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做設計決策?
設計決策在產品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做好了決策才能保證產品經理在正確方向上做事。那我們要如何確保設計決策是準確無誤的呢?本文將揭曉答案。
如果問我產品經理職業生涯中最難做的工作內容是什么,毫無疑問我會說是設計決策。
工作中無法對產品做出準確設計決策的產品經理注定會迷失在產品設計開發的細節之中,難以取舍。更不要妄談平衡市場需求與資源之間的關系。
準確及時的決策不僅有助于推進產品開發進度,而且能夠保證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的滿足用戶需求,決勝市場競爭之中。更是產品經理職業生涯不斷邁進的基石,隨著職位越高,所做出的決策層面也會不斷抬升,從決定產品細微的功能到決定做什么類型的產品。
根據我這些年的產品工作經驗,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產品設計決策這個話題。
設計決策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只是局限于產品設計層面,日常產品開發過程中的設計決策包含了外觀、功能、性能、價格、時間等多方面問題,只要是涉及到產品相關的大小問題,都需要產品經理做出最終決策。
特別是當產品進行量產階段(這里主要指的是實體類產品),在大批量制造程序和工藝的考驗下,前期產品原型機的設計會遇到來自工藝,成本,制造周期等多方面的考核,這時候對于產品經理來說,真正的決策才開始,面對后期量產零部件的簽樣,更是直接體現設計決策重要性的地方。
決策即是選擇,選擇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是常說的一句話,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中對于產品設計決策的準確判斷,不僅僅關乎于產品本身和公司的命運,更是直接關系到產品經理自身的發展,指點江山并不會討人厭,但是盲目的亂指揮,導致整個產品團隊的努力付諸東流,才是最為可怕的。
所以我之前也有提到過對于產品經理的培養,初期應該做到多看、多問、多實踐、少決策。等積累的一定的產品經驗之后,從基礎決策入手進行訓練,要確保每一條決策背后都有清晰的依據——產品決策不能是你覺得、也不能是我覺得,而且用戶覺得、市場覺得。背后應該是大量的事實依據和理論基礎所得出的結論。
那么核心的問題來了,產品經理準確的設計決策背后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考量呢?
我將分享一些自身工作經歷中的實際經驗。
這些年的工作經歷中,做出的大大小小決策雖然看似雜亂,但是整理歸納發現所有的決策無非是從這四個方面入手:產品、用戶、資源、市場環境。
每一個設計決策的出發點都離不開這四個方面的一些基本準則,以及對不斷變化的形式所作出的判斷。
基本準則的概念是其指導意義具有長時間的穩定性,不會輕易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也是一款好產品的一些基本準則,比如易用性要強、包容性要高、安全可靠等。
產品經理對于產品基本準則的學習可以通過書籍等資料獲得,例如《設計的125條通用法則》,但是更多的判斷來源是基于公司自身的情況、以及所選擇行業目前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綜合判斷后所做出的決策。
這方面的決策變化性太強,產品經理在對這部分內容做設計決策的時候所需要的依據就不能僅僅照搬經驗,將不同類型或級別的公司混為一談,或是采用之前大公司的經驗來指導創業公司的產品設計決策。
遵循不同行業和不同類型公司的發展規律是面對變化能夠做出合理決策的前提。
1. 基于產品的設計決策
基于產品的決策我們這里只談產品本身,盡量不涉及到細分行業和公司資源層面對產品決策的影響,說白了這一部分就是通用性的產品決策要點,幾乎可以適用于所有的消費產品。
回憶一下我們之前提到的關于產品可用性的文章,其中尼爾森對于產品可用性做出了5個方面的評價標準,其中4個是可以直接量化后進行產品設計決策指導的:易學性、交互效率、易記性和出錯頻率。
我們可以將其四個部分進行拆解,并用一些能夠直觀判斷的標準將其填充,幫助產品經理和產品團隊人員自我檢查設計方案在產品層面上是否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結合我總結的產品“5用理論金字塔模型”,來衡量目前的產品設計方案是處在那一階段,是否有想更高一層邁進的可能性。
為什么我這里要引入“5用理論金字塔模型呢”?
因為根據尼爾森的可用性原則來說,唯一的目標就是盡可能的滿足所有指標,但是這會讓產品開發團隊迷失在眾多評價性指標當中,并且對不同指標的滿足優先級也會產生新的問題。
通過引入“5用理論金字塔模型”來規劃分類不同層級的產品,將可用性指標按照不同層級進行填充,可以將原本眾多繁雜的指標進行分類,并對不同的分類進行相應的命名。
這樣一來,原本僅僅是橫向同一層級的可用性指標便可以清晰判斷,設計開發團隊在工作中也可進行明確的取舍。
產品5用金字塔模型將產品分為5個層次,依次由:有用、能用、實用、好用、妙用組成,攀登上不同高度,對應不同層級的產品相應的需要具備不同的屬性或者能力。
通過“5用理論金字塔模型”與可用性產品理論結合,可以在橫向和縱向上對產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5用理論金字塔模型”可以直觀的為產品開發團隊指明當前產品所處的位置,同時也可以對市場上的其他產品進行一個較為客觀的分析,“5用金字塔模型”涉及的內容多于功能與性能等客觀參數相關,不適合評價外觀層面偏主觀審美喜好的內容。
我們一起來簡單看下“5用理論金字塔模型”不同層面所包含的內容,就像是組成金字塔不同層級的磚塊,每一塊都代表的了需要相應滿足的內容。
1. 有用
有用概念是最基礎的概念,代表了一個產品具備完好的功能,比如車能跑,杯子能裝水等最基本功能,這個層級的產品和設計以及創意沒有關系。
2. 能用
在有用的基礎上抬升了一個層級,達到能用標準的產品,是作為商品進行流通的最基本原則,這一階段的產品需要滿足的更多是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考核,比如產品的工作要穩定,工作起來要安全,而且具備可操作性。
這一階段的產品與創意或者設計的關系也不是特別大,但是符合最基本的操作邏輯,可能操作起來會比較繁雜。
3. 實用
產品在進入實用層面時,除了需要滿足之前的部分,還應該具備更多人性化的考量,這也是絕大部分商品目前所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商品較能用階段在操作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就是可用性指標中的易學性得到的填充。
易學性的填充由幾個小部分組成:全設計概念、引導設計、操作可識別性、形式追隨功能等概念都是可以滿足產品操作層面上優于其他同類型產品。雖然產品的操作具備了引導,但是相對于的步驟還是和同類型產品并無太大區別,易學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操作過程中產品不易出錯,但是對于錯誤出現之后的處理則沒有太多的對應策略。
4. 好用
好用階段的產品除了滿足之前所有條件外,在使用效率和包容度上面有個較大的提升,使用效率的評價可以與過往產品做對比直接得出,使用效率的提升意味著工作方式和操作邏輯有了新的改變,較實用階段產品的易學性方面有了質的改變,不再是遵循之前的操作邏輯上做出引導性和操作可識別性的提升,而是建立了新的更為人性化、高效率的操作邏輯。
這就好比是實用只是在之前的彎路上立起來了一些指導性的路標,方便人們通過,而好用則是開辟了新的捷徑道路。
但是開辟新道路需要注意一點就是要尊重使用者目前的使用習慣,最大化的利用已有的習慣,易學性的評價標準不是僅僅兩種方案的對比,而是兩種方案誰能被最快的學習。
除了高效率之外,產品的包容性也是好用層面的重要部分,也就是產品可用性評價指標中的錯誤以及錯誤代價問題,包容性應該盡量避免產品在操作過程中出錯,以及出錯之后的代價降到最低,從錯誤路徑出發去評價產品,檢驗產品是否具備完整的錯誤恢復邏輯,且錯誤出現后如何最小化降低給用戶的心理壓力,是產品好用層面的關鍵點。
產品設計中的約束設計便是很好的避免錯誤的設計方法,約束設計的具體使用方法分為心理約束和實體約束兩個方案。隨著產品設計規范的不斷完善,產品的包容性層級高度也在設計高度發達行業中也進行了降低。
5. 妙用
妙用階段的產品幾乎一經發布,便會吸引行業和消費者的目光。比如當年iPhone的屏幕多點觸控,照片雙指放大功能,妙用的妙字不僅僅是好用層面的效率提高,且提高效率的方式出乎意料,行業從未有人使用,但是卻又異常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妙用幾乎可以完全不考慮使用者之前的使用習慣,用自己全新的邏輯去開創新的方式。我們在評價產品是否妙用層級的時候,是否尊重之前的使用習慣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創新外顯性原則:除了“5用理論金字塔模型”之外,還有一條是我日常工作中經常強調的,如果你的新產品發布不能夠主動吸引消費者來觀看或者分析,那么對于產品的創新一定要具備外顯性,特別是to C類商品,外顯型的創新可以讓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到產品的改變,而且具備外顯型的創新能夠成為產品的主要記憶點。
這點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所提及,這并非是說產品內在的創新不重要,只是相對來說,內在創新被消費者所能夠感知的敏感度不然外顯型創新來得直接,外顯型創新可以有效縮減產品的市場推廣難度。
我們可以看下手機這類差異化已經很小的產品上,外顯型的創新是如何被提現出來的。
2. 基于用戶的設計決策
基于用戶的設計決策主要由兩個方面組成,作為人類的一些基本特性以及所針對的細分人群所代表的個性方面。
在做決策時產品經理首先需要從共性方面入手去判斷當下的決策是否合理,而后才會針對不同產品的目標用戶群進行分析,得出該群體的差異化特征,不斷修正產品設計方案。
作為共性來說,我這里并不是去闡述紅燈停,綠燈行這一類基本常識。
我們以下面幾個判斷準則來展開基于用戶層面的設計決策。
美即適用效應
外觀漂亮的產品就一定是好產品嗎?
至少在消費者的認知里面上這一的,美的產品可以引發消費者正面的積極態度。
比如我們購買了一款精致的商品,那么我們在對待該商品時則會小心翼翼,十分珍視。
比如我們購買了一款漂亮的雨傘,就會期待一次雨天的到來,美的產品可以讓原本煩躁的雨天變得充滿期待。
美的產品還能夠放大消費者對產品的包容度。我們舉個例子,漂亮女生的一些小毛病很多男士不會覺得這是她的缺點,反而會覺得這是她可愛的個性,人類就是這么好騙,總是認為美的東西更值得被珍惜。
80/20法則
這是一條在各個領域被證明過的通用法則,在產品決策層面我們通常與會遇到功能方面的增加或者刪減,或者80/20法則可以幫助產品經理做出決策,產品80%的使用頻率都集中在20%的功能上。到底是集中資源打磨20%的功能,還是講資源分散出來更多低頻使用功能呢?
滿意大于最佳
這條法則常被用來與設計開發團隊進行博弈,用來解釋創新需要遵循消費者已經形成的使用習慣在合適不過,雖然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我們努力尋找出合理的最佳解決方案,但是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卻難以獲得消費者的滿意。
這類產品屢見不鮮,比如對于僅僅是針對高效而言,Dvorak鍵盤的輸入效率要高于我們現在使用的QWERTY鍵盤,但是由于使用習慣問題,消費者很難短時間切換。
購買風險規避
產品經理的決策不能僅僅著眼于產品本身,還應該將目前看向用戶的購買場景之中,分析是什么原因終止了消費者購買行為,購買風險可以細分為:財務風險(買貴了)安全風險(受傷害了)社交風險(被人嘲笑了)模擬消費者購買場景,可以找出相對應的問題點。
流量吸引法則
在如今強大的線上交易狀態下,流量的成本不言而喻,產品經理始終要牢記,產品不管是外觀,功能或是性能以及展示方式,都要能夠吸引消費者的目光,獲取免費流量。
產品的展示設計需要不同的方案進行測試,分析得出什么樣的展示方式能夠最大化的獲得成交率。
為了在后期展示能夠有更多的展示亮點,在產品策劃和設計的過程中,能夠吸引流量也是產品經理做出決策的一個考慮方面。
3. 基于資源的設計決策
這個層面的設計決策更多的是從公司環境出發來考慮,產品和用戶都還是圍繞產品本身的設定,而資源則是直接決定產品實現的條件。公司的資源永遠是有限的,產品經理在做決策的時候需要分析幾個問題:
- 不同的決策對資源的消耗是多少?
- 選擇耗費大量資源的方向的風險有多大?
我們常說的資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產品成本
每一個小的決策都會影響產品成本的波動,產品經理要學會分析當前的競爭市場情況,選擇合理的工藝或材料來滿足產品的設計,提高產品的性價比,不能盲目冒進,造成成本不可控的情況出現。
更多時候,產品的成本是在策劃之初就被限定的,產品的使命也是在設計之初就被定義好,是品牌性產品,還是利潤性產品還是流量性產品,這些都是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規劃好。
時間成本
對于產品來說,不同的決策會直接影響產品的開發進度,產品經理要對產品的開發進度有整理的把握。
在和項目團隊溝通之初,最好是將產品的開發進度提前一部分,前期加快進度進行設計開發嘗試,產品的開發進度不能按照完全順利的情況進行時間估算,產品進度開發從一開始就要進入到緊張的狀態中。
人員成本
人員成本也是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成本考點,產品經理如果是處在多產品線的團隊中開發產品,那么人員的分配和調用就十分重要,盲目的更改需求會加大人員配合難度。
人員成本與產品和時間成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因為開發人員是人,都會有情緒存在,產品經理在做出決策的時候一定要考慮人員成本以及人員狀態。
4. 基于市場環境的設計決策
最后一點是基于市場環境的設計決策,是大多數產品經理最少考慮的出發點,同時市場環境出發的設計決策也是最具備說服力的。大部分產品經理整日埋頭在一個又一個項目中,根本無暇去關注產品上市之后的表現以及自身品牌產品的市場策略。
造成產品的賣點在市場營銷的過程中不突出等問題?;谑袌霏h境的設計決策這里我主要從售賣渠道,競品和自身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三個角度去闡述,其中關于渠道方面的問題一般不在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范圍內,甚至根本不會意識到渠道的性質對產品設計決策有多么重要的影響。
競爭產品
當我們在策劃一款產品的時候,除非是超前的研發儲備,一般都是針對當前市場提出的產品方案,免不了要面對一眾競爭產品。在分析競品的時候我們一般會將競品的各個特征進行打散,對其元素進行歸納,我們可以通過四個維度去分析所有目標競品:競品的共性、競品的特性、競品的品牌力、競品的外觀設計。
這么做的好處是——我們可以一覽所有競品的特點。
共性部分涵蓋了功能以及性能點,也是我們策劃產品需要滿足的地方,或者說這是行業的基本標準也不為過。
個性的體現每家都有不同,我們可以通過競品的市場表現來分析:哪些競品的個性點是受到市場歡迎的,品牌力指的是競品背后的品牌號召力,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信任度,品牌是產品強有力的背書,以及競品的外觀特點,包括設計風格、材料搭配、色彩選擇等。
當團隊內部問為什么我們要這么做的時候,如果你的口才不具備強的說服力,只有說所有的競品都這么做基本上就可以做出80分的決策。
同時如果你選擇的方案在效率上優于一眾競品,那決策就再明晰不過了。從競品出發的決策點可以始終讓產品經理保持清晰的決策,不至于陷入閉門造車的境地。
渠道
渠道對產品的影響非常之大,正如之前所說,這部分內容是產品經理最容易忽視的,渠道的不斷進化發展帶來了更多更新的產品玩法,不再是簡單區分為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
短視頻直播的帶貨能力日益凸顯,禮品渠道的根深蒂固,各類型渠道的特性不一。
產品在策劃之初要明確主打的渠道是什么,這一點產品經理可以和市場部門進行溝通了解,渠道的特性會影響產品在一些細節上的表現。
例如是否要做線上線下SKU的區分,同一款產品如何做區分?這款產品在渠道的定位是流量款還是利潤款?這款產品的利潤是否能夠打通禮品渠道,產品是否具備禮品屬性?以及這款產品在直播的時候是否能夠清晰的說出功能和優點?這些都是產品經理需要考慮得地方,產品只有順利交付到用戶手上,才會產生價值,不然就是在浪費資源。
產品生命周期
產品的生命周期為什么會對產品決策產生影響?
產品的生命周期更多的是影響下一代的產品決策,上一代產品在發布、成長、成熟、衰退四個不同階段會釋放出不同的信息,產品經理獲取這些信息能夠為下一代產品的策劃做出合理的決策。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發現foreo這個品牌的潔面儀在在新款產品上的配色處理較之前的有什么不同,這其實就是從市場反饋中獲得的精準信息。
以上四個方面基本就是我在工作中對產品做出設計決策的主要方向,更多的細節點就不一一嘮叨,聊完了決策的出發點,最后談一談產品經理如何訓練自己做出相對合理準確度更高的設計決策,在我看來可以幾個方面入手,建立自己腦袋中的案例庫。
長期收集行業頂尖品牌新產品設計,并分析為什么這么做,針對新產品的功能、性能、外觀等產品構成方面給自己一個合理解釋,主要是分析該品牌為什么這么做,多做分析可以持續引發思考。
研讀各類書籍,思考不同行業有哪些方式可以提高產品的可用性,可用性指標部分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解釋過,產品經理需要了解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可以提高產品可用性即可。
觀察并思考如何讓優秀的產品變成熱賣商品,以及分析市場上出現的爆款產品。這三個內容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實踐起來的難度卻是最大的。
#專欄作家#
Jazz,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創業者,從事硬件行業8年時間,擅長產品分析,產品定義,產品規劃,資源整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