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點亮“系統思維”技能(2)
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能從復雜的問題中,立即找到關鍵點并解決掉,然后贏得一片贊賞。為什么我們就不行呢?是我們本來就笨嗎?還是經驗不足、知識不夠?為什么學了的東西,用的時候就想不起來了?該怎么提高這種能力呢?
“信息時代”已經是個古老的詞匯了。信息在解決問題中確實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這也是數據分析和大數據領域在當今如此熱門的重要原因。而系統思維,就是我們處理和加工信息的方法。
在前一篇 《產品經理:點亮“系統思維”技能(1)》中,我們討論了一些系統思維的基本特點,比如:細分與整合、細分的“深度和廣度”等等。這些特點在需求層次理論、SWOT、KANO、4P/4S營銷組合這些常見的模型中都有體現。
不過,這樣的模型學多了,就會出現前面引子中的問題——學的東西多了卻用不起來,反而讓我們反應遲鈍 ,因為我們的大腦需要從跟多的信息中查找需要用到的內容。
我們一般會把這樣的問題歸類為:經驗不足——“那些高級的牛人們經歷和更多項目,總是能夠快速的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然后解決辦法就來了??墒俏也恍校乙膊恢绬栴}究竟出在哪里,不知道怎么提高?!?/p>
關于這個現象,熱銷的《思考,快與慢》中的系統1和系統2給出了解釋。而同樣熱銷的《刻意練習》給出了解決方案,也就是讓系統2借助刻意練習來調整和優化系統1。但畢竟系統1的容量有限,我們不可能把學到任何一個模型都給 “刻意練習” 到系統1 里去。
所以,這一篇的內容就是要討論: 我們應該將哪些東西放到系統1里面 。
一、問題究竟是什么?
記得前段時間參加公司的一場培訓,有一個場景記得非常深刻:
老師培訓的進行到了搜集信息的Section。講的是:根據團隊中的問題或現象來搜集信息 ,并提出解決方案。工具方面,老師講到了頭腦風暴、魚骨圖、5WHY等分析工具。
最后在討論的時候,同學與老師出現了分歧。下面對話中的提到的具體問題不重要,我們暫時設定就是上線延期的問題好了。
大致的對話是這樣的:
老師:“知道了問題之后,通過搜集信息,我們就能(根據之前講到的XXX模型)給出解決方案了。”
同學A:“問題我知道了,但是現在搜集到的信息根本不夠,需要搜集更多的信息。而且我根本不知道搜集多少信息才夠用,可能要無限的搜集下去才行。”
老師:“那你知道了問題是什么嗎?知道了問題,就應該圍繞問題搜集信息呀?怎么會永遠搜集不夠呢?”
同學A:“我知道問題是什么,但是不可能根據問題就直接推出需要哪些信息呀?!?/p>
同學B:“需要進一步把問題拆開,針對一整個問題,是沒法確定需要搜集哪些信息的?!?/p>
同學A:“拆分也沒有用,拆分之后每塊問題也都需要收集大量信息。”
看到了這樣的對話,不知道大家的認為幾個人的分歧主要在哪?
我們可以在這里暫停并思考1分鐘,盡量調用你的系統2,或者使用《產品經理:點亮“系統思維”技能(1)》中提到的觸發系統思維的方法。
其實上面的場景中,幾個人的根本分歧在于對 “知道” 的理解是不同的:
- 老師的理解是:知道有個延期的問題發生了,并且要達到知道5W1H 的程度。之后要搜集的信息就是團隊現有的資源、需求方的預期、剩余工作量的實現成本等等,然后解決方案自然就出來了。
- 同學A的理解是:知道有個延期的問題發生了,除此之外一無所知。然后一連串問題就來了:要收集信息,我該找誰?問什么?怎么問?問到什么程度?人人都有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是不是要找所有人都聊一遍?
顯然,這是一個關于認知的問題,而不是一個關于技巧的問題。“Garbage In, Garbage Out.” 系統思考的第一個過程,就是系統地認知一個問題。(這里的“認知”是動詞)我們 “認為” 問題是什么,自然就會使用特定的模型來解決問題。
二、怎么找到問題?
在 《產品經理:點亮“系統思維”技能(1)》 中,我們講解了兩個系統思維的分析方法:細分和整合。既然說到了如何認知問題,下面我們看兩張圖,分別解釋了分別從細分和整合兩個角度,對同一個問題的認知過程。
圖中假設:我們遇到的問題仍然是留存率下降的問題,并分別通過細分與整合兩種分析方法來尋找解決方案。
這兩種圖的重點不是要讓大家記住具體的分析過程,而是看一下右邊的“用什么解決”是符合變化的。這個變化的過程,就是認知對于解決方案的影響。
用細分來認知問題:
用整合來認知問題:
可見,上一篇中提到的分析方法,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究竟出在哪。
三、為什么是 “細分” 和 “整合”
那么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來了:從第1篇到現在,我們總是在說細分與整合。這兩個既可以概括很多平時學到的模型,又可以用來認知問題的源頭??墒菫槭裁词?strong>細分與整合而不是別的什么呢?還有別的嗎?
這關系到科學研究方法背后的哲學問題。
其實,即使我們做這樣的深入挖掘,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也能體會到——很多東西是“相通”的。當我們學習一個新的模型,或者聽到一種新的方法時,總覺得跟自己以前學到的某些東西“差不多”。這就是因為這些方法,來自于相通的哲學觀點,自然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表現得差不多。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比較常用的兩種哲學觀點就是還原論和整體論 ,它們分別指導了細分和整合兩種操作。
以下定義Copy自百度百科 :
- 還原論或還原主義(英語:Reductionism,又譯化約論),是一種哲學思想,認為復雜的系統、事物、現象可以將其化解為各部分之組合來加以理解和描述?!钚碌拇蟛涣蓄嵃倏迫珪堰€原論定義為:“在哲學上,還原論是一種觀念,它認為某一給定實體是由更為簡單或更為基礎的實體所構成的集合或組合;或認為這些實體的表述可依據更為基礎的實體的表述來定義。” 還原論方法是經典科學方法的內核,將高層的、復雜的對象分解為較低層的、簡單的對象來處理;世界的本質在于簡單性。
- 整體論亦稱“克分子論”。 E.C.托爾曼劃分的一種行為理論。指研究整體行為的理論。把行為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把行為分解為各種構成元素進行研究?!摾碚撜J為,行為所反應的環境刺激具有整體性,行為具有目的性、選擇性且具有可教育性。
因此,我們回到前面的兩張圖:
- 在還原主義看來,留存行為由用戶 (行為主體)、產品(行為客體)和留存三部分構成。其中新的活動類型是針對留存行為本身的,而用戶分群和產品體驗優化則是針對用戶和產品的。而用戶還可以按照其他角度細分,留存行為也可以再按照留存時間細分。所以,隨著不斷 細分 ,應對方案也在變化。
- 在整體主義看來,留存行為是個復雜的整體,內部有多重因素相互影響。但在留存行為的外部,它收到用戶體量、產品設計和運營手段的影響。這與還原主義最開始提出的三個應對辦法正好對應。但是如果我們把留存與用戶、產品和運營三個因素再看作一個整體,它又會受到公司短期經營戰略、目標市場與需求分析是否到位、社會熱點事件等因素的影響。
可見,但我們覺得自己的思維 不夠系統 的時候,也可以按照還原論和整體論的觀點思考一下:
- 當前的思維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 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欠缺微觀知識,還是欠缺宏觀見識;
- 從還原和整體兩個角度,找一找如何提升自己的系統思維能力。
作者:李陽,微信公眾號:數據有毒(shujuyoudu)
本文由 @李陽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用方法的角度來看 方法論,epistemology 和 哲學問題,還是覺得scope不夠高;但又不想脫離產品和市場這個對象,挺兩難的
還請大師指點 ??