后臺產品-前臺產品-產品運營。(產品運營這個在這里不具體展開)

后臺產品:提高業務深入、邏輯梳理的能力,作為基礎;

前臺產品:提高交互、設計的能力,作為縱向擴充;

產品運營:提高推廣、用戶認知、市場認知、整體產品認知的能力,作為更大范圍的擴充;

通俗來講,就是要知道怎么做出來、賣出去;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有個東西是必須先要明確的,那就是“前臺產品”、“后臺產品”的定義:

1、這個“產品”是真的產品,而不是產品汪

那么,前臺產品就是普通用戶用的、后臺產品就是非普通用戶(運維、運營、管理人員)用的。

例如:選股寶App是一般用戶用的,選股寶管理后臺是選股寶的管理人員和編輯用的;

那么,題主對于前半段的描述還是挺離譜的(題主我不是故意對你開槍的,真的是湊巧)。從產品這個崗位來說,兩者差別在于用戶群的不同而引起的業務理解、需求分析、邏輯梳理、交互設計的不同,哪樣都不輕松。而普遍意義上,給用戶用的產品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后臺產品是前臺產品的支撐,例如內容發布系統、廣告系統、推送系統等等都是后臺來做的,對應的,前臺是顯示內容、顯示/不顯示廣告、收到/收不到推送等等。后臺業務更深入、邏輯更復雜,挑戰更大。

2、這個“產品”是產品汪,而不是產品——引申的定義

現在產品經理虛多的情況下,把原本的產品工作也做了更多細分:產品的前端產品經理、產品的后端產品經理,其中前端產品經理更注重交互和設計,后端產品經理更注重邏輯和業務理解。 (雖然我覺得這是略奇葩的分法…)

兩種定義,其實都不妨礙哪個更重要以及如何對自己更好的理解。

這個時候,上盤例子什么的比較通俗易懂:(該例子針對第一種定義)#不做電商,為啥要舉電商例子我也是迷迷迷惑的

用戶行為的流程:用戶逛來逛去挑選商品->一件件放入購物車->支付->購買成功;

針對這個流程,后臺、前臺、運營分別大概要做的是:

后臺:貨品管理系統、訂單管理系統、結算管理系統,每個系統都有各自非常復雜的判斷條件以及邊界條件,同時一個系統和另一個系統或者另兩個系統發生關系時的判斷和邊界條件更加復雜。

 

這里舉個曲折小例子接地氣的感受下麻煩程度:

小瑤子是個非常猶豫的人,逛了半小時,在店A選了一個尺碼為M、有高級會員優惠,同時享受了店鋪節日優惠的連衣裙,放進購物車,繼續逛了一會,覺得可能M太大了,想去,換成S,結果尺碼S么有了,怒了,決定不買這個連衣裙了。過了一會兒在店B買了兩雙同款不同色的尖頭高跟鞋分別是暗紅和黑,要付款了,發現店B的黑色高跟鞋木有惹,心好累,付錢付錢,先用信用卡付錢,發現木有開通網上支付,然后用借記卡A付錢,發現里面居然木有錢了,再用支付寶,發現特喵喵的不夠,最后支付寶扣除后連同綁定的借記卡B付完了錢。

有木有繞暈?

前臺:首頁怎么展示、具體貨品頁怎么展示、訂單頁面怎么展示、判斷以及邊界條件、支付頁面流程怎么展示、判斷以及邊界條件、頁面相互之間怎么跳轉等;

運營:首頁展示什么、具體貨品展示什么、訂單管理時展示什么;

這三者其實都是相輔相成的:

運營:各種方法吸引用戶買買買;

前臺:各種方法方便用戶買買買;

后臺:各種方法保證用戶買買買;

吸引到用戶買買買了,用戶不能成功下單、支付也死活不行,狗帶!

系統做的棒棒的,各種方便喲,然而用戶揍是不喜歡在你這兒買東西,狗帶!

所以這里,并沒有崗位誰比誰更好的問題,而是什么作為自己的基本功更好的問題。對于這個也是比較主觀的看法,每個人想法不同。撇除運營,討論前臺和后臺產品:

我認為先做后臺產品來加強邏輯和業務基礎,再去做前臺產品對自己更加好。

這里再端盤例子上來:(該例子針對第二種定義) #終于是自己行業的惹

玩股票的人們,都是要看K線圖、注重自己收益的吧?我們在做”選股寶”App的時候,策略內容中,對于單只推薦的股票有個“至今收益”的概念。從前臺來看,用戶看到的只是一個至今收益的數據顯示而已。然而對于后臺算法來說,大概醬紫:

1、明確計算的是漲跌,而不是模擬盤的收益;(策略性質決定不是組合概念)

2、提出被推薦股票的生命周期:推薦->暫停推薦->再推薦->….->終止推薦,其中只計算推薦時候的累計漲跌;

3、基本公式=(現價-創建價)/ 創建價 * 100%(基本公式真是簡單的太無恥了)

①根據推薦/重啟推薦的時刻不同,會影響到創建價的記錄;(5個時段)

②根據暫停推薦/終止推薦的時刻不同,會影響到現價的記錄;(5個時段)

以為這樣就好了嗎?還有諸多條件要考慮:

1、股票停牌怎么辦?

2、股票發生除權除息怎么辦?

3、基金發生下折上折怎么辦?

4、處于節假日、周六日怎么辦?

5、中途又推薦其他的股票怎么辦?

等等…..

這些判斷條件,需是要對業務了解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業務專家”才可以,不然就算邏輯能力牛逼,但是不清楚有這種情況的發生,也是白搭。

同時也要邏輯清楚,不然這么多種情況疊加,懵圈了就。

舉個程序中會遇到的情況(雖然分析師們多出于長期看好某股票作為推薦的,但是程序上是要考慮的嘛對不對):在1.1在開盤前的8:00,推薦了股票A、B,寫了自己的推薦理由,恰好此時股票A停牌,在開盤后的14:00又新增推薦了股票C,第二天A復牌了。第三天,B股票除權了,在13:00暫停推薦了A股票,14:00暫停了B股票,同時新增推薦了股票D,并且修改了自己的推薦理由。這種情況下,到第三天收盤后,各股票的漲跌怎么樣?總體漲跌如何計算?歷史更新如何算?頁面如何展示?

這里的判斷并不是簡單的1+2+3+4=10,而是1*2*3*4*….*n的問題。

可見,邏輯思維和業務理解作為基本功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基本功,也會在之后做的縱向提升上有很大的幫助,無論是交互、設計、推廣、廣告等,會使你考慮問題會更周全。

 

作者介紹:瑤子,就職于華爾街見聞,選股寶產品經理…個人微信公眾號killifer,記錄工作、生活、學習…

本文由 @梁露瑤(公眾號:killif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剛入行半年多,沒有導師帶過,一進公司就獨立負責平臺型產品,包含三方(賣家、買家、后臺管理)的平臺,現在第二個項目依然是平臺項目,有時在想,平臺項目,不是模塊項目,細節太多,經常少細節,好對不起隊友,不是改需求就是加需求,這樣正常嗎?!沒有導師,一路磕磕碰碰,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